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四合一”教学实训模式遵循了“面向全体、分类施教、结合专业、注重实践”四大原则,这是推进创新教育、提升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学生能力的必要环节。为此,本文结合以上几个方面,为改变多年来音乐系自然而然形成的固定思想和思维模式,通过将合唱团与常规专业教学进行整合,进一步展示高职院校的艺术风采和文化底蕴,加强精神文明与校园文化建设,同时以文化市场需求为导向,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集中体现资源优势、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为服务社会培养出更多的专业技能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合唱指挥;教学改革;地方需求;教学实训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在全国实施“地方高校应用型转型发展”大背景下,深入研究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对促进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和指导意义。合唱艺术在此背景下也空前繁荣起来,无论是学校还是企事业单位,合唱活动的开展都是如火如荼。在这种形式下,对合唱人才的供应的需求显得非常迫切。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该专业人才还存在很大的缺口。所以,通过教学改革来提升合唱教学质量,正是当前合唱艺术市场的需要。
一、当前地方高职院校合唱教育存在的问题
地方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地方师范类院校重点培养的是中小学音乐教师,他们今后从事合唱活动的范围基本都活动于校园内,偏重于基础实践和应用型人才培养;艺术院校则是培养专业性较强的专职人才,这就对高职院校提出了新的要求。合唱作为声乐艺术的最高表现形式,是学校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但目前地方高职院校学生认知水平参差、个体心理不平衡、缺乏责任意识、集体观念较为淡薄,同时也暴露了地方合唱教育还存在的其它一些问题。
(一)在高职教育中重视程度不够
高职教育注重人才职业能力的培养,专业课和实训实习课在整个高职体系中占有主导地位,但在美育方面略显不足。目前,合唱教学在高职院校的教育当中较少受到重视,没有把合唱教学与美育衔接起来,对市场人才需求认识不够。大部分地方院校只是把合唱作为校园文化活动中的晚会节目或者比赛项目之一,既没有成立校级的合唱团,也没有把合唱课程作为主修课程开设,与合唱相关的选修课程也是凤毛麟角,由于重视程度不够,在组织、管理、机制、经费等方面的投入也与地方需求存在较大差异。
(二)学生对于合唱艺术了解比较疏浅
青年大学生喜爱歌唱,毋庸置疑。随着社会网络化和信息化的高速发展,学生获取音乐的途径更是五花八门。各种手机App的出现也为学生学习歌唱提供了很好的途径。遗憾的是多数学生喜欢独唱却不喜欢合唱,参加校园歌手的比赛远高于参加合唱比赛。大多学生对于合唱艺术都不甚了解,认为合唱就是很多人一起唱某一首歌曲的旋律,没有真正了解到合唱艺术是多人演唱多个声部的旋律,而且要求所有人气息、发声、咬字吐字、节奏、音调等方面都要达到高度统一和谐,更不能体会到合唱艺术对于集体意识、人格健全、身心健康等方面的重要影响。
(三)学生参与合唱教育的时间不够
地方教育注重学生基础理论的传授和岗位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一培养模式决定了高职的学生有1/3的时间在参加顶岗实习和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在校时间相对本科专业院校时间短,在校期间学生还有其它学习和技能实训任务,多数学生认为参加合唱团训练会占用自己的学习和实践时间,所以报名参加合唱选修的积极性不高;另一部分学生认为合唱训练课较为轻松,抱着消遣玩耍的心态和逃避其它课程而参加合唱排练,并不是真正喜欢合唱。
(四)学生程度较浅,缺乏音乐素养
地方高职院校专业学生高考生相对较少,对口考试与自主招生使学生入学专业成绩较低,对于绝大部分学生来说,音乐基础理论与专业技能训练的素养相对比较缺乏,这也是合唱训练教学的重难点。地方部分院校对合唱基础与训练缺乏系统理解,多数依然存在逐句教唱的方式,声音要求不够、和声不作强调、层次不作处理,不懂得横向倾听与相互合作,很多学生因这些难点无法得以攻克而缺失音乐归属感和认同感,最终选择退出,因此,学生缺乏音乐素养而导致合唱训练效率低下成为合唱团难以坚持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高职院校音乐教育专业教学改革建议
(一)合唱实践与专业理论融合渗透
