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为进一步提升我国高速铁路外部环境综合治理水平,以高速铁路外部环境危险源为研究对象,依据铁路安全相关法律法规以及2013—2018年间高速铁路外部环境安全事故数据,系统辨识与分析影响高速铁路运营安全的危险源,构建高速铁路外部环境安全风险矩阵,建立高速铁路外部环境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三角白化权函数以及模糊理论,研究构建高速铁路外部环境安全量化评价模型,并通过实例研究证明模型的有效性,研究成果可为我国高速铁路外部环境安全风险管控提供参考。
【机 构】
: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研究生部,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铁路安全研究中心,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铁道科学技术研究发展中心,中国铁路济南局集团有限公司安全监察室
【基金项目】
:
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科技研究开发计划课题(N2020X018)。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进一步提升我国高速铁路外部环境综合治理水平,以高速铁路外部环境危险源为研究对象,依据铁路安全相关法律法规以及2013—2018年间高速铁路外部环境安全事故数据,系统辨识与分析影响高速铁路运营安全的危险源,构建高速铁路外部环境安全风险矩阵,建立高速铁路外部环境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三角白化权函数以及模糊理论,研究构建高速铁路外部环境安全量化评价模型,并通过实例研究证明模型的有效性,研究成果可为我国高速铁路外部环境安全风险管控提供参考。
其他文献
在既有重载铁路中,过渡段是线路出现病害最集中、维修最频繁、养护投资最高昂的薄弱环节,一直是运营管理与检测维护的关键区域。采用水平梁式倾斜仪对朔黄重载铁路某路桥过渡段轨道结构的差异沉降进行长期监测,对差异沉降量和沉降速率的分布特征及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沿线路纵向距桥边墩越远,差异沉降量、沉降速率及两者的变化范围越大,并且随着列车运行吨位的增加,差异沉降量逐渐增长,其增长速率逐渐减小并最终趋于稳定。同时,下桥端一侧沉降变形更为稳定,且沿线路纵向分布更为均匀;采用双曲线、指数曲线及两者的组合预测模型
海铁联运集装箱班列是海铁联运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集装箱班列的开行方案直接影响集装箱在港口的滞留时间。从海铁联运衔接过程出发,对铁路班列与集装箱港口需求对接及关键要素进行分析。从最小化海铁联运集装箱在港口的滞留时间和最小化班列的开行成本2个方面构建双层模型,以上海洋山港为例,以到港的集装箱船舶和集装箱班列为研究对象,基于铁路班列运行线路和船舶到离港计划,优化到港船舶卸箱顺序和班列编组数量、开行顺序,解决堆场作业协调优化等问题,并为码头装卸集装箱的调度方案提供支持。
研究铁路电子支付发展优化模式,提高铁路电子支付的便捷性、先进性与安全性,能够为铁路客货运输及延伸业务又好又快开展提供基础支撑和重要保障。通过阐述铁路电子支付平台的系统功能和业务架构,分析铁路电子支付存在的问题,提出拓展铁路货运电子支付应用、提升铁路电子支付清算能力、开展铁路互联网普惠金融服务、加强铁路电子支付系统安全、推动铁路电子支付新技术应用、完善铁路电子支付管理体系等铁路电子支付发展优化对策,从而提高铁路客货运输及延伸业务支付服务质量。
我国部分地区由于地形等因素,高速铁路线路建设需采用20‰以上的长大坡道,亟需研究长大坡道对高速铁路运营影响。通过梳理相关设计规范对高速铁路长大坡道设置的要求,对既有高速铁路长大坡道的设置情况进一步研究,分析动车组在长大坡道下坡运行时区间追踪间隔时间影响,提出在不同坡度的长大坡道下坡运行时的最高运行速度;研究在长大坡道上坡运行时对最高运行速度影响,确定满足设计规范要求的上坡运行速度对应的坡度值,总结长大坡道对高速铁路运营影响,为今后高速铁路建设和运营提供有益参考。
