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嘉 宾/庞中英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羌建新 国际关系学院国际经济系副主任、副教授
徐秀军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
主持人/王亚娟 《世界知识》杂志编审
亚投行,究竟属于哪种类型的银行
羌建新:
亚投行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的简称。现实生活中谁也离不开银行,都得和银行打交道,但要是问银行分几种类型,有人可能就不太清楚了。大体上说,银行分为中央银行(简称央行,如中国人民银行、日本银行、美联储等)、商业银行(如中国工商银行、中国交通银行等)、投资银行(如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的美国高盛集团、摩根士丹利等)、政策性银行(如中国进出口银行、国家开发银行)等几种类型。不同种类的银行定位、功能完全不同,因此亚投行究竟属于哪种银行,这个问题必须搞清楚。
亚投行是一个区域性的多边开发金融机构,正如一国国内的开发性金融机构(如中国的国家开发银行)的开发金融属性一样,亚投行在其名称中虽然有“投资银行”的字眼,但其属性绝非投资银行。世界上这样的多边性开发金融机构很多——如全球性的世界银行,区域性的亚洲开发银行、美洲开发银行、非洲开发银行、欧洲投资银行、欧洲复兴开发银行,以及次区域性的欧亚开发银行、加勒比开发银行、拉丁美洲开发银行(安第斯开发公司)、西非开发银行、东南非贸易与开发银行,等等,但它们大多主要选择减贫作为切入点,而亚投行则是主要选择了“基础设施”这个亚洲最需要开发的领域作为切入点,这是亚投行与世界上其他开发性金融机构的不同之处。我们知道,金融是一个非常特殊的领域,涉及大量的资金融通,但这个领域却存在着大量的市场失灵,因此就需要一个政策性机构来提供长期的发展资金的支持。很多发达国家也有类似的开发机构。特别是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有时其所需的长期发展投资往往超越了单个国家的发展融资能力,因此,就需要通过多边开发金融机构开展的国际合作来为长期发展筹措资金。
多边开发金融机构实质上是一种国际开发援助机构,但援助不等于无偿(会是低息,当然对最贫穷国家也会提供一些无息贷款,但也要偿还本金),因此必须遵循的一个标准就是要同时兼顾到股东、债权人、债务人的权利和义务,毕竟这种多边金融援助不是免费的午餐。而实际上如果是免费午餐的话,一定会带来很大的道德风险,因此多边开发金融机构确实有一个资金合理使用的问题。
庞中英:
亚投行是中国发起的一个多边的国际金融组织,是中国第一次组织的一个全球性的国际组织。在性质上,它是与世界银行(WB)和亚洲开发银行(ADB)等一样的国际发展机构。银行如果经营不善,项目都做砸了,亏了本,那就得关门。所以,开发银行也要维持正常运营。国际开发银行与商业银行、投资银行有本质的不同。亚投行不是一家新的商业银行。
在亚投行出现之前,亚洲开发银行大多被简称为“亚行”,而不是“亚开行”。亚投行出来后,“亚行”的名字似乎消失了。但在“亚投行”这个简称中,“基础设施”的含义没有被体现出来,所以这个简称是有缺陷的。投行是投资银行的简称,从事的是证券发行承销、企业并购等方面的业务。不少人对亚投行有一个极大的误解,认为它是投资银行。我个人更愿意叫它“新亚行”。
亚投行成员主要有两类国家,即发展援助的接受国与发展援助的提供国。在亚投行中,中国的身份已开始发生变化:由前者变为后者。对这样一种身份转换,需要一个更客观合理的认知。而对其他一些国家而言,加入亚投行与它们加入世行和亚开行在本质上是一样的。
徐秀军:
