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区域传播是指在特定区域内的、具有区域特色的传播行为。东北地区农业发达,深深扎根于这黑土地的东北地域文化,贴近广大农民的生活,容易产生共鸣。本文以区域传播理论为指导,分析东北对农广播应如何进一步加强内容建设,从而更好的服务于东北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关键词】东北 对农广播 区域传播
近年来,随着“村村通”工程的逐步普及,农村的大众传播媒介得以进一步发展。按照《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要求,“十二五”时期我国将基本实现广播电视户户通,全国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要达到99%。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和农牧业生产基地,也是农业资源禀赋最好、粮食增产潜力最大的地区。社会变革和媒体技术创新使广播的听众数量呈现下降的趋势,但是从长远来看,广播在农村地区仍然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田间地头劳动的时候可以随时收听到广播节目。
区域传播是指在特定区域内,具有区域特色的传播行为。突出共享、互动是区域传播的基本特征。“区域传播的构成要素分为实体性要素和非实体性要素。实体性要素包括传播者、传播媒介和受众,非实体性元素指地域文化、经济发展水平、技术水平以及区域传播体制。”①这些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一、区域传播理论对东北农村广播节目的指导意义
1、实体要素的指导意义
传播者、传播媒介和受众构成区域传播的实体要素。这三者之间相互依存。它们也构成了广播媒体的生产链和传播链。目前广播的对农传播过程中,节目制作多是从传播者的视角来进行,这就造成了单向度的传播,影响了对农节目的传播效果。对农广播面对的受众是文化水平普遍不高的广大农民,因此必须考虑农村受众的实际情况,围绕他们的需求来制作节目。
在节目内容上创新,要寻找节目独特的切入点和定位。东北地区土地肥沃、地广人稀,农业基础好,产量高。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需要从振兴农业做起,国务院2010年出台了《关于加快转变东北地区农业发展方式建设现代农业的指导意见》,要求加快转变东北地区农业发展方式、建设现代农业,这些都是对农节目制作中需要考虑的因素。而东北地区的对农广播节目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没有与东北振兴及发展现代农业的政策议程形成互动,还需要在以下方面做出改进:
(1)摆脱对农业的狭隘理解,以“大农业”的视角制作节目。东北地区农业基地的综合开发,就是要在不断提高种植业本身生产潜力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使农产品多层次大幅度升值。“当前农村广播电视节目的定位范围显得狭窄,主要是我们对农业的理解相对陈旧,它不仅是狭义上的种养殖农业,还应该包括农用工业、农用商业、农产品加工业、农村旅游业、餐饮业及为农业提供服务的各种内容,比如农业科技、教育、法律、运输、金融等都是大农业概念。”②跳出把农业仅仅理解为年复一年的播种、插秧、施肥,而是放到更为宏观的背景中来考察。运用“大农业”的视角制作节目,可以帮助农民开拓思维,同时广播媒体也可以开拓未知的市场,以推动对农广播频率经营活动更好的开展。
(2)增加农村消费报道,与东北振兴的政策议程形成互动。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落后已经严重制约了消费对国民经济增长的推动,发掘农村消费市场的巨大潜力成为扩大内需的必要之举。而东北地区农村消费普遍节俭。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需要消费的推动,以消费拉动经济的增长。由于对农村消费关注甚少,使很多商家忽视了农村市场,不了解开拓农村市场对自身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增加农村消费的报道,对于逐渐改变农村居民的消费观,拓宽消费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如吉林人民广播电台乡村广播的《12316新农村热线》作为王牌节目,经常宣传家电下乡政策,组织专家解答家电下乡政策实施过程中农民的问题,为企业和农民之间搭建了一座桥梁,不仅可以指导农民的消费,而且还推广了家电下乡企业的品牌。
