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去年开始,“中国制造”就遭遇了空前的信任危机,从有毒的宠物食品到危险的玩具,从被“二甘醇”污染的牙膏到安全性能不足的轮胎,“Made in China”被不断的打上问号,这使得还没有摆脱低质、低价阴影的“中国制造”似乎正在面临着更大的阴霾:有毒的、有害的、不安全的……
更令人忧心的是,目前的种种迹象表明:2008年会是“中国制造”更为艰难的一年。
在批评和质疑还未停歇的同时,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订单骤降,新劳动合同法的施行带来的劳动力成本增加,再加之不断攀升的汇率和原材料价格,以及紧缩的信贷政策,都吞噬着中国制造业的生存(而非发展)空间。
对于中国企业,特别是制造业企业来说,从“中国制造”转向“中国创造”似乎已经从一个“最好去做的事情”变成了一项“必须完成的任务”。
作为全球第一家管理咨询公司,ADL理特管理顾问有限公司(Arthur D. Littele)多次参与帮助中国企业转向“中国创造”,而且也在一直向中国企业介绍完成这一转变的重要性。近日,《中国经济周刊》独家专访ADL全球副总裁、大中华区董事总经理(Managing Director)托马斯·席勒(Thomas Schiller),请他另外一个角度解读“中国制造”和讲述这家最“老”咨询公司的中国故事。
管理咨询“老字号”
ADL在中国似乎没有他的竞争对手麦肯锡和波士顿咨询出名。
“我们是世界上最‘老’的管理咨询公司,实际上,50年前,BCG(Boston Consulting Group,波士顿咨询集团)从ADL中分离出去,而麦肯锡则是70年前从ADL分离出去的。”席勒如此回应记者的疑问。
“我们在中国有很好的客户基础,我们不仅服务于跨国公司,也有非常传统的中国企业客户,而且我们在很多领域拥有非常强的竞争力,比如制造业,我认为我们到目前为止非常成功。”席勒说,“如果很多人不太了解我们,那可能是因为我们和其他5大咨询公司(Top Five)在战略上不太相同的原因吧。”
据介绍,ADL是全球第一家管理咨询公司,由麻省理工学院教授阿瑟·利特尔(Arthur Dehon Little)创立于1886年。
在过去的120年里,ADL曾为“全球财富100强”中75%的企业提供过服务。其中,1911年为通用汽车建立第一个技术研究中心、1969年为美国政府的阿波罗登月计划开发了5项关键试演技术、1995年帮助英国铁路公司完成了最复杂的公司私有化项目等等,都是ADL非常为之骄傲的“履历”。
从1986年至2004年,ADL先后在香港、上海和北京分别设立办事机构,尽管其进入中国市场的脚步较之其他世界顶级管理咨询公司要慢一些,开展业务的范围也较小,但是在中国的很多产业,诸如制造业特别是汽车行业,以及能源、交通、电信等诸多领域已具有相当的领先优势。
ADL在众多的管理咨询公司中有些特别,它自己也经常称自己是一家“与众不同的咨询公司”。席勒认为ADL的特别之处在于它一直坚持着一种和其他管理咨询公司完全不同的工作方式和方法论,席勒称之为“Side-by-Side(肩并肩)”的方式。
对于咨询公司,特别是外资咨询公司,经常会遭遇企业的不认同和咨询方案适应性不高的问题,席勒说,“我在ADL工作了十年,这些情况从来没有发生过,就是因为我们一直和客户肩并肩做事,我们从来不是在我们的办公室里面写一份报告,然后给客户了事,因为ADL是全世界唯一一家把战略和最终的执行结合起来的管理咨询公司,这也是ADL同其他咨询公司的最大不同。”
对于ADL去年在中国市场上400%的增长,席勒非常满意。“ADL非常注重在中国的本土化。ADL中国的员工基本上都是中国人,比例约为95%—98%,这在外国咨询公司中是比较高的。”席勒表示。
面临大考的“中国制造”
在中国,珠三角地区的加工贸易占了全国的近40%,但这个辉煌的数字如今却使得其成为了接受考验的“先锋”:从去年底以来,珠三角的很多制造业企业都陷入了严重的低潮。
根据在珠三角地区颇有影响力的行业组织——亚洲鞋业协会的统计,广东共有鞋厂5000—6000家,过去一年关闭的有1000多家,规模以中小型为主,这些关闭企业的生产能力占广东省制鞋业的10%—15%,涉及员工15—20万人。
香港工业总会主席陈镇仁也预测,在未来数月中,会有近1.4万家内地港资企业因不堪重负而倒闭,部分企业会外迁。
实际上,面临重压的不仅仅是珠三角,浙江等很多制造业重镇都未能幸免。甚至已经有悲观预计认为,今年之内,国内制鞋、服装、纺织、玩具、家具等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传统产业中将会有超过1/3的企业将被淘汰出局。
“在未来的几年中,中国的制造业会有一个兼并的浪潮,通过大鱼吃小鱼,最终适者生存。”对于目前中国制造业出现的一些问题,席勒认为这是中国的产业升级和产业发展必须经过的阶段。
席勒认为“中国制造”正在面临巨大的成本压力,中国正在丧失成本优势。“大部分东南沿海的制造业企业都是一些中小型企业或者家族企业,现在大多数这类中国制造企业都是由客户来决定产品和技术标准,很被动;而另一方面,由于中国经济的发展,其实这些企业并不缺钱。”席勒对中国制造升级也充满信心,“我非常相信中国企业会完成从制造到创造的转变。”
“中国创造”始于创新
对于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转变,席勒反复强调创新的关键作用。事实上,自主创新已经成为中国企业的热门话题,现在的问题是如何把口号变为行动。
“这非常不容易,整个公司的架构都要改变。”席勒说,“要在价值链上做最根本的改变,也就是说要从最根本的企业文化开始改变,而不是简单改变制造环节和价值链的后端。企业要形成真正的创造性的理念,从简单的复制已有的模型到建立新的、更好的模型。”
席勒以矿泉水的生产为例,“复制外型设计非常容易,也很容易生产出相同的产品而且价格更便宜,这也是过去十年很多中国企业在做的事情,但是现在问题的核心是消费者真正需要的什么?”
席勒将这个过程称之为识别,“中国企业需要识别和认知客户需求,以及客户群偏好的发展趋势,并把这些转化成清晰的产品设计理念,最终变成新产品。”他说,“比如,你可以改变矿泉水瓶外观的颜色和形状,比如淡蓝色的瓶子,让消费者从心理上认为这个是更健康的水,这样认知价格就会比实际成本要高,生产者就可以比以往卖更高的价格。”
“中国企业习惯于在价格上较量,现在要改变这种做法,提供更好的价值比提供更低的价格更重要。”但席勒认为,中国企业也有自己独特的优势,“中国企业非常的灵活,学东西很快,而且他们总是能够看到机会,也非常乐于接受新观点并以新的方式做事情。”
同时,席勒也认为已经有很多中国在自主创新方面做得非常好,“比如华为,它在世界市场都非常有竞争力,它是中国企业自主创新方面的很好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