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从语言和形象处理角度剖析了英语中的成语如何译成汉语,简要说明了英语中的成语所指的范围、分类,并从五种翻译方法深入细致地描述了成语的翻译过程,即:直译法、借用法、意译法、直译兼意译法、解释翻译法。
关键词:语言 形象处理 英美文学作品 成语 翻译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成语是一种语言里的特殊现象,它是在语言发展过程中积累下来的一些固定的词组或句子。在英美文学作品中,成语并不占很大的比重,但是在整篇文章的理解上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这些成语往往是文章的点睛之笔。本文从语言和形象处理角度剖析了英语中的成语如何译成汉语,简要说明了英语中的成语所指的范围、分类,并从五种翻译方法深入细致地描述了成语的翻译过程。
一 成语的所指范围
本文所指的成语是广义的。英美文学作品中所指的成语(idioms)主要包括以下三种情况:
1 固定词组。这种词组它们形式固定,意义特殊,在文学作品中所占比重最大。
例如:Carry out=execute(动词词组)
Flesh and blood=relations(名词词组);
How so?(疑问词组)
2 各种谚语(proverbs)、俗语(saying)、格言(maxims)和引语(quotations)等,它们在文学作品中形象生动,意义比较概括,大多有隐喻的作用。
例如:The game is not worth the candle(得不偿失)
这类成语一般具有句子形式,但有时也以词组或短语的形式出现。
例如:To make hay(under the sunshine of)。
一个谚语有时可以分解成许多词组,如it is no use crying over spilt milk,可分解成 to spill the milk,to cry over spilt milk,spilt milk,等。
3具有特殊意义或用法的单词,主要是由转义成分组成的复合词;有些也可以通过派生法产生新的词汇。
例如:Know-how(知识、窍门);Wire-pulling(由派生法派生而来)。
二 成语的分类
英美文学作品中的成语具有重要功能,剧情发展、角色与人物性格,往往通过成语来展现、抒发。成语某种程度上既可以加速剧情节奏,又可以增强整体的诗意,是英美作品翻译中审美价值的所在。而在作品中,成语的意思和它的各个成分的表面意义总是有些距离,有的比较接近,有的相差很远,有的甚至毫不相干。成语所包含的形象和概括、隐喻和暗示,有的很明显,有的十分隐晦。这种差异跟成语各个成分结合的紧密程度有密切的关系。按成语各成分结合的稳固程度和成语含义的明显程度分成以下三类,可以大致表明各种成语和基本特点:
1 组合性成语。组合性成语指的是将多种词汇的词素组合在一起,这一类成语由多部分组成,其中一部分有转借的意义,其余均保持原来的含义,因此理解起来非常容易。
例如:Sudden as an April shower.骤如四月阵雨,突如其来。
2 综合性成语。综合性成语指的是综合词汇的多种因素,这一类成语不能按照词的字面来理解,必须联系上下文,结合隐喻,将英语中的修辞手段转换成汉语中相同的修辞手段,综合所有的因素,才能真正领会成语的意义。英美文学作品中一部分固定词组和大部分谚语,俗语都属于这一类。
例如:In weal and(or)woe.不论祸福;同甘共苦。
3 融合性成语。这一类成语的意义,融合了文化的因素。理解其含义时需要考虑文学典故,神话传说,风俗习惯等等,完全不能从词的个别意义或综合意义直接理解或间接推演出来。
例如:To talk through one’s hat.信口开河。
三 英美文学作品中成语的翻译
成语的来源很复杂,而意义有很多变化,翻译时常常会给理解和表达带来很大困难。总结一下,翻译成语有如下四种方法:
1 直译法
直译法从某种意义上讲,可以理解为字面意义的拼接,也就是在翻译的过程中,尽量保留英语成语的本来意义和语言的使用规范,保留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双关、投韵等),可以使译文的语言更加形象、丰富、生动。
例如:A wolf in sheep’s clothing.披着羊皮的狼。
No smoking without fire.无火不生烟。
2 借用法
成语在英语和汉语中的利用率都非常高,有很多成语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很多相近之处,它们有相同或相似的修辞与形象,相同的意义或隐含意义,在此情况下,进行英译汉翻译时,往往可以直接套用与其相对应的汉语成语。
