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高校实验室是进行实验教学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实验室的安全对高校乃至整个社会的安全和稳定都至关重要。文章从完善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入手,提出了“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的理念和加强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若干办法。
[关键词] 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以人为本
近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不仅学生的规模在急剧扩大,对学生综合素质、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要求也在提高。在这种新形势下,各高校都纷纷加强了实验室建设的力度,高校实验室建设在数量和规模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随着实验室规模的扩大,专业的增多,实验设备的数量、种类、实验课的科目、实验人数都在增加,各种安全隐患也随之增大,实验室安全问题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课题。因此,建立一个完善的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确保实验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确保学校师生的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建立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的重要性
实验室是高等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实验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重要场所,是高校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因此,高校实验室的安全与否不仅关系到高校实验教学和科学研究能否顺利进行,国家财产是否受到损失,更重要的是关系到广大师生的人身安全。一个学校是社会的元素,一个人是家庭的元索,一旦出现问题不仅影响到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和学校的健康发展,也影响到一个家庭的幸福和社会的安定和谐。
高校实验室的类型很多,有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有基础课实验室,专业课实验室,学生创新实验室等等,拥有大批贵重精密仪器设备,使用着各类化学、生物药品,存有各种易燃、易爆、有毒物品,有的实验要在高温、高压、超低温、真空、强磁、微波、辐射、高电压和高转速等条件下进行。近年来,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人身伤害事故时有发生,教训十分惨痛。常见的事故主要有:(1)火灾事故;(2)机械伤人、电击伤人事故;(3)爆炸事故:(4)毒害事故;(5)环境污染事故等。根据海因里希灾害理论模型,从产生事故的原因来分析,不安全环境是产生事故的间接原因,不良管理是事故的基本原因,而人的不安全行为是事故的直接原因。从以上的常见事故中也验证了这一点,比如常见的火灾事故往往就是因供电线路老化、短路;忘记关掉电源,元器件长期受热燃烧;电器操作不当;用电超负荷等环境、人为、管理不善等因素造成。
因此,需建立一个完善的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从健全规章制度,提高安全防范意识等方面出发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消除环境的不安全状态,加强管理,阻断事故的进程,把事故消灭在萌芽之中。创建一个安全、健康的工作学习环境,一个安定和谐的校园环境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二、建立实验室的安全管理体系
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应是一项系统的一体化的综合管理体系。它应包括相应的组织机构、健全的管理制度、安全教育与培训制度、安全检查制度。安全管理体系的良好运行依赖于制度和组织机构,更依赖于各种角色的安全意识和对安全方针的理解与遵守。
1.管理组织机构的建立。
应建立从校领导——院系领导——实验室负责人——实验课教师(或实验室管理员)的四层管理组织,从体制上完善实验安全管理体系。并实行实验室安全管理责任制,明确岗位分工及责任,校领导对全校安全全面负责:院系领导对全院安全全面负责;各院系实验室负责人为各自部门管理范围内的安全第一责任人,负责各自管理范围内安全工作的直接布署和落实:各实验室教师或管理员分别为各自管理范围的安全工作直接责任人。严格的责任制就避免了推诿、拖拉等现象。领导的参与是管理机制能够充分发挥作用的重要保障,各级领导应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做好日常的监督与检查工作。在检查和追究上实行一级追一级,一级查一级,人人承担的安全责任制。
2.建立完善的日常安全管理制度。
科学规范的安全管理制度是实验室正常、高效运转的有力保障,是各项措施得以贯彻、落实、执行的前提和基础。所以,首先要从制度建设入手,从保护环境、保持社会稳定和持续发展的高度出发制定出一套严格、有效、全面的实验室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将安全工作提到议事日程,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及早防范,才能杜绝事故的发生。如制定符合各学院及实验室特点的实验室准入制度,实验室管理制度,岗位安全责任制度,实验室人员培训制度,实验室操作制度,易燃、易爆、剧毒化学品、放射性实验材料的申报、回收制度及安全应急预案等。安全责任人应在各实验室张贴相应的规章制度,并以这些制度为依据进行严格管理,实验人员应及时学习并严格执行,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3.做好安全管理的宣传教育与培训。
