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力图通过融媒体时代我国美育发展的现状研究,对美育呈现出的发展特质进行观察与分析,思考与探索未来美育的发展路径。
关键词:融媒体;美育;融合创新
5G时代,万物互融。人们通过电视、电影、报刊书籍、网络以及移动传媒等不同媒介实现信息共享,跨越以往知识获取渠道,打破不同媒介形态界限,刷新固有思维模式,创新艺术输出形式,这些变化深刻影响到人们对艺术美的感知与体验。
一、融媒体时代美育的现状
当今中国一跃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与之相伴的是,国家迫切需要提升自身形象和文化软实力的建设,以此提高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与引领力。国家推进教育改革,培育全面发展人才,大力推广文化产业,旨在促进国民文化传承,推进建设国家文化强国战略,增强中国在全球的文化竞争力。由此,国家从发展战略和国民文化素养的提升需求出发,将美育作为重要抓手之一,给予多方推动,成就美育一派新气象。
(一)政策支持
自2015年起,国家愈发重视美育质量。习近平总书记对美育工作者提出了清晰的工作目标:“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近年来,教育系统相继发文《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艺术教育的意见》与《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号召各级学校重视美育,对落实课时、教学质量以及师资配备等内容,提出了明确工作目标。近年来,由于顶层推动与政策出台,美育发展形势大有改观。
(二)学校支持
学校是美育的主要场所,各级学校为建设中国美育体系做出了共同努力。我国《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规定,各级学校美育课程应占九年义务教育总课时的9%~11%。目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开设的艺术课程有美术、音乐等。很多学校都重视特色学校的建设,艺术团已经成为学校培养青少年艺术素养的重要基地。如北京市16个区就有119个学生金帆艺术团,各区教委每年给予一定资金支持,艺术团有着严格的训练、考核、比赛等管理制度。金帆艺术团代表着高质、专业、规范的学生艺术团管理体系,很多学生和学校都受益于此。近年来,高校加强美育管理机制建设,纷纷设置专职部门管理学校美育和公共艺术教育,如清华大学艺术教育中心、华中科技大学艺术教育中心、北京交通大学艺术教育中心等。北京师范大学(简称北师大)高度重视用美育加强未来之师的培养,2016年成立的北京师范大学美育中心,开展了全员美育计划,年度平均有3200人次选择美育类课程,每年面向全校师生开展北师大传统文化月、美育公益演出季等活动。2019年由北京师范大学出品的大型原创音乐剧《往事歌谣》,获选为“2019年度北京文化艺术基金支持剧目”。创作期间,百名北师大学子参演,经历了一次生动的美育“洗礼”。学校还不忘回馈社会,制作出了“国民美育素养提升慕课系列”公益数字课程,供广大的艺术爱好者学习。这些都是北师大探索我国高校美育体系建设的新模板,拓展多元化美育的有效举措。
(三)机构支持
在我国,很多大型艺术活动场所均属于公益性事业单位,构成了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支柱。目前全国的公共美术馆、文化馆等免费对外开放,国人有了更多机会接触到优质美育资源。再如国家大剧院为了回馈会员与艺术爱好者,已举办了3000多场“经典艺术讲堂”活动,每周邀请知名交响乐团或民乐团举办“周末音乐会”,组织了1400多场“走进唱片里的世界”音乐发烧友和声乐爱好者活动,这些均已成为国家大剧院的知名美育品牌。国际、国内的一流艺术资源和平台为国民打开了通向艺术殿堂的大门,也充分彰显出我国美育建设的国家优势与大国气派。美育已经成为培训市场的主力军,艺术教育产业规模正朝着千亿市场挺进。无论是国家公益美育资源,还是社会艺术培训产业,都已成为我国美育发展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四)资源支持