从中国的角度来看亚投行,可能与其他国家不同。中国是将亚投行放在“一带一路”的框架之下,将其视为我们与世界对接的一种具体措施。在2015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文件中,与其他国家共同推进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是“一带一路”建设的资金融通举措。但从整个世界的角度来看,由于有些国家不是“一带一路”的参与国,所以它们主要是从全球治理的框架出发来看亚投行,看亚投行在现有的全球治理框架下到底有什么样的作用。
这是两种不同的视角,但都统一在了亚投行这个平台上,且没有出现根本性的矛盾,只是因为视角不同而对亚投行有不同的看法。这就是亚投行一个令人惊讶的地方——它实际上是将中国的优势和世界的需求相结合的一个产物。我们认识和理解亚投行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可以从这两个方面入手。
羌建新:
世界上存在着两类国家。一类相对发达,一类相对不发达。后者可能面临着更多的长期发展任务,同时也面临着发展资金缺乏的问题,需要通过多边机制融入资金。
亚投行实际上是现在的多边开发体系中新加入的一员。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一员呢?更多的还是要从2008年金融危机开始说起。金融危机提出来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国际金融体系的治理改革问题。这项改革实际上在两个维度上展开,一个维度是国际金融稳定机制的改革,包括国际金融监管、金融危机国际救助机制等领域的改革,这涉及全球层面的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相关的改革,也涉及区域性的欧洲稳定机制(ESM)、清迈协议多边化以及跨区域的金砖国家应急储备安排的建立,等等。另一个维度就是开发金融领域的改革,这涉及全球层面的世界银行的改革问题,也涉及区域性多边开发机构(如亚投行)以及跨区域的金砖开发银行的建立,等等。全球金融治理改革的这两个维度同时展开。直接将亚投行与IMF的改革相类比,可能稍微有点简单化。亚投行的出现属于开发金融领域的改革,它与世界银行的改革更有可比性,也会有利于推动亚开行的改革。应该说,对于亚投行,中国政府的理解、政策定位是很清晰准确的。
另外,“意向创始成员”是一个值得注意的术语,这是筹建国际组织时的专业术语。在国际组织或机构刚开始筹建的时候都是“意向”创始成员,在最后谈判结束、签订组织章程后才能成为正式的创始成员。创始成员享有一些特权。此后再加入的就是普通成员。
羌建新:
与其他的区域开发银行重点关注长期发展和减贫目标相比,亚投行“新”在它确实选择了一个点,即基础设施的投融资。现有的大量经济学研究证明,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直接关系到一个经济体的发展绩效,甚至影响到最终减贫的效果。 欠发达国家一方面面临着基础设施不完善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同时面临发展资金缺乏的问题。实际上基础设施的投资与普通投资之间是有互补性的,也就是说,没有完善的基础设施,私人投资很难进入。因此,通过促进基础设施的投融资,可以为发展中国家引入更多私人资金、实现长期发展创造良好条件,进而更好地发挥减贫的效果。
反过来看,这里也面临着一个问题。基础设施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投资规模大、周期长,另一个特点就是投资风险高。基础设施建设前期的资金投入特别大,用经济学的术语来说,就是前期投资的沉没成本特别高,这也就是为什么私人投融资不愿介入的原因,因而需要国家政府或国际组织引导发展融资来进行长期的资产和负债之间的匹配。
至于亚投行会不会带来新的融资模式,我个人认为不太可能。金融市场基本上就是这么运作的,亚投行在业务运营中有一些改进或创新是可能的,但是新的融资模式实在想象不出来。
庞中英:
我想补充一点。人们可能误以为基础设施投资只是政府行为,只有各国政府与政府间国际组织才投资基础设施。其实私人部门也投资资础设施,公私结合投资基础设施是趋势。政府以及政府建立的国际组织只是在引导基础设施投资,基础设施投资需求巨大,政府和国际组织不可能都大包大揽下来。
