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乡贤文化是在乡贤文化基础上吸收现代文明成果,形成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乡村文化力量。新乡贤文化在新时代乡村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积极发挥新乡贤作用”。大力弘扬新乡贤文化,积极发挥新乡贤人才的独特作用,不仅有助于深入挖掘和传承传统乡村文化,弥补乡村振兴的人才空心化的缺点,而且对于实现乡村文化建设、产业振兴以及完善治理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对我国农村乡贤文化现状的调查分析,阐述新贤乡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和意义,并找出当前存在的问题,积极研究探索实现新乡贤文化在乡村治理中的路径,以期为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乡贤;乡村振兴;内在机制;实现路径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1)30-0004-03
乡贤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乡村治理的重要力量。新时代大力弘扬乡贤文化,积极发挥新乡贤在乡村振兴中的独特作用,不仅有助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而且对于实现乡村政治、經济和社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十八大以后,我国如期完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任务,踏上了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我们党面临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城乡逐渐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发展模式。乡村大量人才流向城市和发达地区,出现了“老人村”“妇幼村”“空心村”等新情况,村民自治能力匮乏,乡村建设和治理成效不容乐观。加之部分乡村学校整合集中医疗、养老服务缺失,生态环境退化,传统文化淡化等,乡村治理面临着诸多考验。如何推进乡村治理、培育和发挥新乡贤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是我们党面临的新的时代课题。
一、乡贤及新乡贤的含义
乡贤文化是地域性的精神文化标记,是连接故土、维系乡情的精神纽带,是探寻文化血脉、弘扬优秀文明传统的精神动力。唐朝《史通杂述》记载:“郡书赤矜其乡贤,美其邦族。”明朝非常重视“乡贤”人物,开始建乡贤祠。凡进入乡贤祠的人既要有“惠政”,又要体现地方民众的意志。清代,不但建有乡贤祠,还把乡贤列入当地志书。在漫长的中国历史进程中,一些在乡村社会建设、风习教化、乡里公共事务中贡献力量的乡绅,都被称为“乡贤”,由此形成了乡贤文化。“乡贤”是中国各地本乡本土或在外归乡的有德行、有才能、有声望、有贡献,且深被本地民众所尊重的贤达之人。
新乡贤是指在当代乡村,对本乡本土建设和未来发展关注、关心、支持的有才华有能力、心系家乡、受人尊敬、德高望重的人。他们热爱家乡故土,熟悉乡村情况,了解村民愿望,理解时势动态,在振兴乡村建设中愿意无私奉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与传统乡贤相比,新乡贤具有四个特点:一是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二是经历了“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历史;三是既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又有红色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积淀;四是他们在本土文化环境下成长起来,具有本乡文化特质并与本乡本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或生在故地,或长在故地,或迁居故地,或祖居故地,包括在外为官告老还乡者,在外工作返归乡里者,移居在外怀念故土者,事业有成乐于奉献者等。他们是有思想、有文化、有理想、有道德、有事业、有作为、有乡土情怀,自愿为故乡作出贡献的人。他们愿意在基层党组织和村委会领导下,通过本村招商会、合作会、理事会、民主协商会等形式参与乡村治理并发挥作用。新乡贤不仅有乡土情怀、道德品行、伦理情操等,还有现代思想观念、知识技能和新的文化视野,不仅可以协调和化解乡村邻里之间的矛盾,同时也可以引导舆论、明辨是非、凝聚人心、端正风气。
