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意见要求,继续支持农村环境集中连片整治,加快推进农村河塘综合整治,开展农村垃圾专项整治,加大农村污水处理和改厕力度,加快改善村庄卫生状况。
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作重点是实施“三治一保”,即农村生活污水污染治理、农村生活垃圾污染治理、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及保护农村饮用水源工程。为达到这一目标,近年来,全国各地立足实际,大力推进实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程,着力解决群众关心的突出环境问题,全面改善城乡环境质量,为建设生态文明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了典型示范。
垃圾入箱 环境更美了
“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这曾是重庆市广大农村普遍存在的环境问题写照。如今,通过实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这样的状况正在逐渐被改写。
“以前没装垃圾箱的时候,大家都是把日常生活产生的垃圾直接扔在地坝边。刮大风时垃圾满天飞不说,有的人甚至把垃圾扔进河沟、水塘里,泡得久了,一到热天便臭气熏天。”说起以前村里的环境状况,北碚区歇马镇天马村村民黎存根直摆手。
现在的天马村,绿树成荫,村道路干净、整洁,不仅看不到垃圾,也闻不到臭水沟的味道。
这一切归功于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的成果。“现在安逸惨了,水泥路铺到了家门口,垃圾没有人乱倒了,污水也不乱流了。”黎存根笑着说,住在农村,和城市生活一个样。
据黎存根介绍,自从实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作以来,家门口附近就是垃圾箱,不仅有专门倒垃圾的地方,而且还有垃圾车负责清运。要是垃圾满了,打个电话就有专人来收垃圾。村里还配了保洁员,每天对路面进行清扫保洁,“这不,农村的环境变美了,村民的素质也跟着提高了不少。”
小小垃圾桶的增加,仅是重庆市开展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的一个缩影。
据了解,重庆市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启动以来,共建设垃圾收集点2.4万余个,购置果皮箱4.3万余个,建设垃圾中转站281个,同时购置一大批中转箱体、三轮车、专业机动车等垃圾收运设施,新增垃圾处理量每天752吨。
“垃圾露天敞放,简单混合的收集方式既影响了镇容村貌,也易造成土壤、水体的二次污染。”该市环保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对于垃圾处理,重庆市提出“四个方便”原则,即方便农户倾倒、方便村级收集、方便镇级转运、方便县级处理,并与市政部门现有系统衔接,实现户集、村收、镇运、区域处理。
具体来说,建制乡镇一般采取市政环卫体系直接向农村延伸的方式。行政村垃圾处理主要有3种模式,部分区县纳入市政环卫系统管理,由各镇市政环卫部门将垃圾用清运车送至压缩中转站,再送至垃圾处理厂或焚烧场处理,运行管理规范,但成本相对较高,适用于经济条件较好的主城区;绝大多数区县由乡镇政府负责管理,由村社选聘保洁人员,负责将农户垃圾收集至中转站或箱体,镇政府负责将垃圾清运至处理场进行处理;还有部分区县由专业公司管理,运行成本最低。
目前,重庆市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区域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70%,村容村貌和生活环境明显改善,有效推动了城乡统筹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
修建文化广场 陋习更少了
垃圾入箱是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一个侧面,要想取得成效成果,还离不开对村民思想行为的引导,通过修建文化广场、文化墙等,村民们的陋习少了,素质提高了。
走进陕西省陇县天成镇马曲村,一面面喷有彩绘的文化墙上刻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等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字体,不但映衬着美丽新农村的建设,也反映了当地农民们的新生活。
近年来,为打造美丽乡村,陇县开展了“墙体整容”行动,以城区街面及“四线”沿线两侧墙体、房屋等建筑立面改造粉刷为重点,对破损墙体、楼体、门头进行修补改造,以凸显白墙灰裙秦汉风格。
据了解,目前陇县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共粉刷建筑墙体15.3万平方米,新建社火脸谱、民俗画等特色文化墙2.9万米,装饰秦汉钱币等样式的浮雕挂件513件,形成了具有陇县地域特色的村庄民居,呈现出靓丽的田园风光。
此外,当地还利用村头空地,为村民们修建了文化广场,并配备有健身器材等。“以往村民们农闲时就聚在一起打牌、聊天,可自从有了文化广场,大伙只要没事就会自发来健身跳舞,不但锻炼了身体,还去掉了不少陋习。”说起村里现在的变化,村民何文田竖起了大拇指。
据介绍,为有利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解决村民们长期形成的不良习惯和认识,当地政府把农村环境卫生宣传和开展“改陋习、树新风”以及健康教育活动结合起来,着力培养农民良好的卫生习惯,自觉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同时,还定期组织村民参加环境卫生集中整治活动,鼓励村民自己动手美化生活环境,营造大家动手,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并相应地建立关于环境卫生文明户的奖励机制,发挥榜样示范作用。