亚投行本身是一个政府间的机构,它投资基础设施实际上也不是大包大揽,亚洲地区据说大约有8万亿美元的基础设施投资需求,亚投行无论如何也解决不了这么大的需求,而只能进行基础设施投资的引导。要解决亚洲地区的基础设施投资,最终还要靠市场力量。
庞中英:
我们要把亚投行“与“一带一路”之间的关系说清楚。亚投行的概念要早于“一带一路”提出来。“一带一路”是国家领导人提出来的,而亚投行则最早是由有关专家、智库提的。“一带一路”决策已定,且国家有关部门已经公布了如何建设“一带一路”。在建设“一带一路”时,亚投行显然提供了其中一种多边合作的方法。也就是说,在如何通过多边合作、建立新的多边架构、建设“一带一路”方面,亚投行具有投石问路的作用。今后可以考虑更多的多边合作以实现“一带一路”。
羌建新:
亚投行和“一带一路”虽然有关联,但也是有区别的。所有的区域或者次区域的开发机构都是服务于成员,而不是非成员。而亚投行的成员,有很多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但并非全部是;反过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也并未全都申请加入亚投行。而且,“一带一路”建设所涉及的问题也不仅仅是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涉及的问题也不仅仅局限在建设资金的筹集方面。
徐秀军:
把亚投行和“一带一路”区分开我觉得是对的。一定意义上讲,“一带一路”是双边基础上的互联互通,而亚投行则是整个国际多边开发性金融秩序的一部分。两者的目标、原则、成员和运行模式各不相同。相比之下,“一带一路”愿景更为宏大。在地域范围上,当前“一带一路”涉及的国家更多,贯穿亚欧非大陆,一头是活跃的东亚经济圈,一头是发达的欧洲经济圈,中间是经济发展潜力巨大的广大腹地国家。在合作重点上,“一带一路”包括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五个支柱,涵盖的领域十分广泛。而亚投行主要致力于资金融通,并且以资金融通带来设施联通。
当然,两者更是相互联系的体系,难以分割。没有亚投行等各种具体项目的支撑,“一带一路”只能是一个空架子,难以取得实效。而如果没有“一带一路”的整体规划,亚投行的意义也要大打折扣。
阅读链接:亚投行
亚投行,全称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2014年10月24日,包括中国、印度、新加坡等在内的21个首批意向创始成员国的财长和授权代表在北京签约,共同决定成立亚投行。
2015年3月31日为亚投行接收新意向创始成员国申请的截止日期。根据中国财政部网站的官方信息,截至2015年4月15日,3月31日前(包括当日)提交加入申请的国家均已经过多边征求意见的程序,正式成为亚投行意向创始成员国,共有57个国家,其中域内国家37个、域外国家20个,涵盖亚洲、大洋洲、欧洲、拉美、非洲等五大洲。这些国家分别是奥地利、澳大利亚、阿塞拜疆、孟加拉国、巴西、文莱、柬埔寨、中国、丹麦、埃及、法国、芬兰、格鲁吉亚、德国、冰岛、印度、印度尼西亚、伊朗、以色列、意大利、约旦、哈萨克斯坦、韩国、科威特、吉尔吉斯斯坦、老挝、卢森堡、马来西亚、马尔代夫、马耳他、蒙古国、缅甸、尼泊尔、荷兰、新西兰、挪威、阿曼、巴基斯坦、菲律宾、波兰、葡萄牙、卡塔尔、俄罗斯、沙特阿拉伯、新加坡、南非、西班牙、斯里兰卡、瑞典、瑞士、塔吉克斯坦、泰国、土耳其、阿联酋、英国、乌兹别克斯坦和越南。
亚投行今后仍会继续吸收新成员加入。各方在今后的章程谈判和磋商中,将就吸收新成员的程序和规则等做出安排。
继去年10月24日筹建亚投行备忘录签署后,亚投行意向创始成员国先后于去年11月底和今年1月中旬、3月底、4月底,共举行了四次首席谈判代表会议,围绕亚投行章程草案展开谈判,取得了积极进展。根据亚投行筹建工作计划,各方将于今年5月底在新加坡举行第五次首席谈判代表会议,继续商定亚投行章程草案,并于6月底前签署章程。