二、新乡贤文化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
探索新乡贤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有利于培育新时代精神,助推乡村振兴,对促进乡村治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要求,提升乡村德治水平,要积极发挥新乡贤作用,深入挖掘乡村熟人社会蕴含的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进行创新,强化道德教化的作用,引导农民向上向善、孝老爱亲、重义守信、勤俭持家。目前,乡村治理主要依靠的力量是村党支部、村委会等组织,由于乡村振兴工作涉及面广、头绪多、人员复杂、村民各方面的素质参差不齐,加之乡村的传统观念、家族势力、风俗习惯等影响,只靠党支部和村委会的力量是不够的。历史和实践证明,发挥新乡贤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是非常必要的。新乡贤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引领乡村文化,践行核心价值
乡贤文化是乡村的灵魂和标志,有着广泛深厚的群众基础,代表着整个乡村的精神风貌和村民的素养,是千百年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纽带。新乡贤是优秀思想道德、先进典型资源,是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新乡贤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力量。新乡贤有着先进的思想文化、宽广的人脉资源,深刻地影响着乡村价值取向和文化生活。重视和发挥新乡贤文化教化育人的作用,对激活乡村文化、振兴乡村经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加强道德修养,提高精神追求
乡贤文化是乡村道德文明的宝库,是新时代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新乡贤有着思乡情怀和较高的道德修养,他们是乡村的道德标杆,是有威望、接地气、能带头、起作用的“草根群体”和民间力量。他们来自乡土、奔走于乡土、活跃于乡土,说话有人听、办事有人跟、群众很信任,是乡村治理中不可多得的德治资源。发挥新乡贤的积极作用,挖掘乡村社会蕴含的道德根脉,培育村民的道德修养,有利于提升乡村德治水平,引导农民向上向善、孝老爱亲、重义守信、勤俭持家,使村民们重视精神追求,养成文明习惯,形成良好的家风家教。新乡贤还是国策乡情的宣传员,是文明乡风的传播者,是基层矛盾的调解员,发挥新乡贤的作用能有效推动法治、德治、自治有机结合。 (三)助力乡村经济,实现共同富裕
新乡贤见识广、点子多、本领高,在村民中影响好,是村民的榜样和向往。在乡村,村民对先富起来,或在外有成就的人士都很羡慕。他们的言行对村民产生的影响非常之大。吸引和凝聚各方面的成功人士,用其学识专长、创业经验和道德情操反哺乡里,使其参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能有效破解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难题。只要打好了“乡情牌”,就能将他们回报家乡、造福社会的善意变为善举,促进形成润泽乡土、敦风化俗的乡贤效应,建设好乡村文化振兴的生力军。
(四)弘扬创新精神,体现时代内涵
新乡贤是能够符合时代发展的先进人士,他们既有传统的道德,又有积极向上的时代特质。新时代乡村治理更需要有理想、有文化、有创新精神的人才。让新乡贤人才参与乡村建设,更能发挥他们多年的创业优势。他们回乡创业不仅带回了项目、资金、技术,更重要的是带回了先进思维方式、发展理念和管理经验等。鼓励新乡贤人才回乡,能吸引更多的要素回流乡里,为新时代乡村振兴贡献强大力量。
(五)提升自治能力,降低治理成本
乡村治理一般采取以“自治”为主的方式。新乡贤返乡参与乡村治理是自觉自愿的行为,他们不求工资待遇,只求回报乡里。小到家庭矛盾、邻里纠纷,大到子女教育、经济发展,都可以通过新乡贤人士去引导和解决。长此以往,自然就提高了村民的自治能力,并减少了乡村治理成本。
