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只解决8%

来源 :特别健康·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jianguo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院士的心结
  有个三十多年前的病例,当初的主治医生至今仍记忆犹新。
  那是7月的一个下午,南方一家县医院的急诊科实习医生,接待一个从农村来看病的小伙子。在查看了小伙子的白细胞检查单后,这位实习医生初步判断小伙子患的是白血病,于是告诉他:“你需要住院治疗。”这个骑自行车来看病的小伙子并不太知道白血病的含义,但是知道住院需要自备各种洗漱用具。他马上骑车回到离县城15公里远的家里,拿了住院用的被褥和暖水瓶,再骑到医院,一天之中他来回骑了45公里。明确了白血病的诊断之后,住院第二天,小伙子就开始接受大剂量化疗。但是,刚刚化疗到第四天晚上,小伙子就去世了……
  今天,这位当初的实习医生已经是位全国闻名的医学专家,每次提到这件事,他都心痛不已。因为无论是医学还是当初的自己,几乎都没有帮到这个小伙子,他甚至想,如果当时小伙子不来住院、不化疗,也许……
  2014年5月,在一向中规中矩的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的开幕式上,一向低调的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中科院院士韩启德,给出了一个惊人的观点:医疗对人的健康只起8%的作用。到他给出这个结论时为止,他一直是国际病理学的泰斗级人物。给出他自己从事的医疗行业一个这么低得惊人的评价,韩先生肯定不是为了夺人眼球、引人关注,那只不过是他多年从医之后的结论和感受而已。
  生活方式赢过医学发现
  人们很早就发现,那些被切除了胰岛的狗,即便其他器官都正常,也会在两周内死亡,而糖尿病就是胰岛功能降低乃至丧失的结果,就是在这个基础上,人们发现了胰岛素。1921年,加拿大多伦多医学院的两个年轻人完成了生理学史上一项划时代的重大发现:两人提取到了可以用来治愈糖尿病的胰岛素。他们因此荣获两年后的诺贝尔医学奖。
  应该说,再没有一种疾病能像糖尿病这样,不仅清楚地找到症结,而且如此给力地弥补了导致症结的直接不足。和其他降糖药相比,胰岛素没有任何副作用,因为它是身体里本身就有的,也因此,胰岛素的使用可以不像其他降糖药那么顾及副作用和依赖性。医生甚至可以踏踏实实地告诉患者:“用吧,上不封顶……”意思就是不限量,多用也不会带来问题。
  但是,直到今天,糖尿病依旧是世界范围内的第一大高发病,它为冠心病、脑中风、癌症等疾病提供基础。在医学上,即便得了不疼不痒的糖尿病,也被称为冠心病的“等危症”,意思是,从你被诊断是糖尿病的那天起,医生就可以视同你已经得了冠心病,因为很少有糖尿病患者最终能逃脱患上冠心病这个命运。
  糖尿病这个“万恶之源”已经找到胰岛素这么好的治疗办法,为什么还是没能被控制住?原因只有一个,糖尿病是“生活方式病”,是由生活细节决定的。虽然有了胰岛素,但如果吃得过多,运动过少,生活方式不改变,体重还会增加,仍旧可以诱发和加重糖尿病。
  也就是说,人类难以改变的生活方式最终还是赢过医学的重大发现,这不仅为韩院士无奈的结论提供证据,也让人不得不承认一个被念叨了几百年的老理儿:“治得了病,救不了命。”回到韩院士前面的结论,在8%的医疗效果之外,真的对健康起决定性作用的那92%,是生活方式、生活条件等非医学因素,这些就在每天的日常生活中。
  其实,在“治得了病”前面还应该有“即使”这两个字。也就是说,不管什么时代,即便医学再发达,人们也还会死于疾病,因为决定疾病转归的不只是医学,也不只是身体条件,还有心理、性格,后者决定你的命。
  细节决定健康
  我的一个朋友,之前因为慢性肝病出现了肝硬化,按理说,发现肝硬化时,他的肝脏功能还可以,还处在可以逆转的“代偿期”;他的经济状况也很好,对于肝硬化这种富贵病尚可维持治疗。如果他能一直按医嘱休养,多活几年甚至十几年没问题,但他还是很快就离世了。
  熟悉他的人都说,他的死是命定的。所谓“命”,其实就是性格、个性,性格、个性是很难改变的,所以人们才会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他特别好强,有很好的摄影技术,视摄影如命,身体稍微好点就要出去拍摄。摄影向来是非常耗体力的,在所有职业中,摄影师几乎是最短寿的一类,特别是从事风光摄影的人。一是因为他们的工作环境危险,会遇到不测;另一个原因就是摄影太累,对身体的消耗巨大。肝病是所有慢性病中最需要休息的,因为只要活动,肝脏就要工作。医生甚至嘱咐慢性肝病患者平时多躺,躺的时候脚抬高,这样就等于给肝脏回输血。翻山越岭拍风光的人,怎么可能做到这一点?不断的劳累加重了肝病,这个很有才华的摄影师的生命终止在五十几岁。他的死让给他看过病的医生惋惜,因为像他那种身体状态,又维持十年的大有人在。他们的病是相同的,治疗方法也是相同的,而且他比其他人无论是身体还是经济条件都要好,但结局却不同,为什么?性格使然。说得残酷点,就算躲过了一次病害,如果他秉性依旧,还会被另外的疾病命中,只不过是时间问题,所以才会说“治得了病,救不了命”,这个结论是在无奈时才下的。