(3)针对区域内不同层次受众多样化的需求来制作节目。农村受众有着不同的需求,“完全从事农业劳动的农民与乡镇企业从业者是两类不同结构层次的农村人,其差异也非常明显。与农业劳动者相比,乡镇企业从业人员明显地具备‘文化程度高、收入高、年龄低’的特征。”③农村居民接触媒体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从而使自己的特定需求得到满足。但如果在节目中各类受众都照顾到,导致的结果只能是栏目内容分散化、个性不鲜明。“大杂烩”式的节目无法形成固定的目标受众群。
在致富经验的推广上,东北地区对农广播节目要走出“单打独斗”的模式,更多地介绍“集体致富”的模式,东北农村经济以种植业为主,农户小规模分散经营。单个农户搞某个项目,除了面临实施过程中的技术、管理困难外,还会面临市场销路等问题,风险大。这种推广个人经验的做法显然不值得提倡。
对农广播在对“农民工”的关注上还远远不够。在我国,超过2.5亿人的农民工大军,正掀起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迁徙潮。“80后”、“90后”正扛起“新生代农民工”的称号,成为主体。这些“新生代农民工”对农业生产并不感兴趣,他们关心的是如何在陌生的城市中求得生存、如何维护自身常常被侵犯的权益。但这些内容却微乎其微,难以满足需要。或是与农业节目混合在了一起,不利于非农受众收听。
(4)视角跳出农村,增加城镇化报道。国务院颁布的《东北振兴“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了“十二五”时期东北地区城镇化率将达到60%的目标。从长远的规划来说,城镇化是调整城乡社会结构、扩大内需的步骤之一。在我国的发展过程中,出现经济相对过剩、市场持久性疲软的现象。城镇化进程缓慢是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也造成了农村居民收入偏低,消费需求相对减弱的结果。而如今,一方面,为数不多的城市化报道常被众多的三农报道所淹没,另一方面,由于报道数量少,容易给人造成“城镇化是政府的事情,与一般群众没多大关系”的认识误区。而意义阐释不到位,社会重视程度不够,就难以将城市化进程顺利推进下去;如果利益分析不清楚,受众就会认为城市化是政府的事情,对此不关心,也并不配合。对农广播需要在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发挥提供信息、阐释政策等作用。对于城镇化的主体人群——农民来说,通过哪些渠道进城,进了城户口怎么解决,带进城的孩子去哪上学,家里闲置的土地怎么处理等问题才是最为现实和迫切想知道的。要实现城镇化的目标,还应当在农村的宣传、讲解上做更细致的工作。要推动农村城镇化的发展,对农广播责无旁贷。 2、非实体要素的指导意义
地域文化是非实体要素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区域传播同样有着非常大的指导作用。地域文化直接表现为该地域人们的生活方式,与人们的社会行为密切相关。东北地域文化,也被称为“关东文化”、“黑土地文化”,指山海关以外整个东北地区的文化。在悠久的历史中,它与其他地区的文化相互区别而又相互影响,东北地区文化形成了尤其浓烈的地域特色,东北人具有勇敢、直率、坦诚、热情、幽默的个性。对农广播节目在制作过程中要立足于本地文化,开发一些富有东北乡村特色的音乐、娱乐及文化节目。在一定意义上说,音乐形式比其他形式更容易达到传播的目的,也更容易让人接受。另外,农村的生活环境也使农村受众较城市受众来说接触娱乐节目的种类、形式都要少很多,开发具有东北特色的娱乐节目,融合“二人转”、乡村音乐等形式,农村观众通过自己喜欢的节目会得到愉悦。吉林人民广播电台乡村频道《二人转风云榜》是东北乃至全国独家首创的二人转排行榜形式,以二人转曲目及相关作品为素材,以推广地方曲艺和传播民俗文化为栏目宗旨,通过访谈的方式深入介绍二人转历史、表现风格及其表演形式。二人转语言通俗易懂、内容诙谐幽默、唱腔朗朗上口,尤其符合吉林省广大听众和农民朋友的爱好取向。辽宁人民广播电台乡村频率的文娱性栏目《转迷转转转》、《农家乐子笑掉牙》、《小凤四季歌》等也深受农民的喜爱。
