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去年11月,我在东京武藏野做交通协管员。记得是一个星期五,我提前了半个小时,还没到集合时间,就在附近一家日式餐厅门口等着。过一会儿,一个看起来七十多岁的老太太走了过来,一直盯着门口的招牌菜海报。可能是没喜欢的菜,就离开了。刚没走几步,又回来看菜式,好像在犹豫什么。
我走过去问她想吃什么,有没有需要帮忙的。她一下子变得笑容满面,问我:“你是餐厅的工作人员吗?”我说:“不是,看你好像有什么难处,就问一下。”接下来老太太的热情有点吓到了我。
“你吃饭了吗?”“没有,不过吃了咖啡和巧克力,觉得够了。”“还是吃一点饭吧,一起进去吃饭,我请客!”“呃……谢谢您,不过15分钟后我就要集合上班了,您看,我包里带着工作制服呢。”“原来这样,那你哪天有空呢?到时一起吃饭。”“应该下个星期二下午吧。”我怕敷衍了事会让老太太很失望。“太好了!那下周二下午四点,我们在这里吃饭,可以吗?”“……应该可以吧。”我难免有些疑惑,只能这么回答。“不要忘记哦,下周二下午四点,我们在这里见。”老太太说了两次,开心地走了。留下我一脸懵圈。
当时我觉得老太太应该一时说说而已。不过到了约定那天,时间越临近,我越觉得最好还是去吧,哪怕被放鸽子总比放老人家鸽子好。不过说实话,我还是有小小担心会遇到一位“碰瓷”的。
周二下午,我提前三分钟到。四点到了,没见到老太太。等了几分钟,正笑自己心软把陌生人一时套近乎当真的时候,老太太出现了。
没有期待的惊喜,我也看到了老太太脸上有种“老友重逢”的喜悦。到了餐厅里,点了菜后,老太太就跟我打开话匣子。原来,她两个孩子都不在东京,一年到头有时候也见不上一次面。丈夫十几年前就去世了。之前跟丈夫开了三十年的餐厅。讲起她开餐厅的经历,还不忘跟我强调,做任何生意,定位最关键:在什么地点,面向什么人,提供什么产品来解决客户的什么问题。
老太太说那天她在犹豫要不要进餐厅吃饭,我一个好心人主动问她需不需要帮忙,让她感觉很温暖。她感慨说:“我在日本生活这么多年都没有碰到过,以后可能也不会遇到吧。”
后来我才知道,她实在太孤独了。孤独到不需要用手机,孤独到有人送来一句问候,她都可以掏心掏肺。她说虽然老年人的福利不错,可是很难感受到年轻人的温情,连自己孩子的感情也变淡了。孩子不知道跟她说什么,她也慢慢感觉多说无益。老太太还半开玩笑说:“可能我死了都没人知道吧,不过这样也好,不用打扰任何人。”我会意地给她一个“理解”的苦笑,这在日本被称为“孤独死”,去年仅东京就有三千多位老人在无人看守中去世。
如果把老太太这种孤独称为“日式孤独”,它似乎是日本人与生俱来的一种孤独感。正如他们的祖先发现自己所住的地方,只是茫茫海洋中一个与世隔绝的小岛一样,是一种无奈的接受。虽说并非什么好的感觉,但也因为碍于某种无形的社会情面和难言的个人心结,不会主动往外寻求慰藉,以打碎这一孤独。
坐在那间餐厅里,在我眼前的,一方面,是服务员提供的近乎无可挑剔的“日式服务”;另一方面,是老太太眼神中给人无尽苍凉的“日式孤独”。
日本人大多喜欢独来独往,孤单得静悄悄。外国人乐于“串门”拉家常;日本人情愿独守家宅,把家门口的花草修剪得整齐精致。外人一开始可能会疑惑,后来或许会嘲笑,最后慢慢理解:日本人也不是喜欢孤独,只不过是极其不喜欢失望。
