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为世界名著的《红楼梦》,其艺术成就实在是令人叹为观止。其中曹雪芹关于教与学的主张,竟与当今的素质教育新理念惊人地相合,实在叫人惊异不已。笔者将其概括为五个方面:自身的天资和苦志;教师高明的指导;环境与舆论的激志与导行;成功的感受;科学的训练。具体内容,阐释于下。
【关键词】 曹雪芹 教学观
1.兴趣是求知的动力
香菱原是江南富绅甄士隐之独生女,自小便读过诗书,原本就是一个极富文学气质的人,但苦于没有机会,只好自己弄本旧诗,偷着看两首。薛蟠外出做生意后,她有机会走进诗园子,便向宝钗拜师学诗,却被宝钗拒绝。然而她痴心不改,一味想着学诗,因此进了园子后,她变直奔技冠群首的林黛玉,迫不及待的要拜师。
正是这种深厚的原动力,使得她如饥似渴地读诗、写诗、悟诗。在遭受挫折后,她反而一次比一次地更努力、更痴迷、更执着,以至于“要疯了”、“着了魔了”、“要成仙了”。没有这发自肺腑的原动力,就没有她学诗的巨大成功。
香菱的成功向我们昭示:世上无难事,只要有兴趣!孔子说:“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好学与乐学,正是香菱走向成功的原动力。
2.苦志是求知的保证
第一首诗成之后,因看得诗少、措词不雅而失败。“她默默的回来,越性连房也不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来往的人都诧异。李纨、宝钗、探春、宝玉等听得此信,都远远的在山坡上瞧看她。只见她皱一回眉,又自己含笑一回。宝钗笑道:“这个人定要疯了!昨夜嘟嘟哝哝至闹到五更天才睡下,每一顿饭的工夫就亮了。我就听见她起来了,忙忙碌碌梳了头就找颦儿去。一回来了,呆了一日,作了一首又不好,这会子自然另作呢”。宝玉笑道:“这正是地杰人灵,老天生人再不虚赋情性的。我们成日叹说可惜他这么个人竟俗了,谁知到底有今日。可见天地至公”。而第二首则由于“过于穿凿、以词害意”又失败了。香菱自以为这首妙绝,听如此说,自己扫了兴,不肯丢开手,便要思索起来。因见他姊妹们说笑,便自己走至阶前竹下闲步,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一时探春隔窗笑说道:“‘菱姑娘,你闲闲罢’。香菱怔怔答道:‘闲字是十五删的,你错了韵了’。众人听了,不觉大笑起来。宝钗笑道:‘可真是诗魔了。都是颦儿引得他’”。为了让她醒一醒,众人拉着她到四姑娘房里去瞧画,可众人散后,他心里想的还是诗。“至晚间对灯出了一会神,至三更以后上床卧下,两眼鳏鳏,直到五更方才朦胧睡去了”。在梦中仍然想诗。“只听香菱从梦中笑道:‘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宝钗听了,又是可叹,又是可笑,连忙唤醒了他,问他:‘得了什么了?你这诚心都通了仙了。学不成诗,还弄出病来呢?’”皇天不负苦心人,香菱苦志学诗,精血诚聚,终于在梦中做成绝妙好诗。
“香菱学诗”,是对苦志求学者的深情讴歌。香菱用心之专、之深,真是感天地、动鬼神!
