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是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由于课程的特殊性以及课时的限制,要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表达信息的能力,应优化课堂,从课堂管理、教学模式、教学评价以及小结等方面入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提高;效率
在高度发达的信息时代,中学信息技术课程顺应时代潮流,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作为课程的总目标,该目标由信息意识与信息伦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三大部分组成,要达到信息技术课程要求的总目标应当从课堂管理、教学模式、教学评价以及小结等方面入手,优化课堂,提高教学效率。
一、以课堂管理为契机,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信息技术课的课堂管理一直是信息技术教师头疼的事,特别是在计算机教室上课。教师讲解理论时,部分学生要么无精打采,要么与邻桌同学交谈;上机操作时,部分学生背着教师玩游戏、上网聊天等,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对教学任务的完成有较大的影响。如何构建一个有序、民主、开放、有创造力的学习环境,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就显得格外重要。实践证明,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可取得较好效果。
1.注意促进师生间的和谐沟通,做学生的朋友。教师首先要认识到沟通的重要意义,为沟通留出时间与空间。无论是对什么学生,教师都要对其保持开放的态度,对其给予必须的信任。教师还要创造接纳的沟通氛围,以一种坦诚的、可亲的态度接纳学生,倾听学生的心声,并给予及时而积极的反馈。如:喜欢与学生在一起,当他们说话时,避免打断他们,认真倾听。教师如果在课堂管理中不能妥善地与学生进行和谐沟通,不仅会影响其与学生的关系,而且会使课堂目标最终難以实现。沟通能够使教师和学生形成一种共同的关注,一种整体感和认同感,这无疑是实施课堂活动和达成管理有效的源泉。
2.提出要求,规范行为,公正对待每一位学生。“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每一堂课都要有良好的教学环境,除了教师自身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外,还要学生认真听讲,主动思考问题,积极探索,不开小差。教师是学生的楷模,要求学生做到的,首先自己应做得相当好。在与学生沟通,成为朋友后,对他们提出合理的、切实可行的、人性化的要求,他们是很乐意接受的,会按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对于个别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要含蓄的指出,或者幽默的提醒,这样,既对学生严格要求,又有利于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另外,如果你想得到学生的尊重,就必须公正对待每一位学生,不管是违纪的学生还是认真学习的学生,都必须做到公正。
3.学会运用激励机制,让学生体验成功和快乐。对于学生而言,激励是一种无穷无尽的资源,是有效课堂管理的核心。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总会遇到各种不同程度的困难或失败。课堂管理就是通过激励,引起阻碍朝着建设性的方向变化。良好的课堂氛围和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长期培育,而最好的方法就是通过不断的鼓励和强化手段,激励学生的进步,满足学生的认可需求,形成课堂中积极向上的气氛和学生专心投入的热情。如果能有效地激励学生,学生的热情就会随之而生,并会体会到挑战的兴奋、活动的刺激和成功的喜悦。多为学生创造多方面成功的机会,让学生通过努力不断发现新的“自我”,心理上感到学习的成功和欢乐,从而更加积极地参与学习。
二、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优化课堂,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养成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实践性有很强的课程,且极富创造性,有明显的时代发展性。这就要求信息技术课教师要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根据认知理论的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构建在老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基于问题解决的探究性教学模式。因为学生来自于不同地区,基础参差不齐,在使用这种模式时,首先根据学生基础不同,搭配分组,再通过以下几个主要环节,达到优化信息技术课堂、促进学生信息素养养成的目的。
1.以多媒体或其他途径创设情景;2.提出任务;3.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讲解关键知识;4.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建构者。
其中,创设情景除了使用生动的多媒体外,也可以通过故事情节,或者请学生完成简单的任务来达到营造学习氛围的目的;提出的任务可以是完成具体的某些操作,也可以是一个主题,还可以是综合性较强的研究课题。这个任务可以几堂课来完成,还可以通过课外实践后完成,甚至整合其他学科完成某个主题;知识讲解要联系生活实际,便于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另外讲解的时间不能太长,前三个环节加起来最好不超过15分钟;第四个环节是培养学生主动获取信息、加工处理信息、整理表达信息的能力。同学之间发扬协作互助的精神,又快又好地完成任务。在这个环节中,老师则应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建构知识的帮助者、促进者。
三、引入适当的评价机制,激励学生主动学习
评价机制是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具有较强的导向作用。评价时要注意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保持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养成。在评价方式上,不只局限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还可以采用同学之间互评、学生自评等多种方式。信息技术课程评价应包含情感态度、基础知识及技能技巧三大内容。
1.情感态度。根据平时学生课堂表现情况确定,可以从课堂纪律、学生参与度、与人协作表现等情况综合评定,对于评定为“待合格”的学生,教师应向其指出缺点,帮助其改变;对于学期结束前有明显改进的,可重新评定。
2.基础知识。要求学生识记教材中所涉及的关于信息、信息技术、计算机硬件、应用软件的使用等一般知识。
3.技能技巧。技能技巧评价就是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一般掌握情况和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及创新能力。一般采用作品评价方式。
四、小结重点,使学生知识更加严谨