日语有一个词叫“无缘社会”,形容当前的日本进入无社缘、无血缘、无地缘的现状:没有真正的朋友、儿女私情淡薄,即使近在眼前也如天各一方。虽然人都在,但他们不善于承受感情联结之后的五味杂陈,更愿意活得淡淡的。
我走过去问她想吃什么,有没有需要帮忙的。她一下子变得笑容满面,问我:“你是餐厅的工作人员吗?”我说:“不是,看你好像有什么难处,就问一下。”接下来老太太的热情有点吓到了我。
“你吃饭了吗?”“没有,不过吃了咖啡和巧克力,觉得够了。”“还是吃一点饭吧,一起进去吃饭,我请客!”“呃……谢谢您,不过15分钟后我就要集合上班了,您看,我包里带着工作制服呢。”“原来这样,那你哪天有空呢?到时一起吃饭。”“应该下个星期二下午吧。”我怕敷衍了事会让老太太很失望。“太好了!那下周二下午四点,我们在这里吃饭,可以吗?”“……应该可以吧。”我难免有些疑惑,只能这么回答。“不要忘记哦,下周二下午四点,我们在这里见。”老太太说了两次,开心地走了。留下我一脸懵圈。
当时我觉得老太太应该一时说说而已。不过到了约定那天,时间越临近,我越觉得最好还是去吧,哪怕被放鸽子总比放老人家鸽子好。不过说实话,我还是有小小担心会遇到一位“碰瓷”的。
周二下午,我提前三分钟到。四点到了,没见到老太太。等了几分钟,正笑自己心软把陌生人一时套近乎当真的时候,老太太出现了。
没有期待的惊喜,我也看到了老太太脸上有种“老友重逢”的喜悦。到了餐厅里,点了菜后,老太太就跟我打开话匣子。原来,她两个孩子都不在东京,一年到头有时候也见不上一次面。丈夫十几年前就去世了。之前跟丈夫开了三十年的餐厅。讲起她开餐厅的经历,还不忘跟我强调,做任何生意,定位最关键:在什么地点,面向什么人,提供什么产品来解决客户的什么问题。
老太太说那天她在犹豫要不要进餐厅吃饭,我一个好心人主动问她需不需要帮忙,让她感觉很温暖。她感慨说:“我在日本生活这么多年都没有碰到过,以后可能也不会遇到吧。”
后来我才知道,她实在太孤独了。孤独到不需要用手机,孤独到有人送来一句问候,她都可以掏心掏肺。她说虽然老年人的福利不错,可是很难感受到年轻人的温情,连自己孩子的感情也变淡了。孩子不知道跟她说什么,她也慢慢感觉多说无益。老太太还半开玩笑说:“可能我死了都没人知道吧,不过这样也好,不用打扰任何人。”我会意地给她一个“理解”的苦笑,这在日本被称为“孤独死”,去年仅东京就有三千多位老人在无人看守中去世。
如果把老太太这种孤独称为“日式孤独”,它似乎是日本人与生俱来的一种孤独感。正如他们的祖先发现自己所住的地方,只是茫茫海洋中一个与世隔绝的小岛一样,是一种无奈的接受。虽说并非什么好的感觉,但也因为碍于某种无形的社会情面和难言的个人心结,不会主动往外寻求慰藉,以打碎这一孤独。
坐在那间餐厅里,在我眼前的,一方面,是服务员提供的近乎无可挑剔的“日式服务”;另一方面,是老太太眼神中给人无尽苍凉的“日式孤独”。
日本人大多喜欢独来独往,孤单得静悄悄。外国人乐于“串门”拉家常;日本人情愿独守家宅,把家门口的花草修剪得整齐精致。外人一开始可能会疑惑,后来或许会嘲笑,最后慢慢理解:日本人也不是喜欢孤独,只不过是极其不喜欢失望。
日语有一个词叫“无缘社会”,形容当前的日本进入无社缘、无血缘、无地缘的现状:没有真正的朋友、儿女私情淡薄,即使近在眼前也如天各一方。虽然人都在,但他们不善于承受感情联结之后的五味杂陈,更愿意活得淡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