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幼儿图画故事是幼儿喜爱的早期阅读材料之一,它以特殊的表现形式和丰富的图文内容带给幼儿视听享受。图画故事需要成人参与讲述,需要成人与幼儿进行面对面近距离的交流。成人参与图画故事的阅读与讲述,挖掘图画故事的细节,掌握讲述的技巧和策略,才能在幼儿言语能力的成长中发挥最大价值。
关键词:幼儿;图画故事;讲述策略;教育意义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31-0225-02
幼儿图画故事以0—6岁幼儿为主要阅读对象,通过图、文两种媒介相互融会,在不同层面上交织、互动来叙述故事;图画、文字共同肩负着表情达意的职责,它符合幼儿身心的发展特点和接受水平。但因幼儿的识字能力较差、理解水平较低,并不能完全自主阅读。日本图画故事研究者松居直先生说:“怎样让幼儿享受图话故事带来的乐趣呢?靠耳朵。”
一、图画故事讲述的基本环节
图画故事的教育价值发挥需要一定的步骤。一般而言,可包含读图、品文和图文结合三个基本环节。
(一)读图——体会画面语言
讲述图画故事,先要认真研读图画。图画故事是用连续的画面来讲述故事,它有特定的画面语言。其画面语言具有叙述性和连贯性,能展示故事的主题和细节,并体现出一定的叙述逻辑。因此,讲述前要先看图,注意图画中画了什么,画面前后的关联,画面细节与整体的关联。
(二)品文——挖掘文本内涵
读懂图以后,来看文字。一般来说,图画故事的文字都很精练、准确。读文字时,需把握前后图画之间的关联词,厘清人物的关系和故事发展的来龙去脉。同时,要把握文字中隐藏的情感内涵,确立讲述时的情感基调,比如:《猜猜我有多爱你》是柔情蜜意的,《巫婆的孩子》是幽默风趣的,《阿宝的耳朵》是强烈讽刺的。
(三)图文结合——整体感知图画故事
读图、品文之后,再进行图文结合。图画故事的画面能够显示出文字不易表达的意境、韵味和美感。如《母鸡萝丝去散步》,但看文字,故事单调,若结合图画来欣赏,就会丰富、生动很多。图画故事的文字能清楚地讲出图画不能表现的对白、心理活动、时空变化。如《猜猜我有多爱你》的文字优美,饱含深情,再结合生动的画面,更丰富多彩。
二、图画故事讲述的具体策略
图画故事的讲述策略,一般可以从讲述语言的设计、表达技巧的运用、互动环节的配合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精心设计讲述语言
无文图画故事仅有画面无文字,有文图画故事有简洁的文字,像故事梗概寥寥数语。为吸引幼儿倾听的兴趣,必须进行语言的设计。一般而言,做法如下:理解图文要表现的内容;适当添加情节或细节,增强故事的生动性;适当添加拟声词来渲染气氛;用一些浅显、生动的口语。例如,安东尼·布朗《我爸爸》里有一段文字:“我爸爸什么也不怕,连坏蛋大野狼也不怕。”讲述时可以这样设计:“我爸爸胆子很大,他什么都不怕。有一天,家里来了一只大野狼,只见爸爸瞪着眼睛、指着大野狼:‘大坏蛋,快出去!’大野狼吓坏了,赶紧夹着尾巴逃走了。”
(二)巧妙运用表达技巧
讲述图画故事时还要根据不同的风格和基调,运用不同的表达技巧,提高讲述的感染力。
1.区分两种不同语言。图画故事中有叙述语言,交代前因后果,较客观;还有角色语言,主要表达思想感情,较主观。讲述时,叙述语言的语气、节奏尽量稳定一些,不必夸张;角色语言要把不同角色的性格特点表现出来,需通过音色变化、语速、语调变化来体现角色特点。如:《逃家小兔》中大兔子的声音使用胸腔共鸣,发音靠后一些;小兔子的声音使用头腔共鸣,发音靠前一些。
2.生动传达故事情感。图画故事通过高超的画面语言和精彩的文字语言来描绘世界、表达情感。如《巫婆的孩子》里,小美被巫婆的孩子变成了青蛙,可以跳下水去救小船时,开心地说:真好玩。讲述时用轻快的語气,语调上扬,语流轻快活泼。如《鳄梨宝宝》中,哈太太边哭边说:“不管我做的什么,宝宝都不喜欢吃,你们看,他越来越瘦了。”讲述时语气沉缓,语调压抑。需要注意的是,图画故事中多种情感交织在一起的,表达时需要配合图画故事本身的节奏,从整体把握。