课堂小结是一堂课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是教学的又一次升华,也是学生对已构建知识的一个再加工过程,使知识更加科学化、系统化。小结要做到时效性、系统性、概括性、延伸性。
关键词: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提高;效率
在高度发达的信息时代,中学信息技术课程顺应时代潮流,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作为课程的总目标,该目标由信息意识与信息伦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三大部分组成,要达到信息技术课程要求的总目标应当从课堂管理、教学模式、教学评价以及小结等方面入手,优化课堂,提高教学效率。
一、以课堂管理为契机,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信息技术课的课堂管理一直是信息技术教师头疼的事,特别是在计算机教室上课。教师讲解理论时,部分学生要么无精打采,要么与邻桌同学交谈;上机操作时,部分学生背着教师玩游戏、上网聊天等,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对教学任务的完成有较大的影响。如何构建一个有序、民主、开放、有创造力的学习环境,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就显得格外重要。实践证明,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可取得较好效果。
1.注意促进师生间的和谐沟通,做学生的朋友。教师首先要认识到沟通的重要意义,为沟通留出时间与空间。无论是对什么学生,教师都要对其保持开放的态度,对其给予必须的信任。教师还要创造接纳的沟通氛围,以一种坦诚的、可亲的态度接纳学生,倾听学生的心声,并给予及时而积极的反馈。如:喜欢与学生在一起,当他们说话时,避免打断他们,认真倾听。教师如果在课堂管理中不能妥善地与学生进行和谐沟通,不仅会影响其与学生的关系,而且会使课堂目标最终難以实现。沟通能够使教师和学生形成一种共同的关注,一种整体感和认同感,这无疑是实施课堂活动和达成管理有效的源泉。
2.提出要求,规范行为,公正对待每一位学生。“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每一堂课都要有良好的教学环境,除了教师自身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外,还要学生认真听讲,主动思考问题,积极探索,不开小差。教师是学生的楷模,要求学生做到的,首先自己应做得相当好。在与学生沟通,成为朋友后,对他们提出合理的、切实可行的、人性化的要求,他们是很乐意接受的,会按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对于个别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要含蓄的指出,或者幽默的提醒,这样,既对学生严格要求,又有利于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另外,如果你想得到学生的尊重,就必须公正对待每一位学生,不管是违纪的学生还是认真学习的学生,都必须做到公正。
3.学会运用激励机制,让学生体验成功和快乐。对于学生而言,激励是一种无穷无尽的资源,是有效课堂管理的核心。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总会遇到各种不同程度的困难或失败。课堂管理就是通过激励,引起阻碍朝着建设性的方向变化。良好的课堂氛围和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长期培育,而最好的方法就是通过不断的鼓励和强化手段,激励学生的进步,满足学生的认可需求,形成课堂中积极向上的气氛和学生专心投入的热情。如果能有效地激励学生,学生的热情就会随之而生,并会体会到挑战的兴奋、活动的刺激和成功的喜悦。多为学生创造多方面成功的机会,让学生通过努力不断发现新的“自我”,心理上感到学习的成功和欢乐,从而更加积极地参与学习。
二、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优化课堂,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养成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实践性有很强的课程,且极富创造性,有明显的时代发展性。这就要求信息技术课教师要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根据认知理论的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构建在老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基于问题解决的探究性教学模式。因为学生来自于不同地区,基础参差不齐,在使用这种模式时,首先根据学生基础不同,搭配分组,再通过以下几个主要环节,达到优化信息技术课堂、促进学生信息素养养成的目的。
1.以多媒体或其他途径创设情景;2.提出任务;3.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讲解关键知识;4.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建构者。
其中,创设情景除了使用生动的多媒体外,也可以通过故事情节,或者请学生完成简单的任务来达到营造学习氛围的目的;提出的任务可以是完成具体的某些操作,也可以是一个主题,还可以是综合性较强的研究课题。这个任务可以几堂课来完成,还可以通过课外实践后完成,甚至整合其他学科完成某个主题;知识讲解要联系生活实际,便于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另外讲解的时间不能太长,前三个环节加起来最好不超过15分钟;第四个环节是培养学生主动获取信息、加工处理信息、整理表达信息的能力。同学之间发扬协作互助的精神,又快又好地完成任务。在这个环节中,老师则应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建构知识的帮助者、促进者。
三、引入适当的评价机制,激励学生主动学习
评价机制是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具有较强的导向作用。评价时要注意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保持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养成。在评价方式上,不只局限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还可以采用同学之间互评、学生自评等多种方式。信息技术课程评价应包含情感态度、基础知识及技能技巧三大内容。
1.情感态度。根据平时学生课堂表现情况确定,可以从课堂纪律、学生参与度、与人协作表现等情况综合评定,对于评定为“待合格”的学生,教师应向其指出缺点,帮助其改变;对于学期结束前有明显改进的,可重新评定。
2.基础知识。要求学生识记教材中所涉及的关于信息、信息技术、计算机硬件、应用软件的使用等一般知识。
3.技能技巧。技能技巧评价就是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一般掌握情况和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及创新能力。一般采用作品评价方式。
四、小结重点,使学生知识更加严谨
课堂小结是一堂课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是教学的又一次升华,也是学生对已构建知识的一个再加工过程,使知识更加科学化、系统化。小结要做到时效性、系统性、概括性、延伸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