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闲暇时间与同事闲聊,谈到作文教学,同事们都不约而同发出共同的心声:“作文教学真难呀!”、“现在学生的作文水平太太低!”。听了这些话,内心总会有一股说不出的滋味。难道作文真的那么难教吗?学生真的那么笨吗?学生作文难写,教师难教,这本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可我就没有办法来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吗?怎样才能教好作文,让学生写出好作文呢?笔者通过近两年的时间,对作文教学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与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的现状
(一)从学生方面看,大部分学生基础知识薄弱,写作能力差,表现为:
1、作文内容空洞,缺乏真情实感,所写的人或事总是千人一面,千篇一律,抄袭、拼凑较为常见。作为农村小学生,由于受空间的限制,学生的眼界变得比较狭窄。很多时候他们即使亲身体验和感受了生活,但写出来的作文,要么干瘪无肉,要么重三变四,要么凭空捏造,生搬硬套;要么拿别人写好的作文改头换面,草草了事。
2、不善于挖掘主题表现中心,写不出一个“新”意来。学生普遍存在缺乏组织语言材料的能力:有的作文像记流水帐;有的作文没有生动、形象的说明;有的只是干巴巴的文字堆积;有的作文没有一条完整的思路,把东拉西凑的材料硬挤在一起,表现不出一个主题,更不说“创新”。
3、语言晦涩、干瘪、不流畅。造成这种现象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学生掌握的词汇量太少,没有足够的词语表达自己所想,所说的内容,这样就使文章缺少立体感,读起来总觉得干巴巴的。激不起读者的兴趣,也引不起读者的共鸣。
4、由于错别字较多,语句不通顺,使人看完整篇文章不知道到底说的啥内容,写的啥意思。
(二)从教师的角度看,也存在一些不足
1、一些教师仍然固守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凭借个人的经验和固定的题目去指导学生的写作。
2、新的教育理念不能很好的适应,对于那些创新作文的新理论、新举措不适应。
3、很难把握小学生作文教学的尺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从写话入手,是为了降低起始阶段的难度,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而部分教师对不同的年级的学生要求是一刀切,加大了小学生作文写作的难度。
二、解决这些现状的方法和对策
(一)充分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培养学生写作情趣
1、创设情境为写作铺垫。叶圣陶先生说:“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就是语文。”因此口语也要与写作相连。口语是“听和说的双方互动过程”。它突破了“听话、说话”单纯固定的听说训练,由单项静态语言实践变为双向的动态语言实践。将口语交际的内容贴进生活,进行引导。教师可以借助音响、图片等,营造出特定的生活情境,使学生在愉悦轻松中走进情境,唤起学生内心的感受,激发学生说话的欲望。例如生活中常见的事情:看望病人的情境,给亲人拜年时的情境,围绕自己喜欢的东西进行介绍、欣赏等,这些都有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头脑中有话可说,那么写作时就有内容可写了。说是写的前提:说得流利,有主有次,那么写就“下笔如有神”。
2、鼓励赞赏,体验成功。在作文教学中,如果学生总是体验不到成功的快感,就会失去写作的兴趣。因此,教师要尽可能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鼓励和帮助学生去获取成功的体验。对于学生的写话,点评时要以鼓励为主,对于学生的佳作,教师要满腔热情地进行表扬、范读,增强小作者的自豪感。对于中差生,教师要留心挖掘,对于其中的好词佳句用特定符号标出,也要给予肯定、鼓励,并提出希望,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二)培养学生观察事物,感悟生活的能力
教师要在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上下功夫,做到“两少两多”即:在写作时少一些灌输,多一些感染;少一些说教,多一些陶冶,要引导学生“于有字的书以外,更留心去读没有字的书”,学生只有具备感悟生活的能力,就会激发写作的欲望,就会有感而发,就能写出有思想、有感情的文章来。
(三)注重知识积累