东北人的性格在另一方面又表现为“缺乏商业头脑和竞争意识,缺少由细微处做起的精明与踏实。”④同时,“受传统的资源型经济和计划经济的影响,东北人多服从心理、依附意识和正统情节,缺乏自主意识。”⑤这样在对农节目中传播的新观念、新技术很可能会受到封闭保守的地域文化的阻碍,进而影响到节目的传播效果。此外,“在东北,高不成,低不就,大钱挣不来,小钱不愿挣的现象比较普遍”⑥在对农广播的致富资讯类节目中应多传递自立自强和脚踏实地的观念。传播这些积极的观念时,可以把它们嵌入轻松的娱乐信息中。劝服是一种做出积极的努力来改变别人思想的行为。因为心理学家研究劝服过程时发现,人们如果觉察到劝服情境时,会对可能出现的“劝服性内容”保持警戒状态。娱乐则被视为非劝服情境。如果在娱乐内容中置入劝服性信息,往往能达到比较好的效果。
结语
对农广播需要满足农村不同层次多样化受众的需求,这就要求节目的内容和形式多样化。在振兴东北农业的过程中,对农广播的建设理应加强而不应被忽视。只要在题材策划、节目编排等方面更贴近农村生活,农村广播节目就一定能找到与听众之间最佳的“交流点”、“敏感点”,从而发挥广播的新优势,把东北对农广播频率做成以新闻、信息为核心,以农业气象、法律援助、科技推广、城乡市场、致富经验为架构,以二人转、评书、故事、歌曲、音乐等文艺节目为依托,以娱乐节目、情感节目为纽带的专业性频率。
参考文献
①周鸿铎:《区域传播学导论》[M],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7
②施清,《以大农业概念制作农村广播电视节目》[J].《青年记者》,2011(7)
③方晓红:《大众传媒与农村》[M].中华书局,2002:28
④⑤刘国平、杨春风,《当代经济社会发展世界中的东北地域文化》[J].《社会科学战线》,2003(9)
⑥邵红侠,《东北经济振兴的地域文化障碍及对策研究》[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8(3)
(作者: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2012级硕士生)
实习编辑:韩沂瑾
责编:周蕾
【关键词】东北 对农广播 区域传播
近年来,随着“村村通”工程的逐步普及,农村的大众传播媒介得以进一步发展。按照《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要求,“十二五”时期我国将基本实现广播电视户户通,全国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要达到99%。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和农牧业生产基地,也是农业资源禀赋最好、粮食增产潜力最大的地区。社会变革和媒体技术创新使广播的听众数量呈现下降的趋势,但是从长远来看,广播在农村地区仍然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田间地头劳动的时候可以随时收听到广播节目。
区域传播是指在特定区域内,具有区域特色的传播行为。突出共享、互动是区域传播的基本特征。“区域传播的构成要素分为实体性要素和非实体性要素。实体性要素包括传播者、传播媒介和受众,非实体性元素指地域文化、经济发展水平、技术水平以及区域传播体制。”①这些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一、区域传播理论对东北农村广播节目的指导意义
1、实体要素的指导意义
传播者、传播媒介和受众构成区域传播的实体要素。这三者之间相互依存。它们也构成了广播媒体的生产链和传播链。目前广播的对农传播过程中,节目制作多是从传播者的视角来进行,这就造成了单向度的传播,影响了对农节目的传播效果。对农广播面对的受众是文化水平普遍不高的广大农民,因此必须考虑农村受众的实际情况,围绕他们的需求来制作节目。
