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要闻聚焦
李克强出席香港大学百周年校庆典礼
8月18日,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出席香港大学百年校庆典礼,代表中央政府对香港大学表示热烈祝贺。校庆典礼由香港大学校监、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曾荫权主持。参加典礼的香港大学师生、校友和嘉宾等共600人,其中包括20位来自香港、内地和海外大学的校长。李克强表示,今天的香港大学已跻身国际高等学府前列。这是香港的光荣,也是国家的骄傲。
在校庆典礼上,李克强透露,中央有关部门将从明年开始设立专项资金,每年支持1 000名香港大学学生和教师到内地学习、考察和开展科研工作,加强内地和香港的教育交流。
李克强将一套9 129册的大型珍贵书籍《中华再造善本》赠予香港大学。《中华再造善本》是国家一项重要的文化建设工程,它精选唐、宋、元、明、清时期兼具文物价值和学术价值的古籍善本影印,涵盖中华文化典籍精髓,呈现了中华文明的辉煌。
(本刊摘编自香港大学网站,2011年8月19日)
刘延东在京出席中国“法语年”开幕式
9月13日,中国“法语年”开幕式在北京语言大学举行,国务委员刘延东与法国国务部长兼外交与欧洲事务部长阿兰·朱佩出席活动并致辞。
刘延东表示,中法语言文化交流正从涓涓细流汇成长河,进入历史活跃时期。目前中国有10万人在各类机构学习法语,在法留学生达3万多人,法语联盟已在中国建立了15个分支机构,有2.7万名学生。
在法国,汉语热也持续升温,学习汉语的大中小学生达到4.8万人。中国在法国开办了15所孔子学院,累计接收学员近9 000人。赴法留学的学生也日渐增多,去年超过6 300人。
刘延东表示,面向未来,中国把人文交流作为中法关系迈向新台阶的重要举措,将进一步加强同法国在文化、教育、科技领域的合作,支持两国文化机构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推动两国院校间建立和发展伙伴关系,扩大互派青年留学生规模,支持汉语在法国和法语在中国的推广。
朱佩在广东珠海参加中山大学中法核工程与技术学院揭牌仪式及开学典礼时表示,目前有3万中国学生在法国读书,希望到2015年,这一数字能达到5万。朱佩还补充说,法国将为实现这一目标作出努力,并会保证教学质量,让中国留学生得到最优质的教学资源。
2010年11月,胡锦涛主席与萨科齐总统共同商定互办中法语言年。法语年期间,中法双方将在北京、上海、广州、长春、武汉等地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更多中国人学习法语。
(本刊摘编自中国政府网,2011年9月13日)
教育部发布今年第2号留学预警:
赴乌克兰留学应注意的情况和问题
9月14日,教育部发布今年第2号留学预警,提出当前赴乌克兰留学存在一些应该注意的问题。一是部分留学人员持有不被承认的本科文凭。有留学人员所持本科文凭系由国内无颁发本科毕业证书资质的办学单位颁发,有的甚至还通过有关部门办理了公证手续。二是不法分子相互勾结,应一些留学人员的要求,随意更改正规学习年限,本应四年才能完成的本科,却改为三年完成并取得学士学位。三是以就读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名义缩短在乌留学时间。有的所谓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根本未经过合法审批。四是个别在乌克兰专门从事留学中介活动的华人利用赴乌克兰留学费用低和一些学校对国际学生教学和管理上的漏洞,勾结乌克兰当地的非法分子,制造假证,谋取不义之财。
教育部提醒赴乌克兰留学人员、留学中介服务机构和相关部门:第一,要密切注意上述相关情况。选择和办理赴乌克兰留学,应严格遵守法律和学校的校规,不要贪图利益参与或从事违反法律或校规的活动。第二,当前乌政府相关部门尚未制定招收国际学生的统一标准,高校对国际学生的招收和管理制度不统一。乌克兰高校普遍重视吸收国际学生,部分高校对国际学生入学不设门槛,要求较低,学生交学费即可办理入学。第三,我国在乌克兰学习的留学生基本以高中毕业到乌克兰读本科为主,主要集中在经济、管理、艺术和语言等学科,而在乌克兰办学水平比较高的理工科专业就读的学生较少。第四,通过可靠渠道全面了解国外相关情况,特别是留学学校的相关信息。
(本刊摘编自教育涉外监管信息网,2011年9月14日)
地方传真
天津:迎来英国惠灵顿公学首个海外分校
8月26日,英国惠灵顿公学首个海外分校——天津惠灵顿国际学校举行开学典礼,来自美国、澳大利亚、英国、韩国等28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名适龄青少年成为首批学生。
