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民事检察调解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促进

来源 :法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x12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当前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战略高度提出的重大任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六个方面的基本特征与检察工作密切相关,为此,高检察院要求各级检察机关要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和基本特征,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不断加强和改进各项检察工作。民事行政检察作为检察监督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进依法治国进程、保障社会公平正义、服务和谐社会建设中肩负着重要使命,发挥着重要作用。做好新形势下民事行政检察工作,必须紧紧围绕“发挥检察职能服务和谐社会”这一主线,在履行法律监督职能中,要更加注重更新执法观念、改进执法方法,提高为和谐社会建设服务的本领。处于探索中的民事检察和解作为民行检察部门维护公平正义,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一项新举措,既遵循自愿原则,符合中国国情,同时不违背法律基本原则,符合利益协调和纠纷解决的特点,对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民事检察调解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的意义
  
  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在新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是妥善处理各种矛盾,不断排除各种不和谐因素的过程。民事行政检察创建调解机制,积极化解社会矛盾正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服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具体体现,与中央“要充分发挥人民检察院民事审判、行政诉讼法律监督职能”的要求相一致。
  民事检察调解作为化解矛盾、定纷止争,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举措,一是有利于化解矛盾、维护稳定、促进和谐。民事案件申诉人到检察机关申诉,表明申诉人对人民法院裁判不服,诉讼当事人之问的矛盾没有化解,纠纷没有排除。抗诉可以纠正错判,维护司法公正,但被申诉人被动接受再审裁判,不利于裁判的执行。民事检察和解,通过检察人员对照事实释法说理,细致的做双方当事人的思想工作,有助于双方当事人正确认定案件事实,正确了解法律,正确对待法院生效裁判,从而有利于当事人作出于人于已都有利的正确选择。二是有利于维护申诉人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民事检察监督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对法院民事审判活动进行监督,纠正错误裁判,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民事权益。民事检察和解,是在检察机关的主持下,双方当事人在正确认识和理解法院既定裁判、明白是非的基础上,互谅互让、本着自愿的原则进行的。通过检察和解达成协议的内容大都能够得到及时、全面的履行。三是有利于节约司法资源,实现公正与效率兼顾。民事抗诉案件,办案周期较长,且现实中存在执行难的问题,也制约着申诉人合法权益的顺利实现。民事抗诉较难做到公正与效率兼顾。民事检察和解,是在检察环节化解申诉人与被申诉人之间矛盾纠纷,维护申诉人的合法权益,实现案结事了。民事检察和解不仅减少了诉讼环节,节约了司法资源,也为当事人减少了不必要的讼累,节约了诉讼成本,可以较好地实现公正与效率兼顾。
  
  二、民事检察调解在民事立法基本原则的体现
  
  民事检察调解既不同于民事抗诉,也不同于民事息诉,适用民事检察调解案件的范围,是符合抗诉条件确有错误的生效裁判,调解的方式是依托民事检察监督权,在审查查明案件事实的基础上,对双方当事人经过细致的释法说理、做思想工作,促成双方当事人和解,主要目的是案结事了,息诉止争。民事检察调解既对法院实施了监督,又较好地解决了当事人之间的纠纷,实现了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的统一,它符合民事立法的基本原则。
  首先,民事检察调解体现了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当事人意思自治,是指民事案件当事人,在不违反公共利益,不侵犯国家、集体和他人的合法权益的前提下,有权根据自已的意愿,自主地处分本人民事上的实体权能和程序权能,而不受外来干涉的权利。它是一种充分的自治,贯穿了案件的全过程。民事检察调解正是当事人这种民事自治权力在抗诉阶段具体运用的体现。  其次,民事检察调解符合检察机关法律监督的职能。检察机关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其职责是保障法律的统一、有效、正确的施行。民事检察的配置,是针对民事审判的制衡,是一种专门监督,其目的是防止民事审判权力的错用和滥用。具体形式是提起抗诉纠正错误的裁判和追究审判人员的民事枉法裁判行为。民事检察抗诉形式是一种最直接、最有效、也是最权威的监督形式,以上升为法定形式。民事检察和解,它对存有错误的民事裁判,不启动再审程序,而是通过当事人的民事自治权利,对原审裁判作出修正,是一种自治的、间接的、有弹性的法律监督形式。二者均服务于检察工作的根本职能。
  最后,民事检察调解符合民事检察司法公正的价值取向。民事检察工作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司法公正,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则是维护司法公正的具体表现形式,而实现这一目的的手段主要是抗诉。但是,由于抗诉形式的程序严格,手续繁琐,程序复杂,周期性长,加之民事案件千差万别,因而,民事检察监督方式也应多种多样。民事检察调解简便易行,可以在短时间内,在同级司法机关之间,在当事人面对面,不再启动再审程序,便能对含有错误因素的民事裁判作出纠正,同样履行了法律监督的职能,维护了司法公正,它与民事检察抗诉优势互补。
  
