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玉树大地震让我们熟悉了地处青藏高原腹地的青海,更加深刻认识了三江源。
玉树地处三江源的腹地,玉树州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境内河网密布,水源充裕,素有“江河之源、名山之宗、牦牛之地、歌舞之乡”、“唐蕃古道”和“中华水塔”的美誉。三江源不仅是青海的三江源,也是中国的三江源,世界的三江源。
对于三江源的开发和保护,胡锦涛总书记有过非常重要的指示:三江源当地人民群众生活生产要迈上一个新台阶,三江源当地生态保护要迈上一个新台阶。
既要保护生态,又要改善民生,还要谋求发展。这就是青海的发展方针。
人民的幸福就是我们最大的快乐!
2011年3月3日下午,青海省委书记强卫在北京接受了13家中央媒体的联合采访。
采访一开始,就有记者问强卫书记,今年春节去了哪里?强卫回答道,今年是到贵德县河西镇下排村,和那里的群众一起过年。逢年过节,我特别关注的是困难群众、低保户、五保户,看他们节过得怎么样,年货有没有备齐。在下排村困难群众周太家,我走进厨房,看到灶台上已经炸好的大盆的麻花,肉都备齐了,还有新鲜的蔬菜,我十分欣慰,也非常踏实。我们的老百姓快乐,家家幸福,我们对青海的未来就更加充满信心。
强卫深情地说,人民的幸福就是我们最大的快乐!
青海意识的内涵是什么,为什么要树立和倡导青海意识?青海是如何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好生态环境?三江源地区不考核GDP,改为考核民生、考核生态保护、考核稳定,那么这个地区如何发展经济,如何提高群众的生活水平?青海作为欠发达地区,如何让群众得到幸福?为什么说“青海已经不是蓄势待发,而是蓄势已发”?如何让“大美青海”走向世界?采访现场气氛热烈,各中央媒体记者抓住时机,纷纷向强卫书记提问。
强卫书记坦诚耐心地一一回答了大家的提问。采访中,强卫书记向媒体记者介绍了青海“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成绩和“十二五”发展思路与工作重点。“虽然我們的经济总量不大,但青海人的幸福指数不能比别人低。要通过我们的不懈努力,让老百姓衣食无忧,让孩子们公平地接受教育和实现就业,让老百姓不再为看病、养老等问题发愁,实现居者有其屋。让每一个青海人的生活更加幸福、笑容更加灿烂。”青海的发展要坚决按照胡锦涛总书记的指示,处理好保护生态和科学发展二者关系。“我们宁可牺牲速度、牺牲GDP,也绝不牺牲生态。”“青海山川壮美,风光旖旎,历史悠久,文化多元,是一片大美神奇的土地。青海要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就必须张开双臂、包容四海,抢抓机遇、主动融入,在自信开放创新中推动青海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创造幸福美好的新生活,努力与全国人民一道走进全面小康社会。”一句句精彩的话语,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
谈到玉树灾后重建时,强卫说,我们要发扬“人一之、我十之”的实干精神和“缺氧不缺精神、海拔高追求更高”的顽强作风,做到不留遗憾、不留败笔、不留骂名,力争“苦干三年、跨越二十年”,早日让一个更加美丽、更加富饶、更加和谐的社会主义新玉树伫立在雄伟辽阔的青藏高原。
青海介绍:
青海省为我国青藏高原上的重要省份之一,因境内有全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湖,而得省名。青海省简称青,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被誉为“江河源头”、“中华水塔”。青海省府所在地西宁市,人口554万,面积72.23万平方公里。青海省先后设立了以资源开发和综合利用为重点的格尔木经济开发区,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重点的西宁桥头经济开发区和民和民族经济改革试验区,并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
强卫名言:
要放下架子,“零距离”倾听民声、“零障碍”了解民情,做好“小学生”,开好“诸葛会”,谱好“合奏曲”,谋好“万民福”。领导干部权力越大,越要慎重用权;职位越高,越要严于自律;功劳越多,越要夹着尾巴做人,自觉接受监督。“人一之、我十之”的实干精神和“缺氧不缺精神、海拔高追求更高”的顽强作风,做到不留遗憾、不留败笔、不留骂名,力争“苦干三年、跨越二十年”。
青海蓝图:
“十二五”时期,将紧紧围绕科学发展、改善民生、保护生态三大历史任务,坚持发展支撑、特色引领、集聚带动、协调推进,着力推动跨越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和统筹发展,努力探索具有青海特点的科学发展模式,奋力闯出欠发达地区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成功之路,全力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
玉树地处三江源的腹地,玉树州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境内河网密布,水源充裕,素有“江河之源、名山之宗、牦牛之地、歌舞之乡”、“唐蕃古道”和“中华水塔”的美誉。三江源不仅是青海的三江源,也是中国的三江源,世界的三江源。
对于三江源的开发和保护,胡锦涛总书记有过非常重要的指示:三江源当地人民群众生活生产要迈上一个新台阶,三江源当地生态保护要迈上一个新台阶。
既要保护生态,又要改善民生,还要谋求发展。这就是青海的发展方针。
人民的幸福就是我们最大的快乐!
