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近年各地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视,大批学校引进了专职的心理教师,专门从事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了属于自己的“领地”对心理教师而言是好事,但追踪发现很多心理教师发展得未必好。表现为游离于教师主流圈子之外,只有孤芳自赏之意,并无他人认可之势,职业发展举步维艰,进入了“边缘化”的境地。“边缘化”实际上是社会学中的一个概念,原指相对中心而言,远离中心的地带。而中小学心理教师的边缘化指其远离学校教师群体中心,经常处在教师群体的边缘或之外,不被学校领导、其他学科教师群体及学生所重视和认可,发展空间狭小的一种状态。防止心理教师边缘化,不仅是加强其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关系到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效果的关键因素,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一、中小学心理教师边缘化的表现
1.工作边缘化
心理教师的工作常常得不到领导、同事、学生的认可,而自己却叫苦连天,这是工作边缘化的典型体现。心理教师的工作边缘化体现在心理课程教学安排不足,没有充分的心理课时,很多课只能借助讲座等大规模形式来实施,缺乏一定的时间保障。其次,心理辅导、心理活动等工作的开展缺乏支持条件,主要指缺乏相关人员的支持。大部分教学干部和班主任对心理工作不理解、不重视,认为效果不明显,不愿意让学生投入时间进行心理辅导和活动。同时大部分学生也存在应付心理,或参与不投入、或直接不参与,久而久之导致心理健康工作的认可度低,满意度差,推进的难度越来越大。
2.发展边缘化
很多心理教师反映看不到自己的工作前景,说的就是心理教师发展的边缘化问题。一方面由于政策原因,心理教师的编制系列不同于学科教师,存在数量和评价上的局限,影响了心理教师的职业发展;另一方面,很多学校认为心理教师并不是教师队伍的核心力量,自然也不是发展和培养的重点对象,表现为校内为心理教师搭建的展示和提升平台少,参加教育培训的机会少,职称评定名额少等现象,使得其发展前景堪忧。同时,学校心理教师人员不多,在工作上缺乏交流研讨对象,校本教研几率小,使得专业发展步伐缓慢。种种因素累加形成了目前心理教师发展边缘化的局面。
二、中小学心理教师边缘化的原因
心理教师的边缘化问题存在外界因素的影响与制约。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近年才逐渐受到广泛关注,必然会经历发展的过程性和阶段性,表现在工作职责、考核评定、激励机制、人才培养、社会认可等方面存在不完善的地方,可以说,心理教师边缘化一定程度上是心理健康教育体制发展下的产物。其次,我国对中小学心理教师的专业培养还不全面系统,有心理学专业的学校不多,心理专业开设时间不长,培养内容与实践工作有脱节,影响了心理教师的教育能力和专业胜任力,进而不被认可。同时由于对心理教师需求量近年来急增,供求不平衡致使心理教师入门门槛低,导致一些自身专业水平差的教师从事实践心理工作,难以干出成绩而导致被边缘化。再次,尽管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度与日俱增,但一些地区和学校还存在着轻视现象,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应付检查的“花瓶”,心理教师也必然遭遇被忽视的境地。
然而,心理教师的边缘化很大程度上与自身有关。很多心理教师职业发展成功的案例说明了外界因素不是影响专业发展的最大阻力,关键性因素是自己。首先,很多心理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期待过高,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的重要工作之一,将自己放到了一个较高的位置,一旦实际与期待不符,心理就有了落差,很难正视困境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其次,一部分心理教师对工作的定位存在问题,即把心理工作与学校其他工作割裂开了,认为自己从事的是专业性较强的独立性工作,不与德育、教学等领域寻求合作,不融入学校大的教育环境中,逐渐形成了被孤立的状态。再有,部分心理教师缺乏整合资源的意识,没有将相关人员纳入到心理教育队伍中来,例如与德育干部、班主任缺乏沟通联系,导致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和方法没有得到大范围的传播,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心理工作的全面推进。最后,心理教师在工作过程中还欠缺一些创新方法。心理健康教育对象是学生,目的是塑造人、培养人,在方式方法上可以有突破,要结合现代学生的心理特点有所改进和创新,如心理班会、同伴辅导、学生社团等受学生喜爱方式的转化与应用等。工作方法难以与时俱进,也使得很多成效难以凸显,使得心理工作没有受到进一步重视。
三、中小学心理教师边缘化的自身解决策略
1.心理工作要融入到学校整体工作中
