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要获得必要的数学知识、数学技能和数学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与态度,同时还要掌握一些有效的学习方法和策略,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和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下面,谈一谈我们对数学学习策略的探索。
一、数学学习策略的涵义
数学学习策略是指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学习者为实现某种学习目标所采用的一些相对系统的学习方法和措施,它既是由多种具体方法优化组合而成的一种系统化的学习方法体系,同时又是由多个步骤有机结合而构成的一种有序的学习活动程序。学习策略是由多种学习方法优化组合而成的方法体系,学习方法是构成学习策略的基本要素,它为学习策略提供了重要的知识基础和技能基础。什么是学习方法?我们认为,数学学习方法是指学习者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用以获取数学知识和技能、促进发展的活动方式。作为数学学习策略构成要素的学习方法,在这里主要是指那些具有确切的使用范围和很强的操作性的具体学习方法,如预习、观察、操作、阅读、模仿、讨论、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复习等具体方法。
二、小学常用的数学学习策略
(一)模仿接受学习策略
作为学校教育条件下的小学数学学习,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都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并以教材内容为学习线索进行的。这在客观上决定了他们在学习中要采用模仿与接受的学习策略。模仿和接受是两种既有严格区别又有密切联系的学习方式,前者是指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学生仿照教材上描述的操作程序和老师讲解、示范的活动步骤进行数学学习。后者是指在数学学习中学生主动去接受老师的讲解,并根据老师的讲解、提示理解所学内容,在此基础上把教材中的教学知识内化到头脑中去并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模仿和接受在实际操作中都表现为一些连续性的活动程序,在这个程序中学生要综合运用观察、模仿、操作、练习、内化等方法,再通过这些方法的优化组合和灵活实施去实现对所学数学知识的理解。
模仿与接受对小学数学学习来说,一方面是一条经济有效的学习策略,它能让学生在较少的时间里获得较多的数学知识;另一方面它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如果运用不当,容易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老师讲解和教材现成结论的局面,从而阻碍学生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发展。
(二)迁移类推学习策略
迁移和类推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广泛采用的学习策略,特别是那些与旧知识联系比较紧密的新知识的学习更是离不开顺向迁移和类准。顺向迁移是指先前的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这种影响在小学数学学习中的作用尤为重要,大量的数学知识需要学生采用这种方法去加以掌握。
(三)操作感知学习策略
操作和观察是小学生获得数学知识的重要途径,特别是那些抽象水平较高的数学知识,学生更是需要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摆一楼等直观感知活动去实现对它们的理解和掌握。这是小学生自身年龄特征,特别是思维特点对学习方式的客观制约,正是这种客观制约性决定了小学生的数学学习离不开操作感知的学习策略。这一策略的基本内涵是在学习中把抽象化的数学知识转化成生动、具体、形象的物化过程,让学生在操作和观察等活动中调动多种感官去实现对抽象数学知识的理解。它的实施途径可概括为两条;一是以学具拼摆为基本形式的实际操作活动,这是一种能通过操作而在头脑里建立数学知识的动作表象的学习活动。它的主要功能是在操作中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成一种活动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二是以观察实物、模型。图像或教师的演示过程等为主要内容的直观感知活动。这是一种侧重通过视觉去获得所学数学知识的知觉表象的直观感知活动,其主要作用是从感性上为数学学习提供形象化的支持。
(四)实验探究学习策略
小学数学教材中的有些内容,单靠观察和操作是难以发现其规律的,它们往往需要学生采用实验的方法反复探究才能获得正确的答案。实验探究学习策略的活动方式主要是学生的实验,让学生在实验中通过一定的操作程序去发现隐藏在活动过程中的数学规律。这里的实验探究虽然也要反映为一些具体的操作活动,但它与操作感知策略中的操作是有本质区别的,前者所讲的操作主要是按照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去完成一种程序化的操作步驟,其目的是为数学知识的理解提供动作表象;而这里的操作则是一种研究性的实践活动,其主要任务是让学习者去发现自己尚未发现的规律,它更多地是一种探索创新的活动。
(五)合作研讨的学习策略
合作研讨学习策略的主要特征是合作和研讨,其中合作反映了数学学习的组织形式和学习同伴之间的交互关系,研讨则进一步反映了学生集体探索创新的特点。如果说合作主要反映了学习策略的内在本质属性。正是这种内在本质属性体现了合作研讨学习与我们通常所说的集体学习或练习的根本区别。小学数学学习中的合作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既有全班同学之间的合作,也有小组内部同伴之间的合作,同时还有同座位几个同学之间的合作。在教学新知识时,对于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学生学习的疑点,可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方式解决突破,使学生主动获得知识。如小学数学二年级《有多重》,这是一节让学生感受重量单位“千克”的实践活动课。活动前,我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并为每个小组设计一张活动称重量的记录卡,让小组成员进行明确分工,合理安排内成员角色,组内成员进行有序活动。活动时学生明确活动内容及要求,称出组内成员的体重,并且选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准确地在表中表示出来。这一策略不仅可以切实解决数学学习中的一些重大疑难问题,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同时还能促进学生能力、情感、态度,特别是合作意识的发展。
课堂教学中实施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创设了更多机会,加快了学生间、师生间的沟通,增强了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更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合作精神,长此以往,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必将得到充分的发展。
