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小学生对数学的认知水平较低,
教师在帮助学生积累数学经验时,不应该过度进行纯理论的书本教学,可以组织较多科学有趣的教学活动来推动数学经验的积累。因此,教师在组织一系列的数学活动时,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既要符合学生的能力,又要构建科学的知识结构,一切数学经验的积累都对学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链接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在感悟生活中积累经验
生活中存在很多常见的数学现象, 而这些时刻都在影响着学生对数学的感知和认识。由于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更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他们常常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形成自己独特的意识,对数学也有自己的理解。尽管他们脑海中形成的这些概念不太成熟,缺乏一定的科学依据,但他们的数学思想以及数学的解题能力可得到潜移默化的丰富和提升。因此,教师在数学的教授过程中要将学生经常接触的切身经历带进课堂当中,让学生对数学有更直接的接触和感悟。例如,在教学 “年、月、日”时,由于这三者的时长很难让学生在课堂上就能直接感受得到,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平时生活,大胆发表对于年、月、日的时长感受。有的学生说我每次都要等一年才过生日,所以一年就是我两个生日之间的长度;还有的学生说我妈妈每个月都会给我买一箱牛奶,我妈妈下次买牛奶就又过了一个月;还有的学生说从我今天晚上睡觉时到明天晚上睡觉时就是一天了,等等。生活就是学习中最深厚的基础和丰富的素材来源,教师要注重挖掘学生在生活中感兴趣的话题,将课堂塑造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这样不仅学生对生活的感悟能更加真切,关于数学的相关经验积累也更加丰富、直观。
二、注重学生动手过程,在操作活动中获得经验
我们一步步学习数学的过程,也是在不断增强自己思维能力的过程。而思维与实践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因此教师要强调动手操作的重要性,以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通过这种教学形式,学生不仅可以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还可以对习得的新知识印象深刻、掌握透彻。例如,在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时,如果只是大量做各种相关的数学习题,学生并不会对其有更深刻的认识,若给予学生足够多的机会去亲自观察、实践,学生则会真正掌握这一知识点。首先从“余数”这一概念着手,教师可以让学生各自拿出四支笔,分别摆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三角形,学生会发现在摆三角形的时候多出了一支笔。通过这个简单的动手操作,学生对余数有了理解,也为后面教学中“有余数的除法”这一课题做了铺垫。然后教师将准备好的乒乓球和几个盒子拿出来,问学生:“若我拿出10个乒乓球,每一盒装3个,需要几个盒子呢?”一个同学自告奋勇地来到讲台上实践,当他把三个盒子都装了三个乒乓球后,发现还剩一个,于是就又拿出了一个盒子装了最后一个乒乓球。对此情况教师要先表扬这位同学的做法,再根据学生的表现在黑板上写出这个算式 “10÷3=3……1”,从而让学生加深对“有余数的除法”的理解。最后让同学们参与更多的关于这一知识点的讨论和练习,而教师也在旁参与讨论并及时给予指导,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三、引导学生自主体验,在探究活动中提取经验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思考、探究以及创新能力,积累学生的探究性经验,鼓励学生不断思考并勇于提出自己的疑虑。教师还应当摒弃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敢于独立思考。当然,教师还应让学生理解合作的意义,鼓励他们和同学一起动手、探究和讨论,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和参与度。例如,在讲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教师可以先把平行四边形、长方形这两个图形放在一起,让学生仔细观察,引发学生思考这两个图形是否存在什么内在的联系,并尝试怎样用求长方形面积的方法求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允许学生在课堂上运用剪刀和纸片动手实践,鼓励学生动手操作,把剪出来的平行四边形任意剪拼、摆拼,通过动手实践,探索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操作过程中可以发现:沿着平行四边形的一条高剪开,将纸片平移后,就可以拼接出一个等高的长方形,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而且长=底,宽=高,师生便可以根据拼接图形共同总结出一个新的概念: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在这操作的过程中,学生会热烈地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每个人都在积极思考,提出各自的看法,同学们也能更加直观地探究平行四边形面积的特点,领悟数学探究实验的重要性。
总之,数学教学的本质就是不断地让学生获得经验。因此,我们在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数学活动经验时,要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不能一味让学生埋头做习题,要让学生多动手、动脑,同时,创设更具吸引力和科学性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提升学习的综合能力和数学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阴师范学院附属小学)
