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有人把他写的书,誉为百年一遇的杰作,而他只活了51岁,这被称为百年一遇的杰作,是在他生命的最后15年写成的,几乎是足不出户,完全与世界隔离的状态下写成的。
他就是马塞尔·普鲁斯特,出生于1871年,1922年离世,距离我们已经快一个世纪的时间,他出生于巴黎,生长于一个艺术氛围浓厚的家庭,父亲是名医,母亲是犹太人。他从小就患有哮喘病,整个人生的气质是内向的,敏感到了近乎病态的程度。在34岁之前,经常出入于上流社会的社交圈,为报刊撰写贵族沙龙生活的专栏,但他后来心生愧疚,觉得人生浪费,但也正是这种浪费,让他在日常的作品中可以精笔细描他笔下人物的卑微与张扬。他也在母亲的鼓励下,翻译了一个名叫拉斯金的两部作品,《亚眠的圣经》与《芝麻与百合》;他有时还会模仿当时的大作家的笔法写东西,自娱自乐。他身边的人,以为他写东西,只是玩玩。但在他去世28年之后,人们发现了他的自传体长篇小说《让·桑得伊》。
35岁,对普鲁斯特是一生的拐点,直到今日,我们也很难说,这个拐点,于他是不幸还是命运。从35岁开始,由于哮喘病的加重,他已经无法像正常人那样生活,他便与以往的上流社交生活绝交,足不出户,完全自我囚禁。甚至为了避免声音的干扰,房间的墙壁全都加上了软木贴面,为了避免植物气味对气管的刺激,窗户再未打开过。就是从这里走向生命终结的15年里,普鲁斯特写出了《追寻逝去的时光》。请允许我在此写下《追寻逝去的时光》七卷的名字,让我们从中体会一种漫长与优雅的时光意味。第一卷:去斯万家那边;第二卷:在少女花影下;第三卷:盖尔芒特家那边;第四卷:所多玛与蛾摩拉;第五卷:女囚;第六卷:失踪的阿尔贝蒂娜;第七卷:寻回的时光。上海译文出版社请周克希先生翻译了第一卷《去斯万家那边》,用去一年半的翻译时间。然后译文出版社与周克希先生达成共识,前四卷各译一年半,后三卷各译一年,这样来说,要看全普鲁斯特的《追寻逝去的时光》全七卷,至少要9年时间。什么样的人写成的作品,值得一家出版社认为找到这惟一的一个可以精准翻译的人选,用去这样的时间来出版,什么样的读者愿意等待10年的时间,一卷一卷跟随着看下去?
那么他的文字里到底有些什么,让我们愿意等待之后,重新进入每一卷都有近35万字的叙述中?我想是因为他发现了一种慢生活,当时代生命的滚滚洪流就这样逝去时,他在一朵浪花里发现了另外一个世界,从而让生活的脚步慢下来,在那么一种温情中,体会时间如水,从手掌上无声流动。也正因为体会到快中的慢,让我们重新审视生活,那份匆促的生活是为着什么呢?我们是否可以过一种更从容,更内省,虽然也多少有些寂寞的日子呢?因为寂寞独自中,我们才能看清繁华背后站着的到底是什么?那些推动繁华的正是人生的寂寞。
这个35岁即离群索居的男子,他到底创造了怎样的世界?他的书适宜静夜阅读,因为那些细碎的声响,淹没的呢喃,轻柔的花香,女子的洁白,都只能在静默时,才能让你细微感知。他是一个叙述者,用长久的篇幅,不断叠加形容的长句子,一层一层推澜,不厌其烦地一样一样细细讲来。一朵花开之后,是一树绿叶,一片飞鸟翅膀后面是湛蓝的天空,天空下面是静凝的双眸……他就是这样不紧不慢,甚至是惟恐太快地拉住生活的衣角,一点一点舍不得似地慢慢,再慢一些地讲来。他这样的叙述,是为什么呢?因为曾身在繁华,然后彻底离开,从不能停歇的喧闹中,没有过度地直接进入全然的冷清中,像从绚烂的梦中突然醒来,发现是一个人寂寂地躺在寒冷的早晨。回味那梦,是那样香甜,甚至亲历时忽略而过的一个表情,一个皱眉,都重新鲜活起来,具有了独立的生命,站在曾是自己人生的梦中。这份不能被人模仿与重复的细致,这份无所不尽其极的吟咏绝唱,都只因为,是从寂寞深处回望繁华来处,才能有的情怀。