  我们总说“性格决定命运”,在这个因果关系中,是有个大致路径的:性格决定生活方式,甚至决定世界观、价值观,后者会渗透到每个生活细节中,包括吃什么饭,怎么吃饭,在什么心情下吃饭,以什么速度吃饭;做什么事,怎么做事,以什么速度、什么方式做事……以此类推到衣食住行的每个细节,他们之所以这么做,不那么做,归根结底都是性格决定的。细节决定健康,我们的身体往往是被错误的、消耗性的细节一点点伤到的。
  我们靠吃药打针治病的时候,无论哪种药物进入体内,都会有浓度的变化,只有保持在一定浓度,药物才能发挥作用,所以,现在好一点的药物可以制成“缓释”的,一点点地在体内崩解,为的就是尽可能地保证体内药物浓度的稳定。即便如此,一般一天或几天也就代谢干净了,药效也会从高到低,直至消失。而生活方式每时每刻都在参与生活,影响生活,别看它微小,甚至不值一提,累积起来效果却是惊人的,它的細碎不过是在以化整为零的形式影响生命而已。
其他文献
记者:您认为在癌症治疗中,中医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肿瘤的中医治疗经历了哪些变化发展?于尔辛教授:过去人们认为中医治疗在整个癌症治疗中仅仅是对西医的辅助,但从现在看来,
家住北京的赵女士在某网站团购了某机构的防癌体检.此前,她的一个朋友被查出患有胃癌,已到晚期.“她所在的单位每年组织体检,还是没查出来,看来还是要做专门的防癌体检.”rn
眼睛不舒服查内脏rn我们身体内的各个器官靠相互合作维持着正常运作,这不仅限于内脏之间.中医学认为,人体内输送能量的通道——经络将五脏(心、肝、脾、肺、肾)与人体的眼耳
食管癌是我国最为高发的恶性肿瘤之一.半个世纪以来,我国众多从事食管癌防治工作者殚精竭虑,锐意创新,在食管癌的流行病学、早期诊断、综合治疗及预防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
治疗立竿见影、药到病除,无疑是每个患者就医时的最大心愿,但由于疾病的复杂性和医学的局限性,并不是所有的病都能“药到病除”。  别苛求根治痊愈  人在患病后要学会与疾病和平共处,对治疗结果有一个合理期待。由于人类对疾病的认识存在局限性,有的疾病目前病因、发病机制不清,防不胜防;很多疾病只能预防发病或减缓症状,不能根治,比如由于花粉、螨虫、动物皮毛等过敏引起的特应性皮炎。另一方面,很多慢性病现在虽然无
食管癌是临床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全球肿瘤中居第八位和第六位,我国是世界上食管癌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国家.外科治疗因可根治性切除肿瘤和显著改善患者
鼻咽冲洗在鼻咽癌的放疗期间,由于放射性损害,坏死细胞脱落堆积,局部细菌繁殖,容易引发鼻咽腔的炎症,降低肿瘤的放射敏感性,分泌物过多时还可导致口腔异味难闻,用生理盐水进
上了年纪,不少老人多少有些腿脚不灵光,尤其是爬楼梯,对老人的膝关节更是考验。爬楼梯属于负重运动,正常人在爬楼梯时膝关节承受的压力会在瞬间增加四倍。比如,一个体重70公斤的人在爬楼梯时,其两侧膝关节所承受的压力高达280公斤。而且,对于很多急性子的人而言,爬楼梯速度越快,膝关节承受的压力就越大。  建议腿不好的老人尽量减少爬楼梯频率,如果必须要上下楼梯,最好把握住一个“好上坏下”的原则:上楼时膝关节
谁都希望自己的疾病早日康复,可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却偏偏有这样的事情:有些患者的疾病起初并不十分严重,治疗措施也很完善,可是他们的病总是不见好转或都不能彻底根治,甚
日本人全球最长寿,除了较高的医疗水平和医疗保障,也和独特的生活方式密不可分。  请客总是吃不饱。日本人请客最大的特征是,主人很热情,客人却吃不饱。感觉上,日本人的饭量只有中国人的一半,即使是干体力活的,饭量也比我们小。所以在日本,除了相扑运动员,很少见到胖子。而且日本人吃饭很慢,一碟菜我们一口就能吞下,他们却细嚼慢咽地吃上十几分钟。  膳食少量多样。日本人的膳食特點是食物种类多样而不偏嗜,他们的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