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育心理学主要研究教育和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心理活动现象及其产生和变化规律,是一门介于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在英语教学中,运用教育心理学原理,有助于英语教师更深刻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学习过程,改善提升学生学习效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达到提高学生主体学习效率的目的,用清晰、科学的教学理念,设计积极、互动、有效的英语教学活动,改变英语教学沉闷无声的状况。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有效教学;学习效能;提高教学质量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教师的特征、学生的特点、教学方法等几个方面。该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拓展到研究学生的学习动力、学习方法、学习经验等与成绩的关系以及所有对学习成绩产生影响的外在因素等方面。外语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在外语教育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思想、外语知识、外语技能、个体差异,揭示学习过程的实质和开发有效教育方法的学科。在心理学、教育学、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等学科的理论及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信息技术、传播理论的发展和外语教学的实际状况,探索外语教与学的客观规律,以期有助于外语教师和外语学习者提高教与学的效果。教学过程从本质上看,是一个多层次、多类型的综合结构;从认识论角度看,是教师引导学生逐步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从心理学角度看,是学生的各种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以及个性心理和行为习惯得到培养和发展的心理过程。在英语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英语教学,掌握学习语言的一般心理机制,深刻理解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程序,有侧重地组织英语教学,真正做到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最终达到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目的。
一、运用心理学知识,有效设计英语教学
科学的教学设计,既是体现教育目的性、计划性、针对性和预见性的必需,又是顺利实施教学方案、调控教学过程的前提,也是确保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研究和掌握课堂教学设计是英语教师必备的基本技能,实施课堂教学设计是改善课堂教学的一种更高层次教学的探索,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一项必要工作。英语教学设计是教师根据正确的教学思想和英语教育原理,按照一定的教学目的和要求,针对具体的教学对象和教材,对英语教学的整个程序及其具体环节、总体结构及其有关层面所作出的预期的行之有效的策划,体现出英语教师教育思想的准确性和逻辑性、思维流程的条理性和严密性。行之有效和富于独创性的教学设计能极大地刺激学生的学习情绪,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形成师生之间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
教师应以语言学理论为依据,侧重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及教学评价。教学目标是期望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后达到的程度,是预期的教学成果,是组织、设计、实施和评价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教学过程是为达到特定的教学目标,针对学生特点和教学媒体条件等,教师所采取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步骤。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要与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和内容紧密结合,对学生的兴趣、知识基础、认识特点和智力水平等背景材料进行综合分析并选择相应的教学策略,以求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达到将所学的语言知识牢固掌握和熟练运用的程度,全面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技能。教学评价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及结束时,按照教学目标,反思与改善课堂教学,进一步提高和改善教学的途径,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看到自己的成功与不足。
成人发展外语能力主要靠两个途径:语言学习和语言习得。语言学习指在正规的课堂里有意识地学习外语知识,学习者的注意力集中于语言的形式;语言习得是在潜意识的情形下自然地获得语言知识和言语技能,通过模仿、出错、改错、再模仿等一连串对外界语言作出反应的过程,最终获得与外界语言体系的一致性。教学是有目的、有组织的活动,通过教学设计,教师明确教学目标,明确达到教学目标的手段,并明确检查目标是否达到的方式。课堂教学设计有助于教师减少课堂教学的随意性,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课堂教学设计要体现英语的交际性原则,要注意设置有意义的语言情境,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语言和知识进行交际,使学生在交际中认识英语、掌握英语并形成运用英语的能力。教师在英语课堂教学设计时,首先要做认真细致的构想和设计,通过加工整理形成教案。教案是设计的结果,备课是教学设计的过程,它反映了动态的教学构想:把握教学内容,明确教学目的要求,突出教学重点、难点,确定教学策略。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做到“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练习、备作业”,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系统方法进行合理的设计,全面、客观地认识教学,不断改进和完善课堂教学。
