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析:张锦忠<离境或重写马华文学史:从马华文学到新兴马华文学>

来源 :中学生学习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L8778189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马华文学已然成为华人世界的焦点,张锦忠通过这本书表达了他对马华话文学的诸多看法,本文仅对绪论部分做简单的评析。
  关键词:马华文学;重写;离散;台湾
  马来西亚华文文学受“五四”文学的影响,发轫于1919年。作为中国文学海外流传的一脉,历经几代马来西亚华人作家的努力,已成为世界华文文学的重镇之一,其中马来西亚华人作家张锦忠、黄锦树、林建国等等以不同的视角、题材冲击着马华文学。
  张锦忠生于独立前的马来西亚彭亨州,1981年到达台湾先后完成本科、硕士、博士学业,并在1995年在台湾安家落户。台湾特殊的人文条件和社会资源使得学习英国文学专业的张锦忠不得不开始反思马华文学研究为何如此荒凉,于是他收录了由他的11篇论文组成的著作《南洋论述:马华文学与文化属性》,深刻、精辟地探讨了四个议题范围,分别是(一)马华文学的定义/疑义、地位/困境与身份/文化属性;(二)重写马华文学史;(三)新马现代主义文学、新诗再革命与[六八世代];(四)离散诗学与新兴华文文学,绪论部分也对这四个议题进行克一定的总结,让笔者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全书。
  本文通过对绪论四个议题方面的内容梳理,然后总结出张锦忠的观点,着重针对(一)(二)(四)部分提出笔者的个人看法。
  张锦忠首先表达了自己对华文文学指称的疑虑,过去总是用“南洋文艺”及“马来亚文艺”统称海峡殖民地或马来联邦发生的华文文学事实,但是那些作者身份存在歧异,因为作者有定居南洋、有待过一段时间返回中国的,所以这些统称并不恰当。正是处在特殊的环境下,进而张锦忠认为“双重意识、地方感性及中华属性的探讨,乃再探战前马华文学或论述建国以来的马华文学的重要议题”,1双重意识指的战前和建国前期的马华文学既体现了中华属性,对祖国的爱恋和牵挂,又体现了本地属性既地方感性,描写马来西亚当地的包括本地的风土民情、 历史地理、自然景观、本地民族的人文传统等。笔者很赞同张锦忠这一说法,南来华人时刻心系祖国,加上马来政府不允许华人公然宣扬民族主义,他们只好把情感寄托在文学作品里,跳出华人独有的公共空间,比如商会、学校、茶室,是囊括了马来人、华人和其他民族的更大的空间,多多少少与其他民族产生联系,华人作者也会以本地视角去书写文学作品。但是笔者注意到张锦忠提到的中华属性仅仅只是为了宣传民族主义,单从政治方面理解中华属性这一点未免有些不恰当。比如吴进的《热带三友》介绍了马来西亚的亚答屋,与中国的茅屋做了一个简单的对比,一些建筑用途、风格也受到了中国影响,文中也多次提到了福建,但是字里行间里流露更多的是作者通过对亚答屋的介绍,对马来西亚人文风情的喜爱。马华文学作品的中华属性也可指向美学与文化上的意义,诸如参考中国神话、哲学思想和一些文学写作方法。当然,如果马华文学只有中华属性,那么它也只是海外的中国文学,正是因为地方感性的凸现,才产生具有“双重意识”的文化属性的马华文学。
  如今很多学者主张重写马华文学史,张锦忠也不例外,他提到了重写马华文学史的必要性。从五十年代末期至八十年代初期,在马华文学史研究上,方修可以说是独立能够风骚的前驱工作者。张锦忠认为方修整理的文本不足一是言堂色彩太浓,比如《山芭》、《盲牛》存在大量的粤方言、本地方言,不懂方言的人看起来就会有点吃力;二是排除了象征主义、唯美主义倾向的作品;三是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现实主义文学与时代脱节。另外,张锦忠算是做了一个小小的文献综述,总结了一些作家对重写马华文学史提出的意见和看法,比如王文原、汉素音。对于重写马华文学史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有几个思考:一、马华文学的内容限定;二、文学史如何分期;三、用什么语言书写。方修通过整理的史书与文选展现历史,所以大多数是现实主义作品。然而后人写作文学史往往陷入方修的世界,无法跳到更美丽的世界去超越他。如杨松年所言,我们要走出方修,“能以方修文学史为基础,更进一步发掘更多有用的文学史料,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在文学的论析上作深入的分析与发挥”2,所以我们需要打开视野,收集更多相关史料,融入更多其他艺术手法的作品,才能正确分析马华文学的发展。况且新马华文学呈现多元的风貌,一方面分不同时期分析马华文学史的发展,不仅仅整合现实主义作品,除此还有象征主义、现代主义等作品,另一方面,把各个文体在不同阶段呈现的发展特点一一比对,比如小说、诗歌、散文等文体,总结出某一时期呈现出的艺术特点。才能完整地反映马华文学史。张锦忠认为“所有的分期或断代,都只是方便的划分法,背后的主导论证符码其实是划分者的文学(史)观或没有文学(史)观”,3文学史的分期直接影响马华文学史,文学史到底有几个不同的时期,这些时期的文学作品分别呈现不同的文学特色。划分者根据自己标准来划分文学史,比如盛衰标准、著名的事件来反映自己文学史观,分期也不能同时采用几个标准,这样会导致分期紊乱的问题,所以划分者需要抱以谨慎、认真的态度来进行划分。