在节目内容上创新,要寻找节目独特的切入点和定位。东北地区土地肥沃、地广人稀,农业基础好,产量高。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需要从振兴农业做起,国务院2010年出台了《关于加快转变东北地区农业发展方式建设现代农业的指导意见》,要求加快转变东北地区农业发展方式、建设现代农业,这些都是对农节目制作中需要考虑的因素。而东北地区的对农广播节目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没有与东北振兴及发展现代农业的政策议程形成互动,还需要在以下方面做出改进:
(1)摆脱对农业的狭隘理解,以“大农业”的视角制作节目。东北地区农业基地的综合开发,就是要在不断提高种植业本身生产潜力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使农产品多层次大幅度升值。“当前农村广播电视节目的定位范围显得狭窄,主要是我们对农业的理解相对陈旧,它不仅是狭义上的种养殖农业,还应该包括农用工业、农用商业、农产品加工业、农村旅游业、餐饮业及为农业提供服务的各种内容,比如农业科技、教育、法律、运输、金融等都是大农业概念。”②跳出把农业仅仅理解为年复一年的播种、插秧、施肥,而是放到更为宏观的背景中来考察。运用“大农业”的视角制作节目,可以帮助农民开拓思维,同时广播媒体也可以开拓未知的市场,以推动对农广播频率经营活动更好的开展。
(2)增加农村消费报道,与东北振兴的政策议程形成互动。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落后已经严重制约了消费对国民经济增长的推动,发掘农村消费市场的巨大潜力成为扩大内需的必要之举。而东北地区农村消费普遍节俭。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需要消费的推动,以消费拉动经济的增长。由于对农村消费关注甚少,使很多商家忽视了农村市场,不了解开拓农村市场对自身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增加农村消费的报道,对于逐渐改变农村居民的消费观,拓宽消费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如吉林人民广播电台乡村广播的《12316新农村热线》作为王牌节目,经常宣传家电下乡政策,组织专家解答家电下乡政策实施过程中农民的问题,为企业和农民之间搭建了一座桥梁,不仅可以指导农民的消费,而且还推广了家电下乡企业的品牌。
(3)针对区域内不同层次受众多样化的需求来制作节目。农村受众有着不同的需求,“完全从事农业劳动的农民与乡镇企业从业者是两类不同结构层次的农村人,其差异也非常明显。与农业劳动者相比,乡镇企业从业人员明显地具备‘文化程度高、收入高、年龄低’的特征。”③农村居民接触媒体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从而使自己的特定需求得到满足。但如果在节目中各类受众都照顾到,导致的结果只能是栏目内容分散化、个性不鲜明。“大杂烩”式的节目无法形成固定的目标受众群。
在致富经验的推广上,东北地区对农广播节目要走出“单打独斗”的模式,更多地介绍“集体致富”的模式,东北农村经济以种植业为主,农户小规模分散经营。单个农户搞某个项目,除了面临实施过程中的技术、管理困难外,还会面临市场销路等问题,风险大。这种推广个人经验的做法显然不值得提倡。
对农广播在对“农民工”的关注上还远远不够。在我国,超过2.5亿人的农民工大军,正掀起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迁徙潮。“80后”、“90后”正扛起“新生代农民工”的称号,成为主体。这些“新生代农民工”对农业生产并不感兴趣,他们关心的是如何在陌生的城市中求得生存、如何维护自身常常被侵犯的权益。但这些内容却微乎其微,难以满足需要。或是与农业节目混合在了一起,不利于非农受众收听。