3.天资是求知的基础
曹雪芹笔下的香菱天资聪慧,悟性极高。这集中体现在论诗部分。
“香菱笑道:‘据我看来,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黛玉笑道:‘这话有了些意思,但不知你何处见得?’香菱笑道:‘我看他《塞上》一首,那一联云: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若说再找两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再还有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这白青两字也似无理。想来,必得这两个字才形容得尽,念在嘴里倒像有几千斤重的一个橄榄。还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这余字和上字,难为他怎么想来!我们那年上京来,那日下晚便湾住船,岸上又没有人,只有几棵树,远远的几家人家做晚饭,那个烟竟是碧青,连云直上。谁知我昨日晚上读了这两句,倒像我又到了那个地方去了’。”
这一席话,说明她能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触类旁通,对作诗的关键所在有了极深的感悟,显示了她超人的天资。这样的悟性,无疑是她写诗成功的重要基础。
4.良师是求知的关键
香菱学诗成功的一个人重要因素,是她得到了一位热心而又高明的老师——黛玉。
4.1 关切是学生成功的推力。黛玉,这位被人们认为“清高孤傲,目下无尘”的才女,在香菱的身上是投注了极大的关切的。
当香菱要拜她学诗时,她爽快地应承了:“既要作诗,你就拜我为师。我虽不通,大略也还教的起你。”其热心和爽朗,在《红楼梦》中是罕见的。
而后便与香菱交谈起作诗的心得来,循循善诱,十分恳切。见香菱这般热心,她继而向香菱推荐起诗歌来,并不失时机地鼓励道:“你又是一个极聪明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功夫,不愁不是诗翁了!”这对香菱这个初学者来说,无疑是个莫大的鼓舞。
通过论诗,黛玉便鼓励她放手去写。谁想第一首竟不成。黛玉诚恳的指出了她问题所在,“皆因你看的诗少,被他缚住了。”并鼓励她,“把这首丢开,再作一首,只管放开胆子去作”。谁知第二首还是不成,“不像吟月了,月字底下添一个‘色’字倒还使得,你看句句倒是月色。”并亲切地批评道:“原来诗从胡说来,再迟几天就好了。”指出诗中虚假做作的错误。戏虐中有批评,批评中含亲切,融洽温馨的师生情谊如细雨春风滋润在香菱心田。在黛玉的热心关切下,香菱“精血诚聚”,终于写成了绝妙好诗。
4.2 导向是学生成功的捷径。教师的教导,表现在对学生的求知与身心的影响上。一个高明的教师,其对学生身心的影响并不表现在说教上,而是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来感染学生,高明的教师对学生求知的指导也并不表现在滔滔不绝上,而是于困惑迷惘处给以开云拨雾似的点拨。黛玉便是这样一位高明的教师。
香菱初学诗歌,怕自己惹黛玉心烦。这时,黛玉说:“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若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三言两语,便道出了诗的音韵特点,言简意赅。更值得欣赏的是,言语中所表现的无比自信,更是会极大地鼓舞和感染刚始学诗的香菱。潜移默化中,使香菱坚定了学诗的信念。作诗失败后,黛玉笑道:“意思却有,只是措词不雅。皆因你看的诗少,被他缚住了。把这首丢开,再作一首,只管放开胆子去作。”既指出其问题,又付给了极大的热情与信心。难怪香菱竟那般刻苦,一次比一次用心,终于在极短的时间内便取得了重大的成功。
4.3 训练是学生成功的桥梁。在“香菱学诗”中,我们很容易便能理出黛玉的教学训练过程。首先由读入手,在读中悟知,而且要读就读最好的。
黛玉说:“断不科学这样的诗。你们因不懂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你只听我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熟透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做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玚、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又道:“你只看有红圈的都是我选的,有一首念一首。不明白的问你姑娘,或者遇见我,我讲与你就是了。”
黛玉这么做,其意图是很明显的。无非是要香菱广泛地阅读名诗,领悟作诗要旨,打好作诗的根基。读,只是手段;悟,才是根本。因此也非常重视读后的讨论。
