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偶然看到一本书,是一位资深时尚女主编的作品,名叫——《像爱奢侈品一样爱自己》。书没读过,只是记住了书名。这个时代,生活态度比生活本身更异彩纷呈,每个人都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活法,就算最后未能梦想成真,至少,也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态度。比如,有人觉得,应该像爱奢侈品一样爱自己。
资料显示,中国目前是全球奢侈品消费的最大市场之一。早在2010年,中国消费者的奢侈品消费,已经占据全球市场的1/4。那么,在这个“爱自己”被一再强调的时代,作为奢侈品消费大国国民的你,是否愿意——像爱奢侈品一样爱自己呢?搜索“百度百科”,奢侈品的定义是:“超出人们生存发展需要范围的消费品。”进一步说明:“奢侈品,在国际上被定义为‘一种超出人们生存与发展需要范围的,具有独特、稀缺、珍奇’等特点的消费品,又称为“非生活必需品”。奢侈品的消费是一种高档消费行为,奢侈品这个词本身并无贬义。
忘了是几年级,有一篇课文是莫泊桑的《项链》,当时就特别同情女主角。她十年付出太不值得。《项链》的故事,大家应该都还记得——玛蒂尔德是个漂亮女人,丈夫是个普通的小职员。她一直迷恋奢华的贵族生活,为了出席一次盛大晚会,她用丈夫辛苦攒下的400法郎做了一件礼服,还从好友那里借来一串 “钻石”项链。在部长家的晚会上,玛蒂尔德出尽风头,可她却把借来的项链弄丢了……爱面子的她,决定隐瞒好友,慢慢赔偿。为了攒钱,夫妇俩度过了十年节衣缩食、辛苦劳作的日子。而最后的结局是:她丢失的那一条项链只是一条廉价的人造钻石项链……在这个故事里,钻石项链和它所象征的贵族生活,如同玛蒂尔德的“梦中情人”,为了和这位情人共度“销魂一夜”,她付出了整整10年,“爱的代价”太沉重了!这是莫泊桑1884年的作品,232年前的“前车之鉴”。
说到“像爱奢侈品一样爱自己”,比起莫泊桑的“项链”,还有另一个更可以被称为“欲望都市现代启示录”的例子——伍迪·艾伦的电影《情迷蓝茉莉》。纽约破产名媛“茉莉”来到旧金山、寄宿妹妹家、打工,打算从零开始,可是,放不下过去身段的她,越过越惨淡……这部电影以平行双轴线来叙事,把过去和现在交织在一起——时而,她是身无分文、流离失所,却坐上头等舱喃喃自语的神经质女人;时而,她是过去好时光中左右逢源、高贵优雅的社交名媛;一转身,她变成了旧金山小诊所里的前台,简单的电脑操作都叫她崩溃,却始终手拿爱马仕、身披香奈儿……终于得到丧偶政客青睐,火速准备订婚,然而自己的谎言薄如纸,未婚夫还是走掉了……电影最后,被拆穿的茉莉顶着湿漉漉的头发,带着名牌包却身无分文地流浪街头,像影片开头一样喃喃自语——“我在哪儿呢?”风光和潦倒,结果却一样,她其实可以面对现实,但是她没有……爱情故事本来就容易激情变悲情,更何况,这爱的对象还是——奢侈品,是那个本来就——“超过我们生存发展基本需要的东西”!
