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谈到“出手”不得不提起武生前辈郭玉昆,他有“出手大王”之称,兵器到了他手上,立刻会变得“活”起来,上下飞舞,变化无穷。笔者有幸看过他晚年时演的《十八罗汉斗悟空》,真的令人折服,从罗汉手中夺过兵器,无论抛、扔、接、磕、碰、绕,又准又稳,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可以说已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郭玉昆长期钻研悟空戏,郑派和张派他都非常痴迷,经常两个流派交替着演,《闹天宫》和《十八罗汉斗悟空》是他的拿手戏。“宝剑入鞘”是郭玉昆首创的,堪称一绝,震惊了上海滩。这个“出手”是左手持剑鞘,右手持剑,从背后扔向空中,落入鞘中。就凭这个绝招,使他票房大卖,观众争先恐后,都想一睹为快。
最近看到几篇报道说郭玉昆的“出手大王”是被逼出来的。原来,旧时上海滩的京剧市场竞争实在激烈,他经常与张翼鹏、小王桂卿兄弟同台竞技,由于他的“出手”新颖,武打套路俏皮,经常遭遇被同行“偷艺”,迫使他不断地研究创新,成就了他“出手大王”的美名。后来,郭玉昆曾调侃道:“当初若不是小王(桂卿)哥儿仨挤兑我,逼得我天天琢磨变招数,哪会有我这个‘出手大王’?”
上海京剧院的著名武生赵国华在“出手”方面也有较深的造诣,继承了许多前辈的绝技。但他并不满足于现有的“玩意儿”,为了革新花了不少心思。我们可以通过新编神话京剧《盘丝洞》,来了解赵国华在“出手”上的创新成果。
首先,他尝试了“绕圈宝剑入鞘”,即单腿站立绕圈的同时,剑鞘先“串腕”(在手腕上绕一圈),然后完成“宝剑入鞘”的动作。这可以叫做“复合式出手”,难度之大是可想而知的。所谓一心不能二用,这对于大脑的考验极大,可是他做到了。这个新“玩意儿”很受观众欢迎,也是赵国华的杀手锏。
接着,他又研发了“组合式出手”。孙悟空以金箍棒对付手持锤、叉、刀、柺等各式兵器的妖怪,一边打斗,一边完成各种“出手”,可以说这是“化学把子”的延续。在同一套“出手”中,耍几种不同的兵器是很困难的。因为各种兵器的分量不一样,耍法不一样,手感和“范儿”也都不一样,所以非常考验大脑的记忆功能。这套“组合式出手”的收尾处也是高潮突起之处,金箍棒落在脚上,上面压一把单刀,一手耍双头锤,一手持叉绕柺,等到把手上的兵器都处理掉之后,用脚同时勾起棒和刀,先接住棒,然后顺势用棒接住刀,绕刀、顶刀,最后顶锤,这一连串的高难度技巧依次呈现,一气呵成,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成为新时代独具创造力的“出手”。
以往,绕刀、顶刀都是单调头,赵国华首先尝试了双调头,即刀在空中旋转两周后顶住,提升了难度的同时,也增强了可看性。他还研究如何用翎子绕刀和绕双刀,乍一听有点不可思议,但是他都进行了舞台实践,并取得了成功。
另外,赵国华还在《闹地府》一剧中进行了一些“出手”的创新实验,比如从判官手中夺过判官笔,借鉴双鞭的耍法,把两支判官笔玩得非常花哨。再如从大头鬼手中抢过大扇子,运用抛、扔、转、绕等手段,耍出各种新奇的花样,使观众新鲜感大增。
笔者在学生时期,就向赵国华老师学习“出手”的各种基本技巧。此次在《五百年后孙悟空》中,展现的双调头顶刀、顶双头锤以及双手耍三个锤的“出手”,就得益于赵老师的指点。赵老师经常讲,想练好“出手”,道具必须称手,不仅要研究其构造原理,甚至还要亲自动手制作加工。
俗话说熟能生巧,“出手”亦是如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至少需要十年的修炼,才能达到一定的水准。不过,若想达到十拿九稳、出神入化的境界,光靠苦练还不行,更重要的是对心理素质的训练。有的演员平时练得挺好,可是一上台就紧张,频频失手,这就是心理素质不过关。因此,必须通过长期的舞台实践,克服心理障碍,越是大场面,越是要淡定,只有在松弛的状态下,才能发挥出正常水平。即便有失误也是正常的,需要有预见性和临时应变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万无一失,有惊无险。
郭玉昆长期钻研悟空戏,郑派和张派他都非常痴迷,经常两个流派交替着演,《闹天宫》和《十八罗汉斗悟空》是他的拿手戏。“宝剑入鞘”是郭玉昆首创的,堪称一绝,震惊了上海滩。这个“出手”是左手持剑鞘,右手持剑,从背后扔向空中,落入鞘中。就凭这个绝招,使他票房大卖,观众争先恐后,都想一睹为快。
最近看到几篇报道说郭玉昆的“出手大王”是被逼出来的。原来,旧时上海滩的京剧市场竞争实在激烈,他经常与张翼鹏、小王桂卿兄弟同台竞技,由于他的“出手”新颖,武打套路俏皮,经常遭遇被同行“偷艺”,迫使他不断地研究创新,成就了他“出手大王”的美名。后来,郭玉昆曾调侃道:“当初若不是小王(桂卿)哥儿仨挤兑我,逼得我天天琢磨变招数,哪会有我这个‘出手大王’?”