  三、对完善民事检察调解的思考
  
  民事检察调解作为检察机关在民事检察改革中探索出来的一种新举措,为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也存在着一些I待解决的问题,突出表现在民事检察调解尚无明确的法律规定;少数检察人员对民事检察调解的认识存在偏差;对使用民事检察调解的案件条件把握不好;民行部门干警做群众思想工作、化解矛盾的能力不强等方面。
  针对上述种种问题,笔者认为应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加强和完善。
  第一、对民事检察调解的范围进行限定。首先是适用民事检察调解应满足“三个条件”:一是必须是申诉人直接申诉的案件。申诉人的申诉是当事人行使自己申诉权利的表现,表明申诉人愿意接受检察机关审查和处理。非申诉人直接申诉的案件不适用调解,对符合抗诉条件的依法抗诉,不符合抗诉条件的作息诉处理。二是经审查案件必须是事实清楚,且判决裁定确存有错误为前提的案件,这是进行民事检察调解的基础。对法院正确裁判,只能作息诉处理。对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案件不能进行检察调解。三是必须是争议小、标的小的案件,不属于此类案件的应当走抗诉的途径解决,这样更加能够体现法律监督的刚性。其次是适用民事检察调解应遵循“三项原则”:一是遵循合法原则。必须依法进行调解,即通过民事检察调解达成的协议要符合一般法律原则,不能违背国家法律、社会公共利益,不能损害第三人的利益。二是遵循自愿原则。这是进行民事检察调解的前提。民事检察调解应当建立在双方当事人合意和意思自治的基础上,非当事人的完全自愿不能进行调解。三是遵循公正原则。民事检察调解一定要在查明事实、分清责任的基础上进行,避免因调解导致新的不公。
  第二、正确处理民事检察调解、抗诉、息诉三者的关系。民事检察工作必须坚持以抗诉为主,因为抗诉具有刚性监督的性质,更加能够体现民事检察的职能,民事抗诉工作始终处于民事检察监督工作的主导地位。民事检察和解是检察机关灵活运用法律监督权的一种手段,在检察环节化解矛盾,解决问题,案结事了。民事息诉,是检察机关对法院正确裁判的申诉案件,通过对申诉人明事、释法、析理,使申诉人罢访息诉服判。三者的适用是互为补充,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
  第三、配强民行检察队伍建设。做民事检察调解工作,不仅要求干警要有较强的法律功底对案件进行审查,还要具备做好当事人思想工作的能力,要将那些既精通法律,又善于做思想工作的优秀人才充实到民行检察部门,切实把办理民事申诉案件同解决矛盾纠纷紧密结合起来,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紧密结合起来。
其他文献
接待来访工作是检察机关密切联系群众、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利益及维护社会稳定的一项重要工作。但近年来,各地群众进京非正常上访、越级上访和集体上访的数量逐年上升。已严重影响到检察机关的形象,而其中大部分信访案件又是不服基层检察机关的处理决定引起的。面对这种形势,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基层检察院的信访工作,正确处理好人民群众的涉检信访案件,切实维护社会稳定,成为基层检察院面临的严峻课题。    一、涉检信访形
期刊
检察体制改革是国家政治体制改革、司法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的成败直接影响到整个司法体制的进程。检察机关现行的人员管理办法严重影响了检察机关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合理运用,尤其是检察技术人员在检察机关中所处的位置、所担负的责任不明析,严重的制约了检察技术职能的充分发挥。因此,检察技术人员管理机制改革势在必行,而检察技术人员分类管理又是检察技术人员管理机制改革的必由之路。笔者仅此谈一谈个人的一些粗
期刊
近几年来,随着某县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不断重视,乡镇学校改善教学条件和教学设施已成为当务之急,新建、改建、扩建教学楼、学生公寓工程大量增加。然而由于乡镇小学校园修缮而引起的中心小学校长职务犯罪也呈高发态势,研究乡镇中心小学校长职务犯罪的特点和成因,探索如何从制度的源头上遏制农村学校的职务犯罪,对于打击犯罪,促进农村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针对学校校园修缮过程
