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小松鼠找花生果》一课所经历的磨课过程,让我深刻体会到,教学过程实乃治学求真的过程,教学中应当摒弃浮华不实的花架子,寻找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让更多的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得到最大的收益,以达到课堂的高效。本节课教学中经历的几次修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理清线索,去伪存真
修改前:
师:上节课,我们理清了课文的线索,知道课文是按照小松鼠从看到花生的高兴,到寻找花生的急切,到找不到花生的失望,疑惑,到最后终于找到花生的惊喜来叙述的。(出示:高兴——急切——失望——疑惑——惊喜)大家一起读一读。(生读)
师:小松鼠为什么高兴呢?从课文中找出句子,读一读。
……
师:小松鼠寻找花生时急切的心情从哪里看出来,再读课文,找一找相关的句子。
……
修改后:
师:上节课,同学们还提出了几个问题:小松鼠为什么要找花生果?它是怎样找的?又是在哪儿找到的呢?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和小松鼠一起踏上寻找的旅程吧!
不难看出,修改前后的教案在课文线索上做了彻底的改动。前者是以小松鼠的情感为线索,后者是以小松鼠找花生果的过程为线索,并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小松鼠的心情变化。前者是在学生进入文本之前先把线索抛给学生,由教师牵着学生循着线索去学习;后者是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文本展开学习,在深入文本的过程中逐步感悟内容,体会情感。《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修改前的教学方式,看起来学生学得很轻松,课堂气氛也比较热烈,但学生完全是在教师铺好的路上走了一遍而已,没有更多自己探索、钻研所获得的思维训练和情感熏陶,这样的学习,学生能收获多少不得而知。教师在教学中是引导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但不能代替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只有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中有所思、有所感、有所悟、有所得,哪怕学生悟出的不及教师心中所谓的“标准答案”,也是学生实实在在的收获,是值得珍惜的学习成果。
二、落实背诵,情真意切
修改前:
(片段一)
师:这天,小松鼠来到树林边,它发现了什么?(出示花生地的图片,指名)
师:课文中是怎样说的呢?(出示:树林旁边长着许多花生,绿油油的叶子,黄灿灿的小花,真好看。)(生齐读)
师:花生到底好看在哪儿?你能读好它吗?(生读)
师:看着图读一读这个词。
师:颜色这么美,放在句子中我们也要读好它。(指名读)
师:这么美的句子,你能把它背出来吗?一边看图一边根据老师给出的提示语记一记吧!(出示:树林旁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叶子,__________________的小花,真__________________。)
(生自由练背,指名背诵)
(片段二)
师:此时小松鼠的心情从急切盼望见到花生果到满怀失望,把你的感受读给同桌听一听。并练习背诵这段话。(出示:从那以后,小松鼠每天都__________________,看__________________。可是,直到__________________, 也没看见__________________。)
修改后:
(片段一)
师:(出示:树林旁边长着许多花生,绿油油的叶子,黄灿灿的小花,真好看。)花生好看在哪儿呢?
师:你能读好它吗?
师:还有哪儿好看?
师:多美的小花啊,你能美美地读一读吗?
师:面对这么美的花生,老师都忍不住想要赞美它。(师示范朗读)
师:黄灿灿的小花配上绿油油的叶子,多漂亮呀!让我们用最美妙的声音一起来赞美它们吧。(齐读)
师:这么美的句子能把它记在脑海里吗?一边看图,一边记一记。(生自由练背,指名背诵)
(片段二)
师:(出示:从那以后,小松鼠每天都到花生地里去,看花生结果了没有。可是,直到金色的小花都落光了,也没看见一个花生果。)此时,小松鼠的心里感到很(伤心、失望、难过)你能把小松鼠的这种心情读出来吗?(生读)
师:是啊!老师也替小松鼠感到伤心、难过。(师示范背诵第3自然段)
师:现在,同学们自己就是这只小松鼠,走进小松鼠的内心世界,体会它的心情,相信你们不光能读好,也一定能记住这段话。(出示:从那以后,小松鼠每天都__________________ ,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可是,直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也没看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师:小松鼠终于找到花生了!这可多亏了蚯蚓呀!同桌分角色朗读,一人读小松鼠的话,一人读蚯蚓的话,把4、5两个自然段表演一下,别忘了加上表情和动作哦!(生练读,师行间巡视)
师:刚才老师发现这组同学表演得十分投入,请他们上来为大家表演,好吗?谁来读旁白?
