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简称“纲要”)课是高校新开设的一门政治理论课,提高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需要教师改变理论的说教形式,采取得当多样的教学方式。
注重“情”“感”教育的渗透,增强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是实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关键。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方式;思想政治教育
一、以情动人,以理服人
由于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当代大学生的成长环境、思想意识发生了很大变化,如果只采取简单的理论注入式教学方式,让学生接受现有教义是很困难的,必须用发展的眼光面对这一现实。采取“以情动人”“以理服人”的教学方式,可以增强教学的针对性,突出课程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以情动人”是教学的基础。“纲要”课是以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为支撑的课程,史实教育十分重要。正如沙健孙老师所说:与“概论”课不同,“纲要”课不是要去展开地论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而是要用事实去阐明近现代中国历史的基本问题和相关的理论观点。[1]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展示了中国人民为争取国家独立和人民解放进行艰辛探索抗争的历史。英才人物的涌现,构成了中华民族的脊梁,给当代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通过客观公正的评说,“于序(叙)事中寓论断”,特别是对历史人物心路历程的分析,都会对学生学会做人、做事有不同程度的启发,也为我们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提供了极好的素材。用“情”打动学生,在“情”中体验心灵的净化、精神的升华,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历史观,达到“以史为鉴,以人为鉴”的目的。“以理服人”是教学的目标。首先,教师要对所讲内容坚信不疑。大连舰艇学院教授方永刚的课之所以受欢迎,虽然有其人品修养方面的原因,但最根本的是他对自己讲的内容深信不疑。只有教师自己信仰坚定,讲课才能理直气壮,才能用科学理论的魅力说服学生。其次,把握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将空洞的说教转化为贴近现实的理论指导。对于一些抽象的大道理,学生很难理解,但如果教师能用通俗的话语,把要阐述的大道理和具体平实的事例结合起来,将抽象的道理具体化,将理性的内容感性化,学生就容易理解。第三,要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兴趣。当代大学生对于国家民族未来发展的问题,对于中国在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对于知识经济时代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问题都异常关注,不仅想知道“究竟是什么”,更想了解“为什么”和“怎么办”。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所思所想安排教学内容,正面引导和回答学生关心的话题,激发其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教学的针对性,使学生明确自己肩负的重任,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二、充分发挥多媒体感性教育功能
当代大学生生活在一个比较开放宽松的环境,拥有新的观念和知识,但也存在一些弱点,如阅历单薄,缺乏生活和环境磨炼,在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上重物质轻精神,需要更多地通过感性刺激增强理性的思考。以艺术专业的学生为例,他们思维活跃、崇尚自由、好奇心强、情感丰富;在学习上,感性思维强于理性思维,容易接受感性化、具体化的教学。那么,加强艺术院校理论课教学,就要在课程的感染力上下功夫。“纲要”课不是枯燥乏味的教条,其背后蕴藏着大量生动鲜活的史实资料。教师可以发挥多媒体感性教育功能,用多样灵活的方式吸引学生,实现“以教学艺术感染人”之目的。
多媒体教学具有形象、直观、信息量大的特点,可将深奥的道理通俗化、抽象的理论形象化。针对学生读图敏感性比较强的特征,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结合理论知识编写教案,选择有教育意义的爱国主义影片和相关的历史纪录片如《圆明园》、《百年中国》进行播放,通过历史镜头再现重大理论问题产生的历史背景,揭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的客观规律及其走向,把课堂讲授与形象生动的历史情景结合起来,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教学实效性。而观看影像资料之后,要求学生写下观后感或进行课堂讨论,完成由理性认识到感性认识,再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帮助学生提高写作和思辩能力。让学生走进历史、感受历史的方法,收到了润物无声的良好效果。这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帮助学生理解和消化具体理论,又发挥了影像资料的感染作用,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加深了学生对国史、国情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得到理想信念、爱国主义及社会责任感的教育,从中体会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道路。当然也要注意,在有限的课时里,过多地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只能满足学生的感官需求,会削弱课程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功能。应该将两者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传统理论教学传道解惑的优势,又适当吸收多媒体教学生动形象的长处,用教学艺术感染学生,将“纲要”课上得情景交融,成为受学生欢迎的一门思想理论教育课程。
作者单位:中央音乐学院基础部
参考文献:
[1]沙健孙.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的若干问题[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增刊):25.