一日,香菱笑吟吟地送了书来。黛玉笑道:“可领略了些滋味没有?”香菱笑道:“领略了些滋味,不知可是不是,说与你听听。”黛玉笑道:“正要讲究讨论,方能长进。你且说来我听。”香菱笑道:“据我看来,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黛玉笑道:“这话有了些意思,但不知你从何处见得?”香菱笑道:“我看他《塞上》一首,那一联云:‘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若说再找两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再还有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这白青两字也似无理。想来,必得这两个字才形容得尽,念在嘴里倒像有几千斤重的一个橄榄。还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这余字和上字,难为他怎么想来!我们那年上京来,那日下晚便湾住船,岸上又没有人,只有几棵树,远远的几家人家做晚饭,那个烟竟是碧青,连云直上。谁知我昨日晚上读了这两句,倒像我又到了那个地方去了’。”黛玉笑道:“你说他这‘上孤烟’好,你还知他这一句还是套了前人的来。我给你这一句瞧瞧,更比这个淡而现成。”说着便把陶渊明的“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翻了出来,递与香菱。香菱瞧了,点头叹赏,笑道:“原来上字是从依依两个字上化出来的。”
见香菱“已得了”,黛玉便要香菱进行写作练习,并限而不定。
“ 昨夜的月最好,我正要诌一首,竟未诌成,你竟作一首来,十四寒的韵,由你爱用那几个字去。”
谁料第一次竟因“措词不雅”而失败,黛玉指出:“皆因你看的诗少,被他缚住。”并鼓励她“把这首丢开,再作一首,只管放开胆子去作。”不想第二次又因“过于穿凿”而挫败。历经两次失败,香菱对诗的要诀有了更深刻的体验,终于“精血诚聚”,于第三次写成了绝妙好诗。
“读—悟—议—练”是黛玉的高明之法。她尤其注重心得与体验。在“读”中悟,在“议”中提高,而运用于实际演练。
5.环境是求知的条件
环境对人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平日里,身介小姐与婢女之间的香菱,就是有学诗之心,也无学诗之趣。薛蟠的外出使她有了接近园子的机会。园中美丽的自然风光,激发了她深藏心中的灵性,产生了学诗的念头,而且那么强烈,那么急切,那么执着。
同时,园中人人皆是才华横溢的写诗的高手,他们以诗会友,以诗娱情。这浓浓的氛围,更是对慕雅女香菱具有强大的诱惑。难怪她“着魔”般地学诗写诗!
由此可见,优美的自然环境能激发人的灵性;良好的舆论环境必将影响人的心智。
6.肯定是求知的享受
成功是人人都盼望的,但却并非人人都能实现。成功感的有无,将直接关系学生的自我评价,严重影响学生的信心。香菱的成功,便是一个正面的明例。
听了香菱的一番讲论之后,宝玉笑道:“既是这样,也不用看诗。会心处不在多,听你说了两句,可知‘三味’你已得了。”探春也笑道:“明儿我补一个柬来,请你入社。”
后来,香菱写诗入了迷,竟在梦中也作起诗来。宝钗听了,又是可叹,又是可笑,连忙唤醒了他,问道:“得了什么?你这诚心都通了仙了。学不成诗,还弄出病来呢。”
众人的夸奖与肯定,无疑给香菱了莫大的信心,难怪香菱能那般苦吟,终于有了后面的成绩。
这难道不是现代教育也应思考的问题吗?
【关键词】 曹雪芹 教学观
1.兴趣是求知的动力
香菱原是江南富绅甄士隐之独生女,自小便读过诗书,原本就是一个极富文学气质的人,但苦于没有机会,只好自己弄本旧诗,偷着看两首。薛蟠外出做生意后,她有机会走进诗园子,便向宝钗拜师学诗,却被宝钗拒绝。然而她痴心不改,一味想着学诗,因此进了园子后,她变直奔技冠群首的林黛玉,迫不及待的要拜师。
正是这种深厚的原动力,使得她如饥似渴地读诗、写诗、悟诗。在遭受挫折后,她反而一次比一次地更努力、更痴迷、更执着,以至于“要疯了”、“着了魔了”、“要成仙了”。没有这发自肺腑的原动力,就没有她学诗的巨大成功。
香菱的成功向我们昭示:世上无难事,只要有兴趣!孔子说:“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好学与乐学,正是香菱走向成功的原动力。
2.苦志是求知的保证
第一首诗成之后,因看得诗少、措词不雅而失败。“她默默的回来,越性连房也不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来往的人都诧异。李纨、宝钗、探春、宝玉等听得此信,都远远的在山坡上瞧看她。只见她皱一回眉,又自己含笑一回。宝钗笑道:“这个人定要疯了!昨夜嘟嘟哝哝至闹到五更天才睡下,每一顿饭的工夫就亮了。我就听见她起来了,忙忙碌碌梳了头就找颦儿去。一回来了,呆了一日,作了一首又不好,这会子自然另作呢”。宝玉笑道:“这正是地杰人灵,老天生人再不虚赋情性的。我们成日叹说可惜他这么个人竟俗了,谁知到底有今日。可见天地至公”。而第二首则由于“过于穿凿、以词害意”又失败了。香菱自以为这首妙绝,听如此说,自己扫了兴,不肯丢开手,便要思索起来。因见他姊妹们说笑,便自己走至阶前竹下闲步,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一时探春隔窗笑说道:“‘菱姑娘,你闲闲罢’。香菱怔怔答道:‘闲字是十五删的,你错了韵了’。众人听了,不觉大笑起来。宝钗笑道:‘可真是诗魔了。都是颦儿引得他’”。为了让她醒一醒,众人拉着她到四姑娘房里去瞧画,可众人散后,他心里想的还是诗。“至晚间对灯出了一会神,至三更以后上床卧下,两眼鳏鳏,直到五更方才朦胧睡去了”。在梦中仍然想诗。“只听香菱从梦中笑道:‘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宝钗听了,又是可叹,又是可笑,连忙唤醒了他,问他:‘得了什么了?你这诚心都通了仙了。学不成诗,还弄出病来呢?’”皇天不负苦心人,香菱苦志学诗,精血诚聚,终于在梦中做成绝妙好诗。
“香菱学诗”,是对苦志求学者的深情讴歌。香菱用心之专、之深,真是感天地、动鬼神!