天津惠灵顿国际学校校长柯德文说,分校的办学理念与英国总校一脉相承,不仅要培养出成绩优异的学生,更要培养他们的国际视野、领导力、责任感和服务他人的信念。他希望孩子们能在欢乐、轻松、充满友情的氛围中学习生活。
据了解,天津惠灵顿国际学校的课程设置以英国总校课程为基础,采用全英文教学。除开设文化课外,这所学校还开设赛艇、高尔夫、马球等特色课程,以及书法、国画、陶艺等具有“中国元素”的课程。
作为天津“陆家嘴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惠灵顿国际学校建筑面积3.54万平方米,英伦风格的校舍建筑沿用英国惠灵顿公学传统的“方庭”特征,教育层次涵盖学前教育及基础教育,为2至18岁外籍人士子女提供英式国际教育。
(本刊摘编自中国新闻网,2011年8月26日)
贵阳:第四届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
推进务实合作
8月17日~20日,由教育部、贵州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第四届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在贵阳举行。此次交流周的主题是“走向更加务实有效的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合作,打造开放创新的交流平台,推动贵州高校率先扩大对外开放”。
教育部副部长郝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助理总干事唐虔,国务院参事、孔子学院总部总干事许琳,中国驻东盟大使佟晓玲,东盟秘书处副秘书长密士兰·宾·卡曼,东盟国家部分驻华使节、教育官员,中国部分高校校长以及专家学者等300余人参加了开幕式。
从2008年起,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已连续在贵州举办了三届。三届交流周成果显著,共有31所东盟大学和47所中国大学签署了135份合作协议,东盟学生来华逾4万,中国在东盟的留学生超过7万;中国高校开设了所有东盟成员国语言专业,向东盟派遣汉语教师和志愿者近5 000人,为东盟培养汉语教师近万人次;中国在东盟国家建立了18所孔子学院和14个孔子课堂,近千名东盟学生应邀来华参加夏令营。同时,众多贵州高校也与东盟国家的大学开展了实质性合作。贵州高校国际化进程加快,整体水平明显提高,在开放交流中大获裨益。
(本刊摘编自贵州省人民政府网,2011年8月18日)
武汉:推进教育国际化实验区改革
武汉市近日宣布未来十年将开展7个教育重大改革试点,包括城乡教育一体化改革、义务教育学校发展共同体改革、中小学小班化教学改革、职业教育公益性实现途径改革、市属高校战略联盟改革、现代学校制度改革和教育国际化实验区改革。
据悉,武汉市将建设教育国际化实验区,在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江岸、江汉等城区开展教育国际化实验试点,开展双语教学,着重办好4至5所外籍人员子女学校。
(本刊摘编自《湖北日报》,2011年9月16日)
厦门:50名外国政府官员中文学习班开学
(河北外国语职业学院,2011年9月14日)
行业动态
赴美读研中国学生被录取人数增长23%
连续六年两位数增长
据美国研究生院委员会8月16日公布的研究报告,今年美国招收的研究生阶段的国际学生人数与去年相比总体增长了11%,是2006年以来增长幅度最大的一年。
与上一学年相比,被录取的中国学生增加了23%,连续六年实现两位数增长。中东地区和土耳其学生被录取人数增长16%;印度学生被录取人数增长8%,是2007年以来的首次上升;韩国学生被录取人数也在连续4年下跌后今年首度攀升。
报告还公布了申请赴美国攻读研究生学位的各国学生人数。与去年相比,申请2011年秋季入学的中国学生增加了21%,中东地区和土耳其学生人数增加了16%,印度和韩国学生人数分别增加了8%和2%。
(本刊记者张力玮编译,2011年9月15日)
首届全国高职院校财经类骨干教师高级
研修班与首届全国高校电子商务类核心课程
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京举行
为进一步提高我国高职院校财经类课程与高等院校电子商务类核心课程的教学与研究水平,7月22日-25日,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与北京大学出版社联合主办的第一届全国高职院校财经类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和第一届全国高校电子商务类核心课程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北京举行。来自北京邮电大学、西华大学、重庆邮电大学等全国50多所院校的近百位老师参加了研修活动。
