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对制度提出了一系列的新要求。当前, 我国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存在着政府职能错位、生产要素市场不完善、财税政策安排不利等一系列制度障碍。为适应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需要, 必须调整制度内容, 完善制度体系, 加快制度的改革和创新。
[关键词]制度创新;经济增长方式
在对经济增长因素的研讨中,人们更多的是关注资本、劳动、资源与技术等要素,然而,制度往往是一个被忽视的因素。在刘易斯看来,制度对于经济发展至关重要,他说:“我们对制度与经济增长一致性的研究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制度对经济增长的促进取决于制度把努力与报酬联系起来的程度,取决于制度为专业化和贸易所提供的范围,以及制度允许寻求并抓住经济机会的自由。” 虽然要素的投入可以增加产出,从而促进经济增长,但是任何经济的增长总是在一定的制度条件下获得的,经济是否增长得快与制度的选择有很大的关系。如果没有适宜的制度,即使增加要素投入、甚至提高技术,也很难提高生产率,从而难以促进经济增长。熊彼特认为,创新是一个“内在的因素”,创新是经济增长和发展的“主发动机”,因此,要改变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就必须走创新之路。
一、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的关系
创新可以概括为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两者之间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技术创新是生产力的重要变革,制度创新是生产关系的重要变革。技术创新能够开发利用新的资源、开发新的产品,提高原有经济组合的效益;制度创新可以把闲置的经济资源组合起来,进行有效益的经济活动,提高经济效益。制度因素对技术创新发展的促进或阻碍作用都表现在现存制度与技术创新是否相容。当一项制度适应技术创新发展要求的时候,必然会推动技术创新的发展,反之,则抑制技术创新的发展。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是推动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两个轮子,然而,在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过程中,制度创新具有特殊的功能效应。制度的功能效应是指制度的内在功效,以及它对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作用。要进一步深化对制度、以及制度对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的认识,必须对制度的功能效应进行分析。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一种有效的制度,对经济增长的功能效应就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规范和约束功效。制度作为一种成员共同遵守的规章或行为准则,首先是一种约束机制。它维护一定的社会经济秩序和社会经济运行方式,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秩序以及交易的具体操作规则。通过一系列的规则来界定交易主体间的相互关系,减少社会经济环境中的不确定性,使社会成员自觉地遵守规则,进而形成一种稳定的社会生活秩序。社会成员不能通过损害他人的利益来实现自己的利益,如果必须损害,则必须通过谈判并且相应地付费。如果无法确定一个人的行为后果由谁承担,行为人就只会考虑个人利益,而导致整个社会的无序,使得经济增长发展缓慢,不利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二是激励功效。制度不只是约束机制,同时也是激励机制。从本质上说,制度是一定约束下的激励机制的组合,有效的制度应该是一种能提供充分激励的制度。制度的激励机制体现为,较优的制度能激发经济主体的潜能和创造力,较劣的制度则会压抑经济主体的积极性。从宏观的角度看,制度促进经济发展或阻碍经济发展的实质,也就是制度能否使社会的创造力充分释放出来,从而不断推动技术及其生产函数的创新。从经济行为主体的微观角度看,制度能否最大限度地实现经济主体的利益,也体现在它能否使所有经济主体都能通过自己的能力和创造力的充分发挥,最大限度地实现其利益,也就是体现在对经济主体创造性的激励或抑制。
二、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的制度障碍
从我国的情况来看,当前的制度层面还存在着许多不适应技术创新的方面,技术创新的制度建设尚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政府绩效评估体系不够完善。现阶段,我国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仍十分突出,政府投资决策的机制不规范,政府投资责任追究制度不健全。
其二,我国生产要素市场还很不完善。从社会资金配置来看,我国的资本市场还不发达,目前企业所需资金主要来自银行贷款。由于我国利率还没有实现市场化,利率水平偏低,不能反映资金供求关系,信贷资金的低成本也诱使企业外延扩张冲动强烈。
三、加快制度创新,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受到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及制度建设不完善的双重制约。因此,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主导思路应从制度创新入手,改革阻碍技术创新的体制性障碍,消除技术创新的体制瓶颈,加快技术创新的步伐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此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改革政府绩效评估体系,转变政府职能。转变政府职能,积极推进政府从全能政府、管制型政府向有限政府、服务型政府、法治政府转变,把政府职能从主导经济增长转到以提供公共服务为主的轨道上来,把干部政绩考核、提拔任用体制改革与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相结合,从根本上形成有利于增长方式转变的制度环境。
第二,加快推进生产要素市场化进程,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抑制对要素过度需求引发的粗放式增长,除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外,行之有效的办法是改变资源的定价机制,加快建立资本、土地、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市场,由市场来决定资源价格,使资源价格反映稀缺程度,充分发挥经济杠杆的作用。通过有效的经济激励和惩罚机制,使企业和个人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第三,建立包括税收调控、污染治理收费、污染治理企业化和市场化在内的环境资源价格补偿机制,完善法律体系。鉴于资源的稀缺性特征,政府应积极利用财税政策,调控资源的供给和需求,达到充分利用矿产资源、减少浪费的目的。加强法规建设,抓紧制定和修订促进资源有效利用的法律法规。对高消耗、高污染行业新建项目,要从能源、水资源消耗以及土地、环保等方面提出更为严格的产业准入标准,加快制定产品强制性能效标准,修订和完善主要耗能行业节能设计规范。依法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并加大执法和监督检查力度。
[参考文献]
1.王军旗,白永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1.
2.李义平.经济学百年[M].北京:三联书店,2007-10.
3.李义平.经济学百年.三联书店,2007-10:178-179.