二、激发学习动机,体验成功喜悦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唤醒、激励、鼓舞。”外语学习动机表现为渴求外语学习的强烈愿望和求知欲,是学习者在外语学习活动中的一种自觉能动性和积极性的心理状态。根据教育心理学原理,动机阶段列在学习阶段的首位,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激发正确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英语成功的关键。外语学习动机的类型有很多,其中,成就动机特别值得了解和利用,它指学习者愿意去学他认为很有价值的外语,力求学好并取得好成绩,得到满足后又进一步促进他的成就动机。真正具有持久活力的学习动力是来自学生自身的兴趣和由此产生的求知欲,积极的情绪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行为与效果,促进语言知识的获得和技能的熟练。教育,并不是一个教师简单生硬地把知识和真理灌输给学生的过程,而是一个师生在精神上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的过程。只有当师生之间关系融洽、气氛和谐、沟通渠道畅通的时候,一切教育活动才能取得较好的成效。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应创新教法,因材施教,多开发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技巧,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认知、加工、创造、运用,提高语言水平。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智能发展并培养和发展非智力因素,培养他们的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习热情,使其踊跃参与到学习中来,增强毅力,加强信心,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养成勤学好问、善于思考的习惯。直观教学及浓厚的感情色彩刺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要善于添加注意力的增长点,透过学生的言行表情,分析其心理动态,引导他们的感情往有利于教学活动的方向发展,激发他们求知欲的自觉兴趣和情感、意志、目的的潜在兴趣。设计的练习内容要新颖生动,形式要灵活多样,充分调动学生多种分析器官参与活动,真正改变“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亲和力能给课堂注入安全的元素,教师应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在授予学生一定知识、培养技能、发展智力和创造力的同时,维护和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形成学生健全的人格,使学生在宽松、和谐、愉快的情境下学习。这种心理感染的影响不是从理性知觉通道输入的,而是通过情绪、行为的暗示效应,于无意识中接受的。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心理感染如果运用得当,可以成为激发人力量的一种强大动力,与单纯的说教相比将会事半功倍。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成功动机、志向水平的高低与学习者的自信心有密切关系。自信心是创新能力形成和提高的最重要的心理素质,学生的自信心主要来自学习上的成就感。自信心是克服困难的巨大动力,是发挥个体潜能的前提,是成功者必备的心理素质。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心理状态和个性,把握教学的全过程,针对学生不同的学习能力、学习程度和心理,采取不同的方法,提出不同的要求。尤其是对学习上有一定困难、信心不足的学生,教师要帮助他们克服消极因素,多使用鼓励性语言,在学习的各个环节给予适当的肯定和适度的表扬,使他们在成功中获取信心,在自信中愉悦学习。
三、了解个性差异,减弱失用率
语言学家和心理学家都认同:语言是后天发展的刺激和反应,是条件反射的形成,是第二信号系统的建立。语言是人的潜在认识能力和语言能力的自然表现。英语是一门实践和技能性都很强的学科,要想学好英语,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进行记忆和操练。在英语教学活动中,应该以教材内容为依据,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培养,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入手,用心理学的规律来指导我们的英语教学,从而达到让学生真正掌握知识和技能的目的,为将来提高英语教学水平奠定坚实的基础。心理学家桑代克认为外界的刺激和反应有一个联结,学习的实质是情境与反应的联结。根据这一学说,指导学生自觉地进行意义性和交际性的操练,在实践中感知语言材料,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归纳和对比,去认识语言规律,掌握语言结构,培养独立运用语言的能力。学生在接受英语新知识时,必定要经过“模仿、操作、熟练”这三个过程,让刺激在他们的脑海里有一个强烈的反应,即深刻的印象。教师在创设真实的语言情境时,可借助于多媒体课件,利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快速进入角色并调动他们的语言功能。学习是不断尝试错误的过程,是一个应用率不断加强、失用率不断减弱的过程。罗森塔尔效应证明:积极的心理暗示,隐藏着巨大的力量。巴普洛夫认为:“暗示是人类最简单、最典型的条件反射。”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态度、表情、语气、行为等协调教学过程,有助于教学的良性循环。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尊严,教师要从细微处观察学生,及时给予真诚的鼓励和表扬。一句耐心的话语或一个坚定的手势,一个赞赏的眼神或一个会意的微笑,心理暗示的效果会使学生的自信得到增强,学习兴趣愈加浓厚。教师要以友爱的情感、真诚的语言、亲切的表情、完美的艺术手段去调控评价过程,给予学生准确得体、生动有效、激励性的评价,让学生从心灵深处产生满足感、成就感。教师也可在批改作业时写出富有情感的激励性评语,让学生感受到教师亲切、温暖与良好的期待,让情感的桥梁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灵距离。对于作业中出现的错题用课件形式展现,让学生逐一指出错误、分析原因并找出纠正的办法,通过反复琢磨、加深领悟,再经教师引导,最终掌握。每次的作业讲评后,要求学生及时更正便于复习检验,使学生在尝试错误的过程中不断加强应用率和降低失用率。教师要注重学生的认知能力、记忆能力、反应速度的差别,也要注重学生积极人格的发展,包括自信、积极、乐观、勇气、毅力、才能和智慧等,抓中间,兼顾两头,尽量淡化“等次”。教师愈赏识学生,学生愈信赖和亲近教师,学习的信心就愈加增强。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善于对所学知识进行比较、分析、综合、归纳、创新等思维活动,培养其终身学习的能力。
