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克莱·舍基所写的《未来是湿的》,核心是讲社会性工具。如果你第一次听到“社会性工具”这个词,可能会好奇它为什么在Web 2.0浪潮中被吵得这么响,怎么会为互联网带来这么高的价值?
什么是“社会性工具”?简而言之,就是使得人们利用互联网构建群体变得容易的一切技术手段。拜新技术之赐,群体行为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引人注目。现在,我们可以以从前无法想象的方式一起从事某个项目;可以发现和我们志同道合的人群,不管我们的兴趣有多狭窄;可以打破新闻的瓶颈,每个人都成为媒介出口。当人们被赋予共同行动的工具而可以突破传统的组织局限时,还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谁也无法预料。
这是互联网发展的新阶段。在这项伟大技术的第一阶段,即从1995年到2000年,网络的社会应用尚未优化。每个人感觉激动的是信息的分发和商业的成效。基本上我们在网上重建了旧有的模式:点对点的交易,报刊平移上网,等等。
2000年以后,众多的人来到网上,网络拥有了真正的社会密度。一部分人上网和大多数人上网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别,而大多数人上网和每一个人上网之间有更大的差别:在你所属的社会群体中,如果每个人都在网上,你就可以使用在线工具协调此一群体的社会和商业生活。你可以用网络发起旅游,展开团购这些事情成为可能,不仅是因为技术上可行,更是因为社会密度终于赶上了技术的步伐。
2000年互联网曾经遭遇大幅跳水,由于金钱的逃跑,创业者不再说“我要开始这项新的网络服务,我要募集500万美元风投,我要实现这个大的商业计划”,而是开始问自己:“做这件事情的低成本方式是什么?实现我的目标的最佳路径是什么?”经常性地,低成本方式和最佳路径就是允许用户卷入。而一旦我们开始走上这条路,无限的可能性就向我们展开了。
前苏联电影《办公室的故事》中有段精彩对白,女上司严厉地质问男主角:“你说我干巴巴的?”男主角吓得摇手说:“不,正相反,您湿乎乎的。”这个社会,如何不是干巴巴的,而是湿乎乎的呢?或者说社会如何更人性、更有人情味呢?互联网的终极意义,社会性工具的终极意义,就在于解决这个问题。
人们往往有一个错觉,就是以为发明互联网是为了让这个世界更技术化,更干巴巴。其实正好相反,籍由社会性软件,我们可以看出,互联网的人文含义就是让世界变得湿乎乎的,或很俗的说,让世界充满爱。
不妨先从“让世界充满爱”这个“爱”字谈起。十年前,人们还无法见证互联网催生这样的社会风潮——上百万的人共同推动巨大的事业,不是为了钱,而是出于爱。
长久以来,爱在小的人群中有深刻的影响,例如,我们都会善待家人和朋友,但爱局限于此并且内容有限,大型和长期的行为则要求经济报酬。正如那句谚语告诉我们的,“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生活早已教会我们,除获得金钱报酬外的其他动机是不足以支持严肃的工作的。
然而现在我们需要忘掉这句谚语。人们现在有大量工具用来分享文字、图像、视频,并以共享为基础形成社区和实现合作。由于收音机和电视的推广,20世纪成为广播的世纪,那时的媒体正常模式是,由一小群专业人员制作内容而后把它发送给庞大的消费群。然而媒体按其字面意义是人与人之间的中间层,从来都是三方面的事情,人们当然喜欢消费媒体内容,但他们也喜欢创造它和分享它(“看我做了什么!”)。现在我们有了除消费外还支持创造和分享的媒体。在我们所习惯的世界里,人们为爱做小的事情,做大事则是为了钱。不过现在,我们可以为爱做大事情了。
也许我们可以毋需夸张地说,互联网是一个爱的大本营。互联网之所以拥有海量的内容,一个重大原因就是它构成了人类历史上最大的自愿项目之一。从Napster到Skype,从google到Facebook,由于功能越来越强大、用途越来越广泛的新工具流落到普通人手里,一个个财富和社会奇迹被创造出来,从根本上改变了全世界人工作、玩乐、生活和思考的方式。
是的,我们该为两样事情而激动:一是存在多种社会实验的可能性,二是还会有更多的社会性工具的新用法被发明出来。我们仍然在寻找生活在一个网络社会中的“规则”,下一个十年的任务是,利用现在已经释放出来的生猛的革命性力量,搞清我们到底可以做些什么。
