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二题

来源 :中关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zhuzhux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茫然回车巷
  不止一次,散落的游迹印在古城邯郸。伫立静思间,我每每喟然长叹,这座西倚太行山脉、东挽冀中平原,与晋鲁豫三省临界的城市,真的很像重新萌发新绿的千年古树,那株树,久远的年轮难以辨认,稚嫩的枝条尚需培育。这也难怪,7000余年前的磁山文化,2000余年前的战国烽烟与当今相距太远,历史跑车扬起的烟尘在漫长岁月里早已把辙迹覆盖,后人在新路转折处,总会感到视觉迷茫。昔日的赵都,你究竟是在追寻旧梦,还是在跟进时尚?
  手捧史册,与古邯郸人邂逅,其心胸或开阔、或狭隘、或慷慨激昂、或暗流涌动,无不令后人感到震撼。阳光的一面至今依然被诵为美谈:赵国的平原君果敢地任用了个性十分张扬的毛遂,这位平日默默无闻的门客也很争气,在楚王面前一番慷慨陈词,便使江山转危为安;赵武灵王能力排众议,在当朝开胡服骑射之先河,最终成为“战国七雄”之一。那时段,即便是邯郸普通的百姓也在行走时显露出特有的风度,引得外地人偷学他们行走的美姿。当然,有阳光自然会有阴霾:古邯郸也曾留下了历史的阴影,兄弟相残的七步诗;赵氏孤儿的悲壮史;美男兰陵王自毁容貌的凄惋;美女罗敷弹筝拒暴的悲剧……试问邯郸,我到底该怎样评说你的风雨沧桑?
  那日清晨,我在浓雾中穿行邯郸的闹市,好不容易地找到了回车巷。这条仅有5米宽、50米长的窄巷里空无一人,于是,漫漫史话扑面而来,完璧归赵的大贤是否还稳坐车中,笑对突如其来的恩怨?赵国两位政要的车灯到底消失在哪个方向?深浅不一的车辙是否还依稀尚存?负荆请罪的脚步声究竟有多么沉重?直到近午,我仍在小巷中往返徘徊,还是没有搜寻到梦中的那条回车巷。
  平心而论,近年,邯郸有关部门已然高度关注回车巷的历史风貌,在巷的一端修建了小型广场,巷内数家建筑的顶部也都铺饰了新色调的琉璃瓦,巷口设置了二层牌楼和典故石碣,整体格局已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然而,百密一疏的是,回车巷两侧的商铺竟然是近年流行的铝合金大门,一家醒目的奶酪广告和与之相应的产品营销点在巷中显得有些怪异。这倒让我想起了那年在京郊看戏的情景。
  戏台上的那位古装演员在唱念坐打上无可挑剔,只是他上场时匆忙,未及把手表摘下,故此在高扬水袖时露出了晶亮亮的欧米伽,引得台下一阵哄然。看来,任何细小的情节往往也能影响大局面,就像当年蔺相如一个不起眼的回车动作,便能使一国将相同心同德、和睦共事,继而国运昌盛一样。
  我正自茫然间,一声悠扬高亢的西皮二黄声由远而近,一位耄耋老人颤巍巍地从巷口走入,细细听来,唱词竟是清举人英棨的那首《蔺相如宅》,唱段的后几句尤为铿锵:“有胆怀璧竟完归,有识回车能屈抑。强秦不敢问连城,老将负荆亦屏息。上全国体下全交,卓哉相如能兼得。”好诗好韵!静静的回车巷猛地回荡起一段厚重的古韵。
  其实,在刚刚踏入邯郸界的时,我已然获知,考古人员几经对回车巷勘验,已然证实,邯郸在战国时期的地面早已湮没在地下4-6米处。也就是说,今日的古城连同回车巷早已“旧貌换新颜”。幸好史册可证,明代以来,人们想象中的古巷一直留有“蔺相如回车巷”的石碣,乐于怀旧的邯郸人一直把它当作《将相和》的转折点。尘埃能深掩历史的残骸,却不能阻隔后人的视点,这或许就是文化的魅力所在。
  一条短窄、冷清的僻巷渐渐映入夕照,巷口两侧的大路车流渐多,明显有些堵塞。老人对我说,这条巷太窄,很少有做生意的人推车穿行,原因是谁也不愿意给对方让路,谁也不愿意为此回车。“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啊!”老人望着夕霞感叹。
  感思学步桥
  邯郸学步桥的那段趣谈,尽管已被国人传扬了数千年,可有谁真能在桥头自省?探其桥名之滥觞,原来出自《庄子·秋水》篇:“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学行于邯郸欤?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遥想那位燕国寿陵郡的少年也实在有些弱智,听说“邯郸步”走势优美,便不远千里来学,结果美步没学成,自己行路的姿势也忘个干净,最后只好匍匐而回。唐李白与好友谈及此事时,也曾笑称“寿陵失本步,笑煞邯郸人。”而今看来,庄子的那番告诫和李白的那句讥嘲,似乎有些多虑,君不见而今学步者多混迹于撰稿人之列,面对著述者的心血结晶,或抄或剽、或仿或改,巧妙避开寿陵少年学步的拙态,据他人之文思句型为己有,窃他人文辞入己之册。倘若古人有知,真不知该作何慨叹!
