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天华留日期间的思想走向辨析

来源 :史学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fhz2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及20世纪初期留日学界的思想走向时,辛亥革命史研究者一般认为经历了从改良到革命的转变过程(章开沅、林增平合作主编的《辛亥革命史》以及金冲及、胡绳武合著的《辛亥革命史稿》等,均持此观点)。从留日学界的整体情况来看,这个结论应该说合乎实际。但检阅20世纪初年陈天华的言行,笔者觉得他所经历的恰恰是一条相反的走向——不是从改良走向革命,而是从革命走向改良。笔者拟对此略作辨析。
其他文献
长期以来,对于秦汉时期债务问题的研究,由于相关资料较少,一直很难深入,因此学界讨论较少。近年来,随着出土简牍的增加,与经济行为相关的材料不断丰富,使深入研究逐渐成为可能。
殿本售卖是清代官刻典籍流通的重要方式。殿本的通行售卖始自雍正朝,当时是交由崇文门监督处售卖。乾隆九年成立武英殿通行书籍售卖处,成为殿本售卖的专门机构。其售卖方式灵活,主要采取直接售卖和发交五城书铺售卖两种方式。殿本流通范围较广,由京城遍及各省,甚至经由京师琉璃厂书肆等途径流播海外。殿本售卖不以牟利为目的,主要根据制作所费纸墨、写刻工价以及耗余情况核定成本价,以扩大流通范围,达到统治者所期望的"人人诵习,以广教泽"的目的。然而受制作成本、存量、供求等因素的影响,同一种殿本在同一时期或不同时期,其书价皆有差异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资料数据库的大规模建设,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了大数据时代。以爬梳资料、制作卡片为基本手段的传统史学际遇这个时代无疑是幸运的,它不仅改变了资料搜集的方式,极大地提高了资料搜检的效率,还使研究领域大为拓展。然而,毋庸讳言,在真切感受并受惠于大数据技术带来巨变的同时,真正的史学繁荣并未如期而至,甚至还出现了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如当下被称作"检索体"的论文便是将史学研究降格为利用。
1945年,燕京大学社会学系女学生沈宝媛到成都郊区一个叫"望镇"的地方进行秘密社会的调查,并在次年完成《一个农村社团家庭》的报告,作为其燕京大学社会学系的毕业论文。此篇社会调查的完成是受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社会学和人类学在中国发展的影响。那些受西方教育和影响的早期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自称为"农村工作者",认为要了解中国,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现状,就必须了解中国农村和中国农民,因此,他们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农村社会调查,并成为当时中国乡村建设和乡村教育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正是由于他们所开展的深入农村、深入农
历史学是一种认识学,一方面求“映像”,另一方面认识者的主观因素不可避免地掺入;历史本身不会变化,但它又是活的,它的影响像血液流动一样,或多或少流传于后世,并与新的因素形成再组合;对历史进行认识的人也在流动和变化。因此历史认识中的“是非”也在不断地更化,所以“是非”观基本上是个体性的。由于个性包含着某些共性,或多或少被另外一些人采纳,由此也会形成群体性的共识。历史“是非”靠真实的、全面的史料支撑,任何行政权力的判定也必须靠此来检验。
侨委会是国民政府主管华侨事务的行政部门。抗战期间,它为争取海外华侨支援祖国抗战做了大量工作:大力号召并全力发动华侨抗日救国;加强侨务管理,为华侨支援祖国抗战创造条件;积极慰勉支援祖国抗战的爱国侨胞;开展抗日文化宣传;继续推进战时国内外华侨教育;大力救济因遭受战争惨祸的归国难侨。国民政府的侨务政策总体上是好的,但有失误甚至严重问题;侨委会的侨务工作得大于失,功大于过;国民党中央海外部对华侨的其党务工作功小过大,得失难抵。
20世纪20年代的东南大学,是一所集文、理、农、商、教育和工科于一体的综合性大学。1924年年初,国立东南大学校董会以经费缩减为由,决议停办工科,遭到师生激烈反对,校长郭秉文力图挽回,未果。经江苏省公署统筹,东大工科归并入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后者升格为大学。由于江苏省政府在统筹上有偏向,加之郭秉文与直系齐燮元控制下的江苏省军政方关系密切,随着政党派系斗争局势的变化,工科停办事件被党派话语所演绎,从而与次年的易长风潮产生密切联系。
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原为太庙,曾经是明清两朝皇家祭祀场所,平民禁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其被赋予了革命化的功能,主题为“劳动人民的乐园”。北京各阶层市民进入其中,娱乐联欢、政治游行成为这一时期的主题。让封建时代的国家象征承担起这一功能,意在留下一个强烈的象征符号,即彰显统治阶级已经翻转,人民开始当家作主。作为劳动人民的文化宫,它不仅成为新中国的物化载体和权威象征,而且被营造成公共仪式的空间。与此同时,作为古迹的太庙,在面临频仍的活动、接踵的游人时,愈发不堪重负,二者矛盾逐渐凸显出来。
近四十年来,以《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为代表的民国档案史料集的出版,为中华民国史的学科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不仅为民国史研究论著的撰写提供了便捷查阅和征引的档案史料,也有助于对于中华民国史对象和体系的再思考。而近年来民国档案史料刊行和开放的新局面,无疑有助于将民国史学科发展提升至新的境界。
1987年系美国1787年宪法制定两百周年,为了纪念这一重要历史事件和立国文本,美国官方和学界组织了声势浩大的各类庆祝活动,在欢庆宪法的历史贡献之余,借此反思美国政治体制,延续历史记忆,塑造国家认同。20世纪80年代正值中美交往和学术交流日益密切的历史时期,有些中国学者亲历了美国的这场宪法纪念活动,也有一批美国学者来到中国,参与中国学界组织的纪念性研讨会。在双方的合作之下,中国学界出现了一大批翻译和介绍美国宪法的论著,推动了中国人对美国宪法经验的了解与认识,也成为中国学界摄取西学的一个重要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