一、数学学习策略的涵义
数学学习策略是指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学习者为实现某种学习目标所采用的一些相对系统的学习方法和措施,它既是由多种具体方法优化组合而成的一种系统化的学习方法体系,同时又是由多个步骤有机结合而构成的一种有序的学习活动程序。学习策略是由多种学习方法优化组合而成的方法体系,学习方法是构成学习策略的基本要素,它为学习策略提供了重要的知识基础和技能基础。什么是学习方法?我们认为,数学学习方法是指学习者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用以获取数学知识和技能、促进发展的活动方式。作为数学学习策略构成要素的学习方法,在这里主要是指那些具有确切的使用范围和很强的操作性的具体学习方法,如预习、观察、操作、阅读、模仿、讨论、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复习等具体方法。
二、小学常用的数学学习策略
(一)模仿接受学习策略
作为学校教育条件下的小学数学学习,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都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并以教材内容为学习线索进行的。这在客观上决定了他们在学习中要采用模仿与接受的学习策略。模仿和接受是两种既有严格区别又有密切联系的学习方式,前者是指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学生仿照教材上描述的操作程序和老师讲解、示范的活动步骤进行数学学习。后者是指在数学学习中学生主动去接受老师的讲解,并根据老师的讲解、提示理解所学内容,在此基础上把教材中的教学知识内化到头脑中去并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模仿和接受在实际操作中都表现为一些连续性的活动程序,在这个程序中学生要综合运用观察、模仿、操作、练习、内化等方法,再通过这些方法的优化组合和灵活实施去实现对所学数学知识的理解。
模仿与接受对小学数学学习来说,一方面是一条经济有效的学习策略,它能让学生在较少的时间里获得较多的数学知识;另一方面它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如果运用不当,容易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老师讲解和教材现成结论的局面,从而阻碍学生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发展。
(二)迁移类推学习策略
迁移和类推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广泛采用的学习策略,特别是那些与旧知识联系比较紧密的新知识的学习更是离不开顺向迁移和类准。顺向迁移是指先前的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这种影响在小学数学学习中的作用尤为重要,大量的数学知识需要学生采用这种方法去加以掌握。
(三)操作感知学习策略
操作和观察是小学生获得数学知识的重要途径,特别是那些抽象水平较高的数学知识,学生更是需要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摆一楼等直观感知活动去实现对它们的理解和掌握。这是小学生自身年龄特征,特别是思维特点对学习方式的客观制约,正是这种客观制约性决定了小学生的数学学习离不开操作感知的学习策略。这一策略的基本内涵是在学习中把抽象化的数学知识转化成生动、具体、形象的物化过程,让学生在操作和观察等活动中调动多种感官去实现对抽象数学知识的理解。它的实施途径可概括为两条;一是以学具拼摆为基本形式的实际操作活动,这是一种能通过操作而在头脑里建立数学知识的动作表象的学习活动。它的主要功能是在操作中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成一种活动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二是以观察实物、模型。图像或教师的演示过程等为主要内容的直观感知活动。这是一种侧重通过视觉去获得所学数学知识的知觉表象的直观感知活动,其主要作用是从感性上为数学学习提供形象化的支持。
(四)实验探究学习策略
小学数学教材中的有些内容,单靠观察和操作是难以发现其规律的,它们往往需要学生采用实验的方法反复探究才能获得正确的答案。实验探究学习策略的活动方式主要是学生的实验,让学生在实验中通过一定的操作程序去发现隐藏在活动过程中的数学规律。这里的实验探究虽然也要反映为一些具体的操作活动,但它与操作感知策略中的操作是有本质区别的,前者所讲的操作主要是按照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去完成一种程序化的操作步驟,其目的是为数学知识的理解提供动作表象;而这里的操作则是一种研究性的实践活动,其主要任务是让学习者去发现自己尚未发现的规律,它更多地是一种探索创新的活动。
(五)合作研讨的学习策略
合作研讨学习策略的主要特征是合作和研讨,其中合作反映了数学学习的组织形式和学习同伴之间的交互关系,研讨则进一步反映了学生集体探索创新的特点。如果说合作主要反映了学习策略的内在本质属性。正是这种内在本质属性体现了合作研讨学习与我们通常所说的集体学习或练习的根本区别。小学数学学习中的合作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既有全班同学之间的合作,也有小组内部同伴之间的合作,同时还有同座位几个同学之间的合作。在教学新知识时,对于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学生学习的疑点,可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方式解决突破,使学生主动获得知识。如小学数学二年级《有多重》,这是一节让学生感受重量单位“千克”的实践活动课。活动前,我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并为每个小组设计一张活动称重量的记录卡,让小组成员进行明确分工,合理安排内成员角色,组内成员进行有序活动。活动时学生明确活动内容及要求,称出组内成员的体重,并且选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准确地在表中表示出来。这一策略不仅可以切实解决数学学习中的一些重大疑难问题,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同时还能促进学生能力、情感、态度,特别是合作意识的发展。
课堂教学中实施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创设了更多机会,加快了学生间、师生间的沟通,增强了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更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合作精神,长此以往,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必将得到充分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