有关调查显示,90%以上的安全事散与人的防范意识不足有关,思想上的麻痹必然会造成管理上的疏漏,行为上的随意,规章制度则形同虚设。所以,必须通过各种途经、各种方式的安全管理宣传使师生从思想上加强安全观念,强化安全意识。可利用校园网、校园广播、宣传栏、校报等媒介大力进行安全宣传教育;可进行消防知识讲座、消防疏散演练、灭火器使用演示等活动,发放校园安全手册,做到人手一份,营造一个人人关注安全的校园文化氛围。对第一次进入实验室的学生进行培训,实行准入制度,只有经过培训以后,考试合格者才能进入实验室。撰写实验室安全手册,全面介绍在实验室工作时的各种注意事项,让学生熟悉实验室的环境,了解实验操作规程、掌握所接触的实验设备、化学药品的性能。并介绍实验楼内部建筑结构,实验楼内各种灭火器的类型及放置位置,介绍实验楼内各种电气设备、机械设备仪器等的管理人员名单及联系电话,紧急情况下的联系人及电话,让学生清楚地了解出现事故时尽快离开现场的逃生方法等,树立“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的安全思想,使师生认识到生命对每个人都是最宝贵的,生命只有一次,在任何情况下保全生命是最重要的。
4.实行常规检查与集中检查相结合。
各实验室责任人应定期进行常规自查,对于自查发现的问题应及时纠正。实验室负责人按照各项管理制度的要求进行常规检查,对于实验室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应及时上报。院校领导也要按照管理文件的规定进行定期、不定期的集中检查或专项检查,根据危险源点的危险性大小分时、分重点突出来抓,如冬季防火检查、实验楼配电设备检查等,做好监督检查记录,及时发现问题,对于发现的问题现场纠正并书面告知相关部门及责任人,责令限期整改,检查结果及整改结果应作为年终考核的内容之一体现出来。另外,特别要做好寒暑假前的安全集中检查,加强假期的水、电、气、暖的检修工作。加强假期实验室的门卫管理,对进入实验室的人员严格执行审批登记制度。
5.制定实验室安全事故应急预案。
“不怕一万,就怕万一”,为了做到临危不乱,有必要对可能发生的事故制定应急预案及救援预案,以便在有情况发生时能够采取及时的、正确的处理措施。应急预案应包括以下几方面:(1)根据各实验室的实际情况,设置应急预案组织或小组,分级制定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预案内容,明确应急各方的职责和响应程序。(2)对各实验室的危险源进行分析评估,对可能发生的事故制定处理原则和一旦发生危险时的操作程序,做到心中有数。(3)对应急组织的人员进行培训,应急设备、应急物资安放到位,以提高应急行动的快速性和有效性。
在高校新的发展形势下,实验室的安全问题应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实验室的安全对建设平安校园、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应建立一个完善的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强化安全意识,树立“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的安全准则,为广大师生提供一个安全、健康的工作学习环境,维持高校的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廖庆敏.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之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lO(1):168
[关键词] 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以人为本
近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不仅学生的规模在急剧扩大,对学生综合素质、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要求也在提高。在这种新形势下,各高校都纷纷加强了实验室建设的力度,高校实验室建设在数量和规模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随着实验室规模的扩大,专业的增多,实验设备的数量、种类、实验课的科目、实验人数都在增加,各种安全隐患也随之增大,实验室安全问题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课题。因此,建立一个完善的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确保实验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确保学校师生的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建立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的重要性
实验室是高等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实验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重要场所,是高校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因此,高校实验室的安全与否不仅关系到高校实验教学和科学研究能否顺利进行,国家财产是否受到损失,更重要的是关系到广大师生的人身安全。一个学校是社会的元素,一个人是家庭的元索,一旦出现问题不仅影响到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和学校的健康发展,也影响到一个家庭的幸福和社会的安定和谐。
高校实验室的类型很多,有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有基础课实验室,专业课实验室,学生创新实验室等等,拥有大批贵重精密仪器设备,使用着各类化学、生物药品,存有各种易燃、易爆、有毒物品,有的实验要在高温、高压、超低温、真空、强磁、微波、辐射、高电压和高转速等条件下进行。近年来,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人身伤害事故时有发生,教训十分惨痛。常见的事故主要有:(1)火灾事故;(2)机械伤人、电击伤人事故;(3)爆炸事故:(4)毒害事故;(5)环境污染事故等。根据海因里希灾害理论模型,从产生事故的原因来分析,不安全环境是产生事故的间接原因,不良管理是事故的基本原因,而人的不安全行为是事故的直接原因。从以上的常见事故中也验证了这一点,比如常见的火灾事故往往就是因供电线路老化、短路;忘记关掉电源,元器件长期受热燃烧;电器操作不当;用电超负荷等环境、人为、管理不善等因素造成。