在第一届全国高职院校财经类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上,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综合处处长刘培俊作了关于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方式转变的政策走势的主题报告。在分析了我国在21世纪第二个十年的经济发展趋势后,刘培俊总结了经济发展的三个转变和五个趋势,提出职业教育面临的九大问题和改革的紧迫性,回答了如何构建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问题。
在第一届全国高校电子商务类核心课程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上,教育部高等学校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张宁教授,南京邮电大学姚国章教授等全国电子商务类核心课程的学科带头人围绕高校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科、教材与课程建设、电子商务发展与电子商务教学实践等主题作了报告。
专家们深入浅出的政策分析、学术讲解、案例分享激发了参会教师们的思考与激情,他们通过小组互动、向主讲教师提问等方式对相关课程教学的经验和心得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本刊记者尹杰供稿,2011年8月15日)
128名汉语教师将赴91国执教
8月25日,128名汉语教师结束了由中国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的在天津的集训,将于9月分别赴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等91个国家执教。
培训承办方、南开大学项目负责人李英姿介绍,此次培训内容涉及汉语教学技能技巧、当代中国国情、中华文化、跨文化交际和赴任国适应性等。培训班采取案例教学、任务式培训、名家讲座、自主学习等形式,还特别设计了中华才艺教学,开设太极拳、剪纸、书法等课程。
据悉,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国家汉办已先后输出赴外汉语教师及志愿者1万余人,遍布全球119个国家和地区。参加此次培训的128名汉语教师来自中国26个省、市、自治区的84所大学。
(本刊摘编自中国新闻网,2011年8月25日)
第24届学习、教育
和培训中的信息技术国际标准组织论坛
聚焦教育信息技术标准与应用
由学习、教育和培训中的信息技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IEC JTC1 SC36)主办,华东师范大学、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教育技术分技术委员会、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委托华东师范大学上海数字化教育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承办的第24届学习、教育和培训中的信息技术国际标准化组织全会、工作组会议及开放论坛,于 9月9日-17日在上海召开,参加论坛的专家、代表160多人,其中60多位是来自学习、教育和培训中的信息技术国际标准组织44个成员国家的中外专家。
华东师范大学校长俞立中在欢迎致辞中说,2007年7月,华东师范大学成立了教育信息化系统工程研究中心,在教育技术领域进行“产学研”一体化建设,先后与十多家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并与美国密苏里大学、日本横滨大学等设立联合研究项目。2010年,中国首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数字化教育装备工程研究中心——上海市数字化教育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华东师范大学挂牌。
9月14日,主题为“学习、教育和培训领域的新技术与标准化——产学研合作创造教育信息化未来”的开放论坛举行,与会代表结合标准的研究和应用,交流与探讨教育信息化技术和标准的发展趋势,涉及的议题包括教育中的新兴技术、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的新趋势、电子课本和电子书包的标准与应用、虚拟实验的标准与应用等。
