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创新思维的培养是创新教育的重中之重。教师只有转变教学观念,鼓励学生进行数学猜想,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适当引导学生参加科研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乐于钻研、善于思考、勤于动手的习惯,才会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数学。
【关键词】创新思维 学生 观念
创新思维是具有创新精神思维人捕捉到新颖、有价值的信息并把它输入大脑后,进行分析、整理,抓住事物的本质,通过研究、推理、判断后形成新颖、独特、科学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方案、计划或观点的思维过程。
一、创新思维的特点
创新思维本质特征是新颖性,它不同于一般思维活动,而在于要打破常规解决问题的方法,将已有的知识或经验改组或重建,创造出个体所未知或社会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与一般思维比较,创新思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特征:
1. 独特性。创新思维的独特性是指产生不寻常的反应和打破常规的那种能力。它主要表现在思维的方法、思维的角度、思维的层次、思维的深度、思维的广度等方面与一般思维有所差别。
2. 抗压性。由于创新思维产生的观点、方案、计划会与别人的不一样而遭到反对、抑制,而创新思维不会因为这些原因而改变或灭亡,反而会更完善、更科学。
3. 实践性与综合性。创新是基于实践的基础之上,创新思维所产生的观点、方案、计划只有在实践中得到检验,才能产生其蕴含的精神力量和物质财富。创新思维是站在巨人肩上的思维,即把许多前人的理论观点吸收过来进行整理、综合,使之成为思维的材料,加快自己思维的进程,同时还把自己思维过程中的观点进行综合,加强其条理性。
4. 全面性与多向性。面对现象,创新思维不但考虑表面的东西,更考虑其本质的东西,观察现象的各个方面,并且这种思维不定期由此及彼,联想思维中相近的、类似的或相反的东西。创新思维的局限在于它所面对的现象和已经确定的思维目标,它的思维过程不是单向的,而是多向的,所产生的观点、设想、方案也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多样的。
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
1. 转变观念,鼓励进行数学推广、提倡问题解决多样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给学生足够多的时间和足够大的空间,让他们有足够大的空间表现自己的聪明才干。教师要对学生信任,要给他们足够多的信心,鼓励他们实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元化。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教师应该主动帮助学生,让他们自己动手、动脑,让他们从自己的经验出发来解决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鼓励进行数学猜想。数学猜想是数学创造由隐性到显性的中介,提出数学猜想的过程本质上仍是数学探索和创造的过程。例如,考虑“轴对称图形”的教学设计。首先出示正方形、三角形等图形,让他们先观察这类型的图形,并讨论它们可能具有的性质;其次,让他们动手操作,看通过怎么样的操作可以使左、右两部分完全重合……这便是“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再次,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当学习了轴对称图形后,还可以让学生以互相提问的方式来列举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学生在探索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了观察、实验、归纳、类比、推理等过程。
3. 鼓励进行数学反驳、反思。反驳也是一种数学创造,是促进数学发展的强大动力。通过反思思维的训练,可以改变思维习惯,可以得到许多创新的灵感。培养反向思维有两种方式:一是把事物的作用过程倒过来思考。受思维习惯的影响,人们思考问题时往往沿着固有的思维定式和思维程序去进行,顺着事物发展和作用的正常程序去进行。反向思维弥补了正常思维的不足,对于变量多而复杂的重大问题,常常能取得满意的解决方法。二是把事物的重要结果倒过来思考。反向思维将结果倒过来思考,可获得常规思维发现不了的新出路、新方法、新结果。
4. 拓宽学生知识面。在当今社会,社会需求的不再是专业人才,而是综合型人才。教师除了教授专业的数学知识外,更应该给学生介绍一些哲学、文学等方面的知识,这样才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掌握的知识越全面,越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5. 引导学生适当参加科研活动。适当参加科研活动不仅有利于深化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而且有利于学生对学习提出更高层次的要求。另外,在科研活动中,学生的观察问题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都会得到提高。
6. 创设问题情境。对于优秀的数学老师来说,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有严谨的逻辑推理外,还要会创设情境问题,这样可以对学生的创造情绪起到激发作用,有助于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可以帮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结合自己的经验,用自己的思考方式来重新定义各种证明的方法、运算的准则及各种定律。老师除了帮助学生解答各种疑问的同时,还应该给他们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适量的安排一些具有开放性和思考性的问题,让他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解决一些比较实际性的问题,留给他们充足的时间,培养他们善于思考、乐于钻研、勤于动手的好习惯,让他们在快乐、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数学。
【参考文献】
[1]马复.设计合理的数学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李士锜,李俊.数学教育个案学习[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马明.马明数学教育文集[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1994.