朗读和背诵是这篇课文课后练习的重点要求。比较上述两种教学,我觉得修改后的教案主要体现以下两点优势:
1. 将背诵的任务尽可能地在课堂上达成。本课共有五个自然段,修改前的教案只安排了两个自然段的背诵,剩下的三个自然段只能占用学生课后时间去背诵,那势必要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背诵的效果如何也值得思考。而修改后的教案只有第2自然段没有安排背诵环节,其余内容全部都设计了不同形式的背诵方式,学生在课堂上就能完成本课大部分内容的背诵任务,学习负担明显减轻了。 2. 采取了形式多样的背诵方式。低年级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如何将背诵课文变得有趣,让学生乐于接受,是教者值得思考的问题。修改前的教案,两处背诵的方式是一样的,都采用课文填空的方法来背诵。而修改后的教案根据课文内容的不同,分别采用了三种不同形式的背诵方式:看图背诵法,填空背诵法,表演背诵法。同时,教者还适时进行了课文示范朗读和背诵,大大激发了学生背诵的兴趣和热情。学生在背诵时,体会了小松鼠的心情变化,这样,表演背诵时,他们就会加上动作与表情,有了情感的投入,背诵的效果自然会更好。
三、 训练说话,返璞归真
修改前:
师:像“绿油油、黄灿灿”这类表示颜色的词语,你还知道哪些?(白茫茫、蓝湛湛、绿茵茵、红彤彤、黑乎乎、金灿灿)
修改一:
师:像“绿油油、黄灿灿”这类表示颜色的词语,你还知道哪些?(白茫茫、蓝湛湛、绿茵茵、红彤彤、黄澄澄、黑乎乎、金灿灿)
师:(出示图片)看着图片能用刚才所说的词语把句子补充完整吗?
公园里的景色美极了,(),(),真好看。
修改二:
师:文中用“绿油油、黄灿灿”这些词儿把这片花生地写得多美呀!老师这儿也有一张图片(出示图片),能看着图把句子补充完整吗?
公园里有()的花儿,()的草地,()的河水,真好看!
修改三:
师:“绿油油、黄灿灿”这两个词儿把这片花生地的颜色写得多美呀!像这样的词你还知道哪些?
师:你能用上这些词,把这幅图说得更美吗?(出示图片)同桌之间可以小声地讨论。
郊外有()的天空,()的树叶,()的(),真好看!
“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是《语文课程标准》对低年级学生阅读的要求。据此,我们从两个表示颜色的词语“绿油油”“黄灿灿”入手,来引导学生理解并积累词语,同时展开说话训练。修改前的教案只是让学生练习说一说同一类的词语,而前面的课文《世界真美呀》已经接触到一些这样的词语了,所以,学生争相站起来说,这样的训练只是原地踏步,几乎没什么难度,对学生而言也没有多大提高。经过思考,我们把说话训练的落脚点放在模仿课文第1自然段的句式,用上表示颜色的词语,把一处景物描述得更美。但也经过了几轮比较曲折的修改过程。“修改一”直接让学生说,有一定难度;“修改二”提供说话的句式,难度降低了,但局限了思维,说话呈现千篇一律;“修改三”有扶有放,既有坡度又有发挥的空间,是经过摸索后比较理想的说话训练方式。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说话训练点,经过了几轮的修改,无非只有一个目的,找到训练的最佳方式和难度,让更多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我们既不追求可有可无的流于形式的热闹,也不故意拔高对学生的要求,找到适合学生的就是最好的。
完成一节课的教学,可以很简单,也可以百转千回。当我们在教学中不断探索,不断改进,终于寻找到柳暗花明的“那一村”时,我们距离治学求真的境界又贴近了一步。回归语文学习最本真的状态,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发展,我们便能寻找到蓦然回首的美丽。
(作者单位:扬州市东关小学)
一、理清线索,去伪存真
修改前:
师:上节课,我们理清了课文的线索,知道课文是按照小松鼠从看到花生的高兴,到寻找花生的急切,到找不到花生的失望,疑惑,到最后终于找到花生的惊喜来叙述的。(出示:高兴——急切——失望——疑惑——惊喜)大家一起读一读。(生读)
师:小松鼠为什么高兴呢?从课文中找出句子,读一读。
……
师:小松鼠寻找花生时急切的心情从哪里看出来,再读课文,找一找相关的句子。
……
修改后:
师:上节课,同学们还提出了几个问题:小松鼠为什么要找花生果?它是怎样找的?又是在哪儿找到的呢?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和小松鼠一起踏上寻找的旅程吧!