叶圣陶先生曾反复强调:“写东西靠平时的积累,不但著作家、文学家是这样,练习作文的小学生也是这样……”写作是表达、是输出,如果学生腹中空空,肯定是写不出好的作文来。由此可见,知识的积累对于写作来说至关重要。
1、指导学生积累习作素材。
(1)、走出课堂,走进社会。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留心观察,从观察中涉取习作素材。比如让学生观察日月星辰、花草树木;倾听鸟语虫鸣、涓涓细流;欣赏农村田野山村风光,本地的风景名胜;目睹校内校外的人和事等,有了这些所见所闻,表达时就会信手拈来,涉笔成文。
(2)、鼓励学生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从劳动中吸取生动有趣的生活素材。如整理房间、洗衣服、包饺子、做饭、喂猪、放羊等,有了这些生活体验,他们就能把劳动的过程写清楚、写具体。
(3)、从多种多样的活动中吸取习作素材。如观看爱国影片后写观后感、种花载树、参观访问、讲故事、献爱心等。有了这些丰富的阅历,充实的内心感受,写作文时就有话可说,有事可写。
2、指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
(1)、从阅读教学中积累语言。阅读是积累语言的重要途径,我们在语言教学中就必须重视引导学生进行广泛地阅读,教给学生寻找书目的办法和阅读方法,引导学生多看适合他们阅读的各种书刊。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读一些科普读物,少儿杂志中名著……通过大量的阅读,既丰富了学生的词汇,又丰富了学生的思维。
(2)、在背诵中积累语言。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不少文质兼美的课文,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指导学生多品读精彩的部分并要求熟读成诵。对于课本中的“积累?运用”中列出的精美的成语、歇后语、谚语、名言、诗文,我们要安排时间让学生背诵默写。这样长期坚持,日积月累,让课本中的语言文字变成自己的储备和财富,一旦用时,会自然涌上笔端,能大大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水平。
(3)、通过摘录,积累语言。平时我们要十分重视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要教育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平常让学生自己准备一本摘录本,把阅读时遇到的优美词句,精彩片段分门别类的摘录下来,并经常拿出来诵读品味,天长日久,学生受到语言熏陶。习作时,所需词语就会随着思睹自然流淌出来,奇妙组合,写起来也就感到得心应手。
总之,写作的基础和关键是积累。先有“厚积”,然后才能“薄发”。
一、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的现状
(一)从学生方面看,大部分学生基础知识薄弱,写作能力差,表现为:
1、作文内容空洞,缺乏真情实感,所写的人或事总是千人一面,千篇一律,抄袭、拼凑较为常见。作为农村小学生,由于受空间的限制,学生的眼界变得比较狭窄。很多时候他们即使亲身体验和感受了生活,但写出来的作文,要么干瘪无肉,要么重三变四,要么凭空捏造,生搬硬套;要么拿别人写好的作文改头换面,草草了事。
2、不善于挖掘主题表现中心,写不出一个“新”意来。学生普遍存在缺乏组织语言材料的能力:有的作文像记流水帐;有的作文没有生动、形象的说明;有的只是干巴巴的文字堆积;有的作文没有一条完整的思路,把东拉西凑的材料硬挤在一起,表现不出一个主题,更不说“创新”。
3、语言晦涩、干瘪、不流畅。造成这种现象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学生掌握的词汇量太少,没有足够的词语表达自己所想,所说的内容,这样就使文章缺少立体感,读起来总觉得干巴巴的。激不起读者的兴趣,也引不起读者的共鸣。
4、由于错别字较多,语句不通顺,使人看完整篇文章不知道到底说的啥内容,写的啥意思。
(二)从教师的角度看,也存在一些不足
1、一些教师仍然固守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凭借个人的经验和固定的题目去指导学生的写作。
2、新的教育理念不能很好的适应,对于那些创新作文的新理论、新举措不适应。
3、很难把握小学生作文教学的尺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从写话入手,是为了降低起始阶段的难度,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而部分教师对不同的年级的学生要求是一刀切,加大了小学生作文写作的难度。
二、解决这些现状的方法和对策
(一)充分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培养学生写作情趣