例如:To burn one’s boat.破釜沉舟。
有些英语成语与汉语成语设喻不同,但喻义一致,也可借助。
例如:A flash in the pan.昙花一现;虎头蛇尾;
借用法还常常用于用英语语言中本身存在的成语,谚语等作为广告口号的翻译。
例如:All is well that ends well。
以上这则口号本来就是英语中的一个成语,对应的汉语意义为:结局好,全都好,而这也正好是汉语中常用的语言结构,所以把“结局好,全都好”作为译文是再恰当不过的了。借用法能够保留原文的文化特征,还能对原文的语言起到浓缩的作用。
3 意译法
所谓意译法就是根据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的使用习惯、规范,在英译汉翻译过程中,如遇没有现成的汉语成语与其相对应,无法被直接借用时,为了保留原文整体思想的连贯性和完整性,在保持原意的基础上,按照译文的语言特点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写出来,而非逐字逐句翻译。 例如:To hit the mail on the head.说的中肯;打中要害;
In full swing.积极进行。
很多时候,单独使用直译法和意译法中的一种方法,都不足以表达作者在原文中的意义,在英译汉的成语翻译过程中,有时为了更确切地表达原意,译者可以将直译法和意译法两种方法结合起来翻译成语,以弥补单独使用其中一种方法的不足。在此过程中,直译法采取其字面意思,意译法选用其喻义,以取长补短,使译文更加贴切。
例如:Pandora’s box.潘多拉的箱子,罪恶和灾难和渊薮。
4 解释翻译法
解释翻译法严格地说,不是英译汉成语翻译的首选,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英语词汇在汉语中都有相对等的含义,尤其是有的成语与语言本身的风俗习惯、地方特色、一个特定时期的典故有关,若只翻译其字面意义,而不对其进行详细解释,译文将难以表达其确切含义。
例如,to carry coals to Newcastle,若只译为“运煤到纽卡索,多此一举”是不够的,因为这里虽然加上了“多此一举”来提示前半部比喻的含义,但读者对“纽卡索”还是不能理解。所以翻译这条成语时,就需要加注,说明“纽卡索”是英国的一个产煤中心,因此把煤运送到纽卡索是件多余的事。
四 英美文学作品中成语翻译的注意事项
1 在英美文学作品中,翻译成语时须真正理解原文要表达的真正意思,既不能只拘泥于文字本身、从字面上理解,也不能望文生义,曲解了作者原文的意思,要根据上下文进行推演,这一点非常重要。
例如,kick the bucket,作为自由词组是“踢桶”的意思,但在英译汉成语翻译过程中翻译为“去死吧”以及其它含义。英语有些成语看起来同汉语某些成语很接近,其实则不然,需要我们深刻了解上下文,了解两种语言的风俗习惯和文化,这样才能保证译文的准确性,如to wash one’s hands,按字面容易理解成“洗手不干”,而实际上却含有“断绝关系”“推脱责任”等意思。To move heaven and earth,容易使人联想到“惊天动地”“翻天覆地”,其实只是表示“千方百计”“不遗余力”而已。有人把every cloud has a silver lining,译成“有利必有弊”,但如果更深入体会原谅的逻辑重点,就会觉得译成“有利必有弊”(坏事可以变成好事)更恰当些。如果把bark at the moon,译成“蜀犬吠日”就属错译,因为这两个成语虽然设喻差不多,但情景和思路却不一样,前者是狗想吓唬月亮,而后者指狗见到太阳感到怪异而害怕,故而前者比喻“空嚷”,“做徒劳无益的事”,而后者比喻“少见多怪”。
2 英语和汉语有许多成语反映各自民族或地方特色,英译汉时一方面要注意保存这些特色,另一方面则不要将汉语中具有鲜明民族、地方色彩的词汇强加到译文中去,如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就不宜译成“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后者对中国人来说容易理解,但这是我国的一个历史人物,与原作上下文会形成矛盾,而且极不协调;如果译成“一人不及两人智”倒比较合适。又如,talk of devil and he is sure to come,若译成“说曹操,曹操到”也是不恰当的,应仍按英文内容译成“说到魔鬼,魔鬼就到”,才比较合适。
