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散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方法

来源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onesownw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散文是一种形式较为自由的文学体裁。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品读散文,感受散文的美,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那么,具体该如何做呢?笔者就以老舍先生的《想北平》为例详细谈谈。
  一、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诵读文本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关注学生的阅读体验,引导他们有感情地诵读散文,体会作者的感情,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
  例如,老舍在《想北平》一文中写道:“可是,我真爱北平。这个爱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我爱我的母亲。怎样爱?我说不出……”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诵读文本中的这些句子。在文章中,作者抒发了对北平的热爱之情。在诵读时,需将语速放慢,像是在回忆一件件美好的往事一样,慢慢地读出这些句子。在诵读的过程中,学生还要注意自己的表情,要做到随着作者感情的起伏露出相应的表情;要仔细揣摩文中的语句,体会其中的感情。当然,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分别找一名男生和一名女生诵读,然后让其他学生讨论谁读得好。
  二、引导学生赏析文中的重点词句
  散文一直被人们称作“美文”。在散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赏析散文中的重点词句,让他们感受散文的美,以此来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文艺鉴赏还得从透彻地了解语言文字入手。”在讲解《想北平》时,教师可以着重引导学生赏析文章中的这样一个句子:
  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
  第一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琢磨文中标点符号的用法。作者为什么要使用分号和感叹号呢?经过思考,学生得出答案:分号和感叹号都强化了作者的情感,表达了他对北平的热爱之情。第二步,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用这个句子为文章收尾的原因,思考这种口语化的表达是否恰当。经过思考,学生得出答案:“想北平”是本文的标题,整篇文章也一直在写“想北平”,最后用“真想念北平呀”收尾,可以点明题旨。这种口语化的表达拉近了读者与作者之间的距离,好像是在听作者诉说一件心事。老舍先生曾说过:“我的文章写得那样白,那样俗,好像毫不费力,实际上,那不定改了多少遍。”《想北平》一文语言通俗、简洁、亲切,充满生活气息,这也是作者千锤百炼的结果。读了《想北平》,学生不得不赞叹老舍先生高超的语言艺术。教师引导他们找出文中的重点语句,细细品味,感受作者的感情起伏,有利于培养其语文素养。
  三、引导学生探寻文章的脉络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从表面上看,散文从写作材料的选取到材料的组合,都呈现出明显的自由化的特征。然而,深入研读作品后,学生才能发现散文中往往隐藏着一条贯穿全文的线索,也就是文中的脉络。在散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探寻文章的脉络,培养其语文素养。
  在《想北平》一文中,作者主要表达了对北平的热爱与思念之情。教师需引导学生探寻文章的脉络,明白作者是如何行文的。在文章的開头,作者并未写北平的景致,而是直抒胸臆,表达自己的情感。接着,用最质朴的语言来引发读者的共鸣,展现北平的与众不同,同时也表达了对北平不舍,点明主旨“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最后从多个角度描写北平,写北平的整体结构,写北平的建筑格局,写北平的环境氛围,写北平人的生活情趣……
  综上所述,在散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与学生一起发现美、感受美,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
  (作者单位:山西省运城市临晋中学)
其他文献
社会学理论应用于翻译研究已有时日,但有影响有实质性推进作用的实证研究并不多见。翻译如何成为社会发展的动力,如何在冲突和战争中构建合法性,促使冲突方获得主动权和优势地位、获取战争取胜的能量,这些问题还没有得到明确回答。本研究选取的时间和现场是中国抗日民族解放战争中的延安根据地,研究对象是《西行漫记》复社版中译本,使用的理论工具是布迪厄社会学理论中的象征资本概念。本研究提出三个研究问题:(1)《西行漫记》复社版中译本如何构建“红色中国”形象?(2)该译本构建的“红色中国”形象对中国共产党象征资本积累发挥了什么
