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孤行者的“内心之树”

来源 :文学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dx_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光荏苒,往事历目,当再次捧读文友蔡伏剑的散文之作,我的感觉亦不乏新奇。这些玲珑剔透的文字,犹如空谷足音,传达出了叙说者灵魂深处的淡泊情怀、孤高心绪乃至“执着一念”对“真与美”的精神性诉求。倏忽间,一个精神孤行者的形象在我的眼前漸趋成形,继而呼之欲出。
  蔡伏剑曾在一篇《民间写作》的散文中提到:我始终是一个孤独者,一个具有民间情感的人。然就是这份孤独者的“孤独”,为他日后源源不断的创想提供了纯净的时间。在孤独中,蔡伏剑始终如一地把自我的内心投入于“民间大地”的怀抱,用一种类似于沈从文所谓的“乡下人”之眼光,来睥睨这个商业急剧发展时代里的各种丑恶与肮脏现象。解析蔡伏剑孤峭心相背后文本中所包含的“象外之象”,我似乎看到了一颗孤行者坦诚亦不乏坚实的内心。我们知道,“贬之越深爱之越切”的矛盾情感体验自古以来一直是作为一种高品味而为中国历代文人士子所崇尚。但值得提及的是,蔡伏剑是以自创的风格来表述着这种“古老的敌意”的,于一定程度上彰显了现代人在精神回归的同时因不忍迷失自己而作出的艰涩努力。以传统散文的构成原理为依托,以完全个性化的语言作为抒情达意的载体,蔡伏剑尽力想把自己的一颗孤寂之心培育成为一棵根须粗壮、枝干遒劲、叶簇丰茂的散文之树。
  从形而上层面来进行审美观照,蔡伏剑的散文深得中国传统思想与文化之影响,受“儒释道”浸润更甚。质言之:由于蔡伏剑以一贯坚守着的强大的“中国艺术精神”的“文脉”传统作底,因而才会让他的散文之根脉深扎在了广袤无垠的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土壤里。蔡伏剑的这些学养气十足的文本,除了提到与“东方之思”较为接近的写下《思想录》的帕斯卡尔、提出“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之上”的海德格尔、瓦尔登湖畔搭屋隐居的梭罗与强调“每个人存在的独特和自由性”的雅斯贝尔斯四位大师名字之外,我几乎看不到另一位外国作者的名字,有的尽是大量的中国古今文人的名字。这不能说是蔡伏剑的学养不深,有不能“学贯中西”之嫌,而实为他长期反复浸润于传统并对中华文明情有独钟使然。这种清一色的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汲取以及对历代文人士子的膜拜使得他的散文文本更显清纯无杂,没有丝毫的造作污浊之气。确实,在“中西方文明的碰撞”之下,我们看到了太多杂凑的东西。与好些作者构筑一些“非中非洋”的文本不同的是,蔡伏剑显然摆出了作为一种中国写作者理应要有的本位姿态,行动上多少有点合乎绘画大师潘天寿苦心孤诣追求的“中西绘画要拉开距离”之举。他尽力让自己的文本姓“中”,这在快节奏的当下,实为难能可贵。更令人欣慰的是,在他写下的这些深受着沈从文、周作人、郁达夫、梁实秋、林语堂、胡兰成等传统型文人影响的文本中,蔡伏剑又偏偏在每一个细节表达上置换了自己独特的符号,同时又以他的天然本性赋予了大辩若讷之形式,表达了身处民间的知识分子对当今时代之独特理解。