不难看出,修改前后的教案在课文线索上做了彻底的改动。前者是以小松鼠的情感为线索,后者是以小松鼠找花生果的过程为线索,并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小松鼠的心情变化。前者是在学生进入文本之前先把线索抛给学生,由教师牵着学生循着线索去学习;后者是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文本展开学习,在深入文本的过程中逐步感悟内容,体会情感。《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修改前的教学方式,看起来学生学得很轻松,课堂气氛也比较热烈,但学生完全是在教师铺好的路上走了一遍而已,没有更多自己探索、钻研所获得的思维训练和情感熏陶,这样的学习,学生能收获多少不得而知。教师在教学中是引导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但不能代替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只有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中有所思、有所感、有所悟、有所得,哪怕学生悟出的不及教师心中所谓的“标准答案”,也是学生实实在在的收获,是值得珍惜的学习成果。
二、落实背诵,情真意切
修改前:
(片段一)
师:这天,小松鼠来到树林边,它发现了什么?(出示花生地的图片,指名)
师:课文中是怎样说的呢?(出示:树林旁边长着许多花生,绿油油的叶子,黄灿灿的小花,真好看。)(生齐读)
师:花生到底好看在哪儿?你能读好它吗?(生读)
师:看着图读一读这个词。
师:颜色这么美,放在句子中我们也要读好它。(指名读)
师:这么美的句子,你能把它背出来吗?一边看图一边根据老师给出的提示语记一记吧!(出示:树林旁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叶子,__________________的小花,真__________________。)
(生自由练背,指名背诵)
(片段二)
师:此时小松鼠的心情从急切盼望见到花生果到满怀失望,把你的感受读给同桌听一听。并练习背诵这段话。(出示:从那以后,小松鼠每天都__________________,看__________________。可是,直到__________________, 也没看见__________________。)
修改后:
(片段一)
师:(出示:树林旁边长着许多花生,绿油油的叶子,黄灿灿的小花,真好看。)花生好看在哪儿呢?
师:你能读好它吗?
师:还有哪儿好看?
师:多美的小花啊,你能美美地读一读吗?
师:面对这么美的花生,老师都忍不住想要赞美它。(师示范朗读)
师:黄灿灿的小花配上绿油油的叶子,多漂亮呀!让我们用最美妙的声音一起来赞美它们吧。(齐读)
师:这么美的句子能把它记在脑海里吗?一边看图,一边记一记。(生自由练背,指名背诵)
(片段二)
师:(出示:从那以后,小松鼠每天都到花生地里去,看花生结果了没有。可是,直到金色的小花都落光了,也没看见一个花生果。)此时,小松鼠的心里感到很(伤心、失望、难过)你能把小松鼠的这种心情读出来吗?(生读)
师:是啊!老师也替小松鼠感到伤心、难过。(师示范背诵第3自然段)
师:现在,同学们自己就是这只小松鼠,走进小松鼠的内心世界,体会它的心情,相信你们不光能读好,也一定能记住这段话。(出示:从那以后,小松鼠每天都__________________ ,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可是,直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也没看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师:小松鼠终于找到花生了!这可多亏了蚯蚓呀!同桌分角色朗读,一人读小松鼠的话,一人读蚯蚓的话,把4、5两个自然段表演一下,别忘了加上表情和动作哦!(生练读,师行间巡视)
师:刚才老师发现这组同学表演得十分投入,请他们上来为大家表演,好吗?谁来读旁白?