三、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城乡一体化形势加快。交通、信息、网络和市场的不断扩展为新乡贤开创事业及生活提供了必要条件,但目前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对新乡贤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认识不足
村干部和村民对新乡贤的愿望、作用认识不足。有人认为乡村治理工作就是乡镇和村委的事,还有人认为走出乡村的人对村里建设无权过问,无论什么事都是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事。新乡贤人才难以入村,有劲使不上。以笔者所在的村为例,2018—2019年两年间,笔者回到出生地大张镇下乐坪村义务开设“国学文化讲堂”和“道德文化讲座”。在这两年中,笔者通过村党支部、村委会,召开了全村党员和村民代表会议说明了意图,并坚持每周六下午回村授课,结果常住人口4 000多的大村,参与学习的人员不过10余人,村支部和村委的领导也很少到场。
(二)新乡贤人才流失严重
近年来,因为城乡一体化建设和乡村学校集中整合,大部分在村里居住的“本事人”和子女在城工作的“模范家庭”都陆续搬到了城里。大部分乡村小学校已经合并到较大的村庄,个别村的中学也已与乡镇中学合并。村里的“文化中心”逐渐迁走,导致乡村的教师和学生大量流失。学生在外上学,家长们也纷纷跟着陪读去了,农村的“文化人”“能人”也逐渐迁移出村。最终导致乡村建设人才供给匮乏,同时也制约了新乡贤文化的发展。
(三)新乡贤在乡村治理中的智慧难以充分发挥
新乡贤“生于斯,长于斯”,虽然有事业成就,但“外来和尚会念经”思想观念的影响,使一些基层组织和个别村民不能从根本上对其重视,只是把乡贤人士“挂在墙上”做做表面文章。甚至有些村“两委”干部常年不在本村居住,无人帮助的新乡贤人才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四)新乡贤人才吸纳机制不够完善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城乡发展不平衡。乡村的各项制度建设、基础设施、文化建设、生态文明、政治引领等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影响了乡贤们回乡创业的积极性。鼓励新乡贤回乡创业的体制、机制不够健全,导致乡贤人士有力无法使,有资无处投。目前,新乡贤人士主要包括离退休干部、城市富裕阶层、在外学有所成的大学生和早先外出经商、打工致富的乡村人士。由于没有完善的吸纳机制作为保障,使他们想为故土作贡献的愿望难以实现。
四、吸纳新乡贤参与乡村振兴的机制与实现路径
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既是时代的发展需要,也是历史的选择。从古至今,乡贤对乡村治理和发展产生的作用不可忽视。在社会经济大变革的今天,大量从农村地区流出的人口,虽然生活在城市中,但其思想观念仍保留一定的乡土性,特别是传统的乡土情怀会激励着他们反哺乡村。一些在外事业有成的人士回乡创业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建立健全新乡贤回乡助推乡村振兴的体制机制显得尤其重要。
(一)弘扬乡贤精神,提高对乡贤文化的认识
乡贤文化是一个地域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的体现,也是乡村村民的精神支撑。一个村庄的形成和发展要经历较长的历史时期,由这些时期出现的重要人物、重大事件、重要文献等,形成了富有乡土特色的文化。特别是对本村本乡有着重大影响的乡贤人士,成为了本地村民的主心骨。这些乡贤们的思想、行为、德行是乡村居民的精神支撑,因此重视和加强乡贤文化建设对乡村治理和发展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二)出台新乡贤回乡创业、助业的本土政策
应在乡镇党委政府领导下,结合本乡、本村实际,研究制定“在外返乡”“在职帮乡”“离岗还鄉”“退休还乡”政策,形成帮乡助乡系列制度和奖励细则。给予新乡贤人才以“名分”,在政治、生活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使新乡贤享有“村民待遇”,鼓励他们“参政议政”。调动新乡贤人士回乡助乡的积极性,为新乡贤提供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发挥新乡贤的社会影响力和创造力。
(三)成立专门的服务机构,确定专职管理人员
新乡贤返乡助乡是对家乡的一种情怀。成立专门的服务机构是党委政府对返乡创业人员的一种尊重和重视。管理机构人员可以是乡镇工作人员,也可以是村支部和村委会成员。专门机构的职责是对新乡贤返乡情况进行注册登记,为其提供协调安置、政策咨询和排忧解难等服务,确保新乡贤返乡投资和参与乡村治理的连续性、有效性,形成乡村人才资源从流出到返回的良性循环,促进社会人才合理布局。