和1884年的马蒂尔德不同,对2013年的美国名媛茉莉来说,奢侈品和奢侈的生活,是她曾经拥有的“旧爱”,是她曾经的“日常生活”。造化弄人,命运剧变,跌落到社会底层,依然坚持“像爱奢侈品一样爱自己”,手拿“铂金”,身穿“小香”,却想“由零开始”,然而这些“超过生存发展需要的东西”,根本不能帮她解决现实和紧迫的“生存和发展”问题……茉莉,真替你着急!走下某个舞台,就不是那个“角儿”了,就不演那段戏了,还穿着戏服、带着身段,只能显得怪怪的……为什么不试试“活得像一条牛仔裤”呢?能走T台大秀、能去“VOGUE”上班、也能挽起裤脚走向荒野,像真正的牛仔一样,去开拓!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百度百科”对奢侈品的定义是:超出人们生存发展需要范围的消费品,又称为“非生活必需品”。那么,按这个定义去推理——“像爱‘一种超过我们生存发展需要的东西(奢侈品)’那样去爱自己”,这样的爱,未免太像一场自我催眠的幻觉!按照“度娘”的定义再推理——说到“爱自己”,最基本的一点,难道不是要先“满足自己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吗?当我们被某种“爱的饥渴”感召得热血沸腾,血拼也要拼,甚至认为“爱拼才会赢”的时候,是否有认真地想过,什么是这份“爱”的动力和起点?这种爱的成分,究竟又是什么??笏(摘自自媒体“世媛”)(编辑/小美)
资料显示,中国目前是全球奢侈品消费的最大市场之一。早在2010年,中国消费者的奢侈品消费,已经占据全球市场的1/4。那么,在这个“爱自己”被一再强调的时代,作为奢侈品消费大国国民的你,是否愿意——像爱奢侈品一样爱自己呢?搜索“百度百科”,奢侈品的定义是:“超出人们生存发展需要范围的消费品。”进一步说明:“奢侈品,在国际上被定义为‘一种超出人们生存与发展需要范围的,具有独特、稀缺、珍奇’等特点的消费品,又称为“非生活必需品”。奢侈品的消费是一种高档消费行为,奢侈品这个词本身并无贬义。
忘了是几年级,有一篇课文是莫泊桑的《项链》,当时就特别同情女主角。她十年付出太不值得。《项链》的故事,大家应该都还记得——玛蒂尔德是个漂亮女人,丈夫是个普通的小职员。她一直迷恋奢华的贵族生活,为了出席一次盛大晚会,她用丈夫辛苦攒下的400法郎做了一件礼服,还从好友那里借来一串 “钻石”项链。在部长家的晚会上,玛蒂尔德出尽风头,可她却把借来的项链弄丢了……爱面子的她,决定隐瞒好友,慢慢赔偿。为了攒钱,夫妇俩度过了十年节衣缩食、辛苦劳作的日子。而最后的结局是:她丢失的那一条项链只是一条廉价的人造钻石项链……在这个故事里,钻石项链和它所象征的贵族生活,如同玛蒂尔德的“梦中情人”,为了和这位情人共度“销魂一夜”,她付出了整整10年,“爱的代价”太沉重了!这是莫泊桑1884年的作品,232年前的“前车之鉴”。
说到“像爱奢侈品一样爱自己”,比起莫泊桑的“项链”,还有另一个更可以被称为“欲望都市现代启示录”的例子——伍迪·艾伦的电影《情迷蓝茉莉》。纽约破产名媛“茉莉”来到旧金山、寄宿妹妹家、打工,打算从零开始,可是,放不下过去身段的她,越过越惨淡……这部电影以平行双轴线来叙事,把过去和现在交织在一起——时而,她是身无分文、流离失所,却坐上头等舱喃喃自语的神经质女人;时而,她是过去好时光中左右逢源、高贵优雅的社交名媛;一转身,她变成了旧金山小诊所里的前台,简单的电脑操作都叫她崩溃,却始终手拿爱马仕、身披香奈儿……终于得到丧偶政客青睐,火速准备订婚,然而自己的谎言薄如纸,未婚夫还是走掉了……电影最后,被拆穿的茉莉顶着湿漉漉的头发,带着名牌包却身无分文地流浪街头,像影片开头一样喃喃自语——“我在哪儿呢?”风光和潦倒,结果却一样,她其实可以面对现实,但是她没有……爱情故事本来就容易激情变悲情,更何况,这爱的对象还是——奢侈品,是那个本来就——“超过我们生存发展基本需要的东西”!
和1884年的马蒂尔德不同,对2013年的美国名媛茉莉来说,奢侈品和奢侈的生活,是她曾经拥有的“旧爱”,是她曾经的“日常生活”。造化弄人,命运剧变,跌落到社会底层,依然坚持“像爱奢侈品一样爱自己”,手拿“铂金”,身穿“小香”,却想“由零开始”,然而这些“超过生存发展需要的东西”,根本不能帮她解决现实和紧迫的“生存和发展”问题……茉莉,真替你着急!走下某个舞台,就不是那个“角儿”了,就不演那段戏了,还穿着戏服、带着身段,只能显得怪怪的……为什么不试试“活得像一条牛仔裤”呢?能走T台大秀、能去“VOGUE”上班、也能挽起裤脚走向荒野,像真正的牛仔一样,去开拓!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百度百科”对奢侈品的定义是:超出人们生存发展需要范围的消费品,又称为“非生活必需品”。那么,按这个定义去推理——“像爱‘一种超过我们生存发展需要的东西(奢侈品)’那样去爱自己”,这样的爱,未免太像一场自我催眠的幻觉!按照“度娘”的定义再推理——说到“爱自己”,最基本的一点,难道不是要先“满足自己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吗?当我们被某种“爱的饥渴”感召得热血沸腾,血拼也要拼,甚至认为“爱拼才会赢”的时候,是否有认真地想过,什么是这份“爱”的动力和起点?这种爱的成分,究竟又是什么??笏(摘自自媒体“世媛”)(编辑/小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