注重“情”“感”教育的渗透,增强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是实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关键。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方式;思想政治教育
一、以情动人,以理服人
由于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当代大学生的成长环境、思想意识发生了很大变化,如果只采取简单的理论注入式教学方式,让学生接受现有教义是很困难的,必须用发展的眼光面对这一现实。采取“以情动人”“以理服人”的教学方式,可以增强教学的针对性,突出课程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以情动人”是教学的基础。“纲要”课是以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为支撑的课程,史实教育十分重要。正如沙健孙老师所说:与“概论”课不同,“纲要”课不是要去展开地论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而是要用事实去阐明近现代中国历史的基本问题和相关的理论观点。[1]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展示了中国人民为争取国家独立和人民解放进行艰辛探索抗争的历史。英才人物的涌现,构成了中华民族的脊梁,给当代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通过客观公正的评说,“于序(叙)事中寓论断”,特别是对历史人物心路历程的分析,都会对学生学会做人、做事有不同程度的启发,也为我们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提供了极好的素材。用“情”打动学生,在“情”中体验心灵的净化、精神的升华,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历史观,达到“以史为鉴,以人为鉴”的目的。“以理服人”是教学的目标。首先,教师要对所讲内容坚信不疑。大连舰艇学院教授方永刚的课之所以受欢迎,虽然有其人品修养方面的原因,但最根本的是他对自己讲的内容深信不疑。只有教师自己信仰坚定,讲课才能理直气壮,才能用科学理论的魅力说服学生。其次,把握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将空洞的说教转化为贴近现实的理论指导。对于一些抽象的大道理,学生很难理解,但如果教师能用通俗的话语,把要阐述的大道理和具体平实的事例结合起来,将抽象的道理具体化,将理性的内容感性化,学生就容易理解。第三,要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兴趣。当代大学生对于国家民族未来发展的问题,对于中国在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对于知识经济时代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问题都异常关注,不仅想知道“究竟是什么”,更想了解“为什么”和“怎么办”。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所思所想安排教学内容,正面引导和回答学生关心的话题,激发其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教学的针对性,使学生明确自己肩负的重任,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二、充分发挥多媒体感性教育功能
当代大学生生活在一个比较开放宽松的环境,拥有新的观念和知识,但也存在一些弱点,如阅历单薄,缺乏生活和环境磨炼,在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上重物质轻精神,需要更多地通过感性刺激增强理性的思考。以艺术专业的学生为例,他们思维活跃、崇尚自由、好奇心强、情感丰富;在学习上,感性思维强于理性思维,容易接受感性化、具体化的教学。那么,加强艺术院校理论课教学,就要在课程的感染力上下功夫。“纲要”课不是枯燥乏味的教条,其背后蕴藏着大量生动鲜活的史实资料。教师可以发挥多媒体感性教育功能,用多样灵活的方式吸引学生,实现“以教学艺术感染人”之目的。
多媒体教学具有形象、直观、信息量大的特点,可将深奥的道理通俗化、抽象的理论形象化。针对学生读图敏感性比较强的特征,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结合理论知识编写教案,选择有教育意义的爱国主义影片和相关的历史纪录片如《圆明园》、《百年中国》进行播放,通过历史镜头再现重大理论问题产生的历史背景,揭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的客观规律及其走向,把课堂讲授与形象生动的历史情景结合起来,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教学实效性。而观看影像资料之后,要求学生写下观后感或进行课堂讨论,完成由理性认识到感性认识,再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帮助学生提高写作和思辩能力。让学生走进历史、感受历史的方法,收到了润物无声的良好效果。这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帮助学生理解和消化具体理论,又发挥了影像资料的感染作用,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加深了学生对国史、国情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得到理想信念、爱国主义及社会责任感的教育,从中体会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道路。当然也要注意,在有限的课时里,过多地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只能满足学生的感官需求,会削弱课程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功能。应该将两者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传统理论教学传道解惑的优势,又适当吸收多媒体教学生动形象的长处,用教学艺术感染学生,将“纲要”课上得情景交融,成为受学生欢迎的一门思想理论教育课程。
作者单位:中央音乐学院基础部
参考文献:
[1]沙健孙.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的若干问题[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增刊):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