四、注重课堂管理,演绎多重角色
课堂教学是外语教学的主渠道,它涉及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等多门学科,与教学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教师首先要注重培养和形成自己的人格魅力,树立学者、严者、亲者形象,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创造者、语料提供者,还是外语课堂教学管理中的组织监控者、激励者、评估者、心理医疗者。他们不仅要拥有广博的知识、广泛的兴趣和应变表达的能力,还应精通教学业务,能掌握学生心理发展规律,会运用科学的策略和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做到因人、因材施教。根据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过程进行主导调控、监控、反馈、评估和调整,监控自我确定的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进程,监控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和学习习惯以及策略方法,做到自我检查、自我调整、自我升华。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包括动机、态度、个性、心理状态等,对外语学习的效果有很大的影响,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帮助他们提供确保交际活动的语料信息,创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有效地把握好语言的输入与输出,并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提出形式多样、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如:回忆性提问、理解性提问、分析性提问、综合性提问、评价性提问等。教师要保护学生的自我意识,用民主型的行为模式平等对待学生,使学生发现错误,自我纠正,不断提高学生对语言知识的敏感意识,提高语言的准确度。教师在课堂上必须能胜任上述角色,并善于根据课堂教学过程的情况变化进行不断的角色调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教会他们发现矛盾、分析矛盾和解决矛盾的方法,逐步培养和练就其语言的交际能力。
五、结束语
在英语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继续关注所教学科的系列变化,不断丰富完善本学科知识,加强教育心理学的学习,研究教育的对象,开阔知识的视野,把所学到的教育理论尝试着运用于教学实践中,用科学的理论来指导教学实践;同时还要在实际教学中重视研究学生学习的心理活动规律,运用教育心理学知识指导具体的英语教学,不断提高英语教学质量。教师只有不断地用理论知识充实自己并在教学中勇于实践,勤于思考,探究合理有效的教学模式,充分吸收他人的经验,及时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得失,才能逐步摸索出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的外语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胡 谊,杨翠蓉,鞠瑞利,曹凤莲.教师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
[2]蔡慧琴,饶 玲,叶存洪.有效课堂教学策略[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有效教学;学习效能;提高教学质量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教师的特征、学生的特点、教学方法等几个方面。该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拓展到研究学生的学习动力、学习方法、学习经验等与成绩的关系以及所有对学习成绩产生影响的外在因素等方面。外语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在外语教育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思想、外语知识、外语技能、个体差异,揭示学习过程的实质和开发有效教育方法的学科。在心理学、教育学、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等学科的理论及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信息技术、传播理论的发展和外语教学的实际状况,探索外语教与学的客观规律,以期有助于外语教师和外语学习者提高教与学的效果。教学过程从本质上看,是一个多层次、多类型的综合结构;从认识论角度看,是教师引导学生逐步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从心理学角度看,是学生的各种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以及个性心理和行为习惯得到培养和发展的心理过程。在英语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英语教学,掌握学习语言的一般心理机制,深刻理解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程序,有侧重地组织英语教学,真正做到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最终达到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目的。
一、运用心理学知识,有效设计英语教学
科学的教学设计,既是体现教育目的性、计划性、针对性和预见性的必需,又是顺利实施教学方案、调控教学过程的前提,也是确保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研究和掌握课堂教学设计是英语教师必备的基本技能,实施课堂教学设计是改善课堂教学的一种更高层次教学的探索,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一项必要工作。英语教学设计是教师根据正确的教学思想和英语教育原理,按照一定的教学目的和要求,针对具体的教学对象和教材,对英语教学的整个程序及其具体环节、总体结构及其有关层面所作出的预期的行之有效的策划,体现出英语教师教育思想的准确性和逻辑性、思维流程的条理性和严密性。行之有效和富于独创性的教学设计能极大地刺激学生的学习情绪,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形成师生之间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