期刊
摘要:诚实信用原则是民法的基本原则,常被称为“帝王条款”。本文从诚实信用原则是确保司法公平、公正的必然要求出发,结合诚信缺失的主要表现及原因分析,提出了在司法实践中完善诚实信用原则的建议,以期对实现司法公平、公正,使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成良性的循环,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构能有所帮助。  关键词:诚实信用原则;诚信缺失;社会信用;司法实践    当前,我国社会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
期刊
随着“科技强检”和信息技术在检察领域的深入发展,以及全国检察机关公诉庭审举证、质证制度的改革,我院顺应时代要求,把“科技强检”工作纳入重要日程。本着“实用、超前、高效”三个原则,加大技术资金的投入,加强技术工作人员素质的提高,初步建立了一套实用性好、可操作性强的多媒体展示证据系统。此设备系列编制计算机辅助庭审示证课件,利用多媒体技术对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综合处理、交互操作,充分创造出一个
期刊
在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进程中,检察机关紧紧围绕保持稳定、促进发展,充分发挥打击、监督、预防、保护的职能作用,把保护、服务经济发展作为检察工作的“生命线”来抓,在履行检察职能中,综合运用检察职能,不断提高检察工作服务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努力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司法保障,努力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政治效果、经济效果的有机统一,使检察工作成为保护和促进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期刊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新矛盾不断出现,化解各类社会纠纷是一项繁重的任务。同样,这种状况也必然要反映在检察工作的过程中,检察机关完成好这一任务,不仅是宪法和法律赋予的神圣职责,也是谐社会建设的必要组成部分。枫桥经验是基层社会治理的成功模式,自诞生以来,被不断坚持发展着,在维护基层社会稳定中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也是化解社会矛盾的成功做法。这两个方面的经验,尽管在检察环节也有实践
期刊
近些年来,被世人称为“幽灵、瘟疫、魔鬼”的毒品,在全国各地广泛蔓延,毒品犯罪日益猖獗,严重危害着人类健康和社会安宁。随着吸毒人员日益增多,作为毒品犯罪之一的容留他人吸毒罪,也呈现了高发之势,遏制容留吸毒犯罪的蔓延,势在必行。  容留他人吸毒罪,是指为他人吸食、注射毒品提供场所的行为。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对毒品的管理制度和公民的健康权利。客观方面表现为容留他人吸食、注射毒品的行为。“容留”,是指行为
期刊
举报上访是检察机关实施法律监督与群众监督结合的有效方式,也是检察机关直接依靠广大人民群众与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进行犯罪作斗争的有效手段。然而在众多的举报上访中也夹杂着另有图谋的个别人,他们想利用举报上访捏造、扩大或歪曲事实,以达到报复被举报上访人或想达到某种目的,甚至以此获取经济利益。为了达到目的不惜人力、时间,采取死缠硬磨的手段,高频率地出现在党政司法机关的办公场所,故意做出些受害者假象,以博取
期刊
摘 要:近年来,在出庭法庭支持公诉时,常常会碰到一些案件证据在庭审当中突然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以致影响诉讼的顺利进行。本文试对证据的变化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公诉案件;庭审;证据变化  现在我国刑事案件的法庭审理方式由原来的“审问式”审判改为“控辩式”审判。因此,在新的刑诉法实施后,公诉方与被告方、辩方在庭审中都重视案件证据的收集工作,导致新的庭审方式下案件证据变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