此次论坛深入地探讨了教育信息技术标准和应用的发展方向,展示了国际和国内该领域的研究亮点和新动向,尤其是电子课本、电子书包、教育云、虚拟实验及其相关标准与应用研究等。论坛将为相关领域的后续研究提供思路和指导,共同促进教育信息化领域的持续进步和纵深发展。
(华东师范大学吴永和、贺斌供稿,2011年9月15日)
第十三届多特蒙德教育论坛聚焦上海基础教育
9月6日,主题为“向上海学习?”的第十三届多特蒙德教育论坛在德国多特蒙德市政厅举行。论坛由德国政府海外学校教育质量管理委员会主席、卢森堡大公国教育改革与发展谘议委员会委员、多特蒙德教育改革与发展谘议委员会主席汉斯·君特·罗尔夫教授主持。多特蒙德市各级各类学校校长、教育行政领导、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以及社会各界名流100余人出席论坛。
上海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中心俞可博士作为主嘉宾发表主旨讲演。俞可从地理政治与教育教学两个视角剖析了上海学子在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中夺冠的影响。另外,多特蒙德市三位中学校长还介绍了各自与中国合作开展的学生互换项目与中文课程情况。
多特蒙德教育论坛由多特蒙德教育改革与发展谘议委员会主办,不定期在市政厅举行,每届聚焦一个热门话题并邀请一位主嘉宾发表主旨讲演。
(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9月13日)
使馆连线
法国理科精英教育项目
助50名中国高中生入读法国顶尖工科院校
法国驻华大使馆文化教育合作处近日启动了2012年“50名中国高中生就读法国理科精英教育”项目。
该项目面向全国优秀高三理科学生,考生被录取后将进入法国培养理工科精英的高等院校学习。
2011-2012年度的笔试时间在2011年10 月15日,面向理科成绩特别优异的2011-2012学年度高三学生。笔试成绩通过的学生将在11月进行面试。面试的主要目的是评估考生赴法学习的动机以及法语或英语水平。最终被录取的学生将于2011年12月初至2012年7月初在上海法语培训中心接受法语强化培训及理科课程培训,2012年9月进入法国19所高等学校预科班学习。
(法国驻华大使馆,2011年9月5日)
中德大学生共庆中秋 探讨中德文化异同
9月13日,近30名中德大学生在柏林中国驻德国大使馆教育处共庆中秋佳节。教育处姜锋公参从中德两国对月亮的不同联想和欣赏角度,引发了大家关于中德审美和文化异同的讨论。中德两国学生与教育处的工作人员就中国的传统、文化、哲学、教育、生活等主题进行了热烈的交流。
参加此次联欢活动的德国学生大多在中国大学留学一学期或一年,他们讲述了在中国的经历和对中国的印象,认为在中国的经历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观念都有重要的意义。德国自由大学汉学专业的几位同学表示,活动像个“信息交流会”,很高兴认识这么多不同专业的同学,听到大家从不同角度讲述自己的中国经历和经验。
(中国驻德国大使馆教育处,2011年9月5日)
中德双边语言教学合作发展喜人
8月15日,应德国各州文化教育部长联席会议邀请,我国开设德语课程的40所中学代表对德国中学和高校进行为期一周的考察访问,并与德国外交部、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等机构就促进中德学校伙伴关系、推动汉语和德语在对方学校的教学等话题进行了交流。
中国驻德使馆教育处公参姜锋介绍,2006年中国教育部邀请德国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秘书长蒂斯教授率团访华,实质性推动了两国中学间的合作,为汉语和德语在对方国家的推广起到了关键的作用。经过5年的发展,目前德国至少有300多所学校开展各种形式的汉语教学,与中国140多所学校建立了交流关系。在中国,70多所中学开设德语课程,其中40所中学实施德语语言证书项目。我国教育部与德国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十多年的良好合作,促成了两国高等教育领域学历学位的互认,为优秀的中国高中毕业生直接到德国高校上学开创了新的途径。
德国外交部文化交流司司长温特先生感谢中国政府对两国中学交流的支持,希望通过伙伴学校项目,能有更多的德国和中国学校建立联系,增进两国青年人的交流。
(中国驻德国大使馆教育处,2011年9月5日)