以朔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音乐系课程改革为例。音樂系建系多年,在过去几年中人才培养模式不够合理,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一直照搬专业院校的教学模式,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等方面多是借鉴音乐专业院校进行设置,未能有效结合学校实际发展进行全面规划,导致培养出的学生既达不到专业院校的水准,又难以适应基层职业岗位实际需求,根源就是人才培养模式不够合理。
学校党委书记张毓德提出:“以组建师生合唱团为契机,探索课堂理论、合唱实训、原创作品、服务社会“四合一”教学实训模式,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四合一”教学实训模式,遵循了“面向全体、分类施教、结合专业、注重实践”四大原则,这是推进创新教育、提升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学生能力的必要环节。同时还提出“要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方法,优化学科专业结构。”这对促进地方高职院校的转型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理论指导。因此,将合唱团的基础实践技能与适应当前形势的教学有效结合具有前瞻性的意义。
首先,从发展趋势来看,高职音乐教育课程设置越来越强调加大实践课程的比重,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将合唱指挥与排练在专业理论的各个学科进行渗透,使学生在掌握专业基础理论之外巩固所学理论,熟练应用基础实践技能,这一要求既符合地方对基础性人才的现实需要,也为学校合唱团的发展提供了教学保障,变革课程设置势在必行;其次,从实际出发,增加合唱实践教学的比重和相关课程学时和学分,在合唱排练的基础上增加声部排练课,加强针对性练习,既提高了排练效率又真正以能力为基础来设置课程;最后,提倡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方式,在适当压缩、整合技术理论课的课时,减少部分课程与学时,适当减少难度较大的理论课程,将学生的主要精力集中在基础训练、各自专业的学习和集体团队训练上来,重点提升专业技能,积累曲目和演出的经验,通过一系列课程改革,使之真正适应具体需要,为后续的发展打好基础。 (二)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基础音乐行业发展所需人才
合唱指挥与排练作为音乐专业的基础实践技能课,能够更好地适应地方的市场发展需求。合唱指挥与排练涉及的专业课程方面众多,因此,改革后的音乐教育专业更能增加学生就业的比重。近年来,伴随着合唱活动的普及,地方对此类人才的需求逐年增加,多数高校为了适应市场需求都纷纷建立了合唱团,使校园文化建设、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都有了显著提升。
朔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了在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提高学生专业实践能力,以一个管理完善、运行规范的合唱团为依托,充分培养具有基础合唱指挥技能的人才。结合实际来看,需要与两种类型的合唱团形成良好的配合。一个是专业合唱团,即由音乐系师生所组成的合唱团,由教师进行统筹规划,利用本系合唱团,系统完成合唱课教学计划,主动参加演出、比赛等活动,使合唱团和指挥均得到有效锻炼;另一个是业余(社团)合唱团,即由校内非音乐专业学生所组成的合唱团体。专业合唱团学生可参与到业余合唱团组建、教学实践、排练、演出的全过程,如选拔队员、制定训练内容、组织演出活动等。学校提供充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保障,而教师也作为学生的“后援”,为学生及时提供帮助和指导。通过专业教学和合唱团的有力配合,既能使学生得到实践锻炼,还有力推进了学校合唱团的建设和发展,可谓一举两得。
除此以外,合唱团还积极参加有关部门的文化下乡活动,提升地方文化品位。合唱排练与基础课程渗透融合的教学改革理念,其宗旨是落实人才培养,目标是以能力培养为核心、职业技能培养为目的的教育模式。在培养过程中更加强调与社会实践的结合,更加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并将此作为学生贯通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重要手段。同时,强调就业和创业能力培养,使学生明确自己的职业定位,明白自己学成后要做什么,以培养出高素质的专业基础技能应用人才,从而適应地方市场需求。
参考文献:
[1]黄苏苏,桂晶晶.高职院校学生艺术团的建设与管理探析[J].戏剧之家,2017.
[2]姜妍妍.师范类高校音乐专业合唱指挥应用性人才培养的重要性[J].教育纵横.
[3]黄洪卫,彭筱屏.专科音乐教育实践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探究[J].大众文艺,2017.