教师应以语言学理论为依据,侧重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及教学评价。教学目标是期望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后达到的程度,是预期的教学成果,是组织、设计、实施和评价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教学过程是为达到特定的教学目标,针对学生特点和教学媒体条件等,教师所采取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步骤。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要与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和内容紧密结合,对学生的兴趣、知识基础、认识特点和智力水平等背景材料进行综合分析并选择相应的教学策略,以求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达到将所学的语言知识牢固掌握和熟练运用的程度,全面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技能。教学评价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及结束时,按照教学目标,反思与改善课堂教学,进一步提高和改善教学的途径,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看到自己的成功与不足。
成人发展外语能力主要靠两个途径:语言学习和语言习得。语言学习指在正规的课堂里有意识地学习外语知识,学习者的注意力集中于语言的形式;语言习得是在潜意识的情形下自然地获得语言知识和言语技能,通过模仿、出错、改错、再模仿等一连串对外界语言作出反应的过程,最终获得与外界语言体系的一致性。教学是有目的、有组织的活动,通过教学设计,教师明确教学目标,明确达到教学目标的手段,并明确检查目标是否达到的方式。课堂教学设计有助于教师减少课堂教学的随意性,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课堂教学设计要体现英语的交际性原则,要注意设置有意义的语言情境,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语言和知识进行交际,使学生在交际中认识英语、掌握英语并形成运用英语的能力。教师在英语课堂教学设计时,首先要做认真细致的构想和设计,通过加工整理形成教案。教案是设计的结果,备课是教学设计的过程,它反映了动态的教学构想:把握教学内容,明确教学目的要求,突出教学重点、难点,确定教学策略。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做到“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练习、备作业”,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系统方法进行合理的设计,全面、客观地认识教学,不断改进和完善课堂教学。
二、激发学习动机,体验成功喜悦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唤醒、激励、鼓舞。”外语学习动机表现为渴求外语学习的强烈愿望和求知欲,是学习者在外语学习活动中的一种自觉能动性和积极性的心理状态。根据教育心理学原理,动机阶段列在学习阶段的首位,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激发正确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英语成功的关键。外语学习动机的类型有很多,其中,成就动机特别值得了解和利用,它指学习者愿意去学他认为很有价值的外语,力求学好并取得好成绩,得到满足后又进一步促进他的成就动机。真正具有持久活力的学习动力是来自学生自身的兴趣和由此产生的求知欲,积极的情绪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行为与效果,促进语言知识的获得和技能的熟练。教育,并不是一个教师简单生硬地把知识和真理灌输给学生的过程,而是一个师生在精神上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的过程。只有当师生之间关系融洽、气氛和谐、沟通渠道畅通的时候,一切教育活动才能取得较好的成效。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应创新教法,因材施教,多开发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技巧,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认知、加工、创造、运用,提高语言水平。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智能发展并培养和发展非智力因素,培养他们的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习热情,使其踊跃参与到学习中来,增强毅力,加强信心,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养成勤学好问、善于思考的习惯。直观教学及浓厚的感情色彩刺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要善于添加注意力的增长点,透过学生的言行表情,分析其心理动态,引导他们的感情往有利于教学活动的方向发展,激发他们求知欲的自觉兴趣和情感、意志、目的的潜在兴趣。设计的练习内容要新颖生动,形式要灵活多样,充分调动学生多种分析器官参与活动,真正改变“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亲和力能给课堂注入安全的元素,教师应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在授予学生一定知识、培养技能、发展智力和创造力的同时,维护和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形成学生健全的人格,使学生在宽松、和谐、愉快的情境下学习。这种心理感染的影响不是从理性知觉通道输入的,而是通过情绪、行为的暗示效应,于无意识中接受的。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心理感染如果运用得当,可以成为激发人力量的一种强大动力,与单纯的说教相比将会事半功倍。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成功动机、志向水平的高低与学习者的自信心有密切关系。自信心是创新能力形成和提高的最重要的心理素质,学生的自信心主要来自学习上的成就感。自信心是克服困难的巨大动力,是发挥个体潜能的前提,是成功者必备的心理素质。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心理状态和个性,把握教学的全过程,针对学生不同的学习能力、学习程度和心理,采取不同的方法,提出不同的要求。尤其是对学习上有一定困难、信心不足的学生,教师要帮助他们克服消极因素,多使用鼓励性语言,在学习的各个环节给予适当的肯定和适度的表扬,使他们在成功中获取信心,在自信中愉悦学习。
