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电力系统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为更好的完善我国电网的覆盖面,因输电线路的增加而形成的新建线路和原有带电线路出现交叉跨越的现象已是必然趋势。然而,在实际的施工建设过程中,因申请停电所具有的困难性和时间的不确定性,而导致的施工工期延误、增加施工困难的现象已成为现阶段建设者所面临的一项新挑战。在这种情况下,带电跨越架线施工技术便应运而生,成为解决上述问题的一项有力措施。下面本文将对输电线路不停电跨越架线施工技术进行重点论述。
【关键词】电力施工;输电线路;不停电;架线施工
1、不停电跨越架线施工的方式与施工流程
1.1一般方式
搭拆架停电而跨越施工不停与跨越施工全程不停电作为不停电跨越施工的两种施工施工方式,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的明显区别在于,搭拆架停电而跨越施工不停仅仅在搭拆跨越架和封、拆顶是在停电状态下进行的。通常在搭拆跨越架能各在1天时间内完成的,往往采用前者的施工方式。
1.2架线施工流程
架线施工主要包括架线前的准备工作、放线、导地线连接、弧垂观测、紧线及附件安装等工序。
1.2.1架线前的准备工作。包括清除障碍物、施工场地准备、合理布线、搭设跨越架、安装临时拉线、安装绝缘子串和放线滑轮。
1.2.2放线。放线主要包含张力放线和非张力放线两种形式。相对于张力放线,非张力放线无法满足一些需求,例如停电后不能跨越施工,且施工时会损伤导地线。因此,非张力放线只能在线路施工不高的工程中使用。
1.2.3连接导地线。
1.2.4观测弧垂。长法、异长法及角度法都是观测弧垂是常用的方法。等长法是弧垂观测最常用的方法,又叫平行四边形法。
1.2.5紧线。单线法、双线法及三线法是紧线常用的三种方式。其中,单线法是施工最常用的。
1.2.6安装附件。所要安装的附件主要包含以下几种:跳线安装、悬垂线夹安装、护线条安装、防震锤安装、阻尼线安装、间隔棒安装等。
2、跨越架的搭与拆
2.1跨越架种类
跨越架根据不同可分为多种类型,根据结构与不同可分为:单侧平面结构、双侧平面结构、双侧立体结构、柱式钢结构跨越架等。在要求较低的场地适用侧平面结构、双侧平面结构,在重要设施场地主要采用后面两种结构。根据材料不同又可分为毛竹跨越架、木质跨越架和钢管跨越架等。目前应用较广的是索道封网跨越架。
2.2跨越架的搭设
在搭设施工前要事先联系运行单位,掌握施工现场的准确信息,保持施工现场的施工条件。施工前,要先了解相关电线的各个参数,并制定施工方案。天气允许时才可进行施工,施工过程中要有监督人员在场,进行现场施工监管。跨越架的搭设施工中,必须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实行,确实做好安全措施,做好停电,送电工作。对于跨越架中电力线中所使用的各种材料都必须是符合国家规定的绝缘材料,保证质量。架设电力线过程中,要保持封顶网(杆)与导线之间的距离是安全可靠的。跨越架施工完成后要在相应的位置将警示标牌挂好,检验单位验收合格之后跨越架及相关设备才可以施工。
2.3跨越架的拆除
跨越架拆除时,顺序与搭设时正好相反,顺序是自上而下,拆除时要有顺序,不能乱拆一气,在拆卸施工中,拆除的设备材料都要安放好,拆除时不得随地乱扔,做好防倾倒措施。
3、跨越施工中不停电技术
参与跨越施工的所有员工在施工前,要先进行技术与安全意识培训,施工所用的所有材料、器具、设备等在施工前都要进行严格的检查;必须确保接地装置安装完毕,并且可靠的连接在铁塔上;施工前要先向有关部门申请退出重合闸,确实可行后方可进行施工;必须用专用设备进行穿戴屏蔽。
3.1展放与连接导引绳
导线的展放主要有三种方式:牵放法、铺放法及铺牵法。