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只以专业为主,需要与学校其他工作打通融合在一起,尤其与德育的整合更为重要。因而,心理教师要突破专业及角色限制,让自己了解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尽量使心理工作融合到学校工作的全局中,服务于学生发展,然后发挥专业特长,才能得到关注进而受到重视。例如,在德育活动中注入心理活动方法,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学习方法指导,为教师队伍进行减压训练等,只有找准了与学校工作的契合点才能更好地开展工作。心理教师在学校的定位应该是“有为”才更容易“有位”,心理教师要借助与学校大局工作的结合,达到工作上的适应,进而挖掘资源,实现突破。
2.心理教师要寻求合作,形成教育合力
心理教师自己的力量毕竟势单力薄,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要尽量寻求与更多教师合作,将更多教师纳入到心理教育队伍中来,那么工作的视角就会有所拓展。例如,可与班主任进一步合作。首先,可主动为班级管理和学生管理献计献策,让班主任能接受和认可心理工作,增强班主任的心理教育意识,然后更进一步地与班主任开展针对班级的特色活动。心理教师也可以在学校进行大规模的心理讲座,向全体教师介绍实用的心理教育方法,让更多教师了解心理,产生运用心理方法的需求和愿望,这样心理工作的普及与开展就有更大的空间。同时加强与更多教师的联系,能够随时让心理专业上的策略和方法为教师服务,增强教师们对心理工作的认可,这样心理工作就可能更多地被纳入到学校的系列工作中。
3.不断加强学习,提高专业胜任力
心理教师在有施展平台的基础上,能否做好工作的核心取决于自身的专业胜任力,因而提高自己专业胜任能力是防止心理教师被边缘化的关键。心理教师首先要修炼自己的专业能力,打好专业基本功。同时要认真对待每一次学习机会,积极参加区级、市级组织的各种培训和研讨,提高科学研究能力,利用课题研究加强反思,不断成长,努力让心理工作在学校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心理教师还要完善自身人格特质,包括沟通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应变能力、大局观等等,这样才能够与学校工作有更多融合,与教师有更多合作,心理教师才能发挥专业的特长,心理工作也才能够寻求到可行的实施途径。
4.坚定信心,积极开拓,面向未来
心理教师要提高自身职业认同度,不要因为暂时的工作困难而消极应对,要坚定信心,不断开拓进取,寻找工作路径,变通工作方法,对心理健康教育抱有信心。心理教师要拥有阳光、向上的心态,用自己的良好心态影响到更多的教师和学生,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和教育学生,把更多的心理阳光播撒到学校的更多地方。心理教师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的工作,不断充实完善自己,将职业发展规划与现在的点滴努力结合起来,不计较暂时的利益得失,积极面向未来。相信随着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事业发展得越来越快,心理工作会在教育洪流中大有作为。
(作者单位: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所)
(责任编辑:郭晶)
一、中小学心理教师边缘化的表现
1.工作边缘化
心理教师的工作常常得不到领导、同事、学生的认可,而自己却叫苦连天,这是工作边缘化的典型体现。心理教师的工作边缘化体现在心理课程教学安排不足,没有充分的心理课时,很多课只能借助讲座等大规模形式来实施,缺乏一定的时间保障。其次,心理辅导、心理活动等工作的开展缺乏支持条件,主要指缺乏相关人员的支持。大部分教学干部和班主任对心理工作不理解、不重视,认为效果不明显,不愿意让学生投入时间进行心理辅导和活动。同时大部分学生也存在应付心理,或参与不投入、或直接不参与,久而久之导致心理健康工作的认可度低,满意度差,推进的难度越来越大。
2.发展边缘化
很多心理教师反映看不到自己的工作前景,说的就是心理教师发展的边缘化问题。一方面由于政策原因,心理教师的编制系列不同于学科教师,存在数量和评价上的局限,影响了心理教师的职业发展;另一方面,很多学校认为心理教师并不是教师队伍的核心力量,自然也不是发展和培养的重点对象,表现为校内为心理教师搭建的展示和提升平台少,参加教育培训的机会少,职称评定名额少等现象,使得其发展前景堪忧。同时,学校心理教师人员不多,在工作上缺乏交流研讨对象,校本教研几率小,使得专业发展步伐缓慢。种种因素累加形成了目前心理教师发展边缘化的局面。
二、中小学心理教师边缘化的原因
心理教师的边缘化问题存在外界因素的影响与制约。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近年才逐渐受到广泛关注,必然会经历发展的过程性和阶段性,表现在工作职责、考核评定、激励机制、人才培养、社会认可等方面存在不完善的地方,可以说,心理教师边缘化一定程度上是心理健康教育体制发展下的产物。其次,我国对中小学心理教师的专业培养还不全面系统,有心理学专业的学校不多,心理专业开设时间不长,培养内容与实践工作有脱节,影响了心理教师的教育能力和专业胜任力,进而不被认可。同时由于对心理教师需求量近年来急增,供求不平衡致使心理教师入门门槛低,导致一些自身专业水平差的教师从事实践心理工作,难以干出成绩而导致被边缘化。再次,尽管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度与日俱增,但一些地区和学校还存在着轻视现象,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应付检查的“花瓶”,心理教师也必然遭遇被忽视的境地。
