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患者男,36岁.因机器绞伤致右前臂背部尺侧皮肤软组织缺失并骨损伤2 h急诊入院.检查:左前臂上端背部尺侧至第3、4掌指关节平面以远1 cm范围内大面积软组织缺损,损伤较重.伴第3、4掌骨和指伸肌腱郭分缺损,尺骨远端粉碎骨折,部分骨质外露,尺动、静脉断裂,尺神经挫伤但连续性尚好。
【机 构】
:
兰州市七里河区兰州军区总医院骨科研究所,730050,317500,浙江省温岭市台州骨伤医院骨科,317500,浙江省温岭市台州骨伤医院骨科,317500,浙江省温岭市台州骨伤医院骨科,317500,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患者男,36岁.因机器绞伤致右前臂背部尺侧皮肤软组织缺失并骨损伤2 h急诊入院.检查:左前臂上端背部尺侧至第3、4掌指关节平面以远1 cm范围内大面积软组织缺损,损伤较重.伴第3、4掌骨和指伸肌腱郭分缺损,尺骨远端粉碎骨折,部分骨质外露,尺动、静脉断裂,尺神经挫伤但连续性尚好。
其他文献
患者女,20岁,7个月时右睑部出现米粒般大小肿物,随年龄增长肿瘤进行性增大并逐渐影响进食,患者出现头痛、头胀、右眼视力丧失,右耳听力下降及肿物破溃等症状,于2007年12月3日入院。
患者男,65岁,高位截瘫20余年致臀部褥疮,自行换药1年余不愈,创面却逐渐加大、增深,共出现4处褥疮继发感染.检查:T 37.5℃,P80次/分,R20次/分,BP14.5/10kPa.专科情况:臀部共4处溃疡,大小约为5cm×4 cm~14 cm×9cm,表面为脓性分泌物,有轻度异味,部分形成肉芽组织且水肿明显,其中面积最大位于骶尾部及左臀下方,部分骶骨裸露。
目的 探讨婴儿单侧完全性唇裂鼻畸形同期整复术方法,并初步观察其对鼻部发育的影响.方法 对27例单侧完全性唇裂鼻畸形患儿在婴儿期行唇裂鼻畸形同期整复术,术后随访6~8年,采用人体测量学方法定量分析患者术后照片,对所定的各标志点进行测量、分析和评价.结果 27例患儿中,10例鼻外形远期效果为优,良14例,差3例.结论 在了解鼻部血供解剖的基础上,应用适宜的手术方法进行婴儿单侧完全性唇裂鼻畸形同期整复,
目的 利用三维CT研究海南黎族人颅面骨的结构及特征.方法 CT扫描和三维重建能客观显示两点间距离及三点间角度,并可将三维影像放大增加精确度,通过对80名黎族成年人颅面骨进行三维测量分析,并与汉族人进行比较.结果 黎族人颅面骨数据在性别间存在较大差异,与汉族人相比,黎族人具备眶宽、颅头宽及面阔的面部特征.结论 CT测量及三维重建可准确表述颅面三维结构特征,而颅面骨数据为黎族人进行颌面部整形手术提供了
目的 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局部注射对治疗小鼠尾部阻塞性淋巴水肿的作用,探讨治疗淋巴水肿的新方法.方法 应用RT-PCR、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重组pcDNA3.1-VEGF-C质粒在成纤维细胞和COS细胞中表达和蛋白分泌情况;通过手术方法建立小鼠尾部慢性阻塞性淋巴水肿模型;pCDNA3.1-VEGF-C质粒尾部注射,测量鼠尾直径、鼠尾淋巴管显影、组织学检测及L
患者男,17岁,因右面颊部逐渐肿大3年半就诊.检查发现右面颊部隆起,大小约7 cmx8 cm,上起下睑缘,下至上唇,内至鼻中隔,外与颧骨外侧持平,侧面观见肿物仅稍低于鼻尖,肿物呈囊性,表面光滑,囊壁硬有弹性,有类似于压乒乓球的感觉;鼻子向对侧偏歪,鼻腔检查见右鼻腔已被肿物压迫堵塞;口腔检查发现右上颌尖牙和第一双尖牙缺如,该处牙齿不连贯,右上颌牙槽骨已遭破坏,从该处可触及肿物囊壁。
1995~2005年我科共收治各类头皮缺损及颅骨失骨膜外露16例,分别应用局部邻近头皮瓣、头皮扩张术及游离皮瓣修复,效果满意.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男14例,女2例,年龄6~58岁;致伤原因:电击伤8例,烧伤4例,恶性肿瘤术后2例,良性肿瘤1例,外伤1例;伤后就诊时间:2 h~30年;缺损部位:颞顶部7例,顶枕部4例,顶部3例,额顶部2例;头皮缺损面积:3.1cm×2.0 cm
目的 总结易位扩张皮瓣在修复面颊部皮肤缺损中的设计方法及应用.方法 将扩张的易位皮瓣分为单纯易位扩张皮瓣、易位-推进-易位扩张皮瓣和旋转-推进-易位扩张皮瓣3种.对135例面颊部血管瘤、瘢痕、色素痣患者,根据其皮肤缺损的形态、位置,应用此3种易位扩张皮瓣修复.单纯易位扩张皮瓣若长宽比例大于2:1,则需行延迟术.结果 本组共形成139个易位扩张皮瓣,其中单纯易位扩张皮瓣17个(皮瓣延迟15例).易位
唇裂分不完全性和完全性两类,在完全性唇裂中有一部分病例合并完全性腭裂,而且牙槽突裂较宽,使鼻底封闭的手术难度增大.2003年2月至2006年6月,我们用红唇缘瓣修复鼻底39例,效果较好。
2003年以来我们利用眶缘肌群软组织(眼轮匝肌眶部,上唇方肌上部肌束和颧小肌的眶缘部分)的移位修复睑袋整复术后继发性下睑凹陷20例,效果较好. 本组20例,均为女性,年龄30~65岁,均有睑袋整复术史,其中8例为内路法,12例为外路法,均在睑袋术后2~3年内用本法修复,术后随访最长者2年,效果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