(四)建设新乡贤人才智囊中心,为返乡人才提供智力平台 有条件的地方可建设新乡贤人才公寓,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居所和办公、医疗等服务保障。成立“新乡贤协会”“商会”“联络站”等组织机构,利用现代信息通讯技术把乡贤人才团结起来,共谋乡村社会经济发展大计。这些组织可以由新乡贤人士、村民代表或村委会成员组成,参与乡村发展战略研究讨论。充分发挥理事会参政议政的作用,使其对乡村重大事项提出合理的意见和建议。可以以村委会会议室、闲置的学校或长期无人居住的院落民居等资源作为办公议事场所。
(五)挖掘乡贤文化,培育新乡贤精神
先贤文化是几千年中国乡村治理和发展的宝贵经验,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是推进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挖掘整理乡贤文化,可以唤起人们对新乡贤的思念和期盼,使乡贤美名在社会上传颂。应大力弘扬古乡贤和新乡贤精神,使全社会形成对新乡贤人士尊重和敬仰的氛围。
(六)结合“四史”教育,打造乡贤文化基地
通过党组织、宣传部门搭建各类媒体平台,建立乡贤教学基地,大力传颂“古乡贤”,汇聚“名乡贤”,培育“新乡贤”。通过党校、干部培训学校和其他培训机构讲述“乡贤故事”,传播乡贤模范事迹,在全社会形成尊重乡贤、爱护乡贤、见贤思齐的浓厚氛围,使乡贤文化在乡村振兴中扎根、成长、结果。
(七)建立新乡贤人士考评和激励机制
建立新乡贤开发机制、吸引人才机制、合作交流机制、科技文化服务机制、考核奖励机制等,对于新乡贤在助力乡村发展中的工作贡献应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宣传、表彰、奖励,以增强他们的荣誉感。充分调动新乡贤为乡村发展出力、出资和献计献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勵乡贤人士长期扎根乡村,增强其建设家乡的信心和决心。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2018-02-04.
[2] 黎珍.健全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路径探析[J].贵州社会科学,2019,(1).
[3] 李元勋,邱蕊.新时代乡村治理的困境与路径探析——基于德治的视角[J].中共合肥市委党校学报,2018,(5).
[4]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5] 陈丹薇.乡村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现代化农业,2018,(6).
[责任编辑 文 娇]
关键词:新乡贤;乡村振兴;内在机制;实现路径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1)30-0004-03
乡贤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乡村治理的重要力量。新时代大力弘扬乡贤文化,积极发挥新乡贤在乡村振兴中的独特作用,不仅有助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而且对于实现乡村政治、經济和社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十八大以后,我国如期完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任务,踏上了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我们党面临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城乡逐渐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发展模式。乡村大量人才流向城市和发达地区,出现了“老人村”“妇幼村”“空心村”等新情况,村民自治能力匮乏,乡村建设和治理成效不容乐观。加之部分乡村学校整合集中医疗、养老服务缺失,生态环境退化,传统文化淡化等,乡村治理面临着诸多考验。如何推进乡村治理、培育和发挥新乡贤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是我们党面临的新的时代课题。
一、乡贤及新乡贤的含义