3 英语成语常常以缩略的形式出现,但意思不变,如jack of all trades and master of none,有时缩略成jack of all trades,但其意义仍是表示:“杂而不精的人”;if you run after two hares you will catch neither,可缩略为to run after two hares,其意不变,仍表示“脚踏两只船”,“必定落空”之意。翻译简化的成语时,译者必须首先熟悉这种成语的常用形式,才能保证不译错。一般说来,简化成语的翻译,可在易解的条件下,保持原文的简化形式。但若以简化形式翻译不足以表达原文意思,则仍需按英语原型成语来译。
例如:“well,it’s the old story of the stitch in time”,he said.
译文:“嗯,还是那句老话:及时缝一针,可以省九针”。
上句中的the stitch in time是成语a stitch in time saves nine(及时缝一针,可以省九针;小洞不补,大洞吃苦)的省略形式,如按原文活力形式译成“及时缝一针”尽管有上下文可供参考,读者恐怕也很难理解是何意。今译者放弃了省略形式,按原型成语译成“及时缝一针,可以省九针”就好懂了。
4 有时候,英语原文虽然没有用成语,但在一定的上下文中,在踏实于原文内容和风格的前提下,可以把英文原文中有些词或词组译成汉语四字词组或成语,因为四字词组是汉语中特有的一种表达方法,其形式整齐,朗朗上口,读起来铿锵有力。但切忌不加推敲,牵强附会地滥用四字词组或汉语成语。
例1:Over the past several weeks,she had grown increasingly restless.
译文:过去几周,她越来越六神无主。
例2:When they met again,each had already been married to another.
译文:他们再次见面时,一个已是“使君有妇”,一个已是“罗敷有夫”了。
例1的译文还是可以的,但例2的译文就欠妥当了,“使君有妇,罗敷有夫”出自乐府民歌十三首的“陌上桑”。诗句叙述太守对采桑女举动轻浮而遭到严辞斥责,描写了一个美丽而坚贞的女性形象。例2译文引用这句诗,不仅增加了一些原文中所没有的含义,而且把深厚的汉语民族色彩强加到译文中去,与原文上下格格不入。上句若译成“他们再次见面时,一个已是有妇之夫,一个已是有夫之妇了”就比较合适了。
英美文学写作风格体现的是作家从事文学创作所表现出来的时代、民族或个人的思想观念、审美情操等特点。著名的法国作家Buffon说道:“风格就是人本身”。成语的翻译注重原文的风格也十分重要。成语往往有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它们是人们在长期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创造出的丰富多彩的形象性词语,这些词语具有深厚的民族和地方色彩。成语历经千锤百炼,故而言简意赅、生动形象、趣味隽永。不少成语还前后对称,音节优美,韵律协调。成语有的意思明显,有的意蕴深刻,可引起丰富的联想,有的则可包含多种含义。准确熟练地使用成语可以增加表达能力,也可以看出一个人掌握使用某种语言的水平。翻译成语时,无论采取何种方法,都既要照顾原文形象用语的生动性,又要保证不产生文化隔膜;形象直译时,更应该注意这一点。
参考文献:
[1] 孙致礼:《新编英汉翻译教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 萧安浦、李郊:《英汉翻译教程》,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作者简介:
张烨炜,女,1984—,内蒙古呼和浩特人,本科,助教,研究方向:翻译,工作单位:内蒙古农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
牟雅韬,男,1983—,内蒙古呼和浩特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翻译,工作单位:内蒙古农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
关键词:语言 形象处理 英美文学作品 成语 翻译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成语是一种语言里的特殊现象,它是在语言发展过程中积累下来的一些固定的词组或句子。在英美文学作品中,成语并不占很大的比重,但是在整篇文章的理解上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这些成语往往是文章的点睛之笔。本文从语言和形象处理角度剖析了英语中的成语如何译成汉语,简要说明了英语中的成语所指的范围、分类,并从五种翻译方法深入细致地描述了成语的翻译过程。