羌建新 国际关系学院国际经济系副主任、副教授
徐秀军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
主持人/王亚娟 《世界知识》杂志编审
亚投行,究竟属于哪种类型的银行
亚投行“令人惊讶”之处
羌建新:
亚投行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的简称。现实生活中谁也离不开银行,都得和银行打交道,但要是问银行分几种类型,有人可能就不太清楚了。大体上说,银行分为中央银行(简称央行,如中国人民银行、日本银行、美联储等)、商业银行(如中国工商银行、中国交通银行等)、投资银行(如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的美国高盛集团、摩根士丹利等)、政策性银行(如中国进出口银行、国家开发银行)等几种类型。不同种类的银行定位、功能完全不同,因此亚投行究竟属于哪种银行,这个问题必须搞清楚。
亚投行是一个区域性的多边开发金融机构,正如一国国内的开发性金融机构(如中国的国家开发银行)的开发金融属性一样,亚投行在其名称中虽然有“投资银行”的字眼,但其属性绝非投资银行。世界上这样的多边性开发金融机构很多——如全球性的世界银行,区域性的亚洲开发银行、美洲开发银行、非洲开发银行、欧洲投资银行、欧洲复兴开发银行,以及次区域性的欧亚开发银行、加勒比开发银行、拉丁美洲开发银行(安第斯开发公司)、西非开发银行、东南非贸易与开发银行,等等,但它们大多主要选择减贫作为切入点,而亚投行则是主要选择了“基础设施”这个亚洲最需要开发的领域作为切入点,这是亚投行与世界上其他开发性金融机构的不同之处。我们知道,金融是一个非常特殊的领域,涉及大量的资金融通,但这个领域却存在着大量的市场失灵,因此就需要一个政策性机构来提供长期的发展资金的支持。很多发达国家也有类似的开发机构。特别是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有时其所需的长期发展投资往往超越了单个国家的发展融资能力,因此,就需要通过多边开发金融机构开展的国际合作来为长期发展筹措资金。
多边开发金融机构实质上是一种国际开发援助机构,但援助不等于无偿(会是低息,当然对最贫穷国家也会提供一些无息贷款,但也要偿还本金),因此必须遵循的一个标准就是要同时兼顾到股东、债权人、债务人的权利和义务,毕竟这种多边金融援助不是免费的午餐。而实际上如果是免费午餐的话,一定会带来很大的道德风险,因此多边开发金融机构确实有一个资金合理使用的问题。
庞中英:
亚投行是中国发起的一个多边的国际金融组织,是中国第一次组织的一个全球性的国际组织。在性质上,它是与世界银行(WB)和亚洲开发银行(ADB)等一样的国际发展机构。银行如果经营不善,项目都做砸了,亏了本,那就得关门。所以,开发银行也要维持正常运营。国际开发银行与商业银行、投资银行有本质的不同。亚投行不是一家新的商业银行。
在亚投行出现之前,亚洲开发银行大多被简称为“亚行”,而不是“亚开行”。亚投行出来后,“亚行”的名字似乎消失了。但在“亚投行”这个简称中,“基础设施”的含义没有被体现出来,所以这个简称是有缺陷的。投行是投资银行的简称,从事的是证券发行承销、企业并购等方面的业务。不少人对亚投行有一个极大的误解,认为它是投资银行。我个人更愿意叫它“新亚行”。
亚投行成员主要有两类国家,即发展援助的接受国与发展援助的提供国。在亚投行中,中国的身份已开始发生变化:由前者变为后者。对这样一种身份转换,需要一个更客观合理的认知。而对其他一些国家而言,加入亚投行与它们加入世行和亚开行在本质上是一样的。
徐秀军:
从中国的角度来看亚投行,可能与其他国家不同。中国是将亚投行放在“一带一路”的框架之下,将其视为我们与世界对接的一种具体措施。在2015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文件中,与其他国家共同推进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是“一带一路”建设的资金融通举措。但从整个世界的角度来看,由于有些国家不是“一带一路”的参与国,所以它们主要是从全球治理的框架出发来看亚投行,看亚投行在现有的全球治理框架下到底有什么样的作用。