教师在帮助学生积累数学经验时,不应该过度进行纯理论的书本教学,可以组织较多科学有趣的教学活动来推动数学经验的积累。因此,教师在组织一系列的数学活动时,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既要符合学生的能力,又要构建科学的知识结构,一切数学经验的积累都对学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链接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在感悟生活中积累经验
生活中存在很多常见的数学现象, 而这些时刻都在影响着学生对数学的感知和认识。由于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更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他们常常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形成自己独特的意识,对数学也有自己的理解。尽管他们脑海中形成的这些概念不太成熟,缺乏一定的科学依据,但他们的数学思想以及数学的解题能力可得到潜移默化的丰富和提升。因此,教师在数学的教授过程中要将学生经常接触的切身经历带进课堂当中,让学生对数学有更直接的接触和感悟。例如,在教学 “年、月、日”时,由于这三者的时长很难让学生在课堂上就能直接感受得到,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平时生活,大胆发表对于年、月、日的时长感受。有的学生说我每次都要等一年才过生日,所以一年就是我两个生日之间的长度;还有的学生说我妈妈每个月都会给我买一箱牛奶,我妈妈下次买牛奶就又过了一个月;还有的学生说从我今天晚上睡觉时到明天晚上睡觉时就是一天了,等等。生活就是学习中最深厚的基础和丰富的素材来源,教师要注重挖掘学生在生活中感兴趣的话题,将课堂塑造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这样不仅学生对生活的感悟能更加真切,关于数学的相关经验积累也更加丰富、直观。
二、注重学生动手过程,在操作活动中获得经验
我们一步步学习数学的过程,也是在不断增强自己思维能力的过程。而思维与实践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因此教师要强调动手操作的重要性,以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通过这种教学形式,学生不仅可以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还可以对习得的新知识印象深刻、掌握透彻。例如,在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时,如果只是大量做各种相关的数学习题,学生并不会对其有更深刻的认识,若给予学生足够多的机会去亲自观察、实践,学生则会真正掌握这一知识点。首先从“余数”这一概念着手,教师可以让学生各自拿出四支笔,分别摆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三角形,学生会发现在摆三角形的时候多出了一支笔。通过这个简单的动手操作,学生对余数有了理解,也为后面教学中“有余数的除法”这一课题做了铺垫。然后教师将准备好的乒乓球和几个盒子拿出来,问学生:“若我拿出10个乒乓球,每一盒装3个,需要几个盒子呢?”一个同学自告奋勇地来到讲台上实践,当他把三个盒子都装了三个乒乓球后,发现还剩一个,于是就又拿出了一个盒子装了最后一个乒乓球。对此情况教师要先表扬这位同学的做法,再根据学生的表现在黑板上写出这个算式 “10÷3=3……1”,从而让学生加深对“有余数的除法”的理解。最后让同学们参与更多的关于这一知识点的讨论和练习,而教师也在旁参与讨论并及时给予指导,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三、引导学生自主体验,在探究活动中提取经验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思考、探究以及创新能力,积累学生的探究性经验,鼓励学生不断思考并勇于提出自己的疑虑。教师还应当摒弃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敢于独立思考。当然,教师还应让学生理解合作的意义,鼓励他们和同学一起动手、探究和讨论,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和参与度。例如,在讲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教师可以先把平行四边形、长方形这两个图形放在一起,让学生仔细观察,引发学生思考这两个图形是否存在什么内在的联系,并尝试怎样用求长方形面积的方法求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允许学生在课堂上运用剪刀和纸片动手实践,鼓励学生动手操作,把剪出来的平行四边形任意剪拼、摆拼,通过动手实践,探索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操作过程中可以发现:沿着平行四边形的一条高剪开,将纸片平移后,就可以拼接出一个等高的长方形,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而且长=底,宽=高,师生便可以根据拼接图形共同总结出一个新的概念: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在这操作的过程中,学生会热烈地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每个人都在积极思考,提出各自的看法,同学们也能更加直观地探究平行四边形面积的特点,领悟数学探究实验的重要性。
总之,数学教学的本质就是不断地让学生获得经验。因此,我们在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数学活动经验时,要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不能一味让学生埋头做习题,要让学生多动手、动脑,同时,创设更具吸引力和科学性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提升学习的综合能力和数学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阴师范学院附属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