3.引导观察发现细节。讲述图画故事时,翻看每一页图画都要慢一些,要让孩子有时间去观察画面中的情景和细节。如讲述《我妈妈》时,可以引导孩子发现:表示妈妈爱的红心布满了每一个画面,妈妈的睡衣上、蛋糕上、宇航服上都有和远处高楼上也升起爱心避雷针;还可以让孩子自己发现:描述妈妈是航天员时,画面造型模仿的是美国首次登上月球的阿姆斯特朗;描述妈妈是个神奇的画家时,画面呈现的却是妈妈在化妆,在没涂上口红之前,嘴巴居然是空白的,就像画家还没有在画布上下笔一样。
(三)适当增加互动环节
互动环节是讲述者根据幼儿的理解能力适当增加一些提问,以激发听赏兴趣。
1.根据图画进行互动。一是封面的图画。基本都隐藏了一些故事内容,此时的互动可以让幼儿寻找到故事中的主人公和相关事件的背景线索。比如,讲述故事《大卫惹麻烦》时,可以发问“图上的孩子是谁啊,他坐在哪儿啊,他的眼睛又看着哪里啊”、“哦,原来他惹麻烦了,惹了什么麻烦啦?”带着疑问,会引起听赏兴趣。二是故事中的图画。其往往在翻页的地方设置悬念,比如《爷爷一定有办法》中有一句“爷爷说,这块料子还够做……”然后就翻页。这时可以发问:“你们认为还能做成什么呢?”这样的互动可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三是封底的图画。比如,讲述《一只小猪和一百只狼》时,笨狼让小猪回家再带一百只小猪来,小猪高兴地回到家……这时,呈现出封底的图片,孩子们会开心地说:小猪再也不回来了,他已经美美地睡大觉啦!这是一种“留白式”的互动,它要取决于幼儿对图画故事的认知和理解程度。 2.根据内容进行互动。一是单纯的文本内容,如“鸡蛋这么大,古利和古拉怎么办呢”、“狐狸扑向了母鸡萝丝,母鸡有没有被吃掉呢”,这些互动利于幼儿的观察和思考。二是故事的叙事逻辑。比如“图上有些什么,在什么地方,发生了什么事情,后来怎么解决啦”,按照人物、事件、结果的顺序,有助于厘清故事思路,帮助幼儿实现创造性叙事表达。
三、图画故事讲述的教育意义
(一)有助于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
倾听是幼儿感知和理解语言行为的前提,是其语言能力发展的前提。讲述图画故事可以培养幼儿良好的倾听习惯。首先,图画故事的文本语言本身,使用的词汇和句式,符合幼儿的兴趣爱好和理解水平。一些图画故事采用反复句式,如《鼠小弟的小背心》、《鳄鱼怕怕,牙医怕怕》;一些图画故事具有强烈的画面感和动感;一些图画故事文字生动,富有节奏感,采用儿歌的形式,如《虾儿跳跳》、《老鼠嫁女》等。其次,讲述者认真研读、精心设计讲述语言给幼儿讲述故事时,既能满足幼儿倾听的体验,也能让其集中注意力感受语言带来的愉悦和美好。
(二)有助于获取更多的情感体验
喜悦、悲伤、幽默、着急等作为静态的文本,不能带给幼兒任何情感体验。只有在讲述时,讲述者确定感情基调、声音状态和情感状态,绘声绘色地讲述,才能给幼儿更多的情绪情感体验。当然,讲述过程本身也是和幼儿进行情感沟通的过程,能够深切感受到来自长辈的爱。讲述还能让幼儿学会情绪控制。如《生气汤》中讲述霍斯小朋友遇到的一箩筐不如意的事情时,通过表现霍斯小朋友前后情绪的变化,幼儿可以发现这些情绪都是正常的,也是可以通过合理的形式进行化解的。
(三)有助于激发想象与语言表达
图画故事的图画自身就具有叙事性,讲述者和听赏者依据图画也能进行大胆的猜测和想象。讲述时会设计一些互动环节,如开头部分的悬念、讲述中依据翻页特点进行的提问以及“留白式”悬念的设置,都能给幼儿思考和想象的空间,进而激发其产生语言创造性表达的欲望。
参考文献:
[1]康长运.想象力与幼儿图画故事书的阅读[J].学前教育研究,2002.