  长期以来,马华作家最大的焦虑:国家不承认我们。当前的马来西亚国家文学,是采用官方语言马来语作为国家文学凭证。用华文书写,将永远被排除在国家文学的殿堂外,王文原、汉素音认为马华文学处在多语文学环境,没有必要以语文来界定华文文学,扩大语言范围来重写文学史,笔者不认同这一观点,因为这样做的工作量非常大,只会心有力而余不足。华文写作是马华文学的一大特色,华文作为一种隐性力量是华人作家互相支撑的文字,它带给人温暖。至于汉素音所提到的印度与阿尔及利亚的作家多以英法语写作,因为印度以前属于英殖民地,阿尔及利亚属于法殖民地,大部分人都会说英语、法语,甚至许多非洲国家的官方语言都是法语。华人拥有自己的文字,为何还要用英文来创作呢?张锦忠解决这个问题的方式有两个:一是利用外国的资源成就个人的文学事业,用英语创作:二是留在大马用马来语创作。借用黄锦树的说法“以占主导地位的民族的语言、文化为标准,强迫其它族裔向它认同,‘国语’和官方语言便是个最重要的设计之一,独立前、独立后华人在这方面的争取(争取华文被列为官方语文)几乎败北,争取到的只是个私立的场域:华文小学、华人独立中学、华文报纸的发行──这一切,都早于大马民族国家的建立,因此争取到的不过是承认它们存在既成事實而已。其后的生存、发展都备极艰辛。”4文字沉重又尽显无奈,华文做了这么久的斗争,尽管一路艰辛,但依旧坚守初心,突然用英语或者马来语创作,不就等于所有的努力前功尽弃?只是为了成为国家文学,用双语、多语创作并不能显示对国家的忠诚度,留在大马的华人作家用马来语创作是少数,去欧美用英语创作的华人作家更不在话下,所以想要马华文学被国家承认是任重而道远的。   第三章主要描述了马华现代主义文学简史以及张锦忠对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些思考,本文在此不过多叙述。“离散”是一个古词新用的概念。从《旧约》时代以来,这个词就与犹太民族散居流浪到世界各地的经历相关联,具有离开家园却无法割断与家园文化的联系的含义。随着文艺理论的发展,“离散”也被纳入学术研究的议题,离散文学的研究也进入海外华人作家的视野,因此,离散可以说是马华文学的重要特征。东南亚国家的政治施压和全球化趋势,改变着华人离散的单一状态,不再是有去无回,而是来来回回,就像候鸟一样来了又去,去了又来。华人离散族群分布在世界各地,笔者把离散族群分为三个类型:分别是归返、再移民和旅行跨国性。20 世纪 60 年代受东南亚种族政治及中国台湾当局对华侨学生的教育政策的影响,东南亚地区逐步形成了留学台湾的传统,其中以马来西亚最为突出。这批马来西亚华人成为一支在马来西亚华社颇有影响力的留台社群,李有成、李永平、张贵兴、潘雨桐、商晚筠、张锦忠、黄锦树、陈大为、钟怡雯等当代马华文坛的重要作家均可归入这一群体。他们在台湾完成学业后,除潘雨桐、商晚筠等少数人返回马来西亚外,大多选择留在台湾定居,即回归祖国,完成先辈无法回归神州的愿望。“过去的论述并未视这些离散华人为流动现象,似乎他们移居南洋或美加之后便落地生根,不再变易居所”5,再移民对这一说法的否认,华人落地生根后,有的选择继续流动,比如林玉玲,她是土生华人后代,后来又移居美国。“旅行跨国性”是林玉玲提出用以描述这种现象的一个概念,本用于阐释香港英语诗人在不同国家和地区跨域旅居的现象。实际上,“旅行跨国性”广泛存在于华人中,他们跨国旅居、频繁奔波游走于中国及他国之间,成为“太空人”。6比如严歌苓移居美国,长期居住在中国,中美两地长期来回跑,所以说跨国性也是新兴华文文学的一大特征。
  离散意味着流动、跨国,张锦忠在文末中写到马华文学必须离境,到华文文学营运中心的台北才新兴起来,笔者认同马华文学可以离境,但不同意张的观点。首先,马华文学必须离境是一个武断的说法,事实确实如此,政府独尊马来文化,华文文学在马来西亚的处境不好,本土的马华文学带有两重意识,可是离境了的马华文学依然带有浓厚的南洋特色,无论他们在美国还是台湾,南洋人文风情是他们小说的基础,他们何时抛开过这一点?换句话说,离境了的马华文学仍然与南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离境何尝不是一种更好的选择?第二,离境了就能够成为了国家文学了吗?或者离境了就代表马华文学能够在马来西亚甚至全世界得到更高的地位?后者的答案或许是,笔者认为那也微不足道。最后,不可否认,台湾这片土地培养了许多优秀的华文作家,台湾的一些理论资源能够给马华文学带来新的变化,还有,台湾的文学理论能全面的观照马华文学吗?在台的马来西亚华人的作品是台湾文学还是马华文学还是已经是独树一帜的在台马华文学,至今还争论不止。