2011年3月3日下午,青海省委书记强卫在北京接受了13家中央媒体的联合采访。
采访一开始,就有记者问强卫书记,今年春节去了哪里?强卫回答道,今年是到贵德县河西镇下排村,和那里的群众一起过年。逢年过节,我特别关注的是困难群众、低保户、五保户,看他们节过得怎么样,年货有没有备齐。在下排村困难群众周太家,我走进厨房,看到灶台上已经炸好的大盆的麻花,肉都备齐了,还有新鲜的蔬菜,我十分欣慰,也非常踏实。我们的老百姓快乐,家家幸福,我们对青海的未来就更加充满信心。
强卫深情地说,人民的幸福就是我们最大的快乐!
青海意识的内涵是什么,为什么要树立和倡导青海意识?青海是如何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好生态环境?三江源地区不考核GDP,改为考核民生、考核生态保护、考核稳定,那么这个地区如何发展经济,如何提高群众的生活水平?青海作为欠发达地区,如何让群众得到幸福?为什么说“青海已经不是蓄势待发,而是蓄势已发”?如何让“大美青海”走向世界?采访现场气氛热烈,各中央媒体记者抓住时机,纷纷向强卫书记提问。
强卫书记坦诚耐心地一一回答了大家的提问。采访中,强卫书记向媒体记者介绍了青海“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成绩和“十二五”发展思路与工作重点。“虽然我們的经济总量不大,但青海人的幸福指数不能比别人低。要通过我们的不懈努力,让老百姓衣食无忧,让孩子们公平地接受教育和实现就业,让老百姓不再为看病、养老等问题发愁,实现居者有其屋。让每一个青海人的生活更加幸福、笑容更加灿烂。”青海的发展要坚决按照胡锦涛总书记的指示,处理好保护生态和科学发展二者关系。“我们宁可牺牲速度、牺牲GDP,也绝不牺牲生态。”“青海山川壮美,风光旖旎,历史悠久,文化多元,是一片大美神奇的土地。青海要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就必须张开双臂、包容四海,抢抓机遇、主动融入,在自信开放创新中推动青海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创造幸福美好的新生活,努力与全国人民一道走进全面小康社会。”一句句精彩的话语,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
谈到玉树灾后重建时,强卫说,我们要发扬“人一之、我十之”的实干精神和“缺氧不缺精神、海拔高追求更高”的顽强作风,做到不留遗憾、不留败笔、不留骂名,力争“苦干三年、跨越二十年”,早日让一个更加美丽、更加富饶、更加和谐的社会主义新玉树伫立在雄伟辽阔的青藏高原。
青海介绍:
青海省为我国青藏高原上的重要省份之一,因境内有全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湖,而得省名。青海省简称青,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被誉为“江河源头”、“中华水塔”。青海省府所在地西宁市,人口554万,面积72.23万平方公里。青海省先后设立了以资源开发和综合利用为重点的格尔木经济开发区,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重点的西宁桥头经济开发区和民和民族经济改革试验区,并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
强卫名言:
要放下架子,“零距离”倾听民声、“零障碍”了解民情,做好“小学生”,开好“诸葛会”,谱好“合奏曲”,谋好“万民福”。领导干部权力越大,越要慎重用权;职位越高,越要严于自律;功劳越多,越要夹着尾巴做人,自觉接受监督。“人一之、我十之”的实干精神和“缺氧不缺精神、海拔高追求更高”的顽强作风,做到不留遗憾、不留败笔、不留骂名,力争“苦干三年、跨越二十年”。
青海蓝图:
“十二五”时期,将紧紧围绕科学发展、改善民生、保护生态三大历史任务,坚持发展支撑、特色引领、集聚带动、协调推进,着力推动跨越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和统筹发展,努力探索具有青海特点的科学发展模式,奋力闯出欠发达地区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成功之路,全力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