【关键词】创新思维 学生 观念
创新思维是具有创新精神思维人捕捉到新颖、有价值的信息并把它输入大脑后,进行分析、整理,抓住事物的本质,通过研究、推理、判断后形成新颖、独特、科学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方案、计划或观点的思维过程。
一、创新思维的特点
创新思维本质特征是新颖性,它不同于一般思维活动,而在于要打破常规解决问题的方法,将已有的知识或经验改组或重建,创造出个体所未知或社会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与一般思维比较,创新思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特征:
1. 独特性。创新思维的独特性是指产生不寻常的反应和打破常规的那种能力。它主要表现在思维的方法、思维的角度、思维的层次、思维的深度、思维的广度等方面与一般思维有所差别。
2. 抗压性。由于创新思维产生的观点、方案、计划会与别人的不一样而遭到反对、抑制,而创新思维不会因为这些原因而改变或灭亡,反而会更完善、更科学。
3. 实践性与综合性。创新是基于实践的基础之上,创新思维所产生的观点、方案、计划只有在实践中得到检验,才能产生其蕴含的精神力量和物质财富。创新思维是站在巨人肩上的思维,即把许多前人的理论观点吸收过来进行整理、综合,使之成为思维的材料,加快自己思维的进程,同时还把自己思维过程中的观点进行综合,加强其条理性。
4. 全面性与多向性。面对现象,创新思维不但考虑表面的东西,更考虑其本质的东西,观察现象的各个方面,并且这种思维不定期由此及彼,联想思维中相近的、类似的或相反的东西。创新思维的局限在于它所面对的现象和已经确定的思维目标,它的思维过程不是单向的,而是多向的,所产生的观点、设想、方案也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多样的。
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
1. 转变观念,鼓励进行数学推广、提倡问题解决多样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给学生足够多的时间和足够大的空间,让他们有足够大的空间表现自己的聪明才干。教师要对学生信任,要给他们足够多的信心,鼓励他们实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元化。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教师应该主动帮助学生,让他们自己动手、动脑,让他们从自己的经验出发来解决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鼓励进行数学猜想。数学猜想是数学创造由隐性到显性的中介,提出数学猜想的过程本质上仍是数学探索和创造的过程。例如,考虑“轴对称图形”的教学设计。首先出示正方形、三角形等图形,让他们先观察这类型的图形,并讨论它们可能具有的性质;其次,让他们动手操作,看通过怎么样的操作可以使左、右两部分完全重合……这便是“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再次,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当学习了轴对称图形后,还可以让学生以互相提问的方式来列举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学生在探索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了观察、实验、归纳、类比、推理等过程。
3. 鼓励进行数学反驳、反思。反驳也是一种数学创造,是促进数学发展的强大动力。通过反思思维的训练,可以改变思维习惯,可以得到许多创新的灵感。培养反向思维有两种方式:一是把事物的作用过程倒过来思考。受思维习惯的影响,人们思考问题时往往沿着固有的思维定式和思维程序去进行,顺着事物发展和作用的正常程序去进行。反向思维弥补了正常思维的不足,对于变量多而复杂的重大问题,常常能取得满意的解决方法。二是把事物的重要结果倒过来思考。反向思维将结果倒过来思考,可获得常规思维发现不了的新出路、新方法、新结果。
4. 拓宽学生知识面。在当今社会,社会需求的不再是专业人才,而是综合型人才。教师除了教授专业的数学知识外,更应该给学生介绍一些哲学、文学等方面的知识,这样才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掌握的知识越全面,越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5. 引导学生适当参加科研活动。适当参加科研活动不仅有利于深化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而且有利于学生对学习提出更高层次的要求。另外,在科研活动中,学生的观察问题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都会得到提高。
6. 创设问题情境。对于优秀的数学老师来说,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有严谨的逻辑推理外,还要会创设情境问题,这样可以对学生的创造情绪起到激发作用,有助于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可以帮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结合自己的经验,用自己的思考方式来重新定义各种证明的方法、运算的准则及各种定律。老师除了帮助学生解答各种疑问的同时,还应该给他们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适量的安排一些具有开放性和思考性的问题,让他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解决一些比较实际性的问题,留给他们充足的时间,培养他们善于思考、乐于钻研、勤于动手的好习惯,让他们在快乐、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数学。
【参考文献】
[1]马复.设计合理的数学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李士锜,李俊.数学教育个案学习[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马明.马明数学教育文集[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