  蔡伏剑为其近年所写的散文篇章归类为“视野”、“阅读”、“情怀”、“大地”、“家园”、“记忆”六个六重奏。这些交叉并蓄又充满着生活轨迹的文字,自然包含着写作者精神磨砺之印记。蔡伏剑的视野是开阔的;他应归属于学者型写作者之列;他把读书当作自己劳作之余的特殊嗜好。蔡伏剑对往事深情的记忆言说,分明让人体会到了一份份跃动着的对栖息于诗意大地与美丽田园的深深依恋之情。蔡伏剑生活在余姚这块具有七千年河姆渡文明与冠之谓“文献名邦”的人杰地灵之地。他自小酷爱文字,尽管体型瘦弱,可又敏于思索,这种得天独厚的写作禀赋表现在他的散文创作之中则拥有了更多深邃的直逼人类灵魂的东西——精神创造。“愤怒出诗人”,尽管蔡伏剑不乏作为一位真正诗人所拥有的疼痛感,然他更多的还是利用了潜藏于深心之中的卑微感;他懂得宇宙的无垠浩大与人类那苇草般脆弱渺小的反差毕竟太大,从而在他的文字中又深融了一种不失为理性追求的孤独之思。当然在这些初看并不成熟、但细看又似乎天成的作品中,我更欣赏他那篇数不多且极富韵味的游记之作。蔡伏剑的这些游记散文,不单是对江南奇丽之风光或者当今时代之变迁的状写,而更多的则是抒写着与写作者“我之心灵”建立联系的恒久情怀。在商舟纷繁的喧嚣之中,也只有这些“已成惘然”的融和之景,才能让写作者心若止水,翩翩思绪幻化为一抔抔心灵之净土,最终臻于对纯净之地或者纯净之人的无尽向往与追怀的圆融之境,这完全可以从他对孔丘、孟轲、陶渊明、谢灵运、李白、杜甫、范仲淹、苏东坡、王阳明、黄宗羲等中国古代顶级文人的特殊偏爱与推崇中得到印证。蔡伏剑以一颗虔敬诚挚之心尽力地在他的散文中营造了融会古今时空的众多景象,这恰好又为其苦心营构的一棵“内心之树”撑起了一条条挺拔的枝干,从而显得生机盎然,灵妙无比。
  蔡伏剑散文所述说的话题较为广泛,包含着作为正统文人所涉足的诸多领域:哲学、历史、文学、艺术、教育、政治、法律等。因而我们似乎也可以这样说:他的散文是一个兼具哲理性、人文性、审美性、抒情性的“生活万花筒”,犹如葳蕤大树上那蓬勃丰茂的片片绿叶,给予精神疲惫者以享用不尽的余荫。蔡伏剑兴趣广泛,尤喜音乐与美术。我们可从他这些发表不多的作品中管窥一斑:姐妹艺术的质素营养为他的散文书写注入了灵异奇妙的艺术含量。在散文写作中,由于蔡伏剑能直呈本真以及拥有着了然于胸的人生体悟,使得他并不像时下一些“佯狂不知所至”的青年人那样矫情地扮演着传统文明和大众情感的怀疑者和破坏者角色;他极善汲取人人共享的知识与财富,并能保持一定的饥饿感来消化它们。颇为有趣的是,蔡伏剑在写作追求上的一任性情之真并未真的让他陷入了“何戟独彷徨”之境地,反而让他在折向传统的过程中展现了对终极价值的精准把握。
  蔡伏剑对故土家园的眷恋一往情深,这与他出身于“乡土中国”有关。与当下大多数人的世俗化追求不同,蔡伏剑宁愿重新体验那飘逝的未被污染的“乡村记忆”,仿佛只有在那里实存着“冬日暖阳”的诗意美好及亲和温馨的人间情怀,也只有那里能成为他安顿孤独愁绪的心灵驿站。是的,“内心之树只能以自己的方式成长”。蔡伏剑较为独特的思想与情愫,在坚定从容的书写中表现出了掷地有声的铮铮“傲骨”,在貌似散淡的述说中顺利地坚守了作为“人之为人”的良知与信念。
其他文献
一  落过雨,路面湿滑。  借助士多店的灯光,他目测到窄街一片泥泞。若是白天,会看得更清楚,那些黑泥,拌着血水和尘垢。两只流浪猫相互追逐、撕咬,从他腿旁路过。他闻到一股怪味,是屠宰活禽遗留的味道,死鸡子、死鸭子的味道。  每天,他走回寓居的房子,都会经过这条窄街。他想,他们来深圳,就不迎他们上门了。他也搞不清,他们是从哪里打听到他的电话号码,联系上他。老家的街坊邻居、同学、朋友,除了父母,他基本断
期刊
刘萍是在三十九岁这年跟丈夫离婚的,丈夫出轨。其实丈夫出轨不止一次,第一次出轨是在她大概三十岁的时候,具体时间她不得而知。即使女人的直觉再强烈,她也无法精确到是哪一天开始,丈夫和自己做爱,心里想的是另外一个女人。  她是在拿丈夫每个月回家换洗的衣服时发现的,在她给丈夫买的那条深灰色裤子的兜里,最深的地方——如果不是她想抖落出褲兜里的烟丝——那张被揉碎的纸片也许就会被她当作是普通的线团。纸条在裤子里放
期刊