3.1.1牽放法:展放时主要用次级导引绳进行。对于最小一级导引绳展放,可以借助于直升机、动力伞,热气球等一些飞行器具。也可使用发射器等。以下主要就施工过程中动力伞及飞艇使用做出简要介绍:
动力伞及飞艇使用时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是青苗赔偿降低到最小,施工过程中对于自然环境的破坏较小,放线效率较高;在跨越施工中借助于现代跨越技术可以在不停电的状态中实现,发展前景广阔。
3.1.2铺牵法:主要的工艺就是将铺设好第一根导引绳后,还要将后面的导引绳一一展放,还没有绽放的导引绳可以前方出其他导引绳,并可以自动地将其它导引绳移动至正确的位置(放线滑车)上。
3.1.3铺放法。与前两种不同,它是事先将每条导引线放置到指定的位置,前后测的展放需要借助人力,穿过放线滑车后,连接相的邻导引线。抗弯连接器是连接导引绳的主要用具,两者要保持强度一致。连接器也要满足施工要求。
3.2张力放线
张力放线主要借助的机械是牵引机与张力机。它主要是在离开地面的空中进行导线展放,是一种架空状态的导线展放。
3.2.1展放地线牵引绳。
3.2.2展放地线。地线的主要材质包含铝包钢、钢芯铝等绞线,主要的展放方法是张力展放;展放光缆,使用的方法也是张力展放。施工操作时,若是轴线的光缆剩余不足7米时要停止牵引,要用卡线器临锚,临锚后将剩余光缆安全退出,然后继续牵引。
3.2.3导线牵引绳展放。采用小牵引机、小张力机以一牵一张方式张力展放,利用导引绳牵放牵引绳;采用大规格牵引绳时,需采用二级牵引绳过渡。导引绳与牵引绳、牵引绳与牵引绳间的连接应采用抗弯和旋转连接器连接,旋转连接器进牵引轮前,应更换成能通过牵引机卷扬轮的抗弯连接器。
3.2.4展放导线。通常使用张力展放。好的指挥领导是展放导线的前提,张力场是现场指挥的地方。施工时要严格按照指挥行事,各岗位的情况汇报以后,指挥者根据现场作出下一指令,牵、张机的尾线在整个施工过程中都要保证张力的足够性;张力机打开后才可进行牵引带张力,张力机上的刹车开启后,牵引机才可打开;需要停止时,顺序则倒过来,牵引机先停,然后是张力机。
机器启动时速度要慢,走板要保持水平,在牵引走板时,速度要慢,并随时调整每一条子导线所受的张力,为防止跳槽情况发生,要保持走板平面与滑轮轴在一平面上。
当导线盘上的导线剩下最后一层时,应减慢牵引速度;线盘上导线剩下6圈时,应停止牵引,准备更换线盘;将尾线临时锚固,倒出盘上余线,装上新盘导线,用双头网套将尾线与新线连接,并将余线缠回线盘继续慢速牵引至双头网套于压接点位置,停止牵引进行压接。
3.3导线、地线等电线的紧固常采用的两种方式是耐张塔紧线与直线塔紧线。
3.3.1直线塔紧线。施工中当紧线弧垂达到要求时,应将画印及时画在各个杆塔上,完成后及时对地面与过轮进行临锚,两者施工时受力要同时进行。锚线时,应该尽量保持紧线操作塔上的印记原状态,尽量不偏移。
3.3.2耐张塔紧线。对孤立档及始(终)端耐张塔应采用耐张塔紧线方法。
3.4弧垂观测和调整
采用用等长法观测弧垂时,在观测档相邻两杆塔上,由架空线相应悬挂点处向下量弧垂等值距离,绑扎弧垂板或在测站端画印记后设置罗盘仪。然后,在测站端的弧垂板处直接用目视或用罗盘仪观测。观测时,使两弧垂板上平面的连线与架空线最低点相切,即达到设计要求。观测时应实测温度校正。调整距紧线场最远的观测档弧垂,使其满足弧垂要求;回松导、地线,调整距紧线场次远的观测档弧垂,使其满足弧垂要求;再收紧导、地线使较近的观测档弧垂合格,依次类推,直至全部观测档弧垂符合要求。
3.5导、地线连接施工
依照割线、压接、打钢印等流程施工。
4、结束语
跨越架线施工中不停止输电线输送电源,这种方式符合当前经济的发展需求与科技发展需要,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及试验次数的增加,施工技术不断得到发展,其技术应用将会不断扩大。
参考文献
[1]汪胡根等.采用航空动力伞技术安全实施全程不停电跨越施工[J].电力建设,2006,27(6).