市郊环线铁路有利于城市交通系统和空间结构的发展,是世界诸多大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基本路网框架。以日本东京市郊铁路环线——山手线和武藏野线为例,分析其在满足城市客运需求、引导疏解城市功能和完善城市空间结构等方面的作用。借鉴东京发展市郊铁路环线的经验,对北京市发展市郊铁路双环线进行研究,在分析北京环状铁路现状的基础上,针对存在问题,依据利旧为主、点线结合、路地协同、四网融合的原则,提出北京市郊铁路双环线实施方略,以及发展内外环线的设计构想,为北京市进一步发展市郊铁路、实现首都圈轨道交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为了更好地防范人脸识别技术的侵权风险,保护公民权利,通过文献研究、案例分析、专家咨询和实地调研等方法,阐述铁路客运应用人脸识别技术可能引发的侵权风险,分析目前铁路客运对人脸识别技术的具体应用,提出健全完善法律制度、加强现有法律的实施、重视司法引导、强化行业自律、利用技术支撑等铁路客运应用人脸识别技术防范侵权的对策,以期合法合理应用人脸识别技术,做到既避免侵犯公民权利,又充分发挥新技术的优势,保持新
高速铁路运营质量评价对于提升其运营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为满足新形势、新环境下高速铁路运营质量评价需要,基于我国高速铁路建设、运营及评价现状,总结当前高速铁路运营质量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综合性、专业性、系统性、针对性、科学性、操作性、适应性和前瞻性等方面提出高速铁路运营质量评价原则,明确评价依据及评价内容,构建包含运营效率、服务质量、价格管理和综合管理4个维度的高速铁路运营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框架,分类型分析高速铁路运营质量评价指标的数据采集处理方法,并提出评价工作实施步骤,为充分发挥评价工作
通过1根对比梁和5根外贴碳纤维(CFRP)布和钢板复合加固钢筋混凝土(RC)梁的抗弯疲劳性能试验,研究不同的疲劳荷载幅值和不同的疲劳循环次数下复合加固RC梁的裂缝特性,分析复合加固RC梁纯弯段的弯曲裂缝分布间距和裂缝宽度。结果表明,复合加固RC梁的裂缝数量增多,裂缝间距和裂缝宽度均明显减小。在静载作用下CFRP布与钢板复合加固RC梁正常使用阶段平均裂缝间距和最大裂缝宽度计算公式的基础上,考虑疲劳应力幅和循环次数对加固梁裂缝性能的影响,建立了疲劳荷载作用下CFRP布与钢板复合加固RC梁最大裂缝宽度的计算公式
随着中欧班列地方政府补贴逐步退出,降本增效成为各地中欧班列现阶段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兼顾中欧班列运营企业利益、地方政府诉求以及中欧班列整体发展,考虑中欧班列运输限制条件、成本构成、收入组成以及各运营企业间竞争合作关系变化的影响,对中欧班列重复线路进行有效整合,以5个中欧班列集结中心为核心,设计不成列集装箱在共享线路城市群中的集并调运流程,并构建面向共享线路的中欧班列集并运输组织模型,从而建立具有阶段适应性的中欧班列运输组织模式,实现中欧班列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渝宜高速铁路宜昌—恩施段地质条件复杂,岩溶发育,经济据点少,环境敏感点遍布,是渝宜高速铁路建设的重点和难点。根据宜昌—恩施段地形、地质条件及经济据点分布特点,结合高速铁路大通道选线顺直性、安全性原则,从路网覆盖、岩溶地质、工程设置、环境敏感区影响、运营、工程投资等方面对线路走向进行研究,最终推荐经建始北方案为合理线路走向方案,同时对宜昌—恩施段困难地段进行坡度方案研究,推荐合理的最大坡度方案。合理确定宜昌—恩施段线路走向及坡度方案可以为建设安全可靠、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高标准线路提供技术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