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历史新课程背景下,中学历史教师面临着许多挑战,山区中学历史教师专业成长也因此成为历史教育领域中的热门话题。实际上,历史教育改革的关键在于历史教师,在于历史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因此没有山区中学历史教师的专业成长,也就不可能有历史新课程目标的全面落实。
山区中学历史教师,是指在山区中学任教的历史教师。山区中学地处偏僻乡村,政府的投入又比较少,其办学条件(包括硬件与软件)等与城市中学有一定差距,教师的专业素质往往与城市教师的也存在一定的差距。目前我国的现实情况是,山区中学历史教师的专业素质是不平衡的,无论是在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专业技术职称结构等指标上,还是在教师专业发展的实际水平上,城乡差距都是明显的。所谓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教师工作生涯中,其职业道德、文化素养、学科知识、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等自身素养不断得到完善的过程,这个过程主要是教师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等素养的提高过程。显然,没有山区中学历史教师的专业化,就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中学历史教师专业化。而山区中学历史教师专业发展的难度更大、任务更重。因此,探索新课改下山区中学历史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山区中学历史教师队伍,是实现区域均衡教育和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加强山区中学历史教师的思想建设
作为21世纪的山区中学历史教师,不但要有扎实的历史专业基础知识,而且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还要有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这一切都需要加强历史教师思想建设,组织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把历史教师培养成为学习型的教师。
1.加强教师理论学习,提高教师理论修养
政治理论学习管方向,当地学校务必抓紧落实,让历史教师一直坚持政治理论学习。比如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这些理论尤其是邓小平关于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理论,对历史教师坚定抓好课堂、培育人才的信心有直接的作用。其中,邓小平关于“我们要全面地正确地执行党的教育方针,端正方向,真正搞好教育改革,使教育事业有一个大的发展,大的提高”,以及“教育一定要联系实际”和“教书非教最先进的内容不可”,组织教学必须从“学生所能接受的程度”出发等论述,对指导历史教师搞好教学,激励历史教师向专业化发展都有深远的意义。
学习政治理论可以让山区中学历史教师在政治上保持清醒的头脑,教学有方向,课堂有政治,言行有规范,活动有自律,从而为营造山区中学历史教师和谐、科学、奋力、自主的工作氛围奠定坚实的基础。
2.树立历史学科理念,不断提高山区中学历史教师的专业水平
教师的理想信念是教师的人生追求。树立正确的历史学科理念,对外是学校的一个响亮的口号,对内是历史教师的自我鞭策。
历史学科教育目标与学生的人文素养、综合素质的培养密切相关,它追求的是每个学生的进步与成长,真正实现大众化教育的目标,提高全民族的综合素质,进而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领新的制高点,使中华民族永远立于不败之地。这是历史学科的灵魂和支点,必须鲜明地体现历史学科的特点及要求,如“以史启德”“以史启智”“风采历史,回归本原”“魅力历史,启迪人生”等。明确了历史学科的定位和作用,明确了历史教师的责任和义务,就能满腔热情地对学生、对教学、对课堂、对自己,更主动地发挥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
二、加强山区中学历史教师的活动建设
没有活动就没有教育,也就没有建设。山区中学历史教师只有通过丰富多彩、生动有效的教研活动,才能凝聚力量,实现教师的发展目标。但在现实中教研活动往往出现“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重要”的现象,从而使教研活动容易停留于表面,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这种状况限制了教师总体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有效提高。
1.学校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开展形式多样的研究课和说课、评课等活动,通过反思形成教师的教学风格
在实际的历史教学活动中,教师所获得的历史教育经验并不会自然地成为历史学习的资源,只有经过深刻反思的历史教育经验才能成为历史教师的财富。如果一个历史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历史教育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他即使有20年的历史教育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历史教育工作的20次重复。历史教师只有善于从历史教育经验中吸取教益,才能使自己的历史教学得到改进。