[4]孙志福.音乐学<合唱指挥>课程教学改革创新及应用探索[J].才智,2017.
[5]辛颖,张晓丹,何颖.谈高职高专初等教育专业合唱指挥课程改革与构想[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简介:肖强(1984-),男,研究生学历,朔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
【关键词】合唱指挥;教学改革;地方需求;教学实训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在全国实施“地方高校应用型转型发展”大背景下,深入研究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对促进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和指导意义。合唱艺术在此背景下也空前繁荣起来,无论是学校还是企事业单位,合唱活动的开展都是如火如荼。在这种形式下,对合唱人才的供应的需求显得非常迫切。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该专业人才还存在很大的缺口。所以,通过教学改革来提升合唱教学质量,正是当前合唱艺术市场的需要。
一、当前地方高职院校合唱教育存在的问题
地方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地方师范类院校重点培养的是中小学音乐教师,他们今后从事合唱活动的范围基本都活动于校园内,偏重于基础实践和应用型人才培养;艺术院校则是培养专业性较强的专职人才,这就对高职院校提出了新的要求。合唱作为声乐艺术的最高表现形式,是学校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但目前地方高职院校学生认知水平参差、个体心理不平衡、缺乏责任意识、集体观念较为淡薄,同时也暴露了地方合唱教育还存在的其它一些问题。
(一)在高职教育中重视程度不够
高职教育注重人才职业能力的培养,专业课和实训实习课在整个高职体系中占有主导地位,但在美育方面略显不足。目前,合唱教学在高职院校的教育当中较少受到重视,没有把合唱教学与美育衔接起来,对市场人才需求认识不够。大部分地方院校只是把合唱作为校园文化活动中的晚会节目或者比赛项目之一,既没有成立校级的合唱团,也没有把合唱课程作为主修课程开设,与合唱相关的选修课程也是凤毛麟角,由于重视程度不够,在组织、管理、机制、经费等方面的投入也与地方需求存在较大差异。
(二)学生对于合唱艺术了解比较疏浅
青年大学生喜爱歌唱,毋庸置疑。随着社会网络化和信息化的高速发展,学生获取音乐的途径更是五花八门。各种手机App的出现也为学生学习歌唱提供了很好的途径。遗憾的是多数学生喜欢独唱却不喜欢合唱,参加校园歌手的比赛远高于参加合唱比赛。大多学生对于合唱艺术都不甚了解,认为合唱就是很多人一起唱某一首歌曲的旋律,没有真正了解到合唱艺术是多人演唱多个声部的旋律,而且要求所有人气息、发声、咬字吐字、节奏、音调等方面都要达到高度统一和谐,更不能体会到合唱艺术对于集体意识、人格健全、身心健康等方面的重要影响。
(三)学生参与合唱教育的时间不够
地方教育注重学生基础理论的传授和岗位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一培养模式决定了高职的学生有1/3的时间在参加顶岗实习和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在校时间相对本科专业院校时间短,在校期间学生还有其它学习和技能实训任务,多数学生认为参加合唱团训练会占用自己的学习和实践时间,所以报名参加合唱选修的积极性不高;另一部分学生认为合唱训练课较为轻松,抱着消遣玩耍的心态和逃避其它课程而参加合唱排练,并不是真正喜欢合唱。
(四)学生程度较浅,缺乏音乐素养
地方高职院校专业学生高考生相对较少,对口考试与自主招生使学生入学专业成绩较低,对于绝大部分学生来说,音乐基础理论与专业技能训练的素养相对比较缺乏,这也是合唱训练教学的重难点。地方部分院校对合唱基础与训练缺乏系统理解,多数依然存在逐句教唱的方式,声音要求不够、和声不作强调、层次不作处理,不懂得横向倾听与相互合作,很多学生因这些难点无法得以攻克而缺失音乐归属感和认同感,最终选择退出,因此,学生缺乏音乐素养而导致合唱训练效率低下成为合唱团难以坚持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高职院校音乐教育专业教学改革建议
(一)合唱实践与专业理论融合渗透
以朔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音乐系课程改革为例。音樂系建系多年,在过去几年中人才培养模式不够合理,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一直照搬专业院校的教学模式,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等方面多是借鉴音乐专业院校进行设置,未能有效结合学校实际发展进行全面规划,导致培养出的学生既达不到专业院校的水准,又难以适应基层职业岗位实际需求,根源就是人才培养模式不够合理。