每天清晨,人们都可能被电视、电影、网络、电台等美育资源包围,可以通过图片、影像、音乐、声音、文字等多种媒介形式感知到艺术的存在。近两年短视频的火热,促進美育资源环境一方面朝着主流化与网络化的融合方向发展,一方面朝着美育与消费者/创作者的互动方向发展。有关艺术的爆款短视频中,有草根创作的UGC原创内容,也有网红、明星等专业团队打造的PGC内容,引导大众积极投身于观看或模仿制作的短视频热潮中,这本身就是一种美育行为。
(五)技术支持
2020年春,为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线上艺术课程成为各级学校及校外机构的唯一选择,线上教育软件及数字教育资源悉数登场。信息科技的快速应变能力,使得远程美育课程在直播、录播以及解答等环节没有受到太多影响。线上艺术教育发展初显规模,但仍采用传统线上课程模式,还有更多美育空间值得探索。
二、融媒体时代美育的发展特质
融媒体时代,美育蓬勃发展的同时,伴随着困境与焦虑。
从内容上来看,美育呈现出内容大众化与泛娱乐化的特质。除了学校美育之外,国民美育针对大众化内容进行创制。在现代社会,由于竞争压力大及人们对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等,人们普遍喜爱具有大众化、科技化特质的艺术媒介形式,有意愿主动参与互动型艺术媒介创作,如短视频、弹幕等。同时,受众缺乏艺术普及的正面引导,过度“迷恋”低质短视频、偶像综艺以及内容空洞的娱乐电影等,轻内容重流量,从而导致国民接触美育内容的泛娱乐化现象。
从呈现方式来看,美育的推广伴随着科技性与边缘化现象共存的特点。每一次科技的进步必然带动美育的改革。如AR、VR等技术应用于美育资源智能化呈现,常见于美术、多媒体等浸入式展览。电影艺术融入科技增强视觉冲击力,已经成为观众买票进入影院感受大片美育的动力之一。同时,美育也面临实施手段落后,在“互联网+教育”环境中处于边缘化与弱势地位的问题。线上艺术教育目前无法替代面授,不能解决师生间关于技艺学习中互动反馈的环节问题,特别是在传统艺术教育技法学习中,那些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神韵、气韵等表现技法的掌握。 三、对美育未来发展的几点思考
美育的发展被这些优势和困境裹挟,结合其发展现状,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增强未来美育建设:
(一)提高顶层重视度
学校美育还面临着教师缺编、学校开课不足和中西部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在经费支持、人员定岗定编以及设施建设等方面都需要上级部门给予更直接、更高效的顶层规划与支持。
(二)增强美育内容的融合度与创新度
融即是创。美育在艺术融合与媒介融合的发展背景下,从内容上来说,需要加大各类艺术教育的融合力度。有关部门及网络运营商要监督提升网络美育内容的净化度和精致化,用更多正能量、主旋律、内涵式的PGC内容建设带动UGC内容的整体提升。从推广手段上来说,需不断探索与前沿科技的交融,创造更多新颖、受欢迎的美育输出路径,从受众角度来说,关注并创新更多互动式美育体验。
(三)拓展美育场域
艺术就是生活,生活亦是艺术。美育的场域越开阔,教育的成效越明显。在这个去中心化的融媒体时代,人人都是“艺术家”,我们既是艺术感知者,又是艺术创作者。
四、结语
5G时代,美育会与更多领域融合渗透。立足于千年中华美育传统,我们有着足够的教育自信、文化自信去开拓更为宽广的美育空间,开创美好未来。
参考文献:
[1]胡智锋,樊小敏.从国家发展战略到人才培养模式:当代中国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发展现状论析[J].艺术百家,2019(2):40-44.
[2]教育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艺术教育的意见:教体艺〔2008〕8号[A/OL].[2020-03-20].http://www.moe.gov.cn/srcsite/A17/moe_794/moe_795/200809/t20080908_80591.html.
[3]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教体艺〔2019〕2号[A/OL].[2020-03-20]. http://www.
moe.gov.cn/srcsite/A17/moe_794/moe_624/201904/t20190411_377523.html.
