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盐城市按照中央精神和江苏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始终坚持生态立市,秉持生态绿色理念,把绿色发展鲜明地写在“建设新盐城”的旗帜上,通过绿色发展撬动增长、引领转型、惠及民生、优化环境,探索出了一条绿意盎然、生态赶超的发展路径,呈现出发展与生态互动、经济与生态双赢的良好态势。当前,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本文以盐城市为例,试论如何积极地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以绿色发展为根本动力,努力开创经济与生态互动双赢的新局面,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
一、保持定力,坚定经济与生态互动双赢的信念
在生态立市和绿色发展战略的引领下,面对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各种风险挑战增多的严峻形势,盐城经济近年却逆势高位上扬,综合实力明显提升。在生态建设方面,“盐城好空气”叫响全国,“盐城蓝”成为自然常态、生态品牌和城市标识。自环保部公布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排名以来,盐城市连续3年的9月份进入全国前十,被人民网列为全国“十大洗肺城市”之一。目前,绿色发展综合指数苏北第一、全省第八,生态效益指数全省第一,生态文明建设工程考核苏北第一,国家生态镇数量苏北第一,所辖县(市、区)全部建成省级以上生态县(市、区)。2015年,顺利通过省级生态市考核验收,绿化模范城市创建通过国家考核验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通过国家评估。同时,还是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全国最佳生态保护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最美中国生态旅游目的地城市。从发展的角度看,前景虽好,风险犹在。由于目前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这是经济社会发展最具活力的时期,同时也是各种问题和矛盾多发的时期。江苏沿海开发和“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的深入推进,给我们提供了强劲的发展动力和大量的发展机会,但也容易让一些人、一些地方产生非理性的发展冲动。从生态的角度看,家底虽厚,压力不小。盐城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空间广阔。但是,资源约束趋紧、生态系统脆弱的形势依然严峻,传统的粗放发展模式尚未根除,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的任务仍然相当艰巨。发展是硬道理,环境保护是硬任务,“硬道理”和“硬任务”一个都含糊不得。那么,靠什么来解决?实践已经证明,绿色发展是必由之路。我们必须坚定绿色发展的道路自信,保持绿色发展的足够定力。不因取得的成绩而沾沾自喜、盲目冲动,也不因面临的困难和风险而不知所措、动摇退缩。要始终如一地坚守生态底线不放松,守护好、使用好生态资源这个最大的“家底”和“本钱”。以良好的生态环境积聚优秀人才、高端产业和各类投资,增强发展动力;以丰硕的发展成果提升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层次与水平。通过生态与经济的良性互动,实现二者互利共赢,成为江苏绿色发展的新样板。
二、明确方向,理清经济与生态互动发展的思路
保护生态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发展经济必须遵循经济规律,这是一条毫无疑义的基本准则。但是,寻求经济与生态互动发展,我们还必须确立这样一个基本理念:在遵循二者规律的前提下,用经济的理念保护生态,用生态的理念发展经济。我们应当以此作为促进经济与生态互动发展的基本方向。用经济的理念保护生态,其目的是实现生态资本的保值增值。良好的生态环境正日益成为一种宝贵的稀缺资源。这是一笔巨大的资产,是吸引各类生产要素、提升地区竞争力的重要资本。保护生态环境就是进行资本积累,增加资本存量,为子孙后代积累财富。保护环境已不只是简单的维护、消极的防治,而要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把历史的资产变成现实的资本。用经济的理念对生态环境进行开发利用,实现生态资本的保值增值,这是变生态优势为发展优势,增强发展后劲的重要途径。用生态的理念发展經济,就是要实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经济活动要以不损害或少损害生态环境为追求,以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为目标。用经济的理念保护生态、生态的理念发展经济,其最基本的实现形式就是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产业发展生态化需要在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等绿色产业的同时,对传统产业进行绿色化改造,通过低碳发展、循环发展、绿色发展,降低GDP的碳强度。生态建设产业化的一个最可靠的途径就是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通过生态环境和生态旅游业之间的良性互动来实现生态资本的保值增值。生态建设产业化还有一个值得研究和探索的层面,那就是用产业化的方式来运作生态恢复建设工程,让政府从一些亲历亲为的生态复建工程(比如城市内河的生态保护与复建)中解放出来,通过产业化经营、企业化管理来探索政府主导的生态复建工程新路径。
三、突出重点,强固经济与生态互动发展的支点