学校党委书记张毓德提出:“以组建师生合唱团为契机,探索课堂理论、合唱实训、原创作品、服务社会“四合一”教学实训模式,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四合一”教学实训模式,遵循了“面向全体、分类施教、结合专业、注重实践”四大原则,这是推进创新教育、提升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学生能力的必要环节。同时还提出“要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方法,优化学科专业结构。”这对促进地方高职院校的转型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理论指导。因此,将合唱团的基础实践技能与适应当前形势的教学有效结合具有前瞻性的意义。
首先,从发展趋势来看,高职音乐教育课程设置越来越强调加大实践课程的比重,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将合唱指挥与排练在专业理论的各个学科进行渗透,使学生在掌握专业基础理论之外巩固所学理论,熟练应用基础实践技能,这一要求既符合地方对基础性人才的现实需要,也为学校合唱团的发展提供了教学保障,变革课程设置势在必行;其次,从实际出发,增加合唱实践教学的比重和相关课程学时和学分,在合唱排练的基础上增加声部排练课,加强针对性练习,既提高了排练效率又真正以能力为基础来设置课程;最后,提倡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方式,在适当压缩、整合技术理论课的课时,减少部分课程与学时,适当减少难度较大的理论课程,将学生的主要精力集中在基础训练、各自专业的学习和集体团队训练上来,重点提升专业技能,积累曲目和演出的经验,通过一系列课程改革,使之真正适应具体需要,为后续的发展打好基础。 (二)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基础音乐行业发展所需人才
合唱指挥与排练作为音乐专业的基础实践技能课,能够更好地适应地方的市场发展需求。合唱指挥与排练涉及的专业课程方面众多,因此,改革后的音乐教育专业更能增加学生就业的比重。近年来,伴随着合唱活动的普及,地方对此类人才的需求逐年增加,多数高校为了适应市场需求都纷纷建立了合唱团,使校园文化建设、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都有了显著提升。
朔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了在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提高学生专业实践能力,以一个管理完善、运行规范的合唱团为依托,充分培养具有基础合唱指挥技能的人才。结合实际来看,需要与两种类型的合唱团形成良好的配合。一个是专业合唱团,即由音乐系师生所组成的合唱团,由教师进行统筹规划,利用本系合唱团,系统完成合唱课教学计划,主动参加演出、比赛等活动,使合唱团和指挥均得到有效锻炼;另一个是业余(社团)合唱团,即由校内非音乐专业学生所组成的合唱团体。专业合唱团学生可参与到业余合唱团组建、教学实践、排练、演出的全过程,如选拔队员、制定训练内容、组织演出活动等。学校提供充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保障,而教师也作为学生的“后援”,为学生及时提供帮助和指导。通过专业教学和合唱团的有力配合,既能使学生得到实践锻炼,还有力推进了学校合唱团的建设和发展,可谓一举两得。
除此以外,合唱团还积极参加有关部门的文化下乡活动,提升地方文化品位。合唱排练与基础课程渗透融合的教学改革理念,其宗旨是落实人才培养,目标是以能力培养为核心、职业技能培养为目的的教育模式。在培养过程中更加强调与社会实践的结合,更加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并将此作为学生贯通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重要手段。同时,强调就业和创业能力培养,使学生明确自己的职业定位,明白自己学成后要做什么,以培养出高素质的专业基础技能应用人才,从而適应地方市场需求。
参考文献:
[1]黄苏苏,桂晶晶.高职院校学生艺术团的建设与管理探析[J].戏剧之家,2017.
[2]姜妍妍.师范类高校音乐专业合唱指挥应用性人才培养的重要性[J].教育纵横.
[3]黄洪卫,彭筱屏.专科音乐教育实践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探究[J].大众文艺,2017.
[4]孙志福.音乐学<合唱指挥>课程教学改革创新及应用探索[J].才智,2017.
[5]辛颖,张晓丹,何颖.谈高职高专初等教育专业合唱指挥课程改革与构想[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简介:肖强(1984-),男,研究生学历,朔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