  黎明,学步桥的广场很有人气,三三俩俩的晨练者在变化着剑式。邯郸人在战国时期是“美行”者,看今日的武姿也非同他比,放眼看,古桥的拱券渐渐染上粉嫩霞色,柳丝轻轻撩拨着绿缎般的沁河,桥柱的石狮如梦方醒,桥北石坊的楹联隽永……毫无夸张,学步桥真的是一幅格调清新的笔墨丹青。
  飞架古城南北的学步桥,虽不是多么的雄伟壮观,却曾为京畿之门户,史册中称此桥为“三辅锁阴”。若翻开《广府志》,一页页文字便把桥史铺展得十分详尽。其实这座桥本来无名,最初是一座极普通、极简易的木质桥,往返多是当地民众和往来客商。每遇春潮秋水暴涨,惊涛骇浪便把形单影只的木桥冲垮,古城南北岸畔瞬间便成为天堑。
  明朝万历年间初春一个清晨,沁河岸边伫立着刚刚上任几个时辰的邯郸知县王曰善。他双眉紧锁,望着奔涌的春潮和两岸咫尺天涯的百姓,猛地一顿足。3日后,石桥工程的叮凿声便响彻沁河两岸。不久,一座形状美观的石桥便有人过往。
  明代的学步桥的架构既科学又具艺术性。为减轻桥本身的自重,适应汛期的洪水流量,在4个桥墩上又附设了4个小拱券,两侧有栏板和望柱,栏板上雕有人物走兽,石柱上雕石狮石猴。可叹那座石桥终究经不住300余年的风雨剥蚀,早已不似当年的风貌。只有王知县的大名,一直清晰地印在邯郸人心中。
  邯郸广府古城,是中国杨氏太极拳发祥地。故此,学步桥广场练太极拳的花甲老人为数不少。我有些冒失地问着其中的一位老人:“您知道邯郸步究竟什么样子?”老人抚髯而对:“大概就像现今模特的猫步吧!”话音刚落,就溅起一片笑声。
  春去春来,花开花落,古邯郸步确实远去了,两句古诗却一直萦回在我的耳边,使我屡屡自省自诫。南宋那位一生不仕、却在韵节上独步词坛的姜尧章曾面对学步桥叹曰:“论文要得文中天,邯郸学步终不然。”
其他文献
如今,炫耀性地展示“国际化”变成了一种时尚,这种怪现象需要正视和改变,这就需要更充分的文化自信。  最近,国际媒体用嘲讽的语调报道,中国有不少雇佣外国人充门面的怪现象。无论是一些地方或企业的活动,常会有这样的现象出现。主办方为凸显自己的“国际化”,刻意弄几个“老外”来显示自己的活动有了“国际范儿”,上了档次。对中国人来说,这样的情况所呈现出的复杂的社会文化心理很值得反思和探讨。  一般来说,这种情
期刊
企业家是最能给这个社会带来创新活力的群体之一。所以,他们的良知和价值观,以及价值重塑、不断变化的过程,对于社会的发展和引领,将会更有价值和意义。  有人说,创业最需要的不是互联网思维,而是软实力或者精神层面的价值重塑。  “170多年来,我们强烈反传统,这在人类文明史当中很少出现。”  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杜维明表示,很多民族在发展历史当中都强调民族的特色,但是我们的文化,是强烈的反传统,同
期刊
2014年,各个行业、各个领域的人才,所有的投资基金、创业者都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创业热浪。李克强总理也就创业相关的投融资、吸引人才、股权期权,以及金融创新等领域做了重要讲话。在去年9月召开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李克强总理“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新浪潮”的观点,更是让本就火热的创业势头继续升温。可以说,2014年,是大多数创业者的“创业元年”!  在这一个创业备受关注的时代,整个社会都在从各个角度对创业
期刊
今天的中关村已经成为一片竞放异彩、香溢全世界的烂漫国花。在这万花丛中,我们永远不会忘记那一朵虽已凋谢、但最先开放的迎春花!  中关村的春天是从陈春先开始的。  时间翻回到1979年的初春,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打开封闭几十年的国门,大步来到大洋彼岸的美国,签订了多项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合作协议。其中,有一项是加强中美科学家的互访交流。彼时,陈春先和陈景润等10人刚刚被中国科学院破格提拔为正