雨  凌晨四点,窗外大雨  我从一阵风雨声中醒来。  早晨,怀孕的妻子还要上班。  我静静地听着窗外的风雨声。  此刻,妻子在连云港的家中  而我,在南京出差。  四点三十分,窗外传来鸟鸣声  早起的候鸟已经开始一天的生活。  面朝北方的窗户  我有一扇面朝北方土地的窗户  这扇窗户,在我二十岁时  也许应该“面朝大海……”  没有虚构的日子已经到来  有时,我会抱着咿呀学语的儿子  和他一起看窗
期刊
一片巧克力的安眠  很多事物的内部都有秘密  比如春天總是诞生怪梦  你跟随一群陌生人登陆时光机  也许闭眼才是正确的选择  你却眯起眼,感受速度,还很好奇  看到了,高速旋转的五颜六色的光束  后来你想,你根本是静止的  只是一片巧克力让你安眠又暗生快乐  后来你看到披着蛇皮的人  一不小心掉进去已无法脱身  黄昏假面具  对面高楼镀着金光的侧面是假面具吗  它在我们手上取走白天,然后放上夜  
期刊
1  立夏节,是让小女孩们巴巴盼望着的节日。  立夏节的早上,会从娘手中拿两个焐得喷喷香的赭色茶叶蛋。一个马上剥开来吃掉;另一个,放进娘打好的五彩线的蛋套里。挂在颈上,晃悠晃悠地晃在胸前,晃得小女孩的小脸蛋红粉粉的像朵花。通常,男孩子不来拄蛋,蛋套里的蛋,是舍不得拿出来比试的。万一蛋壳拄破了呢?蛋套没蛋就神气不起来了呀!  村子里的农家们,把立夏节看得很重。吃了“立夏米饭”,大人们有的在水田里拔秧
期刊
一  雨声鞭炮似的,把秋红从睡梦中吵醒。雨其实并不大,但她最近失眠,一点点动静传进耳朵,也能放大千百倍。她的耳朵仿佛不是耳朵,而是两只性能良好的扩音器。她转过头,看了看鼾声如雷的蔡一风,索性披上衣服,走到窗边,望着这个湿淋淋的黎明。雨点从高空斜斜坠落,或敲到窗上,或落到芭蕉叶上,或溅到水泥地板上。她看了许久,蔡一风还没醒来。她甚至产生一种错觉,床上躺着的不是蔡一风,而是一只风箱。真是个笨男人啊,她
期刊
“彭思琦”,他翻开花名册熟悉新一批学生的名字,看到这个名字时手指在上面停顿了一下,有点熟悉。他教过的孩子有好大一拨叫思琪、诗琦,都快混到一起了。继续往下看,果然又遇到了几个与记忆同名的,张锋、邵峰、李峰。  第二天点名时,他把所有学生都点起来自我介绍,轮到彭思琦,她别别扭扭地站到讲台上,眼睛一直看着讲台上的粉笔盒轻声说话。他听见她说她是市二中毕业的,业余爱好画画。他昨天翻看过所有学生的成绩册,彭思
期刊
素萍起身时,日光已经斜了下来,她背过身穿乳罩,可能是刚才被董建平动作猛烈扭到了,手有点酸,反手扣乳罩的扣子时才发觉手不太舒服,不过也没什么大碍,她停顿了一下,吸了口气。  “怎么啦?”董建平好像还没缓过劲来,正坐在床头吸烟,一时没找到烟灰缸,他一手夹烟一手摊在底下等着接烟灰,看起来像在坐禅。  “没什么。”素萍继续穿,用乳罩遮住乳房,“要不,咱们还是分了吧。”  董建平没说什么,也没接素萍的话茬,
期刊
青年作家文珍的小说创作,一向以对当下时代城市人情感生活的勘探与表现而著称于世。她的中篇小说《河水漫过铁轨》,所集中关注探索的,依然是这样的一个题材领域。小说采用了第一人称的限制性叙事方式,叙述者“我”也即陆子,作为小说中不可或缺的一位重要人物,是北京一家会计事务所的职员。用叙述者“我”不无自得色彩的叙事话语来说,就是“像我这样的人,某种程度上一直是她的反面:毕业后留京工作,一路稳步升迁,到现在已经
期刊
已经很多年没有看见外祖父了,走过白水桥的时候,你不停地东张西望,希望在桥边,或者在桥东面的那个破砖窑旁能够突然见到他的身影。他应该老得快走不动路了,手里肯定拄着那根用黄檀木做成的拐棍,走路七撞八跌,远远看去,像一片枯萎的树叶,所有的水分已经蒸发,所有的颜色都被时间的风雨洗尽。以前在桥边或者在破砖窑旁总能碰见他佝偻着身躯,像在专注地找寻着什么。有时竟然把老柴根一样的手掌搭在额头上,使劲张开烂成通红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