[4]习近平:做好美育工作弘扬中华美育精神[EB/OL].[2020-03-20].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18-08/30/c_1123355775.htm.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
关键词:融媒体;美育;融合创新
5G时代,万物互融。人们通过电视、电影、报刊书籍、网络以及移动传媒等不同媒介实现信息共享,跨越以往知识获取渠道,打破不同媒介形态界限,刷新固有思维模式,创新艺术输出形式,这些变化深刻影响到人们对艺术美的感知与体验。
一、融媒体时代美育的现状
当今中国一跃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与之相伴的是,国家迫切需要提升自身形象和文化软实力的建设,以此提高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与引领力。国家推进教育改革,培育全面发展人才,大力推广文化产业,旨在促进国民文化传承,推进建设国家文化强国战略,增强中国在全球的文化竞争力。由此,国家从发展战略和国民文化素养的提升需求出发,将美育作为重要抓手之一,给予多方推动,成就美育一派新气象。
(一)政策支持
自2015年起,国家愈发重视美育质量。习近平总书记对美育工作者提出了清晰的工作目标:“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近年来,教育系统相继发文《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艺术教育的意见》与《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号召各级学校重视美育,对落实课时、教学质量以及师资配备等内容,提出了明确工作目标。近年来,由于顶层推动与政策出台,美育发展形势大有改观。
(二)学校支持
学校是美育的主要场所,各级学校为建设中国美育体系做出了共同努力。我国《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规定,各级学校美育课程应占九年义务教育总课时的9%~11%。目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开设的艺术课程有美术、音乐等。很多学校都重视特色学校的建设,艺术团已经成为学校培养青少年艺术素养的重要基地。如北京市16个区就有119个学生金帆艺术团,各区教委每年给予一定资金支持,艺术团有着严格的训练、考核、比赛等管理制度。金帆艺术团代表着高质、专业、规范的学生艺术团管理体系,很多学生和学校都受益于此。近年来,高校加强美育管理机制建设,纷纷设置专职部门管理学校美育和公共艺术教育,如清华大学艺术教育中心、华中科技大学艺术教育中心、北京交通大学艺术教育中心等。北京师范大学(简称北师大)高度重视用美育加强未来之师的培养,2016年成立的北京师范大学美育中心,开展了全员美育计划,年度平均有3200人次选择美育类课程,每年面向全校师生开展北师大传统文化月、美育公益演出季等活动。2019年由北京师范大学出品的大型原创音乐剧《往事歌谣》,获选为“2019年度北京文化艺术基金支持剧目”。创作期间,百名北师大学子参演,经历了一次生动的美育“洗礼”。学校还不忘回馈社会,制作出了“国民美育素养提升慕课系列”公益数字课程,供广大的艺术爱好者学习。这些都是北师大探索我国高校美育体系建设的新模板,拓展多元化美育的有效举措。
(三)机构支持
在我国,很多大型艺术活动场所均属于公益性事业单位,构成了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支柱。目前全国的公共美术馆、文化馆等免费对外开放,国人有了更多机会接触到优质美育资源。再如国家大剧院为了回馈会员与艺术爱好者,已举办了3000多场“经典艺术讲堂”活动,每周邀请知名交响乐团或民乐团举办“周末音乐会”,组织了1400多场“走进唱片里的世界”音乐发烧友和声乐爱好者活动,这些均已成为国家大剧院的知名美育品牌。国际、国内的一流艺术资源和平台为国民打开了通向艺术殿堂的大门,也充分彰显出我国美育建设的国家优势与大国气派。美育已经成为培训市场的主力军,艺术教育产业规模正朝着千亿市场挺进。无论是国家公益美育资源,还是社会艺术培训产业,都已成为我国美育发展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四)资源支持