三、了解个性差异,减弱失用率
语言学家和心理学家都认同:语言是后天发展的刺激和反应,是条件反射的形成,是第二信号系统的建立。语言是人的潜在认识能力和语言能力的自然表现。英语是一门实践和技能性都很强的学科,要想学好英语,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进行记忆和操练。在英语教学活动中,应该以教材内容为依据,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培养,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入手,用心理学的规律来指导我们的英语教学,从而达到让学生真正掌握知识和技能的目的,为将来提高英语教学水平奠定坚实的基础。心理学家桑代克认为外界的刺激和反应有一个联结,学习的实质是情境与反应的联结。根据这一学说,指导学生自觉地进行意义性和交际性的操练,在实践中感知语言材料,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归纳和对比,去认识语言规律,掌握语言结构,培养独立运用语言的能力。学生在接受英语新知识时,必定要经过“模仿、操作、熟练”这三个过程,让刺激在他们的脑海里有一个强烈的反应,即深刻的印象。教师在创设真实的语言情境时,可借助于多媒体课件,利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快速进入角色并调动他们的语言功能。学习是不断尝试错误的过程,是一个应用率不断加强、失用率不断减弱的过程。罗森塔尔效应证明:积极的心理暗示,隐藏着巨大的力量。巴普洛夫认为:“暗示是人类最简单、最典型的条件反射。”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态度、表情、语气、行为等协调教学过程,有助于教学的良性循环。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尊严,教师要从细微处观察学生,及时给予真诚的鼓励和表扬。一句耐心的话语或一个坚定的手势,一个赞赏的眼神或一个会意的微笑,心理暗示的效果会使学生的自信得到增强,学习兴趣愈加浓厚。教师要以友爱的情感、真诚的语言、亲切的表情、完美的艺术手段去调控评价过程,给予学生准确得体、生动有效、激励性的评价,让学生从心灵深处产生满足感、成就感。教师也可在批改作业时写出富有情感的激励性评语,让学生感受到教师亲切、温暖与良好的期待,让情感的桥梁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灵距离。对于作业中出现的错题用课件形式展现,让学生逐一指出错误、分析原因并找出纠正的办法,通过反复琢磨、加深领悟,再经教师引导,最终掌握。每次的作业讲评后,要求学生及时更正便于复习检验,使学生在尝试错误的过程中不断加强应用率和降低失用率。教师要注重学生的认知能力、记忆能力、反应速度的差别,也要注重学生积极人格的发展,包括自信、积极、乐观、勇气、毅力、才能和智慧等,抓中间,兼顾两头,尽量淡化“等次”。教师愈赏识学生,学生愈信赖和亲近教师,学习的信心就愈加增强。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善于对所学知识进行比较、分析、综合、归纳、创新等思维活动,培养其终身学习的能力。
四、注重课堂管理,演绎多重角色
课堂教学是外语教学的主渠道,它涉及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等多门学科,与教学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教师首先要注重培养和形成自己的人格魅力,树立学者、严者、亲者形象,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创造者、语料提供者,还是外语课堂教学管理中的组织监控者、激励者、评估者、心理医疗者。他们不仅要拥有广博的知识、广泛的兴趣和应变表达的能力,还应精通教学业务,能掌握学生心理发展规律,会运用科学的策略和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做到因人、因材施教。根据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过程进行主导调控、监控、反馈、评估和调整,监控自我确定的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进程,监控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和学习习惯以及策略方法,做到自我检查、自我调整、自我升华。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包括动机、态度、个性、心理状态等,对外语学习的效果有很大的影响,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帮助他们提供确保交际活动的语料信息,创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有效地把握好语言的输入与输出,并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提出形式多样、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如:回忆性提问、理解性提问、分析性提问、综合性提问、评价性提问等。教师要保护学生的自我意识,用民主型的行为模式平等对待学生,使学生发现错误,自我纠正,不断提高学生对语言知识的敏感意识,提高语言的准确度。教师在课堂上必须能胜任上述角色,并善于根据课堂教学过程的情况变化进行不断的角色调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教会他们发现矛盾、分析矛盾和解决矛盾的方法,逐步培养和练就其语言的交际能力。
五、结束语
在英语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继续关注所教学科的系列变化,不断丰富完善本学科知识,加强教育心理学的学习,研究教育的对象,开阔知识的视野,把所学到的教育理论尝试着运用于教学实践中,用科学的理论来指导教学实践;同时还要在实际教学中重视研究学生学习的心理活动规律,运用教育心理学知识指导具体的英语教学,不断提高英语教学质量。教师只有不断地用理论知识充实自己并在教学中勇于实践,勤于思考,探究合理有效的教学模式,充分吸收他人的经验,及时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得失,才能逐步摸索出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的外语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胡 谊,杨翠蓉,鞠瑞利,曹凤莲.教师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
[2]蔡慧琴,饶 玲,叶存洪.有效课堂教学策略[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