“从前农村环境卫生治理工作总是存在‘上边热、下边凉’的现象,上级政府重视程度高,工作力度大,但具体到一些街乡镇,工作开展得就比较慢。”当地一位工作人员说,“现在可好了,通过适当的宣传、教育、引导,吸引村民们主动参与到环境卫生整治过程中来,村民主动了,事儿就好办了。”
共享红利 生活更好了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不仅是要让村庄“靓”起来,还要让村民在环境改善的过程中共享发展红利。
“保护生态就是保护发展力,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像这样的标语在遵义桐梓县随处可见。如何把生态环境作为发展的最大优势、看家本钱,逐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缩小城乡差别? 桐梓县做出了不少有益的探索。
经过近几年的农村环境建设,桐梓县娄山关镇小坝村的基础设施日益完善,村卫生院、小学、幼儿园、信用社等一应俱全。
“原来孩子们上学得跑到几公里外的镇上才行,如今村口有了小学,家门口就能上学了。”村民李凤英介绍说,“另外,家里的土厕所两年前就改造成了水冲式马桶,夏天臭气熏天的现象没有了,卫生文明的生活习惯也自觉养成了。”
“农村环境卫生整治,事关农民群众幸福指数的提高,是最大的民生工程。”娄山关镇政府工作人员说,“所以,做任何事都要真枪实干,让老百姓看得到、感受得到,这并不是虚头巴脑的事,而是给自己带来福利的大好事。”
环境整治不仅成为了农村的新亮点,更成为了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良好的生态环境,也带火了娄山关镇的乡村旅游。
几年前,娄山关镇小坝村无人问津。现在一到节假日,休闲度假、摄影爱好者等国内外游客都会结伴而来,感受美丽的田园风光,体会淳朴的乡村气息。
今年40多岁的王立强在村里开了一家乡村旅游接待点,一年的生意收入,让他的腰包很快鼓了起来。“现在共有60多个床位,能够接待容纳100多人同时就餐,另外,还可接待旅游团队和中外游客。”王立强说,下一步还将考虑通过扩大接待点规模和档次,提升游客们的满意度。
开业一年的苗家农家乐去年盈利四五万元,这让文爱丽做梦没有想到,“一年前我还在外地打工,看到不少人做乡村旅游这一块,我也想回来尝试一下,虽然中间吃了不少苦,可一切都还算值得。”
“不少新人在这里取景拍婚纱照呢。”文爱丽说,“山清水秀就是我们小坝村的名片。”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不但要做好洗‘面子’、清‘里子’的工作,更重要的是,让村民们共同感受到环境的改善、生活水平的提高,只有这样,才能让村民共享改革发展的红利。”该工作人员说。
本刊记者 胡燕磊
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作重点是实施“三治一保”,即农村生活污水污染治理、农村生活垃圾污染治理、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及保护农村饮用水源工程。为达到这一目标,近年来,全国各地立足实际,大力推进实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程,着力解决群众关心的突出环境问题,全面改善城乡环境质量,为建设生态文明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了典型示范。
垃圾入箱 环境更美了
“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这曾是重庆市广大农村普遍存在的环境问题写照。如今,通过实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这样的状况正在逐渐被改写。
“以前没装垃圾箱的时候,大家都是把日常生活产生的垃圾直接扔在地坝边。刮大风时垃圾满天飞不说,有的人甚至把垃圾扔进河沟、水塘里,泡得久了,一到热天便臭气熏天。”说起以前村里的环境状况,北碚区歇马镇天马村村民黎存根直摆手。
现在的天马村,绿树成荫,村道路干净、整洁,不仅看不到垃圾,也闻不到臭水沟的味道。
这一切归功于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的成果。“现在安逸惨了,水泥路铺到了家门口,垃圾没有人乱倒了,污水也不乱流了。”黎存根笑着说,住在农村,和城市生活一个样。
据黎存根介绍,自从实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作以来,家门口附近就是垃圾箱,不仅有专门倒垃圾的地方,而且还有垃圾车负责清运。要是垃圾满了,打个电话就有专人来收垃圾。村里还配了保洁员,每天对路面进行清扫保洁,“这不,农村的环境变美了,村民的素质也跟着提高了不少。”
小小垃圾桶的增加,仅是重庆市开展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的一个缩影。
据了解,重庆市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启动以来,共建设垃圾收集点2.4万余个,购置果皮箱4.3万余个,建设垃圾中转站281个,同时购置一大批中转箱体、三轮车、专业机动车等垃圾收运设施,新增垃圾处理量每天752吨。
“垃圾露天敞放,简单混合的收集方式既影响了镇容村貌,也易造成土壤、水体的二次污染。”该市环保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对于垃圾处理,重庆市提出“四个方便”原则,即方便农户倾倒、方便村级收集、方便镇级转运、方便县级处理,并与市政部门现有系统衔接,实现户集、村收、镇运、区域处理。