这是两种不同的视角,但都统一在了亚投行这个平台上,且没有出现根本性的矛盾,只是因为视角不同而对亚投行有不同的看法。这就是亚投行一个令人惊讶的地方——它实际上是将中国的优势和世界的需求相结合的一个产物。我们认识和理解亚投行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可以从这两个方面入手。
亚投行是“被逼出来的”吗
羌建新:
世界上存在着两类国家。一类相对发达,一类相对不发达。后者可能面临着更多的长期发展任务,同时也面临着发展资金缺乏的问题,需要通过多边机制融入资金。
亚投行实际上是现在的多边开发体系中新加入的一员。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一员呢?更多的还是要从2008年金融危机开始说起。金融危机提出来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国际金融体系的治理改革问题。这项改革实际上在两个维度上展开,一个维度是国际金融稳定机制的改革,包括国际金融监管、金融危机国际救助机制等领域的改革,这涉及全球层面的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相关的改革,也涉及区域性的欧洲稳定机制(ESM)、清迈协议多边化以及跨区域的金砖国家应急储备安排的建立,等等。另一个维度就是开发金融领域的改革,这涉及全球层面的世界银行的改革问题,也涉及区域性多边开发机构(如亚投行)以及跨区域的金砖开发银行的建立,等等。全球金融治理改革的这两个维度同时展开。直接将亚投行与IMF的改革相类比,可能稍微有点简单化。亚投行的出现属于开发金融领域的改革,它与世界银行的改革更有可比性,也会有利于推动亚开行的改革。应该说,对于亚投行,中国政府的理解、政策定位是很清晰准确的。
另外,“意向创始成员”是一个值得注意的术语,这是筹建国际组织时的专业术语。在国际组织或机构刚开始筹建的时候都是“意向”创始成员,在最后谈判结束、签订组织章程后才能成为正式的创始成员。创始成员享有一些特权。此后再加入的就是普通成员。
亚投行“新”在何处
羌建新:
与其他的区域开发银行重点关注长期发展和减贫目标相比,亚投行“新”在它确实选择了一个点,即基础设施的投融资。现有的大量经济学研究证明,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直接关系到一个经济体的发展绩效,甚至影响到最终减贫的效果。 欠发达国家一方面面临着基础设施不完善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同时面临发展资金缺乏的问题。实际上基础设施的投资与普通投资之间是有互补性的,也就是说,没有完善的基础设施,私人投资很难进入。因此,通过促进基础设施的投融资,可以为发展中国家引入更多私人资金、实现长期发展创造良好条件,进而更好地发挥减贫的效果。
反过来看,这里也面临着一个问题。基础设施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投资规模大、周期长,另一个特点就是投资风险高。基础设施建设前期的资金投入特别大,用经济学的术语来说,就是前期投资的沉没成本特别高,这也就是为什么私人投融资不愿介入的原因,因而需要国家政府或国际组织引导发展融资来进行长期的资产和负债之间的匹配。
至于亚投行会不会带来新的融资模式,我个人认为不太可能。金融市场基本上就是这么运作的,亚投行在业务运营中有一些改进或创新是可能的,但是新的融资模式实在想象不出来。
庞中英:
我想补充一点。人们可能误以为基础设施投资只是政府行为,只有各国政府与政府间国际组织才投资基础设施。其实私人部门也投资资础设施,公私结合投资基础设施是趋势。政府以及政府建立的国际组织只是在引导基础设施投资,基础设施投资需求巨大,政府和国际组织不可能都大包大揽下来。