编辑:张力玮
李克强出席香港大学百周年校庆典礼
8月18日,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出席香港大学百年校庆典礼,代表中央政府对香港大学表示热烈祝贺。校庆典礼由香港大学校监、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曾荫权主持。参加典礼的香港大学师生、校友和嘉宾等共600人,其中包括20位来自香港、内地和海外大学的校长。李克强表示,今天的香港大学已跻身国际高等学府前列。这是香港的光荣,也是国家的骄傲。
在校庆典礼上,李克强透露,中央有关部门将从明年开始设立专项资金,每年支持1 000名香港大学学生和教师到内地学习、考察和开展科研工作,加强内地和香港的教育交流。
李克强将一套9 129册的大型珍贵书籍《中华再造善本》赠予香港大学。《中华再造善本》是国家一项重要的文化建设工程,它精选唐、宋、元、明、清时期兼具文物价值和学术价值的古籍善本影印,涵盖中华文化典籍精髓,呈现了中华文明的辉煌。
(本刊摘编自香港大学网站,2011年8月19日)
刘延东在京出席中国“法语年”开幕式
9月13日,中国“法语年”开幕式在北京语言大学举行,国务委员刘延东与法国国务部长兼外交与欧洲事务部长阿兰·朱佩出席活动并致辞。
刘延东表示,中法语言文化交流正从涓涓细流汇成长河,进入历史活跃时期。目前中国有10万人在各类机构学习法语,在法留学生达3万多人,法语联盟已在中国建立了15个分支机构,有2.7万名学生。
在法国,汉语热也持续升温,学习汉语的大中小学生达到4.8万人。中国在法国开办了15所孔子学院,累计接收学员近9 000人。赴法留学的学生也日渐增多,去年超过6 300人。
刘延东表示,面向未来,中国把人文交流作为中法关系迈向新台阶的重要举措,将进一步加强同法国在文化、教育、科技领域的合作,支持两国文化机构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推动两国院校间建立和发展伙伴关系,扩大互派青年留学生规模,支持汉语在法国和法语在中国的推广。
朱佩在广东珠海参加中山大学中法核工程与技术学院揭牌仪式及开学典礼时表示,目前有3万中国学生在法国读书,希望到2015年,这一数字能达到5万。朱佩还补充说,法国将为实现这一目标作出努力,并会保证教学质量,让中国留学生得到最优质的教学资源。
2010年11月,胡锦涛主席与萨科齐总统共同商定互办中法语言年。法语年期间,中法双方将在北京、上海、广州、长春、武汉等地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更多中国人学习法语。
(本刊摘编自中国政府网,2011年9月13日)
教育部发布今年第2号留学预警:
赴乌克兰留学应注意的情况和问题
9月14日,教育部发布今年第2号留学预警,提出当前赴乌克兰留学存在一些应该注意的问题。一是部分留学人员持有不被承认的本科文凭。有留学人员所持本科文凭系由国内无颁发本科毕业证书资质的办学单位颁发,有的甚至还通过有关部门办理了公证手续。二是不法分子相互勾结,应一些留学人员的要求,随意更改正规学习年限,本应四年才能完成的本科,却改为三年完成并取得学士学位。三是以就读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名义缩短在乌留学时间。有的所谓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根本未经过合法审批。四是个别在乌克兰专门从事留学中介活动的华人利用赴乌克兰留学费用低和一些学校对国际学生教学和管理上的漏洞,勾结乌克兰当地的非法分子,制造假证,谋取不义之财。
教育部提醒赴乌克兰留学人员、留学中介服务机构和相关部门:第一,要密切注意上述相关情况。选择和办理赴乌克兰留学,应严格遵守法律和学校的校规,不要贪图利益参与或从事违反法律或校规的活动。第二,当前乌政府相关部门尚未制定招收国际学生的统一标准,高校对国际学生的招收和管理制度不统一。乌克兰高校普遍重视吸收国际学生,部分高校对国际学生入学不设门槛,要求较低,学生交学费即可办理入学。第三,我国在乌克兰学习的留学生基本以高中毕业到乌克兰读本科为主,主要集中在经济、管理、艺术和语言等学科,而在乌克兰办学水平比较高的理工科专业就读的学生较少。第四,通过可靠渠道全面了解国外相关情况,特别是留学学校的相关信息。
(本刊摘编自教育涉外监管信息网,2011年9月14日)
地方传真
天津:迎来英国惠灵顿公学首个海外分校
8月26日,英国惠灵顿公学首个海外分校——天津惠灵顿国际学校举行开学典礼,来自美国、澳大利亚、英国、韩国等28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名适龄青少年成为首批学生。