具体来说,建制乡镇一般采取市政环卫体系直接向农村延伸的方式。行政村垃圾处理主要有3种模式,部分区县纳入市政环卫系统管理,由各镇市政环卫部门将垃圾用清运车送至压缩中转站,再送至垃圾处理厂或焚烧场处理,运行管理规范,但成本相对较高,适用于经济条件较好的主城区;绝大多数区县由乡镇政府负责管理,由村社选聘保洁人员,负责将农户垃圾收集至中转站或箱体,镇政府负责将垃圾清运至处理场进行处理;还有部分区县由专业公司管理,运行成本最低。
目前,重庆市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区域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70%,村容村貌和生活环境明显改善,有效推动了城乡统筹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
修建文化广场 陋习更少了
垃圾入箱是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一个侧面,要想取得成效成果,还离不开对村民思想行为的引导,通过修建文化广场、文化墙等,村民们的陋习少了,素质提高了。
走进陕西省陇县天成镇马曲村,一面面喷有彩绘的文化墙上刻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等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字体,不但映衬着美丽新农村的建设,也反映了当地农民们的新生活。
近年来,为打造美丽乡村,陇县开展了“墙体整容”行动,以城区街面及“四线”沿线两侧墙体、房屋等建筑立面改造粉刷为重点,对破损墙体、楼体、门头进行修补改造,以凸显白墙灰裙秦汉风格。
据了解,目前陇县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共粉刷建筑墙体15.3万平方米,新建社火脸谱、民俗画等特色文化墙2.9万米,装饰秦汉钱币等样式的浮雕挂件513件,形成了具有陇县地域特色的村庄民居,呈现出靓丽的田园风光。
此外,当地还利用村头空地,为村民们修建了文化广场,并配备有健身器材等。“以往村民们农闲时就聚在一起打牌、聊天,可自从有了文化广场,大伙只要没事就会自发来健身跳舞,不但锻炼了身体,还去掉了不少陋习。”说起村里现在的变化,村民何文田竖起了大拇指。
据介绍,为有利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解决村民们长期形成的不良习惯和认识,当地政府把农村环境卫生宣传和开展“改陋习、树新风”以及健康教育活动结合起来,着力培养农民良好的卫生习惯,自觉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同时,还定期组织村民参加环境卫生集中整治活动,鼓励村民自己动手美化生活环境,营造大家动手,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并相应地建立关于环境卫生文明户的奖励机制,发挥榜样示范作用。
“从前农村环境卫生治理工作总是存在‘上边热、下边凉’的现象,上级政府重视程度高,工作力度大,但具体到一些街乡镇,工作开展得就比较慢。”当地一位工作人员说,“现在可好了,通过适当的宣传、教育、引导,吸引村民们主动参与到环境卫生整治过程中来,村民主动了,事儿就好办了。”
共享红利 生活更好了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不仅是要让村庄“靓”起来,还要让村民在环境改善的过程中共享发展红利。
“保护生态就是保护发展力,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像这样的标语在遵义桐梓县随处可见。如何把生态环境作为发展的最大优势、看家本钱,逐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缩小城乡差别? 桐梓县做出了不少有益的探索。
经过近几年的农村环境建设,桐梓县娄山关镇小坝村的基础设施日益完善,村卫生院、小学、幼儿园、信用社等一应俱全。
“原来孩子们上学得跑到几公里外的镇上才行,如今村口有了小学,家门口就能上学了。”村民李凤英介绍说,“另外,家里的土厕所两年前就改造成了水冲式马桶,夏天臭气熏天的现象没有了,卫生文明的生活习惯也自觉养成了。”
“农村环境卫生整治,事关农民群众幸福指数的提高,是最大的民生工程。”娄山关镇政府工作人员说,“所以,做任何事都要真枪实干,让老百姓看得到、感受得到,这并不是虚头巴脑的事,而是给自己带来福利的大好事。”
环境整治不仅成为了农村的新亮点,更成为了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良好的生态环境,也带火了娄山关镇的乡村旅游。
几年前,娄山关镇小坝村无人问津。现在一到节假日,休闲度假、摄影爱好者等国内外游客都会结伴而来,感受美丽的田园风光,体会淳朴的乡村气息。
今年40多岁的王立强在村里开了一家乡村旅游接待点,一年的生意收入,让他的腰包很快鼓了起来。“现在共有60多个床位,能够接待容纳100多人同时就餐,另外,还可接待旅游团队和中外游客。”王立强说,下一步还将考虑通过扩大接待点规模和档次,提升游客们的满意度。
开业一年的苗家农家乐去年盈利四五万元,这让文爱丽做梦没有想到,“一年前我还在外地打工,看到不少人做乡村旅游这一块,我也想回来尝试一下,虽然中间吃了不少苦,可一切都还算值得。”
“不少新人在这里取景拍婚纱照呢。”文爱丽说,“山清水秀就是我们小坝村的名片。”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不但要做好洗‘面子’、清‘里子’的工作,更重要的是,让村民们共同感受到环境的改善、生活水平的提高,只有这样,才能让村民共享改革发展的红利。”该工作人员说。
本刊记者 胡燕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