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鲁迅在《幸福的家庭》中描写了一个处在窘迫环境中的青年作家为了糊口而创作了一个“幸福的家庭”,展示了主人公的悲哀以及作者对他的同情。为了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篇作品,本文将从叙事空间对叙事的影响方面浅论《幸福的家庭》。
关键词:鲁迅;幸福的家庭;叙事空间
鲁迅在《幸福的家庭》中描写了一个处在窘迫环境中的青年作家为了糊口而创作了一个“幸福的家庭”,他写作的过程不断被妻子与小贩的斤斤计较、讨价还价、金钱匮乏、床底下的劈柴、五五二十五的算计、低矮狭窄局促的房间、妻子的斥骂、孩子的啼哭等等打断,通过现实与理想的交错,展示了主人公的悲哀以及作者对他的同情。为了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篇作品,本文将从叙事空间对叙事的影响方面浅论《幸福的家庭》。
我们先来看看主人公所塑造的“幸福的家庭”是什么模样的:
首先,要安排“幸福的家庭”所在的地方,北京死气沉沉、“江苏浙江天天防要开仗”、山東河南要绑票、上海天津房租贵、云南贵州又交通不方便??主人公想来想去都找不到合适的位置,便假定它为A,即使会减少读者的兴味“幸福的家庭”也必须在A。也就是说A在现实的地图中是不存在的,主人公的“幸福的家庭”只存在于作品中。其次,“幸福的家庭”中的夫妇是自由结婚的,还订了“四十多条条约”,十分“平等”、“自由”,俩人是西洋留学生,在外貌装扮上,主人穿洋服,主妇则烫头发、穿中国装。他们为了“平等”、“自由”订下的“四十多条条约”恰恰证明了其中的不自由,婚姻应该建立在爱情上而不是“条约”上,这就表明主人公对新式婚姻的理解是片面、肤浅的,他只看到新式婚姻的形式却不懂其内核,正如他塑造的这对夫妻一样,他们的“西式”掩饰不了其“旧式”[1]。此外,他们爱好文艺,“但因为都从小生长在幸福里,所以不爱俄国的小说”,爱读的书是《理想之良人》。爱好文艺却不爱俄国小说,因为俄国小说中多描写下等人,这恰恰违背了真正的文艺中的人道主义,也说明他们对文艺的“爱”跟他们的婚姻一样,也是空有形式。而主人公为他们设定的这本书《理想之良人》也充满了嘲讽的意味,主人公读都没读过,只因为大学教授都称赞就认为这一定是本好书。此外,“幸福的家庭”的房子是宽绰的,有一间放白菜、劈柴的堆积房,还有一间书房,孩子则是生得迟或者没有的。这两点都是由主人公的现实处境而来,他认为自己的家庭“不幸福”的原因是在经济上的困窘以及孩子哭闹的打扰,故塑造出没有这两者所困扰的“幸福的家庭”。
这里就呈现了一种独特的叙事结构,主人公理想的家庭和现实的家庭不断交织在一起。王立新在《曲径通幽——以结构主义叙事学评鲁迅小说<幸福的家庭>》中谈到这篇作品的叙事结构时说:“这种独特的波浪式的结构,忽而是恼人的现实,忽而是美好的幻想,每当主人公刚刚沉浸在醉人的幻想中时,就会有各种各样的实实在在的生活琐事把他无情地拉出来。主人公的幻想时时被现实猛击,幻想一次就受到一次打击,无一次幸免”,我认为作品表面的叙事结构确实如此,主人公生存的现实环境与他美好的内心愿望之间存在极大的冲突,但更细致地阅读文本,就会发现主人公会塑造出这样的理想中的“幸福的家庭”,正是因为他存在于与此不同的环境当中,也就是说他的理想来源于现实。因此,当他所谓的“幸福的家庭”不得不面对现实时,将不堪一击。我觉得作者叙事结构上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不同叙述空间的交叉、对立和互动,使作品有了多种维度的解读[2]。