亚投行本身是一个政府间的机构,它投资基础设施实际上也不是大包大揽,亚洲地区据说大约有8万亿美元的基础设施投资需求,亚投行无论如何也解决不了这么大的需求,而只能进行基础设施投资的引导。要解决亚洲地区的基础设施投资,最终还要靠市场力量。
亚投行与“一带一路”的关系
庞中英:
我们要把亚投行“与“一带一路”之间的关系说清楚。亚投行的概念要早于“一带一路”提出来。“一带一路”是国家领导人提出来的,而亚投行则最早是由有关专家、智库提的。“一带一路”决策已定,且国家有关部门已经公布了如何建设“一带一路”。在建设“一带一路”时,亚投行显然提供了其中一种多边合作的方法。也就是说,在如何通过多边合作、建立新的多边架构、建设“一带一路”方面,亚投行具有投石问路的作用。今后可以考虑更多的多边合作以实现“一带一路”。
羌建新:
亚投行和“一带一路”虽然有关联,但也是有区别的。所有的区域或者次区域的开发机构都是服务于成员,而不是非成员。而亚投行的成员,有很多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但并非全部是;反过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也并未全都申请加入亚投行。而且,“一带一路”建设所涉及的问题也不仅仅是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涉及的问题也不仅仅局限在建设资金的筹集方面。
徐秀军:
把亚投行和“一带一路”区分开我觉得是对的。一定意义上讲,“一带一路”是双边基础上的互联互通,而亚投行则是整个国际多边开发性金融秩序的一部分。两者的目标、原则、成员和运行模式各不相同。相比之下,“一带一路”愿景更为宏大。在地域范围上,当前“一带一路”涉及的国家更多,贯穿亚欧非大陆,一头是活跃的东亚经济圈,一头是发达的欧洲经济圈,中间是经济发展潜力巨大的广大腹地国家。在合作重点上,“一带一路”包括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五个支柱,涵盖的领域十分广泛。而亚投行主要致力于资金融通,并且以资金融通带来设施联通。
当然,两者更是相互联系的体系,难以分割。没有亚投行等各种具体项目的支撑,“一带一路”只能是一个空架子,难以取得实效。而如果没有“一带一路”的整体规划,亚投行的意义也要大打折扣。
阅读链接:亚投行
亚投行,全称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2014年10月24日,包括中国、印度、新加坡等在内的21个首批意向创始成员国的财长和授权代表在北京签约,共同决定成立亚投行。
2015年3月31日为亚投行接收新意向创始成员国申请的截止日期。根据中国财政部网站的官方信息,截至2015年4月15日,3月31日前(包括当日)提交加入申请的国家均已经过多边征求意见的程序,正式成为亚投行意向创始成员国,共有57个国家,其中域内国家37个、域外国家20个,涵盖亚洲、大洋洲、欧洲、拉美、非洲等五大洲。这些国家分别是奥地利、澳大利亚、阿塞拜疆、孟加拉国、巴西、文莱、柬埔寨、中国、丹麦、埃及、法国、芬兰、格鲁吉亚、德国、冰岛、印度、印度尼西亚、伊朗、以色列、意大利、约旦、哈萨克斯坦、韩国、科威特、吉尔吉斯斯坦、老挝、卢森堡、马来西亚、马尔代夫、马耳他、蒙古国、缅甸、尼泊尔、荷兰、新西兰、挪威、阿曼、巴基斯坦、菲律宾、波兰、葡萄牙、卡塔尔、俄罗斯、沙特阿拉伯、新加坡、南非、西班牙、斯里兰卡、瑞典、瑞士、塔吉克斯坦、泰国、土耳其、阿联酋、英国、乌兹别克斯坦和越南。
亚投行今后仍会继续吸收新成员加入。各方在今后的章程谈判和磋商中,将就吸收新成员的程序和规则等做出安排。
继去年10月24日筹建亚投行备忘录签署后,亚投行意向创始成员国先后于去年11月底和今年1月中旬、3月底、4月底,共举行了四次首席谈判代表会议,围绕亚投行章程草案展开谈判,取得了积极进展。根据亚投行筹建工作计划,各方将于今年5月底在新加坡举行第五次首席谈判代表会议,继续商定亚投行章程草案,并于6月底前签署章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