一 成语的所指范围
本文所指的成语是广义的。英美文学作品中所指的成语(idioms)主要包括以下三种情况:
1 固定词组。这种词组它们形式固定,意义特殊,在文学作品中所占比重最大。
例如:Carry out=execute(动词词组)
Flesh and blood=relations(名词词组);
How so?(疑问词组)
2 各种谚语(proverbs)、俗语(saying)、格言(maxims)和引语(quotations)等,它们在文学作品中形象生动,意义比较概括,大多有隐喻的作用。
例如:The game is not worth the candle(得不偿失)
这类成语一般具有句子形式,但有时也以词组或短语的形式出现。
例如:To make hay(under the sunshine of)。
一个谚语有时可以分解成许多词组,如it is no use crying over spilt milk,可分解成 to spill the milk,to cry over spilt milk,spilt milk,等。
3具有特殊意义或用法的单词,主要是由转义成分组成的复合词;有些也可以通过派生法产生新的词汇。
例如:Know-how(知识、窍门);Wire-pulling(由派生法派生而来)。
二 成语的分类
英美文学作品中的成语具有重要功能,剧情发展、角色与人物性格,往往通过成语来展现、抒发。成语某种程度上既可以加速剧情节奏,又可以增强整体的诗意,是英美作品翻译中审美价值的所在。而在作品中,成语的意思和它的各个成分的表面意义总是有些距离,有的比较接近,有的相差很远,有的甚至毫不相干。成语所包含的形象和概括、隐喻和暗示,有的很明显,有的十分隐晦。这种差异跟成语各个成分结合的紧密程度有密切的关系。按成语各成分结合的稳固程度和成语含义的明显程度分成以下三类,可以大致表明各种成语和基本特点:
1 组合性成语。组合性成语指的是将多种词汇的词素组合在一起,这一类成语由多部分组成,其中一部分有转借的意义,其余均保持原来的含义,因此理解起来非常容易。
例如:Sudden as an April shower.骤如四月阵雨,突如其来。
2 综合性成语。综合性成语指的是综合词汇的多种因素,这一类成语不能按照词的字面来理解,必须联系上下文,结合隐喻,将英语中的修辞手段转换成汉语中相同的修辞手段,综合所有的因素,才能真正领会成语的意义。英美文学作品中一部分固定词组和大部分谚语,俗语都属于这一类。
例如:In weal and(or)woe.不论祸福;同甘共苦。
3 融合性成语。这一类成语的意义,融合了文化的因素。理解其含义时需要考虑文学典故,神话传说,风俗习惯等等,完全不能从词的个别意义或综合意义直接理解或间接推演出来。
例如:To talk through one’s hat.信口开河。
三 英美文学作品中成语的翻译
成语的来源很复杂,而意义有很多变化,翻译时常常会给理解和表达带来很大困难。总结一下,翻译成语有如下四种方法:
1 直译法
直译法从某种意义上讲,可以理解为字面意义的拼接,也就是在翻译的过程中,尽量保留英语成语的本来意义和语言的使用规范,保留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双关、投韵等),可以使译文的语言更加形象、丰富、生动。
例如:A wolf in sheep’s clothing.披着羊皮的狼。
No smoking without fire.无火不生烟。
2 借用法
成语在英语和汉语中的利用率都非常高,有很多成语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很多相近之处,它们有相同或相似的修辞与形象,相同的意义或隐含意义,在此情况下,进行英译汉翻译时,往往可以直接套用与其相对应的汉语成语。
例如:To burn one’s boat.破釜沉舟。
有些英语成语与汉语成语设喻不同,但喻义一致,也可借助。
例如:A flash in the pan.昙花一现;虎头蛇尾;
借用法还常常用于用英语语言中本身存在的成语,谚语等作为广告口号的翻译。
例如:All is well that ends well。
以上这则口号本来就是英语中的一个成语,对应的汉语意义为:结局好,全都好,而这也正好是汉语中常用的语言结构,所以把“结局好,全都好”作为译文是再恰当不过的了。借用法能够保留原文的文化特征,还能对原文的语言起到浓缩的作用。
3 意译法