期刊
2014 年,“创业”这个词的出镜频率变的异常高,也是“90后”这个群体被推到风口浪上的一年。三十年后,莫干山会议若干次的重提,仿佛将两个时代的青年人放在了同一个节点上。这一年,创业圈不缺好的项目,不缺明星,更不缺奇迹和神话。但今天,我只想说说我自己的2014年。  我叫金鑫,2010年从东北的一个小城市到天津上大学,2014年是我的毕业季,也是我走入社会的开学年。辗转于考研、工作、回家这些被多数
期刊
朋友给我发了这个活动链接,他说:“亭,你应该把你的故事分享给更多的人!”我说,好吧,我来说,你来听!  说起创业,2015年已是第10个年头了!2005年,我上大一的下学期,创建了一个B2C校园电子商务平台,带着自己的小团队折腾的很热闹,但是不见订单啊,最后调查发现当时我们学校一个宿舍平均不到一台电脑,还有一座女生宿舍楼网线不通,便此作罢。  在做商务网站时,偶然的机会尝试了化妆品,于是一发而不可
期刊
半年前我看到刘强东在人民大学的演讲,标题是“如何从500元做到1000 亿”。读完后想到了自己的大学创业经历,联想到我现在的创业公司。去年刚创业时在一个创业活动上我宣布了4年后的梦想:创立的公司估值5000万。  刘强东的大学专业是文科,后来自学计算机。我的本科专业也是文科(硕士是Marketing),毕业后自学了计算机编程。  刘强东大学期间的兼职挣钱的工作是抄信封、写程序、开饭店。他是班上第二
期刊
吴文雄告诫创业者“在创业之前要想清楚自己的方向,这一定是你喜欢的,过去学过的,在你的成长过程中非常痴迷的,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在所有参加“中关村企业家进校园”活动的嘉宾中,吴文雄的演讲时间是最长的。他的口才极佳,并且思路通达,条理清晰。2015年11月1日,他站在北京大学的讲台上,面对国内最优秀的一群青年学生,讲述了他从屌丝升华为企业家的过程。这一过程充满了艰辛,期间夹杂着汗水、泪水和成功的
期刊
2014年,中关村示范区新创办科技型企业超过1.3万家,是上年的2倍多;企业实现总收入3.57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7.2%。持续引领中国创新创业潮流的中关村,于2015年2月4日,在科技部的指导和支持下,在全国率先发布“创业中国引领工程”和“互联网跨界融合创新示范工程”,推动大众创业和跨界创新。  科技部副部长曹健林、北京市政协副主席傅惠民到会并致辞。会上,科技部火炬中心主任张志宏介绍了“创业中国
期刊
2014年李克强总理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说,要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高潮。中央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以创新创业推动我国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全面支撑引领结构性、战略性、创新性的调整。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走向万众创新的新时代,实现创新强国的中国梦。  中关村是世界著名的创新中心,是创新集群的圣地,中关村是中国高端人才的栖息地,要做好改革创新的破冰船、先遣队,要做好创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