乡贤文化是地域性的精神文化标记,是连接故土、维系乡情的精神纽带,是探寻文化血脉、弘扬优秀文明传统的精神动力。唐朝《史通杂述》记载:“郡书赤矜其乡贤,美其邦族。”明朝非常重视“乡贤”人物,开始建乡贤祠。凡进入乡贤祠的人既要有“惠政”,又要体现地方民众的意志。清代,不但建有乡贤祠,还把乡贤列入当地志书。在漫长的中国历史进程中,一些在乡村社会建设、风习教化、乡里公共事务中贡献力量的乡绅,都被称为“乡贤”,由此形成了乡贤文化。“乡贤”是中国各地本乡本土或在外归乡的有德行、有才能、有声望、有贡献,且深被本地民众所尊重的贤达之人。
新乡贤是指在当代乡村,对本乡本土建设和未来发展关注、关心、支持的有才华有能力、心系家乡、受人尊敬、德高望重的人。他们热爱家乡故土,熟悉乡村情况,了解村民愿望,理解时势动态,在振兴乡村建设中愿意无私奉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与传统乡贤相比,新乡贤具有四个特点:一是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二是经历了“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历史;三是既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又有红色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积淀;四是他们在本土文化环境下成长起来,具有本乡文化特质并与本乡本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或生在故地,或长在故地,或迁居故地,或祖居故地,包括在外为官告老还乡者,在外工作返归乡里者,移居在外怀念故土者,事业有成乐于奉献者等。他们是有思想、有文化、有理想、有道德、有事业、有作为、有乡土情怀,自愿为故乡作出贡献的人。他们愿意在基层党组织和村委会领导下,通过本村招商会、合作会、理事会、民主协商会等形式参与乡村治理并发挥作用。新乡贤不仅有乡土情怀、道德品行、伦理情操等,还有现代思想观念、知识技能和新的文化视野,不仅可以协调和化解乡村邻里之间的矛盾,同时也可以引导舆论、明辨是非、凝聚人心、端正风气。
二、新乡贤文化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
探索新乡贤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有利于培育新时代精神,助推乡村振兴,对促进乡村治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要求,提升乡村德治水平,要积极发挥新乡贤作用,深入挖掘乡村熟人社会蕴含的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进行创新,强化道德教化的作用,引导农民向上向善、孝老爱亲、重义守信、勤俭持家。目前,乡村治理主要依靠的力量是村党支部、村委会等组织,由于乡村振兴工作涉及面广、头绪多、人员复杂、村民各方面的素质参差不齐,加之乡村的传统观念、家族势力、风俗习惯等影响,只靠党支部和村委会的力量是不够的。历史和实践证明,发挥新乡贤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是非常必要的。新乡贤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引领乡村文化,践行核心价值
乡贤文化是乡村的灵魂和标志,有着广泛深厚的群众基础,代表着整个乡村的精神风貌和村民的素养,是千百年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纽带。新乡贤是优秀思想道德、先进典型资源,是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新乡贤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力量。新乡贤有着先进的思想文化、宽广的人脉资源,深刻地影响着乡村价值取向和文化生活。重视和发挥新乡贤文化教化育人的作用,对激活乡村文化、振兴乡村经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加强道德修养,提高精神追求
乡贤文化是乡村道德文明的宝库,是新时代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新乡贤有着思乡情怀和较高的道德修养,他们是乡村的道德标杆,是有威望、接地气、能带头、起作用的“草根群体”和民间力量。他们来自乡土、奔走于乡土、活跃于乡土,说话有人听、办事有人跟、群众很信任,是乡村治理中不可多得的德治资源。发挥新乡贤的积极作用,挖掘乡村社会蕴含的道德根脉,培育村民的道德修养,有利于提升乡村德治水平,引导农民向上向善、孝老爱亲、重义守信、勤俭持家,使村民们重视精神追求,养成文明习惯,形成良好的家风家教。新乡贤还是国策乡情的宣传员,是文明乡风的传播者,是基层矛盾的调解员,发挥新乡贤的作用能有效推动法治、德治、自治有机结合。 (三)助力乡村经济,实现共同富裕