  总的来说,张锦忠写的这篇绪论还是很多地方值得肯定,总结出马华文学的文化属性、视野放大到整个世界文坛重写马华文学,正确认识到马华文学困境、焦虑并提出独到见解看法,但是有的还是不够全面,甚至带有一些太自我、主观。
  参考文献:
  [1].黄锦树:<国家、语言、民族、马华──民族文学史及其相关问题>,《世界华文文学研究》第四辑2007年12月,页239-242。
  [2].李有成、张锦忠主编:《离散与家国想像:文学与文化研究集稿》,台北: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2010 年。
  [3].温明明,<从离散到跨国散居——论“全球化语境中的海外华文文学>,《华侨华人研究》,2019年12月第4期,页66-72。
  [4].杨松年,<方修——建构马华文学历史的功>,何国忠主编《承袭与选择:马来西亚华人历史与人物文化篇》中国台北:中央研究院東南亚区域研究计划,2001。
  [5].张锦忠,《南洋论述——马华文学与文化属性),台北:麦田出版社,2003。
  注:
  1.张锦忠,《南洋论述——马华文学与文化属性),(台北:麦田出版社,2003),页47。
  2.杨松年,<方修——建构马华文学历史的功>,何国忠主编《承袭与选择:马来西亚华人历史与人物文化篇》(中国台北:中央研究院东南亚区域研究计划,2001),第206页。
  3.张锦忠,《南洋论述——马华文学与文化属性),页52。
  4.黄锦树:<国家、语言、民族、马华──民族文学史及其相关问题>,《世界华文文学研究》第四辑2007年12月,第241页。
  5. 李有成、张锦忠主编:《离散与家国想像:文学与文化研究集稿》,(台北: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2010 年),第 541 页
  6.温明明,<从离散到跨国散居——论“全球化语境中的海外华文文学>,《华侨华人研究》,2019年12月第4期,页68。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传统发电行业能耗高、污染重,虽然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主要动力,但是也造成了许多负面影响,不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现阶段,新能源项目不断上马,光伏发电工程充分利用了太阳能资源,无污染、无噪声,不受地形限制,建设周期短,但是在实际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待解决,否则会影响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光伏发电;建设项目;效率提升  1工程概况  某公司300M
期刊
摘要:随着经济的高度发展,民俗文化的发展也逐步迈向现代化。在现代化的激烈竞争中,将面临着市场化的巨大冲击与挑战。民俗文化在市场化的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的一系列问题,针对民俗文化出现的的一系列问题,适时采取必要的对策,引导和规划民俗文化走向合理化、市场化的发展。  在民俗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对文化资源的合理化开发显得尤为重要,也催生了市场化的产生。荔波民俗文化就是当下一个鲜明的例子,近些年来,近几年在旅
期刊
摘要:艺术类实验室的教育建设,能在学习、研究的过程中发展高校学生的艺术认知水平,使艺术类学科教育方法融合专业特色,进而以艺术设计类的实际专业需求作为实验室建设目标,给予高校学生更多工艺技术实践应用的场所支持。可见,艺术设计类实验室的建设配备,给予了高校学生更多的创意表达帮助,高校学生可在整套课程体系的发展中选择自身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的工艺设计表达。  关键词:高校教育;艺术设计;实验室建设;艺术设
期刊