[作者简介]郑妍,女,陕西子洲人,曾在西安工业学院、政治经济学院学习,历任黄委绥德治理监督局劳资科干事、审计科审计员、财务科会计及科长等职,现在黄河上中游管理局财务处工作。
[关键词]制度创新;经济增长方式
在对经济增长因素的研讨中,人们更多的是关注资本、劳动、资源与技术等要素,然而,制度往往是一个被忽视的因素。在刘易斯看来,制度对于经济发展至关重要,他说:“我们对制度与经济增长一致性的研究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制度对经济增长的促进取决于制度把努力与报酬联系起来的程度,取决于制度为专业化和贸易所提供的范围,以及制度允许寻求并抓住经济机会的自由。” 虽然要素的投入可以增加产出,从而促进经济增长,但是任何经济的增长总是在一定的制度条件下获得的,经济是否增长得快与制度的选择有很大的关系。如果没有适宜的制度,即使增加要素投入、甚至提高技术,也很难提高生产率,从而难以促进经济增长。熊彼特认为,创新是一个“内在的因素”,创新是经济增长和发展的“主发动机”,因此,要改变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就必须走创新之路。
一、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的关系
创新可以概括为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两者之间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技术创新是生产力的重要变革,制度创新是生产关系的重要变革。技术创新能够开发利用新的资源、开发新的产品,提高原有经济组合的效益;制度创新可以把闲置的经济资源组合起来,进行有效益的经济活动,提高经济效益。制度因素对技术创新发展的促进或阻碍作用都表现在现存制度与技术创新是否相容。当一项制度适应技术创新发展要求的时候,必然会推动技术创新的发展,反之,则抑制技术创新的发展。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是推动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两个轮子,然而,在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过程中,制度创新具有特殊的功能效应。制度的功能效应是指制度的内在功效,以及它对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作用。要进一步深化对制度、以及制度对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的认识,必须对制度的功能效应进行分析。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一种有效的制度,对经济增长的功能效应就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规范和约束功效。制度作为一种成员共同遵守的规章或行为准则,首先是一种约束机制。它维护一定的社会经济秩序和社会经济运行方式,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秩序以及交易的具体操作规则。通过一系列的规则来界定交易主体间的相互关系,减少社会经济环境中的不确定性,使社会成员自觉地遵守规则,进而形成一种稳定的社会生活秩序。社会成员不能通过损害他人的利益来实现自己的利益,如果必须损害,则必须通过谈判并且相应地付费。如果无法确定一个人的行为后果由谁承担,行为人就只会考虑个人利益,而导致整个社会的无序,使得经济增长发展缓慢,不利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二是激励功效。制度不只是约束机制,同时也是激励机制。从本质上说,制度是一定约束下的激励机制的组合,有效的制度应该是一种能提供充分激励的制度。制度的激励机制体现为,较优的制度能激发经济主体的潜能和创造力,较劣的制度则会压抑经济主体的积极性。从宏观的角度看,制度促进经济发展或阻碍经济发展的实质,也就是制度能否使社会的创造力充分释放出来,从而不断推动技术及其生产函数的创新。从经济行为主体的微观角度看,制度能否最大限度地实现经济主体的利益,也体现在它能否使所有经济主体都能通过自己的能力和创造力的充分发挥,最大限度地实现其利益,也就是体现在对经济主体创造性的激励或抑制。
二、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的制度障碍
从我国的情况来看,当前的制度层面还存在着许多不适应技术创新的方面,技术创新的制度建设尚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政府绩效评估体系不够完善。现阶段,我国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仍十分突出,政府投资决策的机制不规范,政府投资责任追究制度不健全。
其二,我国生产要素市场还很不完善。从社会资金配置来看,我国的资本市场还不发达,目前企业所需资金主要来自银行贷款。由于我国利率还没有实现市场化,利率水平偏低,不能反映资金供求关系,信贷资金的低成本也诱使企业外延扩张冲动强烈。
三、加快制度创新,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受到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及制度建设不完善的双重制约。因此,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主导思路应从制度创新入手,改革阻碍技术创新的体制性障碍,消除技术创新的体制瓶颈,加快技术创新的步伐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此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改革政府绩效评估体系,转变政府职能。转变政府职能,积极推进政府从全能政府、管制型政府向有限政府、服务型政府、法治政府转变,把政府职能从主导经济增长转到以提供公共服务为主的轨道上来,把干部政绩考核、提拔任用体制改革与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相结合,从根本上形成有利于增长方式转变的制度环境。
第二,加快推进生产要素市场化进程,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抑制对要素过度需求引发的粗放式增长,除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外,行之有效的办法是改变资源的定价机制,加快建立资本、土地、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市场,由市场来决定资源价格,使资源价格反映稀缺程度,充分发挥经济杠杆的作用。通过有效的经济激励和惩罚机制,使企业和个人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第三,建立包括税收调控、污染治理收费、污染治理企业化和市场化在内的环境资源价格补偿机制,完善法律体系。鉴于资源的稀缺性特征,政府应积极利用财税政策,调控资源的供给和需求,达到充分利用矿产资源、减少浪费的目的。加强法规建设,抓紧制定和修订促进资源有效利用的法律法规。对高消耗、高污染行业新建项目,要从能源、水资源消耗以及土地、环保等方面提出更为严格的产业准入标准,加快制定产品强制性能效标准,修订和完善主要耗能行业节能设计规范。依法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并加大执法和监督检查力度。
[参考文献]
1.王军旗,白永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1.
2.李义平.经济学百年[M].北京:三联书店,2007-10.
3.李义平.经济学百年.三联书店,2007-10:178-179.
[作者简介]郑妍,女,陕西子洲人,曾在西安工业学院、政治经济学院学习,历任黄委绥德治理监督局劳资科干事、审计科审计员、财务科会计及科长等职,现在黄河上中游管理局财务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