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在艺术实践中的运用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yingguil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无论是从符号学、几何学、语言学、物理学等方面来探讨点的外在形式和内在意义,还是透过概念来观察生活,我们都会发现“点”有着形而上下的区别,也有着时间与空间的类别。它们以各种各样的性质与形态存在于世间,也存在与艺术创作之中,并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点;潜能量;本源
  “点”在艺术实践中起到了空间布局的决定性作用,在表现形式上点的种类繁多、寓意深刻、内涵深厚,不仅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和审美装饰性,更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与深刻的哲学意义。它在艺术实践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作为一个艺术工作者我们应该深刻认识到“点”的存在及其价值,让“点”的意识运用于整个创作过程之中。在创作中加强“点的”分析与利用,把握好时间与空间中的点,让创作有秩序有节奏地进行,顺利地完成整体的空间布局,并在一个完整的时空中适当的加入并强调“点元素”,让点在作品中发挥它应有的作用,让“点”的潜能量得以显现。
  创作之前应该根据所处的社会环境和人文历史背景等多个点来全面的考虑创作内容,把能够影响到要表达内容的诸如时间、地点、人物、故事情节等基本点了解清楚并在自己的构想中安排到位。
  在一幅作品的创作过程中,由于所用媒介性质与效果追求的不同,我们的进行速度是隐藏在不同的节奏之中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创作过程中要对时间上的点有一个准确的把握,把握好时间上的点对情感上的点的传达也有着积极的作用。正如“点缀”、“点穿”、“点明”、“点破”、“点到为止”、“点石成金”、“画龙点睛”,都表明了“点”在创作过程中的精神显现。
  中国哲学命题中的“体用一源”为北宋程颐提出,意指事物中隐微的本原与其表露的现象之间,有相涵的统一关系。中国画论中所讲的“形神兼备”则是中国哲学思想“天人合一”的具体体现,形的概念最早是在《韩非子·外储说》中提出的,文中说绘画要真切地表现形。中国画创作中常将“以形写神”贯穿其中,又将“形神兼备”视为标准。而万形之初归于点,点是聚集了超级潜能量的万形之母——在作品的形式语言中“点语言”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与发挥。
  在当代造型艺术中,作品样式的推陈出新,实质上是在对点、线、面,形与色等造型基本元素的创造性运用及其相互间从建构到解构再到建构的循环式整合中进行的。点作为视觉艺术形式语言中最基本的形象,在创作实践中,我们可以利用它能影响人们视觉的特点,在画面上需要的位置放置“点”;也可以利用“点”的组合方式以不同的表现手法做出不同的画面形态,让其在作品中发挥作用,产生多种富有极强的视觉美感和抽象形式感的形象或符号。
  不同形式的点的构成,会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与心理效应。点的构成,从数量上来讲自然要分两种:一种是单一的点,一种是多个点的组合。
  单一的点往往有着独特的形象,在形状、面积、色彩等特征上可以表现的与众不同。它具有集中与凝固视点的功能,它能吸引人们的视线,很容易成为视觉中心,一般在画面中扮演画眼的角色。
  对于单一的点,它本身的面积大小与形状色彩都会影响它的视觉效果。就面积而言,点越小效果就越强烈;就形状而言,圆点效果则是最强烈的;就色彩而言,色相反差最大的效果最强烈。在我们的生活或艺术作品中,吸引我们的注意力或牵引我们的视觉中心的往往就是那些看似不起眼却又与众不同的“点形象”,正如“万绿丛中一点红”的画面,这在很多情况下也很有可能会激发观众产生“鹤立鸡群”的心态,去争做那个独一无二的“点”。艺术创作也如做人一样,对于单一的点,要能够做到既突出又与整个画面协调,保证画面的整体统一性。
  对于单一的点,它在画面中所处的位置也会对画面效果及作者的表达产生根本性的影响。当点处于画面的中心位置时,与画面的关系最为和谐,使画面呈现一种静态感,给人以稳定的感觉。当我们的视觉产生混乱时,它便能起到准确定位与平衡的效果,给人以视觉心理上的安慰。当点处在画面的上方、下方或其它边缘位置时,“点”在画面中就会产生力学效应,打破画面的静态平衡关系,容易形成动态感、紧張感,给人以不稳定的感觉。在艺术创作中,我们把以能够形成紧张感和动态感为目的的点安排在画面中适当的位置,就可以达到预期的视觉与心理效果。