摘要:近年来,小学素质教育理念得到全面深化,推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目标作出改变,导致传统的阅读教学方法不再能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为此,教师要积极探索全新的阅读教学模式,通过绘本的引入,可以丰富阅读课堂内容,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对小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绘本教学;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引言:在新时期教育模式的推动下,绘本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得以推广和使用,绘本凭借内容丰富,阅读
期刊
摘要:新课改后,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当前教育的热门话题。无论是哪一学科,学生都需要具备相关的学科核心素养,尤其是数学学科。学生的核心素养越来越成为评价教育质量好坏的其中一个标准,它对于教师的学科教学具有指导意义。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通过恰当的方式,比如课堂活动、竞赛等,有效提升学生的独立思考的能力,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核心素养  数学是一门运用理性思
期刊
摘要:“超轻黏土课程”顾名思义就是运用超轻黏土材料设计的教学课程。其中超轻黏土课程里最特别的就是“超轻黏土画课程”。“超轻黏土画”我给的定义就是运用超轻黏土创作的绘画作品。超轻黏土是一种新型的手工造型材料,它兴起于日本,具有无毒、环保、能自然风干等特点。大多运用其创作小型手工作品。由于超轻黏土颜色鲜艳、便于捏塑和混色、自然风干,并且风干后不会变形变色等优点与很多绘画材料很类似,我便把它当成绘画材料
期刊
摘要:现阶段,随着现代化建设发展,教育业在发展。跟随时代发展的要求,我国教育也在不断创新和变革。越来越多的教学方法出现在了我国教育的视野中,为我国的课堂教学带来了许多色彩。在这种发展背景下,情境教学法的积极作用得到了显现。它能够通过各种教学手段丰富教学课堂,尤其是在美术科目中,能够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美术意识,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本文就着重分析情境教学法的分类和作用,从而更好的将情境教学法运用到初中美
期刊
摘要:扶贫开发工作在我国进行得如火如荼,我国扶贫工作已经取得了重大成果,但要打赢脱贫攻坚战,还需要在扶贫工作中把握每一个工作细节,本文从档案管理角度,论述档案对于脱贫攻坚的重要作用,探索提升档案管理水平的策略。  关键词:精准扶贫 档案 脱贫攻坚  扶贫开发工作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的最基础、最艰巨的任务,脱贫攻坚工作关系到人民福祉,国家兴亡,因此,全面建设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打赢脱贫攻坚战,在扶贫
期刊
摘要: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对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教学模式正受到不断的冲击与挑战,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被大家所关注。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以微课资源为基础,形成课前自学和课上强化相结合的混合学习模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优化了学习模式,提高了学习质量。本文依据“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概念,结合当前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阐述了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意
期刊
摘要:小学数学在课程教学中,学生的兴趣培养是整个教育阶段不断创新和发展的一种关键性教育理念,兴趣培养的提出针对小学生的全面素养培养具有关键的作用。为此,小学数学的教育期间,老师必须要根据以学生的兴趣培养精神培养为关键,以此落实和贯彻整个教学创新。在这一过程中,需要进行不断的探索,针对当前小学数学教育在培养其兴趣培养存在的问题及现状,积极研究和创新出更为关键的教学教育方式,采取有效的培养策略,以此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