因此,需建立一个完善的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从健全规章制度,提高安全防范意识等方面出发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消除环境的不安全状态,加强管理,阻断事故的进程,把事故消灭在萌芽之中。创建一个安全、健康的工作学习环境,一个安定和谐的校园环境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二、建立实验室的安全管理体系
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应是一项系统的一体化的综合管理体系。它应包括相应的组织机构、健全的管理制度、安全教育与培训制度、安全检查制度。安全管理体系的良好运行依赖于制度和组织机构,更依赖于各种角色的安全意识和对安全方针的理解与遵守。
1.管理组织机构的建立。
应建立从校领导——院系领导——实验室负责人——实验课教师(或实验室管理员)的四层管理组织,从体制上完善实验安全管理体系。并实行实验室安全管理责任制,明确岗位分工及责任,校领导对全校安全全面负责:院系领导对全院安全全面负责;各院系实验室负责人为各自部门管理范围内的安全第一责任人,负责各自管理范围内安全工作的直接布署和落实:各实验室教师或管理员分别为各自管理范围的安全工作直接责任人。严格的责任制就避免了推诿、拖拉等现象。领导的参与是管理机制能够充分发挥作用的重要保障,各级领导应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做好日常的监督与检查工作。在检查和追究上实行一级追一级,一级查一级,人人承担的安全责任制。
2.建立完善的日常安全管理制度。
科学规范的安全管理制度是实验室正常、高效运转的有力保障,是各项措施得以贯彻、落实、执行的前提和基础。所以,首先要从制度建设入手,从保护环境、保持社会稳定和持续发展的高度出发制定出一套严格、有效、全面的实验室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将安全工作提到议事日程,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及早防范,才能杜绝事故的发生。如制定符合各学院及实验室特点的实验室准入制度,实验室管理制度,岗位安全责任制度,实验室人员培训制度,实验室操作制度,易燃、易爆、剧毒化学品、放射性实验材料的申报、回收制度及安全应急预案等。安全责任人应在各实验室张贴相应的规章制度,并以这些制度为依据进行严格管理,实验人员应及时学习并严格执行,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3.做好安全管理的宣传教育与培训。
有关调查显示,90%以上的安全事散与人的防范意识不足有关,思想上的麻痹必然会造成管理上的疏漏,行为上的随意,规章制度则形同虚设。所以,必须通过各种途经、各种方式的安全管理宣传使师生从思想上加强安全观念,强化安全意识。可利用校园网、校园广播、宣传栏、校报等媒介大力进行安全宣传教育;可进行消防知识讲座、消防疏散演练、灭火器使用演示等活动,发放校园安全手册,做到人手一份,营造一个人人关注安全的校园文化氛围。对第一次进入实验室的学生进行培训,实行准入制度,只有经过培训以后,考试合格者才能进入实验室。撰写实验室安全手册,全面介绍在实验室工作时的各种注意事项,让学生熟悉实验室的环境,了解实验操作规程、掌握所接触的实验设备、化学药品的性能。并介绍实验楼内部建筑结构,实验楼内各种灭火器的类型及放置位置,介绍实验楼内各种电气设备、机械设备仪器等的管理人员名单及联系电话,紧急情况下的联系人及电话,让学生清楚地了解出现事故时尽快离开现场的逃生方法等,树立“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的安全思想,使师生认识到生命对每个人都是最宝贵的,生命只有一次,在任何情况下保全生命是最重要的。
4.实行常规检查与集中检查相结合。
各实验室责任人应定期进行常规自查,对于自查发现的问题应及时纠正。实验室负责人按照各项管理制度的要求进行常规检查,对于实验室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应及时上报。院校领导也要按照管理文件的规定进行定期、不定期的集中检查或专项检查,根据危险源点的危险性大小分时、分重点突出来抓,如冬季防火检查、实验楼配电设备检查等,做好监督检查记录,及时发现问题,对于发现的问题现场纠正并书面告知相关部门及责任人,责令限期整改,检查结果及整改结果应作为年终考核的内容之一体现出来。另外,特别要做好寒暑假前的安全集中检查,加强假期的水、电、气、暖的检修工作。加强假期实验室的门卫管理,对进入实验室的人员严格执行审批登记制度。
5.制定实验室安全事故应急预案。
“不怕一万,就怕万一”,为了做到临危不乱,有必要对可能发生的事故制定应急预案及救援预案,以便在有情况发生时能够采取及时的、正确的处理措施。应急预案应包括以下几方面:(1)根据各实验室的实际情况,设置应急预案组织或小组,分级制定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预案内容,明确应急各方的职责和响应程序。(2)对各实验室的危险源进行分析评估,对可能发生的事故制定处理原则和一旦发生危险时的操作程序,做到心中有数。(3)对应急组织的人员进行培训,应急设备、应急物资安放到位,以提高应急行动的快速性和有效性。
在高校新的发展形势下,实验室的安全问题应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实验室的安全对建设平安校园、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应建立一个完善的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强化安全意识,树立“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的安全准则,为广大师生提供一个安全、健康的工作学习环境,维持高校的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廖庆敏.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之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lO(1):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