所谓意译法就是根据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的使用习惯、规范,在英译汉翻译过程中,如遇没有现成的汉语成语与其相对应,无法被直接借用时,为了保留原文整体思想的连贯性和完整性,在保持原意的基础上,按照译文的语言特点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写出来,而非逐字逐句翻译。 例如:To hit the mail on the head.说的中肯;打中要害;
In full swing.积极进行。
很多时候,单独使用直译法和意译法中的一种方法,都不足以表达作者在原文中的意义,在英译汉的成语翻译过程中,有时为了更确切地表达原意,译者可以将直译法和意译法两种方法结合起来翻译成语,以弥补单独使用其中一种方法的不足。在此过程中,直译法采取其字面意思,意译法选用其喻义,以取长补短,使译文更加贴切。
例如:Pandora’s box.潘多拉的箱子,罪恶和灾难和渊薮。
4 解释翻译法
解释翻译法严格地说,不是英译汉成语翻译的首选,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英语词汇在汉语中都有相对等的含义,尤其是有的成语与语言本身的风俗习惯、地方特色、一个特定时期的典故有关,若只翻译其字面意义,而不对其进行详细解释,译文将难以表达其确切含义。
例如,to carry coals to Newcastle,若只译为“运煤到纽卡索,多此一举”是不够的,因为这里虽然加上了“多此一举”来提示前半部比喻的含义,但读者对“纽卡索”还是不能理解。所以翻译这条成语时,就需要加注,说明“纽卡索”是英国的一个产煤中心,因此把煤运送到纽卡索是件多余的事。
四 英美文学作品中成语翻译的注意事项
1 在英美文学作品中,翻译成语时须真正理解原文要表达的真正意思,既不能只拘泥于文字本身、从字面上理解,也不能望文生义,曲解了作者原文的意思,要根据上下文进行推演,这一点非常重要。
例如,kick the bucket,作为自由词组是“踢桶”的意思,但在英译汉成语翻译过程中翻译为“去死吧”以及其它含义。英语有些成语看起来同汉语某些成语很接近,其实则不然,需要我们深刻了解上下文,了解两种语言的风俗习惯和文化,这样才能保证译文的准确性,如to wash one’s hands,按字面容易理解成“洗手不干”,而实际上却含有“断绝关系”“推脱责任”等意思。To move heaven and earth,容易使人联想到“惊天动地”“翻天覆地”,其实只是表示“千方百计”“不遗余力”而已。有人把every cloud has a silver lining,译成“有利必有弊”,但如果更深入体会原谅的逻辑重点,就会觉得译成“有利必有弊”(坏事可以变成好事)更恰当些。如果把bark at the moon,译成“蜀犬吠日”就属错译,因为这两个成语虽然设喻差不多,但情景和思路却不一样,前者是狗想吓唬月亮,而后者指狗见到太阳感到怪异而害怕,故而前者比喻“空嚷”,“做徒劳无益的事”,而后者比喻“少见多怪”。
2 英语和汉语有许多成语反映各自民族或地方特色,英译汉时一方面要注意保存这些特色,另一方面则不要将汉语中具有鲜明民族、地方色彩的词汇强加到译文中去,如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就不宜译成“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后者对中国人来说容易理解,但这是我国的一个历史人物,与原作上下文会形成矛盾,而且极不协调;如果译成“一人不及两人智”倒比较合适。又如,talk of devil and he is sure to come,若译成“说曹操,曹操到”也是不恰当的,应仍按英文内容译成“说到魔鬼,魔鬼就到”,才比较合适。
3 英语成语常常以缩略的形式出现,但意思不变,如jack of all trades and master of none,有时缩略成jack of all trades,但其意义仍是表示:“杂而不精的人”;if you run after two hares you will catch neither,可缩略为to run after two hares,其意不变,仍表示“脚踏两只船”,“必定落空”之意。翻译简化的成语时,译者必须首先熟悉这种成语的常用形式,才能保证不译错。一般说来,简化成语的翻译,可在易解的条件下,保持原文的简化形式。但若以简化形式翻译不足以表达原文意思,则仍需按英语原型成语来译。
例如:“well,it’s the old story of the stitch in time”,he said.