[2]陈亚平.试论幼儿图画故事书与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J].时代教育,2012.
[3]瞿亚红.幼儿文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关键词:幼儿;图画故事;讲述策略;教育意义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31-0225-02
幼儿图画故事以0—6岁幼儿为主要阅读对象,通过图、文两种媒介相互融会,在不同层面上交织、互动来叙述故事;图画、文字共同肩负着表情达意的职责,它符合幼儿身心的发展特点和接受水平。但因幼儿的识字能力较差、理解水平较低,并不能完全自主阅读。日本图画故事研究者松居直先生说:“怎样让幼儿享受图话故事带来的乐趣呢?靠耳朵。”
一、图画故事讲述的基本环节
图画故事的教育价值发挥需要一定的步骤。一般而言,可包含读图、品文和图文结合三个基本环节。
(一)读图——体会画面语言
讲述图画故事,先要认真研读图画。图画故事是用连续的画面来讲述故事,它有特定的画面语言。其画面语言具有叙述性和连贯性,能展示故事的主题和细节,并体现出一定的叙述逻辑。因此,讲述前要先看图,注意图画中画了什么,画面前后的关联,画面细节与整体的关联。
(二)品文——挖掘文本内涵
读懂图以后,来看文字。一般来说,图画故事的文字都很精练、准确。读文字时,需把握前后图画之间的关联词,厘清人物的关系和故事发展的来龙去脉。同时,要把握文字中隐藏的情感内涵,确立讲述时的情感基调,比如:《猜猜我有多爱你》是柔情蜜意的,《巫婆的孩子》是幽默风趣的,《阿宝的耳朵》是强烈讽刺的。
(三)图文结合——整体感知图画故事
读图、品文之后,再进行图文结合。图画故事的画面能够显示出文字不易表达的意境、韵味和美感。如《母鸡萝丝去散步》,但看文字,故事单调,若结合图画来欣赏,就会丰富、生动很多。图画故事的文字能清楚地讲出图画不能表现的对白、心理活动、时空变化。如《猜猜我有多爱你》的文字优美,饱含深情,再结合生动的画面,更丰富多彩。
二、图画故事讲述的具体策略
图画故事的讲述策略,一般可以从讲述语言的设计、表达技巧的运用、互动环节的配合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精心设计讲述语言
无文图画故事仅有画面无文字,有文图画故事有简洁的文字,像故事梗概寥寥数语。为吸引幼儿倾听的兴趣,必须进行语言的设计。一般而言,做法如下:理解图文要表现的内容;适当添加情节或细节,增强故事的生动性;适当添加拟声词来渲染气氛;用一些浅显、生动的口语。例如,安东尼·布朗《我爸爸》里有一段文字:“我爸爸什么也不怕,连坏蛋大野狼也不怕。”讲述时可以这样设计:“我爸爸胆子很大,他什么都不怕。有一天,家里来了一只大野狼,只见爸爸瞪着眼睛、指着大野狼:‘大坏蛋,快出去!’大野狼吓坏了,赶紧夹着尾巴逃走了。”
(二)巧妙运用表达技巧
讲述图画故事时还要根据不同的风格和基调,运用不同的表达技巧,提高讲述的感染力。
1.区分两种不同语言。图画故事中有叙述语言,交代前因后果,较客观;还有角色语言,主要表达思想感情,较主观。讲述时,叙述语言的语气、节奏尽量稳定一些,不必夸张;角色语言要把不同角色的性格特点表现出来,需通过音色变化、语速、语调变化来体现角色特点。如:《逃家小兔》中大兔子的声音使用胸腔共鸣,发音靠后一些;小兔子的声音使用头腔共鸣,发音靠前一些。
2.生动传达故事情感。图画故事通过高超的画面语言和精彩的文字语言来描绘世界、表达情感。如《巫婆的孩子》里,小美被巫婆的孩子变成了青蛙,可以跳下水去救小船时,开心地说:真好玩。讲述时用轻快的語气,语调上扬,语流轻快活泼。如《鳄梨宝宝》中,哈太太边哭边说:“不管我做的什么,宝宝都不喜欢吃,你们看,他越来越瘦了。”讲述时语气沉缓,语调压抑。需要注意的是,图画故事中多种情感交织在一起的,表达时需要配合图画故事本身的节奏,从整体把握。