然而,心理教师的边缘化很大程度上与自身有关。很多心理教师职业发展成功的案例说明了外界因素不是影响专业发展的最大阻力,关键性因素是自己。首先,很多心理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期待过高,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的重要工作之一,将自己放到了一个较高的位置,一旦实际与期待不符,心理就有了落差,很难正视困境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其次,一部分心理教师对工作的定位存在问题,即把心理工作与学校其他工作割裂开了,认为自己从事的是专业性较强的独立性工作,不与德育、教学等领域寻求合作,不融入学校大的教育环境中,逐渐形成了被孤立的状态。再有,部分心理教师缺乏整合资源的意识,没有将相关人员纳入到心理教育队伍中来,例如与德育干部、班主任缺乏沟通联系,导致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和方法没有得到大范围的传播,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心理工作的全面推进。最后,心理教师在工作过程中还欠缺一些创新方法。心理健康教育对象是学生,目的是塑造人、培养人,在方式方法上可以有突破,要结合现代学生的心理特点有所改进和创新,如心理班会、同伴辅导、学生社团等受学生喜爱方式的转化与应用等。工作方法难以与时俱进,也使得很多成效难以凸显,使得心理工作没有受到进一步重视。
三、中小学心理教师边缘化的自身解决策略
1.心理工作要融入到学校整体工作中
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只以专业为主,需要与学校其他工作打通融合在一起,尤其与德育的整合更为重要。因而,心理教师要突破专业及角色限制,让自己了解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尽量使心理工作融合到学校工作的全局中,服务于学生发展,然后发挥专业特长,才能得到关注进而受到重视。例如,在德育活动中注入心理活动方法,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学习方法指导,为教师队伍进行减压训练等,只有找准了与学校工作的契合点才能更好地开展工作。心理教师在学校的定位应该是“有为”才更容易“有位”,心理教师要借助与学校大局工作的结合,达到工作上的适应,进而挖掘资源,实现突破。
2.心理教师要寻求合作,形成教育合力
心理教师自己的力量毕竟势单力薄,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要尽量寻求与更多教师合作,将更多教师纳入到心理教育队伍中来,那么工作的视角就会有所拓展。例如,可与班主任进一步合作。首先,可主动为班级管理和学生管理献计献策,让班主任能接受和认可心理工作,增强班主任的心理教育意识,然后更进一步地与班主任开展针对班级的特色活动。心理教师也可以在学校进行大规模的心理讲座,向全体教师介绍实用的心理教育方法,让更多教师了解心理,产生运用心理方法的需求和愿望,这样心理工作的普及与开展就有更大的空间。同时加强与更多教师的联系,能够随时让心理专业上的策略和方法为教师服务,增强教师们对心理工作的认可,这样心理工作就可能更多地被纳入到学校的系列工作中。
3.不断加强学习,提高专业胜任力
心理教师在有施展平台的基础上,能否做好工作的核心取决于自身的专业胜任力,因而提高自己专业胜任能力是防止心理教师被边缘化的关键。心理教师首先要修炼自己的专业能力,打好专业基本功。同时要认真对待每一次学习机会,积极参加区级、市级组织的各种培训和研讨,提高科学研究能力,利用课题研究加强反思,不断成长,努力让心理工作在学校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心理教师还要完善自身人格特质,包括沟通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应变能力、大局观等等,这样才能够与学校工作有更多融合,与教师有更多合作,心理教师才能发挥专业的特长,心理工作也才能够寻求到可行的实施途径。
4.坚定信心,积极开拓,面向未来
心理教师要提高自身职业认同度,不要因为暂时的工作困难而消极应对,要坚定信心,不断开拓进取,寻找工作路径,变通工作方法,对心理健康教育抱有信心。心理教师要拥有阳光、向上的心态,用自己的良好心态影响到更多的教师和学生,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和教育学生,把更多的心理阳光播撒到学校的更多地方。心理教师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的工作,不断充实完善自己,将职业发展规划与现在的点滴努力结合起来,不计较暂时的利益得失,积极面向未来。相信随着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事业发展得越来越快,心理工作会在教育洪流中大有作为。
(作者单位: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所)
(责任编辑:郭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