天津惠灵顿国际学校校长柯德文说,分校的办学理念与英国总校一脉相承,不仅要培养出成绩优异的学生,更要培养他们的国际视野、领导力、责任感和服务他人的信念。他希望孩子们能在欢乐、轻松、充满友情的氛围中学习生活。
据了解,天津惠灵顿国际学校的课程设置以英国总校课程为基础,采用全英文教学。除开设文化课外,这所学校还开设赛艇、高尔夫、马球等特色课程,以及书法、国画、陶艺等具有“中国元素”的课程。
作为天津“陆家嘴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惠灵顿国际学校建筑面积3.54万平方米,英伦风格的校舍建筑沿用英国惠灵顿公学传统的“方庭”特征,教育层次涵盖学前教育及基础教育,为2至18岁外籍人士子女提供英式国际教育。
(本刊摘编自中国新闻网,2011年8月26日)
贵阳:第四届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
推进务实合作
8月17日~20日,由教育部、贵州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第四届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在贵阳举行。此次交流周的主题是“走向更加务实有效的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合作,打造开放创新的交流平台,推动贵州高校率先扩大对外开放”。
教育部副部长郝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助理总干事唐虔,国务院参事、孔子学院总部总干事许琳,中国驻东盟大使佟晓玲,东盟秘书处副秘书长密士兰·宾·卡曼,东盟国家部分驻华使节、教育官员,中国部分高校校长以及专家学者等300余人参加了开幕式。
从2008年起,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已连续在贵州举办了三届。三届交流周成果显著,共有31所东盟大学和47所中国大学签署了135份合作协议,东盟学生来华逾4万,中国在东盟的留学生超过7万;中国高校开设了所有东盟成员国语言专业,向东盟派遣汉语教师和志愿者近5 000人,为东盟培养汉语教师近万人次;中国在东盟国家建立了18所孔子学院和14个孔子课堂,近千名东盟学生应邀来华参加夏令营。同时,众多贵州高校也与东盟国家的大学开展了实质性合作。贵州高校国际化进程加快,整体水平明显提高,在开放交流中大获裨益。
(本刊摘编自贵州省人民政府网,2011年8月18日)
武汉:推进教育国际化实验区改革
武汉市近日宣布未来十年将开展7个教育重大改革试点,包括城乡教育一体化改革、义务教育学校发展共同体改革、中小学小班化教学改革、职业教育公益性实现途径改革、市属高校战略联盟改革、现代学校制度改革和教育国际化实验区改革。
据悉,武汉市将建设教育国际化实验区,在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江岸、江汉等城区开展教育国际化实验试点,开展双语教学,着重办好4至5所外籍人员子女学校。
(本刊摘编自《湖北日报》,2011年9月16日)
厦门:50名外国政府官员中文学习班开学
(河北外国语职业学院,2011年9月14日)
行业动态
赴美读研中国学生被录取人数增长23%
连续六年两位数增长
据美国研究生院委员会8月16日公布的研究报告,今年美国招收的研究生阶段的国际学生人数与去年相比总体增长了11%,是2006年以来增长幅度最大的一年。
与上一学年相比,被录取的中国学生增加了23%,连续六年实现两位数增长。中东地区和土耳其学生被录取人数增长16%;印度学生被录取人数增长8%,是2007年以来的首次上升;韩国学生被录取人数也在连续4年下跌后今年首度攀升。
报告还公布了申请赴美国攻读研究生学位的各国学生人数。与去年相比,申请2011年秋季入学的中国学生增加了21%,中东地区和土耳其学生人数增加了16%,印度和韩国学生人数分别增加了8%和2%。
(本刊记者张力玮编译,2011年9月15日)
首届全国高职院校财经类骨干教师高级
研修班与首届全国高校电子商务类核心课程
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京举行
为进一步提高我国高职院校财经类课程与高等院校电子商务类核心课程的教学与研究水平,7月22日-25日,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与北京大学出版社联合主办的第一届全国高职院校财经类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和第一届全国高校电子商务类核心课程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北京举行。来自北京邮电大学、西华大学、重庆邮电大学等全国50多所院校的近百位老师参加了研修活动。