3.天资是求知的基础
曹雪芹笔下的香菱天资聪慧,悟性极高。这集中体现在论诗部分。
“香菱笑道:‘据我看来,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黛玉笑道:‘这话有了些意思,但不知你何处见得?’香菱笑道:‘我看他《塞上》一首,那一联云: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若说再找两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再还有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这白青两字也似无理。想来,必得这两个字才形容得尽,念在嘴里倒像有几千斤重的一个橄榄。还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这余字和上字,难为他怎么想来!我们那年上京来,那日下晚便湾住船,岸上又没有人,只有几棵树,远远的几家人家做晚饭,那个烟竟是碧青,连云直上。谁知我昨日晚上读了这两句,倒像我又到了那个地方去了’。”
这一席话,说明她能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触类旁通,对作诗的关键所在有了极深的感悟,显示了她超人的天资。这样的悟性,无疑是她写诗成功的重要基础。
4.良师是求知的关键
香菱学诗成功的一个人重要因素,是她得到了一位热心而又高明的老师——黛玉。
4.1 关切是学生成功的推力。黛玉,这位被人们认为“清高孤傲,目下无尘”的才女,在香菱的身上是投注了极大的关切的。
当香菱要拜她学诗时,她爽快地应承了:“既要作诗,你就拜我为师。我虽不通,大略也还教的起你。”其热心和爽朗,在《红楼梦》中是罕见的。
而后便与香菱交谈起作诗的心得来,循循善诱,十分恳切。见香菱这般热心,她继而向香菱推荐起诗歌来,并不失时机地鼓励道:“你又是一个极聪明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功夫,不愁不是诗翁了!”这对香菱这个初学者来说,无疑是个莫大的鼓舞。
通过论诗,黛玉便鼓励她放手去写。谁想第一首竟不成。黛玉诚恳的指出了她问题所在,“皆因你看的诗少,被他缚住了。”并鼓励她,“把这首丢开,再作一首,只管放开胆子去作”。谁知第二首还是不成,“不像吟月了,月字底下添一个‘色’字倒还使得,你看句句倒是月色。”并亲切地批评道:“原来诗从胡说来,再迟几天就好了。”指出诗中虚假做作的错误。戏虐中有批评,批评中含亲切,融洽温馨的师生情谊如细雨春风滋润在香菱心田。在黛玉的热心关切下,香菱“精血诚聚”,终于写成了绝妙好诗。
4.2 导向是学生成功的捷径。教师的教导,表现在对学生的求知与身心的影响上。一个高明的教师,其对学生身心的影响并不表现在说教上,而是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来感染学生,高明的教师对学生求知的指导也并不表现在滔滔不绝上,而是于困惑迷惘处给以开云拨雾似的点拨。黛玉便是这样一位高明的教师。
香菱初学诗歌,怕自己惹黛玉心烦。这时,黛玉说:“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若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三言两语,便道出了诗的音韵特点,言简意赅。更值得欣赏的是,言语中所表现的无比自信,更是会极大地鼓舞和感染刚始学诗的香菱。潜移默化中,使香菱坚定了学诗的信念。作诗失败后,黛玉笑道:“意思却有,只是措词不雅。皆因你看的诗少,被他缚住了。把这首丢开,再作一首,只管放开胆子去作。”既指出其问题,又付给了极大的热情与信心。难怪香菱竟那般刻苦,一次比一次用心,终于在极短的时间内便取得了重大的成功。
4.3 训练是学生成功的桥梁。在“香菱学诗”中,我们很容易便能理出黛玉的教学训练过程。首先由读入手,在读中悟知,而且要读就读最好的。