上海京剧院的著名武生赵国华在“出手”方面也有较深的造诣,继承了许多前辈的绝技。但他并不满足于现有的“玩意儿”,为了革新花了不少心思。我们可以通过新编神话京剧《盘丝洞》,来了解赵国华在“出手”上的创新成果。
首先,他尝试了“绕圈宝剑入鞘”,即单腿站立绕圈的同时,剑鞘先“串腕”(在手腕上绕一圈),然后完成“宝剑入鞘”的动作。这可以叫做“复合式出手”,难度之大是可想而知的。所谓一心不能二用,这对于大脑的考验极大,可是他做到了。这个新“玩意儿”很受观众欢迎,也是赵国华的杀手锏。
接着,他又研发了“组合式出手”。孙悟空以金箍棒对付手持锤、叉、刀、柺等各式兵器的妖怪,一边打斗,一边完成各种“出手”,可以说这是“化学把子”的延续。在同一套“出手”中,耍几种不同的兵器是很困难的。因为各种兵器的分量不一样,耍法不一样,手感和“范儿”也都不一样,所以非常考验大脑的记忆功能。这套“组合式出手”的收尾处也是高潮突起之处,金箍棒落在脚上,上面压一把单刀,一手耍双头锤,一手持叉绕柺,等到把手上的兵器都处理掉之后,用脚同时勾起棒和刀,先接住棒,然后顺势用棒接住刀,绕刀、顶刀,最后顶锤,这一连串的高难度技巧依次呈现,一气呵成,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成为新时代独具创造力的“出手”。
以往,绕刀、顶刀都是单调头,赵国华首先尝试了双调头,即刀在空中旋转两周后顶住,提升了难度的同时,也增强了可看性。他还研究如何用翎子绕刀和绕双刀,乍一听有点不可思议,但是他都进行了舞台实践,并取得了成功。
另外,赵国华还在《闹地府》一剧中进行了一些“出手”的创新实验,比如从判官手中夺过判官笔,借鉴双鞭的耍法,把两支判官笔玩得非常花哨。再如从大头鬼手中抢过大扇子,运用抛、扔、转、绕等手段,耍出各种新奇的花样,使观众新鲜感大增。
笔者在学生时期,就向赵国华老师学习“出手”的各种基本技巧。此次在《五百年后孙悟空》中,展现的双调头顶刀、顶双头锤以及双手耍三个锤的“出手”,就得益于赵老师的指点。赵老师经常讲,想练好“出手”,道具必须称手,不仅要研究其构造原理,甚至还要亲自动手制作加工。
俗话说熟能生巧,“出手”亦是如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至少需要十年的修炼,才能达到一定的水准。不过,若想达到十拿九稳、出神入化的境界,光靠苦练还不行,更重要的是对心理素质的训练。有的演员平时练得挺好,可是一上台就紧张,频频失手,这就是心理素质不过关。因此,必须通过长期的舞台实践,克服心理障碍,越是大场面,越是要淡定,只有在松弛的状态下,才能发挥出正常水平。即便有失误也是正常的,需要有预见性和临时应变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万无一失,有惊无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