在第一届全国高职院校财经类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上,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综合处处长刘培俊作了关于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方式转变的政策走势的主题报告。在分析了我国在21世纪第二个十年的经济发展趋势后,刘培俊总结了经济发展的三个转变和五个趋势,提出职业教育面临的九大问题和改革的紧迫性,回答了如何构建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问题。
在第一届全国高校电子商务类核心课程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上,教育部高等学校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张宁教授,南京邮电大学姚国章教授等全国电子商务类核心课程的学科带头人围绕高校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科、教材与课程建设、电子商务发展与电子商务教学实践等主题作了报告。
专家们深入浅出的政策分析、学术讲解、案例分享激发了参会教师们的思考与激情,他们通过小组互动、向主讲教师提问等方式对相关课程教学的经验和心得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本刊记者尹杰供稿,2011年8月15日)
128名汉语教师将赴91国执教
8月25日,128名汉语教师结束了由中国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的在天津的集训,将于9月分别赴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等91个国家执教。
培训承办方、南开大学项目负责人李英姿介绍,此次培训内容涉及汉语教学技能技巧、当代中国国情、中华文化、跨文化交际和赴任国适应性等。培训班采取案例教学、任务式培训、名家讲座、自主学习等形式,还特别设计了中华才艺教学,开设太极拳、剪纸、书法等课程。
据悉,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国家汉办已先后输出赴外汉语教师及志愿者1万余人,遍布全球119个国家和地区。参加此次培训的128名汉语教师来自中国26个省、市、自治区的84所大学。
(本刊摘编自中国新闻网,2011年8月25日)
第24届学习、教育
和培训中的信息技术国际标准组织论坛
聚焦教育信息技术标准与应用
由学习、教育和培训中的信息技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IEC JTC1 SC36)主办,华东师范大学、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教育技术分技术委员会、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委托华东师范大学上海数字化教育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承办的第24届学习、教育和培训中的信息技术国际标准化组织全会、工作组会议及开放论坛,于 9月9日-17日在上海召开,参加论坛的专家、代表160多人,其中60多位是来自学习、教育和培训中的信息技术国际标准组织44个成员国家的中外专家。
华东师范大学校长俞立中在欢迎致辞中说,2007年7月,华东师范大学成立了教育信息化系统工程研究中心,在教育技术领域进行“产学研”一体化建设,先后与十多家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并与美国密苏里大学、日本横滨大学等设立联合研究项目。2010年,中国首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数字化教育装备工程研究中心——上海市数字化教育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华东师范大学挂牌。
9月14日,主题为“学习、教育和培训领域的新技术与标准化——产学研合作创造教育信息化未来”的开放论坛举行,与会代表结合标准的研究和应用,交流与探讨教育信息化技术和标准的发展趋势,涉及的议题包括教育中的新兴技术、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的新趋势、电子课本和电子书包的标准与应用、虚拟实验的标准与应用等。
