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想撤退和奥运“鸡肋”

来源 :中外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rc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联想放弃奥运TOP计划,其真正意义是对风头正健的奥运会商业模式敲响了警钟。
  
  联想撤退了?
  似乎要把奥运营销与“联想营销”画上等号的联想集团,12月4日突然宣布: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后,不再续约奥运TOP赞助计划。
  
  TOP退了,股价涨了
  
  不管各方褒贬如何,联想这一决策立刻获得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肯定:联想股价应声而涨。宣布退出奥运TOP计划当日,联想H股即结束了自今年10月份以来持续的下跌趋势,上升1.63%。
  对企业经营最有发言权的资本市场,用真金白银给了联想此举直接的赞许。似乎资本市场对奥运赞助计划,大有“我们早就看他不顺眼”之势。但这恐怕让很多人觉得匪夷所思,放弃了奥运会这个体育营销的“王冠”,以体育营销为主要推广方式的联想还有什么?
  对此,联想方面的解释颇有些“长尾”味道——“我们会继续坚持体育营销,而且更倾向于区域性的营销推广”。至于区域性赛事,联想目前已经赞助的有NBA和F1,退出奥运TOP计划之后的联想,也将有更多的资金流推进更多的区域性赞助。要是用“长尾语言”来表述,可以说,联想相当程度地放弃了奥运会这个体育营销的“头部”,而在区域性赛事这些“头部”之后“长长的尾巴”上发力。
  “长尾”上每一个环节可能并不让人看好,但是它们整体的能量是惊人的。
  《长尾理论》作者安德森通过研究亚马逊网络书店的情况,发现“冷门”书的销售比例已有超过“热门”书的趋势,这种反传统现象并非偶然——当企业信息的传播渠道分散化之后,消费者的注意力也在“移动化”,80%“沉默的大多数”逐渐能够左右市场。
  所以当放弃昂贵的奥运TOP计划,转而发掘“区域性赛事”的同时,资本市场第一时间能做出积极的评价,除了出于联想放弃“烧钱”后资金链安全性的考虑,也对联想将积极开发“长尾”项目的体育营销表态给予了支持。
  
  “奥运营销”根基已松
  
  联想放弃奥运TOP计划的事件,其实真正意义是对风头正健的奥运TOP计划敲响了警钟。自从1985年萨马兰奇推出奥林匹克全球合作伙伴计划(TOP计划)以来,这个超级游戏的“门票价”一直扶摇直上,从第一期的几百万美元,到2012年第七期TOP计划预计费用已经达到8000万至1.2亿美元,而且还要继续追加投资进行宣传才能得到满意效果。可口可乐公司算是奥运营销的大赢家,在投入大笔赞助费后,要拿出9倍于赞助费的数目用于市场开拓!
  但是人们发现近年来随着新媒体的兴起,和世界性“草根精神”的崛起,如今的奥运营销很难像以前那样垄断话语权。比如:一直作为可口可乐对手的百事可乐的非奥运营销就已经做得炉火纯青。当可口可乐把体育明星印在包装罐上的时候,百事可乐则通过各种传播渠道,号召“草根”参与“选秀”,草根们只要支持奥运会就可以参与“上罐选秀”。这一个活动就有1.4亿人次参与投票。百事可乐还有一系列的营销活动,完全没用“奥运”这样的字样,但“奥运营销”同样做得风生水起。
  可以说,奥运TOP计划商业模式的核心,是对奥运会无形资产的授予和分配,以及对奥运会相关话语权的价值最大化出售。这个商业模式是建立在精英文化和传播渠道垄断的基础上的。可是这几年的奥运营销与以往相比,出现了一个标志性的差别,就是传播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垄断的、压倒性的话语权优势在很多行业都在消失,“草根精神”及相关的技术手段开始了对奥运会全方位的深刻影响。这样“去中心化”的结果,就是奥运TOP计划商业模式基础的松动,和奥运营销无可逆转的“鸡肋化”。
  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之下,“联想撤退”就不仅仅是联想一家的事情了。
  责任编辑:化 石
其他文献
2009,大转折!    “中速时代,对我们来说却是天大的机会!”面对记者,国庆节前的华旗资讯集团总裁冯军兴奋地说,“中华民族每隔30年会有一次飞跃的机会,1919、1949、1979年……2009年将是中华民族腾飞的一年!再过两天就是建国六十周年,相信看完大阅兵之后,中国人的整体形象将会出现大逆转。”  没错,2009年的确是中国的转折之年。只是转折,其间有多重含义。比如: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但冯
很多企业营销的成功,都有厚积薄发后的“闪击”现象,可谓推倒多米诺骨牌的关键一击。那么,闪击战该怎么打呢?  闪电战军事理论的创始人,是1930年代德国著名将军海因茨古德里安,其理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发挥了巨大的威力,让欧洲各国谈之色变。闪击战的核心元素是:速度、奇袭、集中。虽然闪电战是军事领域的传略战术,但是其战略思想同样适用于营销商战,甚至其威力同样可以媲美军事战争中的闪电战。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
中国企业急需一个整体的提升,  而提升的关键在于对“管理文明”的追求。  而文明,意味着担负全方位的责任。    对文化,但凡做企业的,都朗朗上口。但文明,却似乎离企业很远。  虽然我们打小儿就知道。  从1970年代末改革开始,“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就被小学生们耳熟能详了,那时“文明”很缥缈;而1980年代末喧嚣起的“黄色文明”与“蓝色文明”之争,则着实又把知识分子们刺激了一把,那时“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