思维导图是一种利用图像与文字来建立知识框  架的思维工具。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思维导图来指导学生阅读整本书,帮助他们快速理清作品的脉络,提高阅读的效率。接下来,笔者就举例谈谈。  一、借助思维导图引导学生把握作品的主要内容  在阅读整本书的过程中,一些学生无法将各个章节的内容串联起来,不能很好地把握作品的主要内容,时常出现“读完就忘”的情况。对此,笔者认为,教师在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学的过
期刊
陕西的黄土厚,有的是大唐的陵墓,仅挖掘的永泰公主的,章怀太子的,懿德太子的,房陵公主的,李寿,李震,李爽,韦泂章浩的,除了一大批稀世珍宝,三百平方米的壁画就展在博物馆的地下室。这些壁画不同于敦煌的,墓主人都是皇戚贵族,生前过什么日子,死后还要过什么日子,壁画多是宫女和骏马。有美女和骏马,想想,这是人生多得意之事!  去看这些壁画的那天,馆外极热,进地下室却凉,门一开启,我却怯怯地不敢进去。看古装戏
期刊
《我与地坛》是作家史铁生的代表作,也是他十几年来以轮椅丈量地坛的结晶。他用朴实的语言记录了自己对生命的感悟和思考。在风华正茂的年纪,他被命运狠狠地打了一记耳光,只能坐在轮椅上度日。这对于他来说是致命的打击。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他慢慢地找到了人生的方向,有了直面人生苦难的勇气,转而用自己的文字来照亮读者的心,叩响了生命的强音。本文就结合《我与地坛》谈谈史铁生是如何走出人生困境的。  一、地坛的一景一
期刊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般会根据教学的内容、学生的学习情况等提出相应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思考、探究,培养其思维能力。接下来,笔者就谈谈在高中语文课堂提问的几种策略。  一、循序渐进,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进行课堂提问时,教师要循序渐进,一步步地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帮助他们深入地理解文本。  例如,在讲解《小狗包弟》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播放一段朗读音频,让学生认真
期刊
王国维先生曾提出“境界”一说,主张要写“真景物”,抒“真感情”。他在《人间词话》中称:“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大都是描写真景物、抒发真情感的佳作。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该如何引导学生阅读这些古诗词呢?下面,笔者就以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的三首宋词为例,分享一下自己的教学经验。  一、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意象  长期受到优秀中华文化的熏陶,传统文人在创作动
期刊
藏戏是藏族戏剧的泛称。藏戏种类繁多,具有600多年的历史,被誉为藏文化的“活化石”。2006年5月20日,藏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可以适时利用藏戏资源来开展语文教学,发挥出优秀文化资源的作用。下面,笔者就详细谈谈利用藏戏资源开展高中语文教学的意义。  一、有利于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西藏自治区的
期刊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带领学生仔细揣摩作品的语言,让他们于细微之处感受作品的美,探究作品的主题。吕叔湘先生曾说过:“文本细读就是从语言出发,再回到语言。”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该如何引导学生细读文本呢?接下来,笔者就结合教学实例来谈一谈。  一、引导学生细读文本中的关键字  叶圣陶曾说:“一字未宜乎,语语悟其神。”这就意味着一篇文章中总会有一些关键字。这些字被赋予了特定的含义,带有特定的情感。在阅读教
期刊
阅读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方式,能为听、说、写奠定基础。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同学们要多阅读经典作品,多积累阅读经验,不断地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本文就谈谈如何提高阅读能力,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帮助。  一、掌握阅读的方法  做任何事都要讲究方法,阅读也是如此。同学们想要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学会独立阅读文本,就要注重掌握各种阅读方法,并根据自己的需要采用合适的方法来阅读。  一般来说,阅读方法主要有两大类
期刊
1931年,美国教育学家莫里逊提出了“单元教学法”。他认为教材中的每个单元均有规定的学习目标和内容,教师可以将这些教学内容整合起来,组织学生一起学习。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采用单元教学法,以任务统领整个单元,可以提高教学的效率。接下来,笔者就以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的课文为例,分享一下自己的教学经验。  一、解读教材,制定目标  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三单元汇集了不同时期、不同体式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