[2]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等.高压送电线路[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3.
【关键词】电力施工;输电线路;不停电;架线施工
1、不停电跨越架线施工的方式与施工流程
1.1一般方式
搭拆架停电而跨越施工不停与跨越施工全程不停电作为不停电跨越施工的两种施工施工方式,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的明显区别在于,搭拆架停电而跨越施工不停仅仅在搭拆跨越架和封、拆顶是在停电状态下进行的。通常在搭拆跨越架能各在1天时间内完成的,往往采用前者的施工方式。
1.2架线施工流程
架线施工主要包括架线前的准备工作、放线、导地线连接、弧垂观测、紧线及附件安装等工序。
1.2.1架线前的准备工作。包括清除障碍物、施工场地准备、合理布线、搭设跨越架、安装临时拉线、安装绝缘子串和放线滑轮。
1.2.2放线。放线主要包含张力放线和非张力放线两种形式。相对于张力放线,非张力放线无法满足一些需求,例如停电后不能跨越施工,且施工时会损伤导地线。因此,非张力放线只能在线路施工不高的工程中使用。
1.2.3连接导地线。
1.2.4观测弧垂。长法、异长法及角度法都是观测弧垂是常用的方法。等长法是弧垂观测最常用的方法,又叫平行四边形法。
1.2.5紧线。单线法、双线法及三线法是紧线常用的三种方式。其中,单线法是施工最常用的。
1.2.6安装附件。所要安装的附件主要包含以下几种:跳线安装、悬垂线夹安装、护线条安装、防震锤安装、阻尼线安装、间隔棒安装等。
2、跨越架的搭与拆
2.1跨越架种类
跨越架根据不同可分为多种类型,根据结构与不同可分为:单侧平面结构、双侧平面结构、双侧立体结构、柱式钢结构跨越架等。在要求较低的场地适用侧平面结构、双侧平面结构,在重要设施场地主要采用后面两种结构。根据材料不同又可分为毛竹跨越架、木质跨越架和钢管跨越架等。目前应用较广的是索道封网跨越架。
2.2跨越架的搭设
在搭设施工前要事先联系运行单位,掌握施工现场的准确信息,保持施工现场的施工条件。施工前,要先了解相关电线的各个参数,并制定施工方案。天气允许时才可进行施工,施工过程中要有监督人员在场,进行现场施工监管。跨越架的搭设施工中,必须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实行,确实做好安全措施,做好停电,送电工作。对于跨越架中电力线中所使用的各种材料都必须是符合国家规定的绝缘材料,保证质量。架设电力线过程中,要保持封顶网(杆)与导线之间的距离是安全可靠的。跨越架施工完成后要在相应的位置将警示标牌挂好,检验单位验收合格之后跨越架及相关设备才可以施工。
2.3跨越架的拆除
跨越架拆除时,顺序与搭设时正好相反,顺序是自上而下,拆除时要有顺序,不能乱拆一气,在拆卸施工中,拆除的设备材料都要安放好,拆除时不得随地乱扔,做好防倾倒措施。
3、跨越施工中不停电技术
参与跨越施工的所有员工在施工前,要先进行技术与安全意识培训,施工所用的所有材料、器具、设备等在施工前都要进行严格的检查;必须确保接地装置安装完毕,并且可靠的连接在铁塔上;施工前要先向有关部门申请退出重合闸,确实可行后方可进行施工;必须用专用设备进行穿戴屏蔽。
3.1展放与连接导引绳
导线的展放主要有三种方式:牵放法、铺放法及铺牵法。
3.1.1牽放法:展放时主要用次级导引绳进行。对于最小一级导引绳展放,可以借助于直升机、动力伞,热气球等一些飞行器具。也可使用发射器等。以下主要就施工过程中动力伞及飞艇使用做出简要介绍:
动力伞及飞艇使用时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是青苗赔偿降低到最小,施工过程中对于自然环境的破坏较小,放线效率较高;在跨越施工中借助于现代跨越技术可以在不停电的状态中实现,发展前景广阔。