米克·巴尔在《叙述学导论》中指出:“故事由素材的描述方式所确定。在这一过程中,地点与特定的感知相关联,根据其感知而着眼的那些地点成为空间。”“而空间是连接事件的又一因素,小说家可以在同一叙事空间安排不同事间。”在《幸福的家庭》中,主人公所感知的不同地点构成了不同的叙事空间,最外层是主人公所处的社会大环境,四处都是战争和盗匪,还出现了许多租界;第二层是主人公现实中窘迫的家庭;而最里层则是主人公虚拟的“幸福的家庭”。通过主人公视觉、听觉、触觉的感知以及对叙事空间不同层面做出的反应将三个层面纷杂交错在一起,产生了绝妙的讽刺。首先是他塑造的“幸福的家庭”的居住地的选择,他无奈地发现现实环境的混乱以至于无法在现实中选择一个美丽平静的居住地,只好假设为A。其次,主人公在构思“幸福的家庭”中夫妇优美高尚的形象时,第二层叙事空间中的“二十五斤”不停地打断他的思绪。此后,一件件繁琐的家务与贫贱家庭的现实干扰着他虚拟的美好,直至构思夫妇二人用餐时的相敬如宾,他才感觉到“这似乎有点肉麻,哪有这样的家庭?”三层叙事空间的交错更显得主人公处境的可笑和可悲。
随后,第二层的叙事空间越来越干扰到第三层,直至对他的意识产生支配作用,使他对于“幸福的家庭”的创作无法继续下去。在妻子打女儿之前,主人公的思绪虽然被打断,仍能继续,但听到女儿的哭声后,他便再也无法回到自己的空想世界,妻子劳碌的身影、悲戚的眼神使他想到女儿的将来,恐怕也是如此。一代又一代地轮回在“不幸”中,使他更清楚地看到现实的悲哀,终于放弃心中的一丝幻想。在绝望的同时,我们也能体会到鲁迅唤醒主人公的梦后的不忍与痛苦,正如鲁迅所说:“人生苦痛的是梦醒了无路可以走,做梦的人是幸福的;倘没有看出可走的路,最要紧的是不要去惊醒他”。鲁迅对主人公的同情大于嘲讽。
“读者感到的这种喜剧性的悲剧,并不是叙述者干预造成的,而是通过青年作家对空间的感知及叙事空间不同层面的杂错交织客观地展示出的。即使在各空间不同层面内部叙述中,叙述者也并未介入或评论,而是在人物对小说进行构思时与其他人物话语以及对话的交错中,构成种种戏剧性的场面,给人客观印象。”不同的叙事空间层杂错形成的特殊语境,展示了对于主人公的构思的否定,主人公越是认真地构思,叙述内容越是与叙述语境相悖,文本越能呈现出更大意义上的反讽。
参考文献
[1] 叶紫儿,沈悦.浅论叔本华的幸福哲学[J].赤子(上中旬),2015(14):331.
[2] 朱东辉,王秉旭.家庭文化建设浅论[J].学术交流,1993(05):111-114.
关键词:鲁迅;幸福的家庭;叙事空间
鲁迅在《幸福的家庭》中描写了一个处在窘迫环境中的青年作家为了糊口而创作了一个“幸福的家庭”,他写作的过程不断被妻子与小贩的斤斤计较、讨价还价、金钱匮乏、床底下的劈柴、五五二十五的算计、低矮狭窄局促的房间、妻子的斥骂、孩子的啼哭等等打断,通过现实与理想的交错,展示了主人公的悲哀以及作者对他的同情。为了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篇作品,本文将从叙事空间对叙事的影响方面浅论《幸福的家庭》。
我们先来看看主人公所塑造的“幸福的家庭”是什么模样的:
首先,要安排“幸福的家庭”所在的地方,北京死气沉沉、“江苏浙江天天防要开仗”、山東河南要绑票、上海天津房租贵、云南贵州又交通不方便??主人公想来想去都找不到合适的位置,便假定它为A,即使会减少读者的兴味“幸福的家庭”也必须在A。也就是说A在现实的地图中是不存在的,主人公的“幸福的家庭”只存在于作品中。其次,“幸福的家庭”中的夫妇是自由结婚的,还订了“四十多条条约”,十分“平等”、“自由”,俩人是西洋留学生,在外貌装扮上,主人穿洋服,主妇则烫头发、穿中国装。他们为了“平等”、“自由”订下的“四十多条条约”恰恰证明了其中的不自由,婚姻应该建立在爱情上而不是“条约”上,这就表明主人公对新式婚姻的理解是片面、肤浅的,他只看到新式婚姻的形式却不懂其内核,正如他塑造的这对夫妻一样,他们的“西式”掩饰不了其“旧式”[1]。此外,他们爱好文艺,“但因为都从小生长在幸福里,所以不爱俄国的小说”,爱读的书是《理想之良人》。爱好文艺却不爱俄国小说,因为俄国小说中多描写下等人,这恰恰违背了真正的文艺中的人道主义,也说明他们对文艺的“爱”跟他们的婚姻一样,也是空有形式。而主人公为他们设定的这本书《理想之良人》也充满了嘲讽的意味,主人公读都没读过,只因为大学教授都称赞就认为这一定是本好书。此外,“幸福的家庭”的房子是宽绰的,有一间放白菜、劈柴的堆积房,还有一间书房,孩子则是生得迟或者没有的。这两点都是由主人公的现实处境而来,他认为自己的家庭“不幸福”的原因是在经济上的困窘以及孩子哭闹的打扰,故塑造出没有这两者所困扰的“幸福的家庭”。