朗读和背诵是这篇课文课后练习的重点要求。比较上述两种教学,我觉得修改后的教案主要体现以下两点优势:
1. 将背诵的任务尽可能地在课堂上达成。本课共有五个自然段,修改前的教案只安排了两个自然段的背诵,剩下的三个自然段只能占用学生课后时间去背诵,那势必要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背诵的效果如何也值得思考。而修改后的教案只有第2自然段没有安排背诵环节,其余内容全部都设计了不同形式的背诵方式,学生在课堂上就能完成本课大部分内容的背诵任务,学习负担明显减轻了。 2. 采取了形式多样的背诵方式。低年级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如何将背诵课文变得有趣,让学生乐于接受,是教者值得思考的问题。修改前的教案,两处背诵的方式是一样的,都采用课文填空的方法来背诵。而修改后的教案根据课文内容的不同,分别采用了三种不同形式的背诵方式:看图背诵法,填空背诵法,表演背诵法。同时,教者还适时进行了课文示范朗读和背诵,大大激发了学生背诵的兴趣和热情。学生在背诵时,体会了小松鼠的心情变化,这样,表演背诵时,他们就会加上动作与表情,有了情感的投入,背诵的效果自然会更好。
三、 训练说话,返璞归真
修改前:
师:像“绿油油、黄灿灿”这类表示颜色的词语,你还知道哪些?(白茫茫、蓝湛湛、绿茵茵、红彤彤、黑乎乎、金灿灿)
修改一:
师:像“绿油油、黄灿灿”这类表示颜色的词语,你还知道哪些?(白茫茫、蓝湛湛、绿茵茵、红彤彤、黄澄澄、黑乎乎、金灿灿)
师:(出示图片)看着图片能用刚才所说的词语把句子补充完整吗?
公园里的景色美极了,(),(),真好看。
修改二:
师:文中用“绿油油、黄灿灿”这些词儿把这片花生地写得多美呀!老师这儿也有一张图片(出示图片),能看着图把句子补充完整吗?
公园里有()的花儿,()的草地,()的河水,真好看!
修改三:
师:“绿油油、黄灿灿”这两个词儿把这片花生地的颜色写得多美呀!像这样的词你还知道哪些?
师:你能用上这些词,把这幅图说得更美吗?(出示图片)同桌之间可以小声地讨论。
郊外有()的天空,()的树叶,()的(),真好看!
“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是《语文课程标准》对低年级学生阅读的要求。据此,我们从两个表示颜色的词语“绿油油”“黄灿灿”入手,来引导学生理解并积累词语,同时展开说话训练。修改前的教案只是让学生练习说一说同一类的词语,而前面的课文《世界真美呀》已经接触到一些这样的词语了,所以,学生争相站起来说,这样的训练只是原地踏步,几乎没什么难度,对学生而言也没有多大提高。经过思考,我们把说话训练的落脚点放在模仿课文第1自然段的句式,用上表示颜色的词语,把一处景物描述得更美。但也经过了几轮比较曲折的修改过程。“修改一”直接让学生说,有一定难度;“修改二”提供说话的句式,难度降低了,但局限了思维,说话呈现千篇一律;“修改三”有扶有放,既有坡度又有发挥的空间,是经过摸索后比较理想的说话训练方式。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说话训练点,经过了几轮的修改,无非只有一个目的,找到训练的最佳方式和难度,让更多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我们既不追求可有可无的流于形式的热闹,也不故意拔高对学生的要求,找到适合学生的就是最好的。
完成一节课的教学,可以很简单,也可以百转千回。当我们在教学中不断探索,不断改进,终于寻找到柳暗花明的“那一村”时,我们距离治学求真的境界又贴近了一步。回归语文学习最本真的状态,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发展,我们便能寻找到蓦然回首的美丽。
(作者单位:扬州市东关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