译文:“嗯,还是那句老话:及时缝一针,可以省九针”。
上句中的the stitch in time是成语a stitch in time saves nine(及时缝一针,可以省九针;小洞不补,大洞吃苦)的省略形式,如按原文活力形式译成“及时缝一针”尽管有上下文可供参考,读者恐怕也很难理解是何意。今译者放弃了省略形式,按原型成语译成“及时缝一针,可以省九针”就好懂了。
4 有时候,英语原文虽然没有用成语,但在一定的上下文中,在踏实于原文内容和风格的前提下,可以把英文原文中有些词或词组译成汉语四字词组或成语,因为四字词组是汉语中特有的一种表达方法,其形式整齐,朗朗上口,读起来铿锵有力。但切忌不加推敲,牵强附会地滥用四字词组或汉语成语。
例1:Over the past several weeks,she had grown increasingly restless.
译文:过去几周,她越来越六神无主。
例2:When they met again,each had already been married to another.
译文:他们再次见面时,一个已是“使君有妇”,一个已是“罗敷有夫”了。
例1的译文还是可以的,但例2的译文就欠妥当了,“使君有妇,罗敷有夫”出自乐府民歌十三首的“陌上桑”。诗句叙述太守对采桑女举动轻浮而遭到严辞斥责,描写了一个美丽而坚贞的女性形象。例2译文引用这句诗,不仅增加了一些原文中所没有的含义,而且把深厚的汉语民族色彩强加到译文中去,与原文上下格格不入。上句若译成“他们再次见面时,一个已是有妇之夫,一个已是有夫之妇了”就比较合适了。
英美文学写作风格体现的是作家从事文学创作所表现出来的时代、民族或个人的思想观念、审美情操等特点。著名的法国作家Buffon说道:“风格就是人本身”。成语的翻译注重原文的风格也十分重要。成语往往有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它们是人们在长期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创造出的丰富多彩的形象性词语,这些词语具有深厚的民族和地方色彩。成语历经千锤百炼,故而言简意赅、生动形象、趣味隽永。不少成语还前后对称,音节优美,韵律协调。成语有的意思明显,有的意蕴深刻,可引起丰富的联想,有的则可包含多种含义。准确熟练地使用成语可以增加表达能力,也可以看出一个人掌握使用某种语言的水平。翻译成语时,无论采取何种方法,都既要照顾原文形象用语的生动性,又要保证不产生文化隔膜;形象直译时,更应该注意这一点。
参考文献:
[1] 孙致礼:《新编英汉翻译教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 萧安浦、李郊:《英汉翻译教程》,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作者简介:
张烨炜,女,1984—,内蒙古呼和浩特人,本科,助教,研究方向:翻译,工作单位:内蒙古农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
牟雅韬,男,1983—,内蒙古呼和浩特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翻译,工作单位:内蒙古农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