这里就呈现了一种独特的叙事结构,主人公理想的家庭和现实的家庭不断交织在一起。王立新在《曲径通幽——以结构主义叙事学评鲁迅小说<幸福的家庭>》中谈到这篇作品的叙事结构时说:“这种独特的波浪式的结构,忽而是恼人的现实,忽而是美好的幻想,每当主人公刚刚沉浸在醉人的幻想中时,就会有各种各样的实实在在的生活琐事把他无情地拉出来。主人公的幻想时时被现实猛击,幻想一次就受到一次打击,无一次幸免”,我认为作品表面的叙事结构确实如此,主人公生存的现实环境与他美好的内心愿望之间存在极大的冲突,但更细致地阅读文本,就会发现主人公会塑造出这样的理想中的“幸福的家庭”,正是因为他存在于与此不同的环境当中,也就是说他的理想来源于现实。因此,当他所谓的“幸福的家庭”不得不面对现实时,将不堪一击。我觉得作者叙事结构上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不同叙述空间的交叉、对立和互动,使作品有了多种维度的解读[2]。
米克·巴尔在《叙述学导论》中指出:“故事由素材的描述方式所确定。在这一过程中,地点与特定的感知相关联,根据其感知而着眼的那些地点成为空间。”“而空间是连接事件的又一因素,小说家可以在同一叙事空间安排不同事间。”在《幸福的家庭》中,主人公所感知的不同地点构成了不同的叙事空间,最外层是主人公所处的社会大环境,四处都是战争和盗匪,还出现了许多租界;第二层是主人公现实中窘迫的家庭;而最里层则是主人公虚拟的“幸福的家庭”。通过主人公视觉、听觉、触觉的感知以及对叙事空间不同层面做出的反应将三个层面纷杂交错在一起,产生了绝妙的讽刺。首先是他塑造的“幸福的家庭”的居住地的选择,他无奈地发现现实环境的混乱以至于无法在现实中选择一个美丽平静的居住地,只好假设为A。其次,主人公在构思“幸福的家庭”中夫妇优美高尚的形象时,第二层叙事空间中的“二十五斤”不停地打断他的思绪。此后,一件件繁琐的家务与贫贱家庭的现实干扰着他虚拟的美好,直至构思夫妇二人用餐时的相敬如宾,他才感觉到“这似乎有点肉麻,哪有这样的家庭?”三层叙事空间的交错更显得主人公处境的可笑和可悲。
随后,第二层的叙事空间越来越干扰到第三层,直至对他的意识产生支配作用,使他对于“幸福的家庭”的创作无法继续下去。在妻子打女儿之前,主人公的思绪虽然被打断,仍能继续,但听到女儿的哭声后,他便再也无法回到自己的空想世界,妻子劳碌的身影、悲戚的眼神使他想到女儿的将来,恐怕也是如此。一代又一代地轮回在“不幸”中,使他更清楚地看到现实的悲哀,终于放弃心中的一丝幻想。在绝望的同时,我们也能体会到鲁迅唤醒主人公的梦后的不忍与痛苦,正如鲁迅所说:“人生苦痛的是梦醒了无路可以走,做梦的人是幸福的;倘没有看出可走的路,最要紧的是不要去惊醒他”。鲁迅对主人公的同情大于嘲讽。
“读者感到的这种喜剧性的悲剧,并不是叙述者干预造成的,而是通过青年作家对空间的感知及叙事空间不同层面的杂错交织客观地展示出的。即使在各空间不同层面内部叙述中,叙述者也并未介入或评论,而是在人物对小说进行构思时与其他人物话语以及对话的交错中,构成种种戏剧性的场面,给人客观印象。”不同的叙事空间层杂错形成的特殊语境,展示了对于主人公的构思的否定,主人公越是认真地构思,叙述内容越是与叙述语境相悖,文本越能呈现出更大意义上的反讽。
参考文献
[1] 叶紫儿,沈悦.浅论叔本华的幸福哲学[J].赤子(上中旬),2015(14):331.
[2] 朱东辉,王秉旭.家庭文化建设浅论[J].学术交流,1993(05):11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