绿色产业是经济与生态互动发展的重要支点。要结合当地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坚持市场导向、高端引领、生态底线,加快构建符合转型升级要求、体现地域特色的绿色产业体系。重点发展以新能源、节能环保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汽车服务、软件及信息服务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以有机农业、生态农业、创意农业为代表的绿色农业,以湿地旅游、乡村旅游为代表的生态旅游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战略选择。目前盐城已经确立了具有自身特点的“4+3”产业发展战略,即重点培育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四个主导产业和新能源汽车、海洋产业、航空装备三个先导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方向。要适应新常态下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特点、新需求,创新服务理念和服务模式,加快培育和发展现代服务业新业态。利用汽车产业优势,加快发展汽车服务业;结合智慧城市建设,加快发展工业设计服务业、软件及信息服务业;顺应“互联网+”时代的新趋向,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和各种“互联网+”服务业。同时,积极鼓励和扶持文化创意、服务外包、健康服务等其他现代服务业新业态,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提档升级。要按照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要求,以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基地为目标,大力推进有机农业、生态农业、创意农业等绿色农业健康快速发展,打响农业绿色品牌,推动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为全省农业迈上新台阶“带好头、领好向”。生态旅游业是最具特色、最具潜力的经济增长点。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历史和人文资源,通过做特精品景区、拉长产业链条、完善功能载体、培育消费市场,把生态旅游业做优、做特、做强,为江苏在全国率先建成旅游强省作出积极贡献。 四、营造氛围,激发经济与生态互动发展的动能
绿色發展从本质上讲,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经济与生态互动发展,其内在动力在于人们经济社会生活中的绿色自觉。因此,必须通过多种途径,积极营造绿色发展的良好氛围,使生态文明的主流价值观深入人心,使绿色发展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一是培育生态文化。深入挖掘海盐文化、农耕文化、水绿文化、红色文化中的生态内涵,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与文化建设的有机融合,培育具有时代特征特色的生态文化。创新方式手段,丰富活动内容,进一步推进生态文明宣传教育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扩大生态文明宣传教育的阵地和领域,把健康的生态文化渗透到市民行为、社会风气、城市精神的各个方面。明确目标要求,科学设置课程,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整个国民教育体系和各级党校、行政学院(校)的教学计划。党校、行政学院(校)要把生态哲学、生态美学、生态道德、生态科技等生态学和生态经济理论作为干部培训的重要内容。二是倡导绿色生活。倡导节约简朴、绿色环保的生活理念,引导公众改变不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生活习惯。倡导和支持居民使用绿色能源、采取绿色出行、购买绿色产品、居住绿色建筑。政府部门要通过“绿色办公”“绿色采购”“绿色行政”做好表率,引领公众健康消费、绿色生活,并使之成为一种追求、一种时尚、一种习惯。要努力让每一个公民、每一个家庭、每一个部门,都成为环境保护和绿色生活的宣传者、实践者、推动者和受益者。三是提供绿色公共产品。推动绿色发展必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主动顺应人们从“盼温饱”到“盼环保”、从“求生存”到“求生态”的新期待。要把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努力让人民群众呼吸上清新的空气,喝上干净的水,享受到优美的人居环境,使人民群众在乐享“绿色福利”的同时,增进绿色认知和绿色自觉。通过绿色文化与绿色责任一起培育、绿色福利与绿色理念一起提升,充分激发广大人民群众在推进经济与生态互动发展过程中的强大动能。
五、深化改革,优化经济与生态互动发展的机制
直面新常态下的新挑战,抢抓新常态下的新机遇,进一步加大改革创新力度,激发改革推动力,增强创新驱动力,发挥投资拉动力,不断优化经济与生态互动发展的体制机制,推动绿色发展不断取得新突破。坚持“使用资源要有偿、作出贡献要补偿、损害环境应赔偿”的原则,改革完善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调节,形成资源要素科学配置的体制机制,把最稀缺、最宝贵的资源配置到最有效益的经济环节,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按照“政府投入为主、污染者付费、受益者补偿”的原则,构建政府转移支付、地区间收益付费和市场服务相结合的生态补偿制度体系。创新水资源环境区域补偿机制,推进流域补偿由通榆河流域扩展到全市,逐步实现上下游“双向补偿”。完善生态环境管理机制。实行重要资源统一管理、重大设施统一规划、重大项目协调布局,健全统一监管、分工负责、社会协同、执法有力的环保监管体系。建立健全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积极推动环保服务市场化,推进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模式。探索发行生态股票、开设生态基金、建立生态银行等生态融资途径,搭建生态投融资管理平台,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民间资本投向生态环保项目。建立完善经济社会发展绿色GDP考核评价体系和领导干部任期环境质量改善目标考核制度。针对不同区域主体功能定位,进一步优化差别化的评价考核制度。探索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度,使各级领导干部始终绷紧环境安全这根弦。
