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3-0172-02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掌握知识和获取技能的主要动因是—良好的情境。”如何在教学中创设良好、轻松、愉快、和谐的又与学生生活相适应的学习情境,是教师上好一节课的关键所在。
一、在生活情境中“找”数学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真正的数学是丰富多彩的,它有着实实在在、生动活泼的生活背景。
例如:我在教学“功效×时间=工作总量”的乘法数量关系时,创设了这样的生活情境:
师:请问同学们,在你周围的人当中谁最辛苦,他是干什么事的?
生1:我认为我妈妈最辛苦,她是个体打字店的打字员,每天要打很多很多的材料。
生2:我认为我的小舅最辛苦,他是玩具厂的工人,每天要生产30个玩具,每天加班很晚才能回家。
生3:我认为宋老师最辛苦,每天要备课、上课和批改作业。
生4:我认为我自己最辛苦,每天除了完成学校的学习任务,还要完成妈妈布置的课外作业,每天没有一点玩的时间。
师: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任務,必要的辛苦是应该的,只有好好工作,生活才能充实,劳动者是最光荣的人。同学们,能根据你所说的“辛苦人”的工作情况编一道乘法应用题并解答它吗?
生1:我妈妈每分钟要打字130个,她帮助宋老师打一份论文稿用了20分钟,宋老师的这篇论文一共有多少个字?列式为:130×20=2600(个)
生2:我小舅每天生产30个玩具,他生产了25天,他一共生产了多少个玩具?列式:30×25=750(个)
生3:宋老师每小时能批改40本作业,2小时能批改多少本作业?列式为40×2=80(本)
师:同学们都说得很好,我们把每天、每小时、每分钟所完成的工作量叫功效,把一共完成的工作量叫工作总量。所以有“功效×时间=工作总量”
创设这一生活情境,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是生活的一部分,数学来源于生活实际,数学充满了乐趣。
二、在生活情境中“玩”数学
依据新课标变“注重知识获得的结果”为“注重知识获得的过程”的教育理念,课程设计为“给出知识引起活动”。喜好活动,是儿童的天性,而孩子们的成长也时刻与活动相伴。因此,要根据教学内容恰当的选择适合儿童认知的活动情境,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活动中主动发展。
例如:我在教学“总价÷单价=数量,总价÷数量=单价”这两个除法应用题常见的数量关系时,创设了这样的活动情境:
师:下面,我们开展一个购物活动,活动前,我们在班里开设一个模拟超市,同学们请从口袋里拿出自己带好的2元钱去买自己喜欢的东西吧!
(学生兴趣盎然地购买各自喜欢的商品)
师:现在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刚才的活动情况。
生1:铅笔4角钱一枝,我用2元钱买了5枝铅笔。
生2:面包1元钱1个,我用2元钱买了2个面包,
生3:我用2元钱买了2斤苹果,那么苹果就是1元钱1斤。……
学生在购物活动中,自然得出“总价÷数量=单价,总价÷单价=数量”这两个数量关系。
生动活泼的购物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中乐,在乐中学,让数学课堂焕发出新的活力,绽放出教育的艺术与魅力。
三、在问题情境中“思”数学
创设与学生现实生活贴近的问题情境,有效地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使学生在解决现实问题活动中,主动地探究,发现新的数学知识。
例如:我在讲三角形的特性—稳定时,创设了这样的情境。
师:我们班教室有一把摇晃的椅子,老师手里还有几根板条和一些工具,现在,谁能想办法,用这些工具把这把椅子钉得牢固一些?
学生实际动手操作,可能会出现两种结果:一是垂直钉成一个长方形;一是斜钉成一个三角形。
接下来让学生分析判断:这两种钉法哪种更稳固,为什么?学生通过验证很快就知道,三角形的钉法更牢固,但其中的奧妙却不得而知。在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无能之时,我又拿出一个三角形框和一个长方形框,然后让学生动手拉一拉,同时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得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这一结论。最后让学生举几个
“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在生活中应用的实例,使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特性。
一个恰当的问题可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同时又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总之,情境教学在数学新课程教学中已显示了旺盛的生命力,在实际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内容相适应的情境,促使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主动学习数学,让学生真真切切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是生活的一部分,学习数学又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我们要努力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走进生活学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掌握知识和获取技能的主要动因是—良好的情境。”如何在教学中创设良好、轻松、愉快、和谐的又与学生生活相适应的学习情境,是教师上好一节课的关键所在。
一、在生活情境中“找”数学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真正的数学是丰富多彩的,它有着实实在在、生动活泼的生活背景。
例如:我在教学“功效×时间=工作总量”的乘法数量关系时,创设了这样的生活情境:
师:请问同学们,在你周围的人当中谁最辛苦,他是干什么事的?