此次论坛深入地探讨了教育信息技术标准和应用的发展方向,展示了国际和国内该领域的研究亮点和新动向,尤其是电子课本、电子书包、教育云、虚拟实验及其相关标准与应用研究等。论坛将为相关领域的后续研究提供思路和指导,共同促进教育信息化领域的持续进步和纵深发展。
(华东师范大学吴永和、贺斌供稿,2011年9月15日)
第十三届多特蒙德教育论坛聚焦上海基础教育
9月6日,主题为“向上海学习?”的第十三届多特蒙德教育论坛在德国多特蒙德市政厅举行。论坛由德国政府海外学校教育质量管理委员会主席、卢森堡大公国教育改革与发展谘议委员会委员、多特蒙德教育改革与发展谘议委员会主席汉斯·君特·罗尔夫教授主持。多特蒙德市各级各类学校校长、教育行政领导、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以及社会各界名流100余人出席论坛。
上海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中心俞可博士作为主嘉宾发表主旨讲演。俞可从地理政治与教育教学两个视角剖析了上海学子在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中夺冠的影响。另外,多特蒙德市三位中学校长还介绍了各自与中国合作开展的学生互换项目与中文课程情况。
多特蒙德教育论坛由多特蒙德教育改革与发展谘议委员会主办,不定期在市政厅举行,每届聚焦一个热门话题并邀请一位主嘉宾发表主旨讲演。
(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9月13日)
使馆连线
法国理科精英教育项目
助50名中国高中生入读法国顶尖工科院校
法国驻华大使馆文化教育合作处近日启动了2012年“50名中国高中生就读法国理科精英教育”项目。
该项目面向全国优秀高三理科学生,考生被录取后将进入法国培养理工科精英的高等院校学习。
2011-2012年度的笔试时间在2011年10 月15日,面向理科成绩特别优异的2011-2012学年度高三学生。笔试成绩通过的学生将在11月进行面试。面试的主要目的是评估考生赴法学习的动机以及法语或英语水平。最终被录取的学生将于2011年12月初至2012年7月初在上海法语培训中心接受法语强化培训及理科课程培训,2012年9月进入法国19所高等学校预科班学习。
(法国驻华大使馆,2011年9月5日)
中德大学生共庆中秋 探讨中德文化异同
9月13日,近30名中德大学生在柏林中国驻德国大使馆教育处共庆中秋佳节。教育处姜锋公参从中德两国对月亮的不同联想和欣赏角度,引发了大家关于中德审美和文化异同的讨论。中德两国学生与教育处的工作人员就中国的传统、文化、哲学、教育、生活等主题进行了热烈的交流。
参加此次联欢活动的德国学生大多在中国大学留学一学期或一年,他们讲述了在中国的经历和对中国的印象,认为在中国的经历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观念都有重要的意义。德国自由大学汉学专业的几位同学表示,活动像个“信息交流会”,很高兴认识这么多不同专业的同学,听到大家从不同角度讲述自己的中国经历和经验。
(中国驻德国大使馆教育处,2011年9月5日)
中德双边语言教学合作发展喜人
8月15日,应德国各州文化教育部长联席会议邀请,我国开设德语课程的40所中学代表对德国中学和高校进行为期一周的考察访问,并与德国外交部、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等机构就促进中德学校伙伴关系、推动汉语和德语在对方学校的教学等话题进行了交流。
中国驻德使馆教育处公参姜锋介绍,2006年中国教育部邀请德国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秘书长蒂斯教授率团访华,实质性推动了两国中学间的合作,为汉语和德语在对方国家的推广起到了关键的作用。经过5年的发展,目前德国至少有300多所学校开展各种形式的汉语教学,与中国140多所学校建立了交流关系。在中国,70多所中学开设德语课程,其中40所中学实施德语语言证书项目。我国教育部与德国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十多年的良好合作,促成了两国高等教育领域学历学位的互认,为优秀的中国高中毕业生直接到德国高校上学开创了新的途径。
德国外交部文化交流司司长温特先生感谢中国政府对两国中学交流的支持,希望通过伙伴学校项目,能有更多的德国和中国学校建立联系,增进两国青年人的交流。
(中国驻德国大使馆教育处,2011年9月5日)
编辑:张力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