(作者系中共盐城市委党校副教授、市情研究室主任)
一、保持定力,坚定经济与生态互动双赢的信念
在生态立市和绿色发展战略的引领下,面对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各种风险挑战增多的严峻形势,盐城经济近年却逆势高位上扬,综合实力明显提升。在生态建设方面,“盐城好空气”叫响全国,“盐城蓝”成为自然常态、生态品牌和城市标识。自环保部公布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排名以来,盐城市连续3年的9月份进入全国前十,被人民网列为全国“十大洗肺城市”之一。目前,绿色发展综合指数苏北第一、全省第八,生态效益指数全省第一,生态文明建设工程考核苏北第一,国家生态镇数量苏北第一,所辖县(市、区)全部建成省级以上生态县(市、区)。2015年,顺利通过省级生态市考核验收,绿化模范城市创建通过国家考核验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通过国家评估。同时,还是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全国最佳生态保护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最美中国生态旅游目的地城市。从发展的角度看,前景虽好,风险犹在。由于目前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这是经济社会发展最具活力的时期,同时也是各种问题和矛盾多发的时期。江苏沿海开发和“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的深入推进,给我们提供了强劲的发展动力和大量的发展机会,但也容易让一些人、一些地方产生非理性的发展冲动。从生态的角度看,家底虽厚,压力不小。盐城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空间广阔。但是,资源约束趋紧、生态系统脆弱的形势依然严峻,传统的粗放发展模式尚未根除,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的任务仍然相当艰巨。发展是硬道理,环境保护是硬任务,“硬道理”和“硬任务”一个都含糊不得。那么,靠什么来解决?实践已经证明,绿色发展是必由之路。我们必须坚定绿色发展的道路自信,保持绿色发展的足够定力。不因取得的成绩而沾沾自喜、盲目冲动,也不因面临的困难和风险而不知所措、动摇退缩。要始终如一地坚守生态底线不放松,守护好、使用好生态资源这个最大的“家底”和“本钱”。以良好的生态环境积聚优秀人才、高端产业和各类投资,增强发展动力;以丰硕的发展成果提升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层次与水平。通过生态与经济的良性互动,实现二者互利共赢,成为江苏绿色发展的新样板。
二、明确方向,理清经济与生态互动发展的思路
保护生态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发展经济必须遵循经济规律,这是一条毫无疑义的基本准则。但是,寻求经济与生态互动发展,我们还必须确立这样一个基本理念:在遵循二者规律的前提下,用经济的理念保护生态,用生态的理念发展经济。我们应当以此作为促进经济与生态互动发展的基本方向。用经济的理念保护生态,其目的是实现生态资本的保值增值。良好的生态环境正日益成为一种宝贵的稀缺资源。这是一笔巨大的资产,是吸引各类生产要素、提升地区竞争力的重要资本。保护生态环境就是进行资本积累,增加资本存量,为子孙后代积累财富。保护环境已不只是简单的维护、消极的防治,而要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把历史的资产变成现实的资本。用经济的理念对生态环境进行开发利用,实现生态资本的保值增值,这是变生态优势为发展优势,增强发展后劲的重要途径。用生态的理念发展經济,就是要实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经济活动要以不损害或少损害生态环境为追求,以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为目标。用经济的理念保护生态、生态的理念发展经济,其最基本的实现形式就是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产业发展生态化需要在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等绿色产业的同时,对传统产业进行绿色化改造,通过低碳发展、循环发展、绿色发展,降低GDP的碳强度。生态建设产业化的一个最可靠的途径就是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通过生态环境和生态旅游业之间的良性互动来实现生态资本的保值增值。生态建设产业化还有一个值得研究和探索的层面,那就是用产业化的方式来运作生态恢复建设工程,让政府从一些亲历亲为的生态复建工程(比如城市内河的生态保护与复建)中解放出来,通过产业化经营、企业化管理来探索政府主导的生态复建工程新路径。
三、突出重点,强固经济与生态互动发展的支点