  多个点的组合,是指在一个画面中出现了两个及两个以上多个点的情况。当多个点出现在同一画面中时,不同的点的相互关系就会对画面的视觉效果产生复杂的影响。
  点在有序无序的排列时,可呈出无限延长的线或者无限扩张的面。点与点靠近会产生相互的吸引力,引导视觉往返,在两点之间形成一段被称为“消极的线” 的路径,这种现象就是“点的线化”,而由多个不在一条线上的点的相互吸引产生的现象便可以叫做“点的面化”。从夜晚的城市上空一眼望去,街上连续的路灯所呈现出来的现象就是“点的线化”,而住宅小区里,挨家挨户的灯共同呈现出来的现象便是“点的面化”。在艺术创作中,我们可以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一些“点”在画面之中进行合理安排,让“消极的线”与“消极的面”在其中得到充分的运用。
  点的互动性还表现在画面中的节奏、韵律和方向的产生都可以通过点的连续来完成。“点”可以有规律的排列,也可以无规律的排列。点的排列构成可以井然有序的呈现出视觉上最舒适的画面,也可以产生反应强烈的视觉效果。以点为圆心呈离心式辐射的排列,可以使其具有无限的放大张力,或者相反具有极强的视觉凝聚力,五星红旗的设计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作为形式语言的“点”也会因为画面中其它元素的变化而让人们产生视觉上的错觉。比如,明亮的点显的靠前,灰暗的点显得靠后;同样的大小,白背景上的黑点却显得比黑背景上的白点要小;两个同样大小的点,如果周围的点大,它就显得小,反之则显得大。总之,点在视觉上也会让人产生错觉,那么我们在创作中就要充分的来利用这种视觉上的错觉,让作品更显魅力。
  在艺术创作中我们就应该根据所用艺术媒介的特性来发掘“点”对当代艺术的价值,即在当代艺术的创作环境中如何做到画龙“点”睛,让“点”来发挥它具有的重要作用。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艺术创作的多元化、表现手法的多样性与作品内容的深刻性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深思的。我们可以利用“点”来回归万物的初始,以便更清楚地认识到艺术的本质,创作出真正的具有时代精神的艺术作品。
  参考文献:
  [1]魏运成.油画语言中的点、线、面与“厚”“薄”之我见[J].艺术教育,2008,(12)
  [2]谢斌.段汶利.论中西方绘画中“点”的差异性[J].内江师范学院报,2006,(3)
  [3]郭祖昌.具象油画创作中的“点”意味[J].艺术界,2009,(2)
  [4]来源.从点开始——点在绘画中的作用[J].东方艺术,2005,(7)
  [5][俄]康定斯基著.罗世平等译.康定斯基论点线面[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6][德]保罗·克利著.周丹鲤译.克利与他的教学笔记[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
  [7][德]沃林格著.王才勇译.抽象与移情[M].北京:金城出版社,2010
其他文献
【摘要】:建安文学的杰出代表就是曹氏三父子:曹操、曹丕、曹植。他们的诗歌有建安诗歌慷慨悲凉的气质,但也存在明显的差异,都有自己的独特的风格。他们独特的诗风也对后世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本文将要从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和文学成就等方面对三曹的诗歌进行比较。  【关键词】:曹操;曹丕;曹植;诗歌  作为诗坛的领袖,"三曹”的风格各不相同。曹操的诗雄浑壮阔,振奋人心;曹丕的诗细腻柔美,感情丰富;曹植
期刊
【摘要】:后殖民文学作家维·苏·奈保尔的小说《米格尔街》中的人物形象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当时后殖民主义造成的影响,不管是身体上还是精神上人人都是伤痕累累。殖民地人民面对无望的境况,狂欢成了他们逃避现实最好的方法,但当狂欢停止时,一切还是毫无出路。国内外学者大都聚焦于其作品的后殖民主义分析,文化身份解读和边缘性主题研究,却忽略了《米格尔街》人物中的狂欢色彩,国内只有一篇期刊论文和硕士论文简单提到了该作品
期刊