生1:我认为我妈妈最辛苦,她是个体打字店的打字员,每天要打很多很多的材料。
生2:我认为我的小舅最辛苦,他是玩具厂的工人,每天要生产30个玩具,每天加班很晚才能回家。
生3:我认为宋老师最辛苦,每天要备课、上课和批改作业。
生4:我认为我自己最辛苦,每天除了完成学校的学习任务,还要完成妈妈布置的课外作业,每天没有一点玩的时间。
师: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任務,必要的辛苦是应该的,只有好好工作,生活才能充实,劳动者是最光荣的人。同学们,能根据你所说的“辛苦人”的工作情况编一道乘法应用题并解答它吗?
生1:我妈妈每分钟要打字130个,她帮助宋老师打一份论文稿用了20分钟,宋老师的这篇论文一共有多少个字?列式为:130×20=2600(个)
生2:我小舅每天生产30个玩具,他生产了25天,他一共生产了多少个玩具?列式:30×25=750(个)
生3:宋老师每小时能批改40本作业,2小时能批改多少本作业?列式为40×2=80(本)
师:同学们都说得很好,我们把每天、每小时、每分钟所完成的工作量叫功效,把一共完成的工作量叫工作总量。所以有“功效×时间=工作总量”
创设这一生活情境,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是生活的一部分,数学来源于生活实际,数学充满了乐趣。
二、在生活情境中“玩”数学
依据新课标变“注重知识获得的结果”为“注重知识获得的过程”的教育理念,课程设计为“给出知识引起活动”。喜好活动,是儿童的天性,而孩子们的成长也时刻与活动相伴。因此,要根据教学内容恰当的选择适合儿童认知的活动情境,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活动中主动发展。
例如:我在教学“总价÷单价=数量,总价÷数量=单价”这两个除法应用题常见的数量关系时,创设了这样的活动情境:
师:下面,我们开展一个购物活动,活动前,我们在班里开设一个模拟超市,同学们请从口袋里拿出自己带好的2元钱去买自己喜欢的东西吧!
(学生兴趣盎然地购买各自喜欢的商品)
师:现在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刚才的活动情况。
生1:铅笔4角钱一枝,我用2元钱买了5枝铅笔。
生2:面包1元钱1个,我用2元钱买了2个面包,
生3:我用2元钱买了2斤苹果,那么苹果就是1元钱1斤。……
学生在购物活动中,自然得出“总价÷数量=单价,总价÷单价=数量”这两个数量关系。
生动活泼的购物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中乐,在乐中学,让数学课堂焕发出新的活力,绽放出教育的艺术与魅力。
三、在问题情境中“思”数学
创设与学生现实生活贴近的问题情境,有效地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使学生在解决现实问题活动中,主动地探究,发现新的数学知识。
例如:我在讲三角形的特性—稳定时,创设了这样的情境。
师:我们班教室有一把摇晃的椅子,老师手里还有几根板条和一些工具,现在,谁能想办法,用这些工具把这把椅子钉得牢固一些?
学生实际动手操作,可能会出现两种结果:一是垂直钉成一个长方形;一是斜钉成一个三角形。
接下来让学生分析判断:这两种钉法哪种更稳固,为什么?学生通过验证很快就知道,三角形的钉法更牢固,但其中的奧妙却不得而知。在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无能之时,我又拿出一个三角形框和一个长方形框,然后让学生动手拉一拉,同时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得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这一结论。最后让学生举几个
“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在生活中应用的实例,使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特性。
一个恰当的问题可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同时又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总之,情境教学在数学新课程教学中已显示了旺盛的生命力,在实际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内容相适应的情境,促使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主动学习数学,让学生真真切切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是生活的一部分,学习数学又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我们要努力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走进生活学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