绿色产业是经济与生态互动发展的重要支点。要结合当地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坚持市场导向、高端引领、生态底线,加快构建符合转型升级要求、体现地域特色的绿色产业体系。重点发展以新能源、节能环保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汽车服务、软件及信息服务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以有机农业、生态农业、创意农业为代表的绿色农业,以湿地旅游、乡村旅游为代表的生态旅游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战略选择。目前盐城已经确立了具有自身特点的“4+3”产业发展战略,即重点培育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四个主导产业和新能源汽车、海洋产业、航空装备三个先导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方向。要适应新常态下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特点、新需求,创新服务理念和服务模式,加快培育和发展现代服务业新业态。利用汽车产业优势,加快发展汽车服务业;结合智慧城市建设,加快发展工业设计服务业、软件及信息服务业;顺应“互联网+”时代的新趋向,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和各种“互联网+”服务业。同时,积极鼓励和扶持文化创意、服务外包、健康服务等其他现代服务业新业态,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提档升级。要按照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要求,以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基地为目标,大力推进有机农业、生态农业、创意农业等绿色农业健康快速发展,打响农业绿色品牌,推动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为全省农业迈上新台阶“带好头、领好向”。生态旅游业是最具特色、最具潜力的经济增长点。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历史和人文资源,通过做特精品景区、拉长产业链条、完善功能载体、培育消费市场,把生态旅游业做优、做特、做强,为江苏在全国率先建成旅游强省作出积极贡献。 四、营造氛围,激发经济与生态互动发展的动能
绿色發展从本质上讲,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经济与生态互动发展,其内在动力在于人们经济社会生活中的绿色自觉。因此,必须通过多种途径,积极营造绿色发展的良好氛围,使生态文明的主流价值观深入人心,使绿色发展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一是培育生态文化。深入挖掘海盐文化、农耕文化、水绿文化、红色文化中的生态内涵,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与文化建设的有机融合,培育具有时代特征特色的生态文化。创新方式手段,丰富活动内容,进一步推进生态文明宣传教育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扩大生态文明宣传教育的阵地和领域,把健康的生态文化渗透到市民行为、社会风气、城市精神的各个方面。明确目标要求,科学设置课程,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整个国民教育体系和各级党校、行政学院(校)的教学计划。党校、行政学院(校)要把生态哲学、生态美学、生态道德、生态科技等生态学和生态经济理论作为干部培训的重要内容。二是倡导绿色生活。倡导节约简朴、绿色环保的生活理念,引导公众改变不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生活习惯。倡导和支持居民使用绿色能源、采取绿色出行、购买绿色产品、居住绿色建筑。政府部门要通过“绿色办公”“绿色采购”“绿色行政”做好表率,引领公众健康消费、绿色生活,并使之成为一种追求、一种时尚、一种习惯。要努力让每一个公民、每一个家庭、每一个部门,都成为环境保护和绿色生活的宣传者、实践者、推动者和受益者。三是提供绿色公共产品。推动绿色发展必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主动顺应人们从“盼温饱”到“盼环保”、从“求生存”到“求生态”的新期待。要把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努力让人民群众呼吸上清新的空气,喝上干净的水,享受到优美的人居环境,使人民群众在乐享“绿色福利”的同时,增进绿色认知和绿色自觉。通过绿色文化与绿色责任一起培育、绿色福利与绿色理念一起提升,充分激发广大人民群众在推进经济与生态互动发展过程中的强大动能。
五、深化改革,优化经济与生态互动发展的机制
直面新常态下的新挑战,抢抓新常态下的新机遇,进一步加大改革创新力度,激发改革推动力,增强创新驱动力,发挥投资拉动力,不断优化经济与生态互动发展的体制机制,推动绿色发展不断取得新突破。坚持“使用资源要有偿、作出贡献要补偿、损害环境应赔偿”的原则,改革完善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调节,形成资源要素科学配置的体制机制,把最稀缺、最宝贵的资源配置到最有效益的经济环节,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按照“政府投入为主、污染者付费、受益者补偿”的原则,构建政府转移支付、地区间收益付费和市场服务相结合的生态补偿制度体系。创新水资源环境区域补偿机制,推进流域补偿由通榆河流域扩展到全市,逐步实现上下游“双向补偿”。完善生态环境管理机制。实行重要资源统一管理、重大设施统一规划、重大项目协调布局,健全统一监管、分工负责、社会协同、执法有力的环保监管体系。建立健全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积极推动环保服务市场化,推进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模式。探索发行生态股票、开设生态基金、建立生态银行等生态融资途径,搭建生态投融资管理平台,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民间资本投向生态环保项目。建立完善经济社会发展绿色GDP考核评价体系和领导干部任期环境质量改善目标考核制度。针对不同区域主体功能定位,进一步优化差别化的评价考核制度。探索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度,使各级领导干部始终绷紧环境安全这根弦。
(作者系中共盐城市委党校副教授、市情研究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