那些曾经生活在他生活中的人:母亲、父亲、仆人、姨婆、姑母、喜欢过的女子、同一座小镇上的牧师、夫人、伯爵,都在他的笔下复活,就在我们的眼前过着他们曾经琐碎、八卦、无聊、阴暗、温暖、感怀的生活。普鲁斯特,只是描述他们,让他们复活,却并不赋予他们灵魂,只有阅读者,才能让那些灵魂复活,因为点亮灵魂的,一定也是渴望燃烧的灵魂。
是的,这就是普鲁斯特,他想做的,就是与时间抗争。当我们年少时,曾执著地眷恋一个爱人,一位朋友,一些信念,但遗忘也正慢慢侵袭,让我们的种种美好记忆,消失了,仿佛从不曾存在过。可是普鲁斯特想告诉我们,不,并不是这样的,过去并没有消失,它只是同我们融为一体,我们无从察觉而已。我们与之抗争的流逝的时光,其实就是我们自身。那些过去的时光永生,只是等待,你,用某种方式让它再生。至于你可以用什么样的方法,让你的人生时光再生,那只有问你自己。
真的,过去的时光怎样去追寻?你,想过吗?是把它们记录下来吗?那只是死的时光,那只是时光的标本,永远不能再活生生。是不停地回想吗,直到自己想起?你这样做过吗,有效吗?
惟有将自己交付时光之手,从不怀疑从不迟疑全然相信地让自己进入时光,让自己就是时光时,我们,我们的时光,就得以永生。不知这样说,普鲁斯特会隔着遥远的时光,向我微微一笑吗?还是仍然不动声色?因为他知道,我离那永驻的生命,还远,还有一段很长的寂寞的路。
他就是马塞尔·普鲁斯特,出生于1871年,1922年离世,距离我们已经快一个世纪的时间,他出生于巴黎,生长于一个艺术氛围浓厚的家庭,父亲是名医,母亲是犹太人。他从小就患有哮喘病,整个人生的气质是内向的,敏感到了近乎病态的程度。在34岁之前,经常出入于上流社会的社交圈,为报刊撰写贵族沙龙生活的专栏,但他后来心生愧疚,觉得人生浪费,但也正是这种浪费,让他在日常的作品中可以精笔细描他笔下人物的卑微与张扬。他也在母亲的鼓励下,翻译了一个名叫拉斯金的两部作品,《亚眠的圣经》与《芝麻与百合》;他有时还会模仿当时的大作家的笔法写东西,自娱自乐。他身边的人,以为他写东西,只是玩玩。但在他去世28年之后,人们发现了他的自传体长篇小说《让·桑得伊》。
35岁,对普鲁斯特是一生的拐点,直到今日,我们也很难说,这个拐点,于他是不幸还是命运。从35岁开始,由于哮喘病的加重,他已经无法像正常人那样生活,他便与以往的上流社交生活绝交,足不出户,完全自我囚禁。甚至为了避免声音的干扰,房间的墙壁全都加上了软木贴面,为了避免植物气味对气管的刺激,窗户再未打开过。就是从这里走向生命终结的15年里,普鲁斯特写出了《追寻逝去的时光》。请允许我在此写下《追寻逝去的时光》七卷的名字,让我们从中体会一种漫长与优雅的时光意味。第一卷:去斯万家那边;第二卷:在少女花影下;第三卷:盖尔芒特家那边;第四卷:所多玛与蛾摩拉;第五卷:女囚;第六卷:失踪的阿尔贝蒂娜;第七卷:寻回的时光。上海译文出版社请周克希先生翻译了第一卷《去斯万家那边》,用去一年半的翻译时间。然后译文出版社与周克希先生达成共识,前四卷各译一年半,后三卷各译一年,这样来说,要看全普鲁斯特的《追寻逝去的时光》全七卷,至少要9年时间。什么样的人写成的作品,值得一家出版社认为找到这惟一的一个可以精准翻译的人选,用去这样的时间来出版,什么样的读者愿意等待10年的时间,一卷一卷跟随着看下去?
