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毛菊在《教育科学研究》2016年第9期《从“规范—律己”到“对他负责”——他者视角下的网络道德教育探寻》一文中指出,网络时代塑造了人们全新的生活空间,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现实的伦理挑战,传统以“规范—律己”(内发性的道德自觉)为伦理取向的网络道德教育并不能真正发挥实践效用。因此,网络道德教育不能局限于对个体“我”的行为规范,而是应该着重于建立“他—我”共在的网络生活伦理,以对“他者意识”的建立来形成对“我”的行为的自觉约束,以对他者的道德承担来稳固平等、共享、自由、民主、多元、兼容的网络生活。
重构“对他负责”的网络道德教育:首先,应培养个体“他—我”共在的网络生活观念:“我”是生活在与“我”同等的众多网络主体之间的;他者既可能是与“我”交往的个别主体,影响“我”对自我生活的认知以及“我”的网络人际,也可能是“我”的网络生活的背景,与“我”一同构造共同的网络生活空间。第二,构建以“他—我”伦理为基础的网络道德规范。教育者要帮助青少年学生理解规范背后的社会伦理原则,建立平等主体间的伦理关系。第三,发展个体网络公共生活的意识与能力。如何在网络公共空间发表言论,如何与他人在网上理性交谈,通过具体的参与实践引导学生学会网络公共交往。此外,还要让学生认同并乐于参与网络公共交往。
重构“对他负责”的网络道德教育:首先,应培养个体“他—我”共在的网络生活观念:“我”是生活在与“我”同等的众多网络主体之间的;他者既可能是与“我”交往的个别主体,影响“我”对自我生活的认知以及“我”的网络人际,也可能是“我”的网络生活的背景,与“我”一同构造共同的网络生活空间。第二,构建以“他—我”伦理为基础的网络道德规范。教育者要帮助青少年学生理解规范背后的社会伦理原则,建立平等主体间的伦理关系。第三,发展个体网络公共生活的意识与能力。如何在网络公共空间发表言论,如何与他人在网上理性交谈,通过具体的参与实践引导学生学会网络公共交往。此外,还要让学生认同并乐于参与网络公共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