新乡贤见识广、点子多、本领高,在村民中影响好,是村民的榜样和向往。在乡村,村民对先富起来,或在外有成就的人士都很羡慕。他们的言行对村民产生的影响非常之大。吸引和凝聚各方面的成功人士,用其学识专长、创业经验和道德情操反哺乡里,使其参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能有效破解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难题。只要打好了“乡情牌”,就能将他们回报家乡、造福社会的善意变为善举,促进形成润泽乡土、敦风化俗的乡贤效应,建设好乡村文化振兴的生力军。
(四)弘扬创新精神,体现时代内涵
新乡贤是能够符合时代发展的先进人士,他们既有传统的道德,又有积极向上的时代特质。新时代乡村治理更需要有理想、有文化、有创新精神的人才。让新乡贤人才参与乡村建设,更能发挥他们多年的创业优势。他们回乡创业不仅带回了项目、资金、技术,更重要的是带回了先进思维方式、发展理念和管理经验等。鼓励新乡贤人才回乡,能吸引更多的要素回流乡里,为新时代乡村振兴贡献强大力量。
(五)提升自治能力,降低治理成本
乡村治理一般采取以“自治”为主的方式。新乡贤返乡参与乡村治理是自觉自愿的行为,他们不求工资待遇,只求回报乡里。小到家庭矛盾、邻里纠纷,大到子女教育、经济发展,都可以通过新乡贤人士去引导和解决。长此以往,自然就提高了村民的自治能力,并减少了乡村治理成本。
三、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城乡一体化形势加快。交通、信息、网络和市场的不断扩展为新乡贤开创事业及生活提供了必要条件,但目前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对新乡贤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认识不足
村干部和村民对新乡贤的愿望、作用认识不足。有人认为乡村治理工作就是乡镇和村委的事,还有人认为走出乡村的人对村里建设无权过问,无论什么事都是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事。新乡贤人才难以入村,有劲使不上。以笔者所在的村为例,2018—2019年两年间,笔者回到出生地大张镇下乐坪村义务开设“国学文化讲堂”和“道德文化讲座”。在这两年中,笔者通过村党支部、村委会,召开了全村党员和村民代表会议说明了意图,并坚持每周六下午回村授课,结果常住人口4 000多的大村,参与学习的人员不过10余人,村支部和村委的领导也很少到场。
(二)新乡贤人才流失严重
近年来,因为城乡一体化建设和乡村学校集中整合,大部分在村里居住的“本事人”和子女在城工作的“模范家庭”都陆续搬到了城里。大部分乡村小学校已经合并到较大的村庄,个别村的中学也已与乡镇中学合并。村里的“文化中心”逐渐迁走,导致乡村的教师和学生大量流失。学生在外上学,家长们也纷纷跟着陪读去了,农村的“文化人”“能人”也逐渐迁移出村。最终导致乡村建设人才供给匮乏,同时也制约了新乡贤文化的发展。
(三)新乡贤在乡村治理中的智慧难以充分发挥
新乡贤“生于斯,长于斯”,虽然有事业成就,但“外来和尚会念经”思想观念的影响,使一些基层组织和个别村民不能从根本上对其重视,只是把乡贤人士“挂在墙上”做做表面文章。甚至有些村“两委”干部常年不在本村居住,无人帮助的新乡贤人才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四)新乡贤人才吸纳机制不够完善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城乡发展不平衡。乡村的各项制度建设、基础设施、文化建设、生态文明、政治引领等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影响了乡贤们回乡创业的积极性。鼓励新乡贤回乡创业的体制、机制不够健全,导致乡贤人士有力无法使,有资无处投。目前,新乡贤人士主要包括离退休干部、城市富裕阶层、在外学有所成的大学生和早先外出经商、打工致富的乡村人士。由于没有完善的吸纳机制作为保障,使他们想为故土作贡献的愿望难以实现。
四、吸纳新乡贤参与乡村振兴的机制与实现路径
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既是时代的发展需要,也是历史的选择。从古至今,乡贤对乡村治理和发展产生的作用不可忽视。在社会经济大变革的今天,大量从农村地区流出的人口,虽然生活在城市中,但其思想观念仍保留一定的乡土性,特别是传统的乡土情怀会激励着他们反哺乡村。一些在外事业有成的人士回乡创业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建立健全新乡贤回乡助推乡村振兴的体制机制显得尤其重要。
