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教版初中语文课程是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基础的学科,同时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这么多年来我们一直把语法知识作为语文的重点教授给学生,教他们怎样读文章,怎样写作,却在这个过程中忽略了在语文教学中也应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不仅要让他们学习文化知识,而且要对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的提高给予重视,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美的和谐发展。学习语文知识的目的是形成良好的道德和修养。语文老师应该把德育渗透进平时的教学中去。在这里,我们对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融进德育教育提出几点做法。
一、在解析词语和解释句子时体会其道德含义
语文老师在课堂上讲解课文时,会解析文中的关键词,还有剖析中心句,去帮助学生理解该文章的主旨,在这样的解释过程中,如果能渗透进关键词和句子所体现出的德育问题,也不失为进行德育教育的一个好方法。
在学习《孔乙己》时,文章中多次出现了一个动词“笑”,孔乙己两次出场都是笑着走出来,也是笑着离去。第二次出现在饭店时他是在人们的笑声中爬出来的。主人公的遭遇令人同情,但是当时封建制度下的人们,却在这样一个可怜的人面前都只是笑。本来文章意在写悲,却用笑来反衬出主人公的悲,同时让学生认清封建制度下人们受毒害的程度,认识到现在社会人们道德水平的提升。
二、在对课文的讨论中挖掘出所包含德育问题
讨论是课堂中必要的环节,对课文内容的深入了解有时需要学生和学生,或者学生和老师之间的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各抒己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互相交流思想,最后由老师来总结,带领大家领悟课文中所要表达的正确思想。这对理解好一篇课文是很重要的。
比如在学习《愚公移山》时,有的人说愚公是愚蠢的,因为他面对着两座巨山,想要移走山,利用简陋的工具和这几个人手是不可能实现的。有的人说愚公是有智慧的,认为他具备不折不挠的精神,能把问题考虑长远,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经过讨论,学生明白了愚公移山所表现出来的古代劳动人民决心改造自然的气魄和毅力,也学到了要想成功就必须下定决心,并为之而不懈奋斗。讨论使课文中心思想更加深入,同时把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也融入到讨论之中。
三、从文本之意引导学生理解言外之意
教师在教学时,如果可以把文章词句本来的意思和它所要表达的言外之意巧妙地串联起来,让学生融入文章情景中,展开思维,想象作者是通过怎样的方式去表达中心思想。
比如在学习《皇帝的新装》一课时,这是安徒生的一则童话故事,文章写皇帝特别爱穿新衣服,每次人们问皇上在哪儿,都回答的是在更衣室。可能在看到这段话的时候学生们都在想的是这个皇帝很爱美,可是这也从侧面反映出皇帝的愚蠢和自私。为了自己的喜好可以不顾国家大事,一个男人天天换新衣服,把大部分精力和金钱都花费到这些毫无意义的事情上,这就是一个愚蠢、不称职的皇帝。这也就会为下文两个骗子的故事埋下伏笔。接连几个大臣都没有看到衣服,但是他们的虚伪让他们说出了假的事情。这也正是骗子的精明所在,人性的虚伪在这篇童话故事里被演绎得淋漓尽致。直至最后一个小孩的真话,让大家看到了事实。通过文章精彩的文字描述,让人们对文章印象深刻,但主要还是应该让学生理解到文章之外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就是对弄虚作假、愚蠢至极的统治者的抨击,对人性虚伪的讽刺。这就是它的现实意义。
四、在朗读课文时渗透入德育教育
书读百遍,其意自见,朗读是领会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一个重要方法,是具体的和直接的学习课文的方式。一篇文章中作者的思想可以从朗读时语气和声调的轻重缓急中体现出来。在朗读时表情的喜怒哀乐中更可以体会出作者情感。语文课程的学习中融入德育教育,其实是让教师的感情和学生的感情,与作者的感情同步,相互激发,让学生在朗读课文时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从而起到德育教育的目的。
如在教学《我的母亲》时,先让学生对全文進行阅读,然后让学生对文中生动、感人的语段进行朗读,师生共同欣赏。课堂上老师叫一个学生起来朗诵自己觉得最感动的段落,该同学在朗读时声情并茂、情感充沛。教师让同学们注意他在朗读时哪里声调高哪里声调低,哪里读得快哪里读得慢,哪里语气重哪里语气轻,再让同学们想想为什么要这样去读,这个同学读完后教师先不急于讲解文章,而是让同学们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重新读一遍,这样让学生在揣摩词语和比较语气中来领会课文传达的意思,领悟出课文主人公母亲的伟大品格。
百年大计应以教育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教育是育人工程,应立足于社会的需求,在学校各项工作中,德育工作居于首位,在各学科的教学中,德育教育也应时时渗透。像语文这样人文性极为彰显的学科,德育教育尤其不容忽视。广大语文教师应该在教学中不断发现和改善教学方法,把德育教育更多的渗透和融入到课堂教学当中。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亭湖区便仓初级中学)