3.1.2铺牵法:主要的工艺就是将铺设好第一根导引绳后,还要将后面的导引绳一一展放,还没有绽放的导引绳可以前方出其他导引绳,并可以自动地将其它导引绳移动至正确的位置(放线滑车)上。
3.1.3铺放法。与前两种不同,它是事先将每条导引线放置到指定的位置,前后测的展放需要借助人力,穿过放线滑车后,连接相的邻导引线。抗弯连接器是连接导引绳的主要用具,两者要保持强度一致。连接器也要满足施工要求。
3.2张力放线
张力放线主要借助的机械是牵引机与张力机。它主要是在离开地面的空中进行导线展放,是一种架空状态的导线展放。
3.2.1展放地线牵引绳。
3.2.2展放地线。地线的主要材质包含铝包钢、钢芯铝等绞线,主要的展放方法是张力展放;展放光缆,使用的方法也是张力展放。施工操作时,若是轴线的光缆剩余不足7米时要停止牵引,要用卡线器临锚,临锚后将剩余光缆安全退出,然后继续牵引。
3.2.3导线牵引绳展放。采用小牵引机、小张力机以一牵一张方式张力展放,利用导引绳牵放牵引绳;采用大规格牵引绳时,需采用二级牵引绳过渡。导引绳与牵引绳、牵引绳与牵引绳间的连接应采用抗弯和旋转连接器连接,旋转连接器进牵引轮前,应更换成能通过牵引机卷扬轮的抗弯连接器。
3.2.4展放导线。通常使用张力展放。好的指挥领导是展放导线的前提,张力场是现场指挥的地方。施工时要严格按照指挥行事,各岗位的情况汇报以后,指挥者根据现场作出下一指令,牵、张机的尾线在整个施工过程中都要保证张力的足够性;张力机打开后才可进行牵引带张力,张力机上的刹车开启后,牵引机才可打开;需要停止时,顺序则倒过来,牵引机先停,然后是张力机。
机器启动时速度要慢,走板要保持水平,在牵引走板时,速度要慢,并随时调整每一条子导线所受的张力,为防止跳槽情况发生,要保持走板平面与滑轮轴在一平面上。
当导线盘上的导线剩下最后一层时,应减慢牵引速度;线盘上导线剩下6圈时,应停止牵引,准备更换线盘;将尾线临时锚固,倒出盘上余线,装上新盘导线,用双头网套将尾线与新线连接,并将余线缠回线盘继续慢速牵引至双头网套于压接点位置,停止牵引进行压接。
3.3导线、地线等电线的紧固常采用的两种方式是耐张塔紧线与直线塔紧线。
3.3.1直线塔紧线。施工中当紧线弧垂达到要求时,应将画印及时画在各个杆塔上,完成后及时对地面与过轮进行临锚,两者施工时受力要同时进行。锚线时,应该尽量保持紧线操作塔上的印记原状态,尽量不偏移。
3.3.2耐张塔紧线。对孤立档及始(终)端耐张塔应采用耐张塔紧线方法。
3.4弧垂观测和调整
采用用等长法观测弧垂时,在观测档相邻两杆塔上,由架空线相应悬挂点处向下量弧垂等值距离,绑扎弧垂板或在测站端画印记后设置罗盘仪。然后,在测站端的弧垂板处直接用目视或用罗盘仪观测。观测时,使两弧垂板上平面的连线与架空线最低点相切,即达到设计要求。观测时应实测温度校正。调整距紧线场最远的观测档弧垂,使其满足弧垂要求;回松导、地线,调整距紧线场次远的观测档弧垂,使其满足弧垂要求;再收紧导、地线使较近的观测档弧垂合格,依次类推,直至全部观测档弧垂符合要求。
3.5导、地线连接施工
依照割线、压接、打钢印等流程施工。
4、结束语
跨越架线施工中不停止输电线输送电源,这种方式符合当前经济的发展需求与科技发展需要,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及试验次数的增加,施工技术不断得到发展,其技术应用将会不断扩大。
参考文献
[1]汪胡根等.采用航空动力伞技术安全实施全程不停电跨越施工[J].电力建设,2006,27(6).
[2]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等.高压送电线路[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