那么他的文字里到底有些什么,让我们愿意等待之后,重新进入每一卷都有近35万字的叙述中?我想是因为他发现了一种慢生活,当时代生命的滚滚洪流就这样逝去时,他在一朵浪花里发现了另外一个世界,从而让生活的脚步慢下来,在那么一种温情中,体会时间如水,从手掌上无声流动。也正因为体会到快中的慢,让我们重新审视生活,那份匆促的生活是为着什么呢?我们是否可以过一种更从容,更内省,虽然也多少有些寂寞的日子呢?因为寂寞独自中,我们才能看清繁华背后站着的到底是什么?那些推动繁华的正是人生的寂寞。
这个35岁即离群索居的男子,他到底创造了怎样的世界?他的书适宜静夜阅读,因为那些细碎的声响,淹没的呢喃,轻柔的花香,女子的洁白,都只能在静默时,才能让你细微感知。他是一个叙述者,用长久的篇幅,不断叠加形容的长句子,一层一层推澜,不厌其烦地一样一样细细讲来。一朵花开之后,是一树绿叶,一片飞鸟翅膀后面是湛蓝的天空,天空下面是静凝的双眸……他就是这样不紧不慢,甚至是惟恐太快地拉住生活的衣角,一点一点舍不得似地慢慢,再慢一些地讲来。他这样的叙述,是为什么呢?因为曾身在繁华,然后彻底离开,从不能停歇的喧闹中,没有过度地直接进入全然的冷清中,像从绚烂的梦中突然醒来,发现是一个人寂寂地躺在寒冷的早晨。回味那梦,是那样香甜,甚至亲历时忽略而过的一个表情,一个皱眉,都重新鲜活起来,具有了独立的生命,站在曾是自己人生的梦中。这份不能被人模仿与重复的细致,这份无所不尽其极的吟咏绝唱,都只因为,是从寂寞深处回望繁华来处,才能有的情怀。
那些曾经生活在他生活中的人:母亲、父亲、仆人、姨婆、姑母、喜欢过的女子、同一座小镇上的牧师、夫人、伯爵,都在他的笔下复活,就在我们的眼前过着他们曾经琐碎、八卦、无聊、阴暗、温暖、感怀的生活。普鲁斯特,只是描述他们,让他们复活,却并不赋予他们灵魂,只有阅读者,才能让那些灵魂复活,因为点亮灵魂的,一定也是渴望燃烧的灵魂。
是的,这就是普鲁斯特,他想做的,就是与时间抗争。当我们年少时,曾执著地眷恋一个爱人,一位朋友,一些信念,但遗忘也正慢慢侵袭,让我们的种种美好记忆,消失了,仿佛从不曾存在过。可是普鲁斯特想告诉我们,不,并不是这样的,过去并没有消失,它只是同我们融为一体,我们无从察觉而已。我们与之抗争的流逝的时光,其实就是我们自身。那些过去的时光永生,只是等待,你,用某种方式让它再生。至于你可以用什么样的方法,让你的人生时光再生,那只有问你自己。
真的,过去的时光怎样去追寻?你,想过吗?是把它们记录下来吗?那只是死的时光,那只是时光的标本,永远不能再活生生。是不停地回想吗,直到自己想起?你这样做过吗,有效吗?
惟有将自己交付时光之手,从不怀疑从不迟疑全然相信地让自己进入时光,让自己就是时光时,我们,我们的时光,就得以永生。不知这样说,普鲁斯特会隔着遥远的时光,向我微微一笑吗?还是仍然不动声色?因为他知道,我离那永驻的生命,还远,还有一段很长的寂寞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