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细胞介素-16在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患者肝组织和血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来源 :中华肝脏病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mot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16 (IL-16)在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患者肝脏和血清中的表达情况。

方法

收集70例患者和10名健康对照者的肝活检标本、62例患者和87名健康对照的血清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肝内IL-16表达情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IL-16水平,并通过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分析确定IL-16表达水平与疾病严重程度的关联性。对正态分布的计量数据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数据采用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性分析。

结果

IL-16在PBC患者肝脏中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 = 0.002 5),且主要表达于门管区浸润的淋巴细胞。相关性分析显示,肝组织IL-16水平与肝内炎症程度呈正相关(r = 0.36,P = 0.002)。此外,PBC患者血清IL-16水平较健康人群显著升高[(144.9±103.3)pg/ml与(110.1±64.8)pg/ml,P = 0.000 5],且血清IL-16水平与胆汁淤积标志物γ-谷氨酰转移酶水平相关(r = 0.31,P = 0.03)。

结论

PBC患者肝脏和血清IL-16的表达水平显著增加,且与疾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提示IL-16可能作为评估疾病严重程度的生物标志物。

其他文献
Mdr2基因敲除小鼠是因胆汁中磷脂缺乏而导致胆汁淤积的一种肝病模型。目前不仅用于其人类同源基因MDR3的研究,同时还作为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肝纤维化、进行性家族性肝内胆汁瘀积症、肝癌等多种肝病的动物模型而被广泛使用。在此我们对Mdr2基因敲除小鼠的生理特点及在肝病研究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正成为全球肝病相关发病率和病死率的主要原因,其病理学机制复杂,尚未完全清楚,免疫调节无疑是其发病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尤其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现介绍T淋巴细胞参与脂肪变性、炎症、纤维化、恶性转化及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
期刊
目的分析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接受射波刀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后发生放射性肝损伤的影响因素。方法前瞻性纳入2016年7月-2019年4月的278例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给予射波刀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处方剂量48~55Gy/5~8次,动态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肝功能、凝血功能、Child-Pugh评分以及肝脏影像学改变情况,评估发生放射性肝损伤的发生情况,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放射性肝损伤的影响因素。结果278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应用显著提高了多种实体瘤的免疫治疗效果。随着Nivolumab和Pembrolizumab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用于肝癌的二线治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特别是与其他治疗方法的联合应用在肝细胞癌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这些药物在接触肿瘤的免疫抑制作用发挥治疗作用的同时,也激发了自身免疫引起的相关副作用。其副作用发生特点与传统化疗及靶向药物有很大差异,有效地监测、发现及干预免疫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