黛玉说:“断不科学这样的诗。你们因不懂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你只听我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熟透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做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玚、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又道:“你只看有红圈的都是我选的,有一首念一首。不明白的问你姑娘,或者遇见我,我讲与你就是了。”
黛玉这么做,其意图是很明显的。无非是要香菱广泛地阅读名诗,领悟作诗要旨,打好作诗的根基。读,只是手段;悟,才是根本。因此也非常重视读后的讨论。
一日,香菱笑吟吟地送了书来。黛玉笑道:“可领略了些滋味没有?”香菱笑道:“领略了些滋味,不知可是不是,说与你听听。”黛玉笑道:“正要讲究讨论,方能长进。你且说来我听。”香菱笑道:“据我看来,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黛玉笑道:“这话有了些意思,但不知你从何处见得?”香菱笑道:“我看他《塞上》一首,那一联云:‘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若说再找两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再还有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这白青两字也似无理。想来,必得这两个字才形容得尽,念在嘴里倒像有几千斤重的一个橄榄。还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这余字和上字,难为他怎么想来!我们那年上京来,那日下晚便湾住船,岸上又没有人,只有几棵树,远远的几家人家做晚饭,那个烟竟是碧青,连云直上。谁知我昨日晚上读了这两句,倒像我又到了那个地方去了’。”黛玉笑道:“你说他这‘上孤烟’好,你还知他这一句还是套了前人的来。我给你这一句瞧瞧,更比这个淡而现成。”说着便把陶渊明的“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翻了出来,递与香菱。香菱瞧了,点头叹赏,笑道:“原来上字是从依依两个字上化出来的。”
见香菱“已得了”,黛玉便要香菱进行写作练习,并限而不定。
“ 昨夜的月最好,我正要诌一首,竟未诌成,你竟作一首来,十四寒的韵,由你爱用那几个字去。”
谁料第一次竟因“措词不雅”而失败,黛玉指出:“皆因你看的诗少,被他缚住。”并鼓励她“把这首丢开,再作一首,只管放开胆子去作。”不想第二次又因“过于穿凿”而挫败。历经两次失败,香菱对诗的要诀有了更深刻的体验,终于“精血诚聚”,于第三次写成了绝妙好诗。
“读—悟—议—练”是黛玉的高明之法。她尤其注重心得与体验。在“读”中悟,在“议”中提高,而运用于实际演练。
5.环境是求知的条件
环境对人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平日里,身介小姐与婢女之间的香菱,就是有学诗之心,也无学诗之趣。薛蟠的外出使她有了接近园子的机会。园中美丽的自然风光,激发了她深藏心中的灵性,产生了学诗的念头,而且那么强烈,那么急切,那么执着。
同时,园中人人皆是才华横溢的写诗的高手,他们以诗会友,以诗娱情。这浓浓的氛围,更是对慕雅女香菱具有强大的诱惑。难怪她“着魔”般地学诗写诗!
由此可见,优美的自然环境能激发人的灵性;良好的舆论环境必将影响人的心智。
6.肯定是求知的享受
成功是人人都盼望的,但却并非人人都能实现。成功感的有无,将直接关系学生的自我评价,严重影响学生的信心。香菱的成功,便是一个正面的明例。
听了香菱的一番讲论之后,宝玉笑道:“既是这样,也不用看诗。会心处不在多,听你说了两句,可知‘三味’你已得了。”探春也笑道:“明儿我补一个柬来,请你入社。”
后来,香菱写诗入了迷,竟在梦中也作起诗来。宝钗听了,又是可叹,又是可笑,连忙唤醒了他,问道:“得了什么?你这诚心都通了仙了。学不成诗,还弄出病来呢。”
众人的夸奖与肯定,无疑给香菱了莫大的信心,难怪香菱能那般苦吟,终于有了后面的成绩。
这难道不是现代教育也应思考的问题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