这么多年来我们一直把语法知识作为语文的重点教授给学生,教他们怎样读文章,怎样写作,却在这个过程中忽略了在语文教学中也应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不仅要让他们学习文化知识,而且要对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的提高给予重视,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美的和谐发展。学习语文知识的目的是形成良好的道德和修养。语文老师应该把德育渗透进平时的教学中去。在这里,我们对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融进德育教育提出几点做法。
一、在解析词语和解释句子时体会其道德含义
语文老师在课堂上讲解课文时,会解析文中的关键词,还有剖析中心句,去帮助学生理解该文章的主旨,在这样的解释过程中,如果能渗透进关键词和句子所体现出的德育问题,也不失为进行德育教育的一个好方法。
在学习《孔乙己》时,文章中多次出现了一个动词“笑”,孔乙己两次出场都是笑着走出来,也是笑着离去。第二次出现在饭店时他是在人们的笑声中爬出来的。主人公的遭遇令人同情,但是当时封建制度下的人们,却在这样一个可怜的人面前都只是笑。本来文章意在写悲,却用笑来反衬出主人公的悲,同时让学生认清封建制度下人们受毒害的程度,认识到现在社会人们道德水平的提升。
二、在对课文的讨论中挖掘出所包含德育问题
讨论是课堂中必要的环节,对课文内容的深入了解有时需要学生和学生,或者学生和老师之间的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各抒己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互相交流思想,最后由老师来总结,带领大家领悟课文中所要表达的正确思想。这对理解好一篇课文是很重要的。
比如在学习《愚公移山》时,有的人说愚公是愚蠢的,因为他面对着两座巨山,想要移走山,利用简陋的工具和这几个人手是不可能实现的。有的人说愚公是有智慧的,认为他具备不折不挠的精神,能把问题考虑长远,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经过讨论,学生明白了愚公移山所表现出来的古代劳动人民决心改造自然的气魄和毅力,也学到了要想成功就必须下定决心,并为之而不懈奋斗。讨论使课文中心思想更加深入,同时把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也融入到讨论之中。
三、从文本之意引导学生理解言外之意
教师在教学时,如果可以把文章词句本来的意思和它所要表达的言外之意巧妙地串联起来,让学生融入文章情景中,展开思维,想象作者是通过怎样的方式去表达中心思想。
比如在学习《皇帝的新装》一课时,这是安徒生的一则童话故事,文章写皇帝特别爱穿新衣服,每次人们问皇上在哪儿,都回答的是在更衣室。可能在看到这段话的时候学生们都在想的是这个皇帝很爱美,可是这也从侧面反映出皇帝的愚蠢和自私。为了自己的喜好可以不顾国家大事,一个男人天天换新衣服,把大部分精力和金钱都花费到这些毫无意义的事情上,这就是一个愚蠢、不称职的皇帝。这也就会为下文两个骗子的故事埋下伏笔。接连几个大臣都没有看到衣服,但是他们的虚伪让他们说出了假的事情。这也正是骗子的精明所在,人性的虚伪在这篇童话故事里被演绎得淋漓尽致。直至最后一个小孩的真话,让大家看到了事实。通过文章精彩的文字描述,让人们对文章印象深刻,但主要还是应该让学生理解到文章之外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就是对弄虚作假、愚蠢至极的统治者的抨击,对人性虚伪的讽刺。这就是它的现实意义。
四、在朗读课文时渗透入德育教育
书读百遍,其意自见,朗读是领会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一个重要方法,是具体的和直接的学习课文的方式。一篇文章中作者的思想可以从朗读时语气和声调的轻重缓急中体现出来。在朗读时表情的喜怒哀乐中更可以体会出作者情感。语文课程的学习中融入德育教育,其实是让教师的感情和学生的感情,与作者的感情同步,相互激发,让学生在朗读课文时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从而起到德育教育的目的。
如在教学《我的母亲》时,先让学生对全文進行阅读,然后让学生对文中生动、感人的语段进行朗读,师生共同欣赏。课堂上老师叫一个学生起来朗诵自己觉得最感动的段落,该同学在朗读时声情并茂、情感充沛。教师让同学们注意他在朗读时哪里声调高哪里声调低,哪里读得快哪里读得慢,哪里语气重哪里语气轻,再让同学们想想为什么要这样去读,这个同学读完后教师先不急于讲解文章,而是让同学们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重新读一遍,这样让学生在揣摩词语和比较语气中来领会课文传达的意思,领悟出课文主人公母亲的伟大品格。
百年大计应以教育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教育是育人工程,应立足于社会的需求,在学校各项工作中,德育工作居于首位,在各学科的教学中,德育教育也应时时渗透。像语文这样人文性极为彰显的学科,德育教育尤其不容忽视。广大语文教师应该在教学中不断发现和改善教学方法,把德育教育更多的渗透和融入到课堂教学当中。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亭湖区便仓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