3.引导观察发现细节。讲述图画故事时,翻看每一页图画都要慢一些,要让孩子有时间去观察画面中的情景和细节。如讲述《我妈妈》时,可以引导孩子发现:表示妈妈爱的红心布满了每一个画面,妈妈的睡衣上、蛋糕上、宇航服上都有和远处高楼上也升起爱心避雷针;还可以让孩子自己发现:描述妈妈是航天员时,画面造型模仿的是美国首次登上月球的阿姆斯特朗;描述妈妈是个神奇的画家时,画面呈现的却是妈妈在化妆,在没涂上口红之前,嘴巴居然是空白的,就像画家还没有在画布上下笔一样。
(三)适当增加互动环节
互动环节是讲述者根据幼儿的理解能力适当增加一些提问,以激发听赏兴趣。
1.根据图画进行互动。一是封面的图画。基本都隐藏了一些故事内容,此时的互动可以让幼儿寻找到故事中的主人公和相关事件的背景线索。比如,讲述故事《大卫惹麻烦》时,可以发问“图上的孩子是谁啊,他坐在哪儿啊,他的眼睛又看着哪里啊”、“哦,原来他惹麻烦了,惹了什么麻烦啦?”带着疑问,会引起听赏兴趣。二是故事中的图画。其往往在翻页的地方设置悬念,比如《爷爷一定有办法》中有一句“爷爷说,这块料子还够做……”然后就翻页。这时可以发问:“你们认为还能做成什么呢?”这样的互动可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三是封底的图画。比如,讲述《一只小猪和一百只狼》时,笨狼让小猪回家再带一百只小猪来,小猪高兴地回到家……这时,呈现出封底的图片,孩子们会开心地说:小猪再也不回来了,他已经美美地睡大觉啦!这是一种“留白式”的互动,它要取决于幼儿对图画故事的认知和理解程度。 2.根据内容进行互动。一是单纯的文本内容,如“鸡蛋这么大,古利和古拉怎么办呢”、“狐狸扑向了母鸡萝丝,母鸡有没有被吃掉呢”,这些互动利于幼儿的观察和思考。二是故事的叙事逻辑。比如“图上有些什么,在什么地方,发生了什么事情,后来怎么解决啦”,按照人物、事件、结果的顺序,有助于厘清故事思路,帮助幼儿实现创造性叙事表达。
三、图画故事讲述的教育意义
(一)有助于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
倾听是幼儿感知和理解语言行为的前提,是其语言能力发展的前提。讲述图画故事可以培养幼儿良好的倾听习惯。首先,图画故事的文本语言本身,使用的词汇和句式,符合幼儿的兴趣爱好和理解水平。一些图画故事采用反复句式,如《鼠小弟的小背心》、《鳄鱼怕怕,牙医怕怕》;一些图画故事具有强烈的画面感和动感;一些图画故事文字生动,富有节奏感,采用儿歌的形式,如《虾儿跳跳》、《老鼠嫁女》等。其次,讲述者认真研读、精心设计讲述语言给幼儿讲述故事时,既能满足幼儿倾听的体验,也能让其集中注意力感受语言带来的愉悦和美好。
(二)有助于获取更多的情感体验
喜悦、悲伤、幽默、着急等作为静态的文本,不能带给幼兒任何情感体验。只有在讲述时,讲述者确定感情基调、声音状态和情感状态,绘声绘色地讲述,才能给幼儿更多的情绪情感体验。当然,讲述过程本身也是和幼儿进行情感沟通的过程,能够深切感受到来自长辈的爱。讲述还能让幼儿学会情绪控制。如《生气汤》中讲述霍斯小朋友遇到的一箩筐不如意的事情时,通过表现霍斯小朋友前后情绪的变化,幼儿可以发现这些情绪都是正常的,也是可以通过合理的形式进行化解的。
(三)有助于激发想象与语言表达
图画故事的图画自身就具有叙事性,讲述者和听赏者依据图画也能进行大胆的猜测和想象。讲述时会设计一些互动环节,如开头部分的悬念、讲述中依据翻页特点进行的提问以及“留白式”悬念的设置,都能给幼儿思考和想象的空间,进而激发其产生语言创造性表达的欲望。
参考文献:
[1]康长运.想象力与幼儿图画故事书的阅读[J].学前教育研究,2002.
[2]陈亚平.试论幼儿图画故事书与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J].时代教育,2012.
[3]瞿亚红.幼儿文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