每天清晨,人们都可能被电视、电影、网络、电台等美育资源包围,可以通过图片、影像、音乐、声音、文字等多种媒介形式感知到艺术的存在。近两年短视频的火热,促進美育资源环境一方面朝着主流化与网络化的融合方向发展,一方面朝着美育与消费者/创作者的互动方向发展。有关艺术的爆款短视频中,有草根创作的UGC原创内容,也有网红、明星等专业团队打造的PGC内容,引导大众积极投身于观看或模仿制作的短视频热潮中,这本身就是一种美育行为。
(五)技术支持
2020年春,为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线上艺术课程成为各级学校及校外机构的唯一选择,线上教育软件及数字教育资源悉数登场。信息科技的快速应变能力,使得远程美育课程在直播、录播以及解答等环节没有受到太多影响。线上艺术教育发展初显规模,但仍采用传统线上课程模式,还有更多美育空间值得探索。
二、融媒体时代美育的发展特质
融媒体时代,美育蓬勃发展的同时,伴随着困境与焦虑。
从内容上来看,美育呈现出内容大众化与泛娱乐化的特质。除了学校美育之外,国民美育针对大众化内容进行创制。在现代社会,由于竞争压力大及人们对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等,人们普遍喜爱具有大众化、科技化特质的艺术媒介形式,有意愿主动参与互动型艺术媒介创作,如短视频、弹幕等。同时,受众缺乏艺术普及的正面引导,过度“迷恋”低质短视频、偶像综艺以及内容空洞的娱乐电影等,轻内容重流量,从而导致国民接触美育内容的泛娱乐化现象。
从呈现方式来看,美育的推广伴随着科技性与边缘化现象共存的特点。每一次科技的进步必然带动美育的改革。如AR、VR等技术应用于美育资源智能化呈现,常见于美术、多媒体等浸入式展览。电影艺术融入科技增强视觉冲击力,已经成为观众买票进入影院感受大片美育的动力之一。同时,美育也面临实施手段落后,在“互联网+教育”环境中处于边缘化与弱势地位的问题。线上艺术教育目前无法替代面授,不能解决师生间关于技艺学习中互动反馈的环节问题,特别是在传统艺术教育技法学习中,那些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神韵、气韵等表现技法的掌握。 三、对美育未来发展的几点思考
美育的发展被这些优势和困境裹挟,结合其发展现状,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增强未来美育建设:
(一)提高顶层重视度
学校美育还面临着教师缺编、学校开课不足和中西部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在经费支持、人员定岗定编以及设施建设等方面都需要上级部门给予更直接、更高效的顶层规划与支持。
(二)增强美育内容的融合度与创新度
融即是创。美育在艺术融合与媒介融合的发展背景下,从内容上来说,需要加大各类艺术教育的融合力度。有关部门及网络运营商要监督提升网络美育内容的净化度和精致化,用更多正能量、主旋律、内涵式的PGC内容建设带动UGC内容的整体提升。从推广手段上来说,需不断探索与前沿科技的交融,创造更多新颖、受欢迎的美育输出路径,从受众角度来说,关注并创新更多互动式美育体验。
(三)拓展美育场域
艺术就是生活,生活亦是艺术。美育的场域越开阔,教育的成效越明显。在这个去中心化的融媒体时代,人人都是“艺术家”,我们既是艺术感知者,又是艺术创作者。
四、结语
5G时代,美育会与更多领域融合渗透。立足于千年中华美育传统,我们有着足够的教育自信、文化自信去开拓更为宽广的美育空间,开创美好未来。
参考文献:
[1]胡智锋,樊小敏.从国家发展战略到人才培养模式:当代中国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发展现状论析[J].艺术百家,2019(2):40-44.
[2]教育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艺术教育的意见:教体艺〔2008〕8号[A/OL].[2020-03-20].http://www.moe.gov.cn/srcsite/A17/moe_794/moe_795/200809/t20080908_80591.html.
[3]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教体艺〔2019〕2号[A/OL].[2020-03-20]. http://www.
moe.gov.cn/srcsite/A17/moe_794/moe_624/201904/t20190411_377523.html.
[4]习近平:做好美育工作弘扬中华美育精神[EB/OL].[2020-03-20].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18-08/30/c_1123355775.htm.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