(一)弘扬乡贤精神,提高对乡贤文化的认识
乡贤文化是一个地域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的体现,也是乡村村民的精神支撑。一个村庄的形成和发展要经历较长的历史时期,由这些时期出现的重要人物、重大事件、重要文献等,形成了富有乡土特色的文化。特别是对本村本乡有着重大影响的乡贤人士,成为了本地村民的主心骨。这些乡贤们的思想、行为、德行是乡村居民的精神支撑,因此重视和加强乡贤文化建设对乡村治理和发展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二)出台新乡贤回乡创业、助业的本土政策
应在乡镇党委政府领导下,结合本乡、本村实际,研究制定“在外返乡”“在职帮乡”“离岗还鄉”“退休还乡”政策,形成帮乡助乡系列制度和奖励细则。给予新乡贤人才以“名分”,在政治、生活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使新乡贤享有“村民待遇”,鼓励他们“参政议政”。调动新乡贤人士回乡助乡的积极性,为新乡贤提供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发挥新乡贤的社会影响力和创造力。
(三)成立专门的服务机构,确定专职管理人员
新乡贤返乡助乡是对家乡的一种情怀。成立专门的服务机构是党委政府对返乡创业人员的一种尊重和重视。管理机构人员可以是乡镇工作人员,也可以是村支部和村委会成员。专门机构的职责是对新乡贤返乡情况进行注册登记,为其提供协调安置、政策咨询和排忧解难等服务,确保新乡贤返乡投资和参与乡村治理的连续性、有效性,形成乡村人才资源从流出到返回的良性循环,促进社会人才合理布局。
(四)建设新乡贤人才智囊中心,为返乡人才提供智力平台 有条件的地方可建设新乡贤人才公寓,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居所和办公、医疗等服务保障。成立“新乡贤协会”“商会”“联络站”等组织机构,利用现代信息通讯技术把乡贤人才团结起来,共谋乡村社会经济发展大计。这些组织可以由新乡贤人士、村民代表或村委会成员组成,参与乡村发展战略研究讨论。充分发挥理事会参政议政的作用,使其对乡村重大事项提出合理的意见和建议。可以以村委会会议室、闲置的学校或长期无人居住的院落民居等资源作为办公议事场所。
(五)挖掘乡贤文化,培育新乡贤精神
先贤文化是几千年中国乡村治理和发展的宝贵经验,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是推进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挖掘整理乡贤文化,可以唤起人们对新乡贤的思念和期盼,使乡贤美名在社会上传颂。应大力弘扬古乡贤和新乡贤精神,使全社会形成对新乡贤人士尊重和敬仰的氛围。
(六)结合“四史”教育,打造乡贤文化基地
通过党组织、宣传部门搭建各类媒体平台,建立乡贤教学基地,大力传颂“古乡贤”,汇聚“名乡贤”,培育“新乡贤”。通过党校、干部培训学校和其他培训机构讲述“乡贤故事”,传播乡贤模范事迹,在全社会形成尊重乡贤、爱护乡贤、见贤思齐的浓厚氛围,使乡贤文化在乡村振兴中扎根、成长、结果。
(七)建立新乡贤人士考评和激励机制
建立新乡贤开发机制、吸引人才机制、合作交流机制、科技文化服务机制、考核奖励机制等,对于新乡贤在助力乡村发展中的工作贡献应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宣传、表彰、奖励,以增强他们的荣誉感。充分调动新乡贤为乡村发展出力、出资和献计献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勵乡贤人士长期扎根乡村,增强其建设家乡的信心和决心。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2018-02-04.
[2] 黎珍.健全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路径探析[J].贵州社会科学,2019,(1).
[3] 李元勋,邱蕊.新时代乡村治理的困境与路径探析——基于德治的视角[J].中共合肥市委党校学报,2018,(5).
[4]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5] 陈丹薇.乡村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现代化农业,2018,(6).
[责任编辑 文 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