然而,无论怎样,我们都获得了一种昭示:未来,我们将迎来一个湿乎乎的而不是干巴巴的世界。
什么是“社会性工具”?简而言之,就是使得人们利用互联网构建群体变得容易的一切技术手段。拜新技术之赐,群体行为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引人注目。现在,我们可以以从前无法想象的方式一起从事某个项目;可以发现和我们志同道合的人群,不管我们的兴趣有多狭窄;可以打破新闻的瓶颈,每个人都成为媒介出口。当人们被赋予共同行动的工具而可以突破传统的组织局限时,还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谁也无法预料。
这是互联网发展的新阶段。在这项伟大技术的第一阶段,即从1995年到2000年,网络的社会应用尚未优化。每个人感觉激动的是信息的分发和商业的成效。基本上我们在网上重建了旧有的模式:点对点的交易,报刊平移上网,等等。
2000年以后,众多的人来到网上,网络拥有了真正的社会密度。一部分人上网和大多数人上网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别,而大多数人上网和每一个人上网之间有更大的差别:在你所属的社会群体中,如果每个人都在网上,你就可以使用在线工具协调此一群体的社会和商业生活。你可以用网络发起旅游,展开团购这些事情成为可能,不仅是因为技术上可行,更是因为社会密度终于赶上了技术的步伐。
2000年互联网曾经遭遇大幅跳水,由于金钱的逃跑,创业者不再说“我要开始这项新的网络服务,我要募集500万美元风投,我要实现这个大的商业计划”,而是开始问自己:“做这件事情的低成本方式是什么?实现我的目标的最佳路径是什么?”经常性地,低成本方式和最佳路径就是允许用户卷入。而一旦我们开始走上这条路,无限的可能性就向我们展开了。
前苏联电影《办公室的故事》中有段精彩对白,女上司严厉地质问男主角:“你说我干巴巴的?”男主角吓得摇手说:“不,正相反,您湿乎乎的。”这个社会,如何不是干巴巴的,而是湿乎乎的呢?或者说社会如何更人性、更有人情味呢?互联网的终极意义,社会性工具的终极意义,就在于解决这个问题。
人们往往有一个错觉,就是以为发明互联网是为了让这个世界更技术化,更干巴巴。其实正好相反,籍由社会性软件,我们可以看出,互联网的人文含义就是让世界变得湿乎乎的,或很俗的说,让世界充满爱。
不妨先从“让世界充满爱”这个“爱”字谈起。十年前,人们还无法见证互联网催生这样的社会风潮——上百万的人共同推动巨大的事业,不是为了钱,而是出于爱。
长久以来,爱在小的人群中有深刻的影响,例如,我们都会善待家人和朋友,但爱局限于此并且内容有限,大型和长期的行为则要求经济报酬。正如那句谚语告诉我们的,“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生活早已教会我们,除获得金钱报酬外的其他动机是不足以支持严肃的工作的。
然而现在我们需要忘掉这句谚语。人们现在有大量工具用来分享文字、图像、视频,并以共享为基础形成社区和实现合作。由于收音机和电视的推广,20世纪成为广播的世纪,那时的媒体正常模式是,由一小群专业人员制作内容而后把它发送给庞大的消费群。然而媒体按其字面意义是人与人之间的中间层,从来都是三方面的事情,人们当然喜欢消费媒体内容,但他们也喜欢创造它和分享它(“看我做了什么!”)。现在我们有了除消费外还支持创造和分享的媒体。在我们所习惯的世界里,人们为爱做小的事情,做大事则是为了钱。不过现在,我们可以为爱做大事情了。
也许我们可以毋需夸张地说,互联网是一个爱的大本营。互联网之所以拥有海量的内容,一个重大原因就是它构成了人类历史上最大的自愿项目之一。从Napster到Skype,从google到Facebook,由于功能越来越强大、用途越来越广泛的新工具流落到普通人手里,一个个财富和社会奇迹被创造出来,从根本上改变了全世界人工作、玩乐、生活和思考的方式。
是的,我们该为两样事情而激动:一是存在多种社会实验的可能性,二是还会有更多的社会性工具的新用法被发明出来。我们仍然在寻找生活在一个网络社会中的“规则”,下一个十年的任务是,利用现在已经释放出来的生猛的革命性力量,搞清我们到底可以做些什么。
然而,无论怎样,我们都获得了一种昭示:未来,我们将迎来一个湿乎乎的而不是干巴巴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