1、创设情境为写作铺垫。叶圣陶先生说:“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就是语文。”因此口语也要与写作相连。口语是“听和说的双方互动过程”。它突破了“听话、说话”单纯固定的听说训练,由单项静态语言实践变为双向的动态语言实践。将口语交际的内容贴进生活,进行引导。教师可以借助音响、图片等,营造出特定的生活情境,使学生在愉悦轻松中走进情境,唤起学生内心的感受,激发学生说话的欲望。例如生活中常见的事情:看望病人的情境,给亲人拜年时的情境,围绕自己喜欢的东西进行介绍、欣赏等,这些都有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头脑中有话可说,那么写作时就有内容可写了。说是写的前提:说得流利,有主有次,那么写就“下笔如有神”。
2、鼓励赞赏,体验成功。在作文教学中,如果学生总是体验不到成功的快感,就会失去写作的兴趣。因此,教师要尽可能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鼓励和帮助学生去获取成功的体验。对于学生的写话,点评时要以鼓励为主,对于学生的佳作,教师要满腔热情地进行表扬、范读,增强小作者的自豪感。对于中差生,教师要留心挖掘,对于其中的好词佳句用特定符号标出,也要给予肯定、鼓励,并提出希望,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二)培养学生观察事物,感悟生活的能力
教师要在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上下功夫,做到“两少两多”即:在写作时少一些灌输,多一些感染;少一些说教,多一些陶冶,要引导学生“于有字的书以外,更留心去读没有字的书”,学生只有具备感悟生活的能力,就会激发写作的欲望,就会有感而发,就能写出有思想、有感情的文章来。
(三)注重知识积累
叶圣陶先生曾反复强调:“写东西靠平时的积累,不但著作家、文学家是这样,练习作文的小学生也是这样……”写作是表达、是输出,如果学生腹中空空,肯定是写不出好的作文来。由此可见,知识的积累对于写作来说至关重要。
1、指导学生积累习作素材。
(1)、走出课堂,走进社会。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留心观察,从观察中涉取习作素材。比如让学生观察日月星辰、花草树木;倾听鸟语虫鸣、涓涓细流;欣赏农村田野山村风光,本地的风景名胜;目睹校内校外的人和事等,有了这些所见所闻,表达时就会信手拈来,涉笔成文。
(2)、鼓励学生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从劳动中吸取生动有趣的生活素材。如整理房间、洗衣服、包饺子、做饭、喂猪、放羊等,有了这些生活体验,他们就能把劳动的过程写清楚、写具体。
(3)、从多种多样的活动中吸取习作素材。如观看爱国影片后写观后感、种花载树、参观访问、讲故事、献爱心等。有了这些丰富的阅历,充实的内心感受,写作文时就有话可说,有事可写。
2、指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
(1)、从阅读教学中积累语言。阅读是积累语言的重要途径,我们在语言教学中就必须重视引导学生进行广泛地阅读,教给学生寻找书目的办法和阅读方法,引导学生多看适合他们阅读的各种书刊。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读一些科普读物,少儿杂志中名著……通过大量的阅读,既丰富了学生的词汇,又丰富了学生的思维。
(2)、在背诵中积累语言。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不少文质兼美的课文,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指导学生多品读精彩的部分并要求熟读成诵。对于课本中的“积累?运用”中列出的精美的成语、歇后语、谚语、名言、诗文,我们要安排时间让学生背诵默写。这样长期坚持,日积月累,让课本中的语言文字变成自己的储备和财富,一旦用时,会自然涌上笔端,能大大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水平。
(3)、通过摘录,积累语言。平时我们要十分重视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要教育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平常让学生自己准备一本摘录本,把阅读时遇到的优美词句,精彩片段分门别类的摘录下来,并经常拿出来诵读品味,天长日久,学生受到语言熏陶。习作时,所需词语就会随着思睹自然流淌出来,奇妙组合,写起来也就感到得心应手。
总之,写作的基础和关键是积累。先有“厚积”,然后才能“薄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