(4)视角跳出农村,增加城镇化报道。国务院颁布的《东北振兴“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了“十二五”时期东北地区城镇化率将达到60%的目标。从长远的规划来说,城镇化是调整城乡社会结构、扩大内需的步骤之一。在我国的发展过程中,出现经济相对过剩、市场持久性疲软的现象。城镇化进程缓慢是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也造成了农村居民收入偏低,消费需求相对减弱的结果。而如今,一方面,为数不多的城市化报道常被众多的三农报道所淹没,另一方面,由于报道数量少,容易给人造成“城镇化是政府的事情,与一般群众没多大关系”的认识误区。而意义阐释不到位,社会重视程度不够,就难以将城市化进程顺利推进下去;如果利益分析不清楚,受众就会认为城市化是政府的事情,对此不关心,也并不配合。对农广播需要在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发挥提供信息、阐释政策等作用。对于城镇化的主体人群——农民来说,通过哪些渠道进城,进了城户口怎么解决,带进城的孩子去哪上学,家里闲置的土地怎么处理等问题才是最为现实和迫切想知道的。要实现城镇化的目标,还应当在农村的宣传、讲解上做更细致的工作。要推动农村城镇化的发展,对农广播责无旁贷。 2、非实体要素的指导意义
地域文化是非实体要素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区域传播同样有着非常大的指导作用。地域文化直接表现为该地域人们的生活方式,与人们的社会行为密切相关。东北地域文化,也被称为“关东文化”、“黑土地文化”,指山海关以外整个东北地区的文化。在悠久的历史中,它与其他地区的文化相互区别而又相互影响,东北地区文化形成了尤其浓烈的地域特色,东北人具有勇敢、直率、坦诚、热情、幽默的个性。对农广播节目在制作过程中要立足于本地文化,开发一些富有东北乡村特色的音乐、娱乐及文化节目。在一定意义上说,音乐形式比其他形式更容易达到传播的目的,也更容易让人接受。另外,农村的生活环境也使农村受众较城市受众来说接触娱乐节目的种类、形式都要少很多,开发具有东北特色的娱乐节目,融合“二人转”、乡村音乐等形式,农村观众通过自己喜欢的节目会得到愉悦。吉林人民广播电台乡村频道《二人转风云榜》是东北乃至全国独家首创的二人转排行榜形式,以二人转曲目及相关作品为素材,以推广地方曲艺和传播民俗文化为栏目宗旨,通过访谈的方式深入介绍二人转历史、表现风格及其表演形式。二人转语言通俗易懂、内容诙谐幽默、唱腔朗朗上口,尤其符合吉林省广大听众和农民朋友的爱好取向。辽宁人民广播电台乡村频率的文娱性栏目《转迷转转转》、《农家乐子笑掉牙》、《小凤四季歌》等也深受农民的喜爱。
东北人的性格在另一方面又表现为“缺乏商业头脑和竞争意识,缺少由细微处做起的精明与踏实。”④同时,“受传统的资源型经济和计划经济的影响,东北人多服从心理、依附意识和正统情节,缺乏自主意识。”⑤这样在对农节目中传播的新观念、新技术很可能会受到封闭保守的地域文化的阻碍,进而影响到节目的传播效果。此外,“在东北,高不成,低不就,大钱挣不来,小钱不愿挣的现象比较普遍”⑥在对农广播的致富资讯类节目中应多传递自立自强和脚踏实地的观念。传播这些积极的观念时,可以把它们嵌入轻松的娱乐信息中。劝服是一种做出积极的努力来改变别人思想的行为。因为心理学家研究劝服过程时发现,人们如果觉察到劝服情境时,会对可能出现的“劝服性内容”保持警戒状态。娱乐则被视为非劝服情境。如果在娱乐内容中置入劝服性信息,往往能达到比较好的效果。
结语
对农广播需要满足农村不同层次多样化受众的需求,这就要求节目的内容和形式多样化。在振兴东北农业的过程中,对农广播的建设理应加强而不应被忽视。只要在题材策划、节目编排等方面更贴近农村生活,农村广播节目就一定能找到与听众之间最佳的“交流点”、“敏感点”,从而发挥广播的新优势,把东北对农广播频率做成以新闻、信息为核心,以农业气象、法律援助、科技推广、城乡市场、致富经验为架构,以二人转、评书、故事、歌曲、音乐等文艺节目为依托,以娱乐节目、情感节目为纽带的专业性频率。
参考文献
①周鸿铎:《区域传播学导论》[M],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7
②施清,《以大农业概念制作农村广播电视节目》[J].《青年记者》,2011(7)
③方晓红:《大众传媒与农村》[M].中华书局,2002:28
④⑤刘国平、杨春风,《当代经济社会发展世界中的东北地域文化》[J].《社会科学战线》,2003(9)
⑥邵红侠,《东北经济振兴的地域文化障碍及对策研究》[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8(3)
(作者: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2012级硕士生)
实习编辑:韩沂瑾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