【摘要】:批评失语症是近年来学术界热议的话题,但对批评是否失语学界聚讼纷纭。但批评理论建构的不足和缺失是显而易见的,其中,批评经验的理论建构不足尤为明显。批评长久以来和文学共生共长,但其自身所具备的理论潜力和理论增长点却没有得到充分的关注。本文试图通过分析批评失语的现状和原因,厘清批评经验的要点及中国经验特点,着重阐述经典化与批评建构的关系,发现批评理论中批评经验建构环节的漏洞。  【关键词】:批
期刊
【摘要】:《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其主要以描写战争为主,在英雄人物、事迹塑造的过程中,反映了魏蜀吴三个政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从《三国演义》的描写阶段来看,其可以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黄巾之乱、董卓弄权、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  【关键词】:《三国演义》;民间;价值取向  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上,《三国演义》上演了一幕幕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全书描绘了东汉末年至三国归
期刊
【摘要】:《木匠与狗》采用的是“故事之中套故事”的叙事结构,故事里面的主要人物有关大爷、钻圈等,他们既叙述故事,又为故事情节增添了不少的真实性。为了使故事达到逼真的效果,莫言虚构了钻圈、管大爷等人,于此同时,他们又被虚构出来讲述“木匠与狗”的故事,而故事本身又反过来赋予他们以时间和空间上的真实性和历史感。同时,这篇小说在情节上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内容具有传奇色彩,能否引人入胜,看完这篇小说的许多情节
期刊
时光飞逝,一年的支教即将结束。一年的时间好长,我的儿子都可以满地跑了,可以说成句的话了;一年的时间又好短,和孩子们相处的快乐和自信充盈内心,留恋不舍。  这里不是声名远播的名校,这里不是优生云集的城区,这里不是与城区一样的家校沟通。我知道,我所遇到的孩子可能没有城区的优秀,但是正如做母亲一样,正如希拉里.克林顿说的“我第一次做你的母亲,你第一次做我的女儿,让我们彼此关照,共同成长。”,我第一次做你
期刊
【摘要】:《武媚娘传奇》这部热播剧在全民追捧的热潮和获得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其中历史剧的偶像化趋势是重要问题之一。本文运用内容分析的方法,从《武媚娘传奇》这一热播古装历史剧出发,窥探我国历史剧发展中存在的偶像化趋势这一问题,分析造成这一趋势的原因,并积极探索我国历史剧的良性发展方向。  【关键词】:历史剧;偶像化趋势;良性发展  一、《武媚娘传奇》受欢迎的原因  1、契合当下观众的
期刊
【摘要】:江绍原是中国近代文化名人,对中国传统民间信仰兴趣浓厚,《发须爪—关于它们的迷信》 是其研究的代表作。在对发须爪相关迷信做了详细分析之后,江绍原阐述了自己对迷信等民间信仰的见解。同时也认为,与之相对立的科学具有相对性,因此,对待迷信等传统信仰应更理性,重视与思考其背后的社会意涵与文化价值。  【关键词】:江绍原;发须爪—关于它们的迷信;民间信仰  很多传统民间信仰长期以来被人们视作迷信,常
期刊
【摘要】:舞台道具是舞台艺术的重要构成元素之一,它无声的参与着戏剧的演出,协助演员塑造人物形象和丰满人物构造,是舞台艺术领域不可或缺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段。从艺术角度欣赏舞台道具,对于提升舞台道具的创作质量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 作者从舞台道具的定义着笔叙述,再结合个人对舞台道具艺术特色的一点见解,借此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从而进一步深化舞台道具艺术特色的研究,让舞台道具更好更快的发展。  【关
期刊
【摘要】:民俗学是研究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的文化传承的社会科学,在应用上可说是研究共同体延续的文化政治学。其学术灵感和社会关怀都来自于普通的日常生活。[2]本文通过对高丙中[3]著《中国人的生活世界——民俗学的路径》一书的阅读:一是了解高丙中的学术历程;二是对本书的主要观点进行归纳及评价;三是对本书的总结及思考。  【关键词】:日常生活;民俗路径;民俗学  引言  高丙中注重对日常生活世界的探究,希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