学校要根据本校历史教师的实际情况,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研究课和说课、评课活动,努力为教师创造各种锻炼和展示才能的机会,使历史教师在教研氛围中培养良好的反思意识,对自己的教学活动经常反思,从而提高自己的反思能力,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这对历史教师的专业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开展历史学科教研,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在新课程条件下,教师所教的每节课都可能遇到一些新的情境,产生一些新的困惑,学生常常会提出一些新的问题,或是发生一些新的变化。因此教师要树立一种全新的理念即“在研究的状态中进行教学”,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科研,努力形成用研究的眼光、研究的态度、研究的方式来从事教学的工作状态,从而使自己在教学活动中能不断有所发现、有所感悟、有所创新,以更好地适应当前课改形势发展的需要,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学校要根据历史学科的各种需要,指导教师科学选题,引导教师采用切实可行的研究手段和方法,为历史教师开展好学科教研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引导教师把学科教研真正摆在教学的工作日程上,鼓励教师开展学科教研,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3. 县、市、自治区级示范性高中要发挥作用,建立县、市级教研活动基地
学校教育资源是学校发展变化的内在潜力,县、市、自治区级示范性高中要在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社区资源上充分发挥其示范作用。
首先,在人力资源上要发挥示范性高中在管理、师资上的优势和潜力,输出管理“软件”和部分师资,成为培养师资的摇篮。要把普通中学、薄弱学校的师资调进示范性高中进行培训提高,轮换交流到普通、薄弱中学支教,让示范性高中的人力资源在更大范围内发挥作用。其次,挖掘财力资源潜力,广开门路,开辟符合政策的勤工俭学渠道,办好校办工厂、农场、商场,解决教工家属就业问题,增强学校造血功能,在开源节流上发挥示范作用,为学校建设和提高教工福利待遇提供财力保障。再次,组建县、市级历史教育资源中心,建立校外历史教育基地,架设学校、教师、社会互相联系的桥梁,形成立体式的育人网络,以促进历史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山区的学校大多存在教师编制紧张、培训经费困难的现象,要想让所有历史教师都有外出机会去参加教育教学科研培训在目前来说是不现实的,但由当地教研室出面组建县级历史教研活动基地,对历史教师进行继续教育培训,是一条经济有效的培训途径。为了能探索一条符合实际,有利于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能充分调动广大历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的教育教学新路子,让学生学得愉快,教师教得轻松,不断地提高历史教育教学质量及历史教师的科研能力。
三、加强山区中学历史教师队伍建设
学校要发展,离不开教师队伍建设。学校要坚持“以教师发展为本,教师有效学习为中心”的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理念,推进教师教育制度创新,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全面提升教师教育质量,推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是加强山区中学历史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任务。
1.优化历史教师结构,有计划补充青年历史教师
目前山区中学历史教师队伍现状令人担忧,教师老龄化现象严重,极少有年轻教师愿意到偏远山区任教,能够留在山区学校任教的只有年龄较大的当地教师。山区教师素质下降,条件艰苦,收入微薄,除了统发的财政工资外基本上没有其他收入,他们的收入水平远低于县城中学教师的,这种现象不利于教师队伍的稳定。
改变这种现象需要山区经济的大发展,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出台政策,有计划地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生活水平。学校要发展必须拥有优秀教师,而要拥有优秀教师,对于比较贫困的山区中学来说,一定要采取一些有力的措施,让骨干教师、优秀教师进得来、留得下、干得好。学校必须关注教师的工作态度、工作表现和去留倾向,以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质量。
山区中学要狠抓青年历史教师的培养,在狠抓其教学基本功训练的同时,引导其开展在职学习,不断提升其学历。提升学历的过程就是更新观念、更新知识、自我充电的过程。还要适时引进历史本科新教师,充实并壮大历史教师队伍。对新教师的基本要求是责任心强、能吃苦、具有一定教学经验、安心工作。这种因校制宜的用人标准,会使青年教师在中年骨干历史教师的带领下,迅速熟悉历史教学常规,认真地把课上好,积极地参与教研组的活动,从而在“一年入门,两年过关,三年成型”的道路上发展。
2.建立县城与山区的中学历史教师双向交流机制, 组建跨学区的历史教研组
建立县城中学历史教师与山区中学历史教师双向交流机制,是针对山区中学学科教师分布不均,合理配置现有历史教师资源,促进教育均衡发展而采取的重要措施。
为此,当地教育局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县城中学历史教师均衡配备实施方案,每年组织部分城区中学历史教师到山区中学支教,选派部分偏远山区中学历史教师到县直、城区中学挂职锻炼。对于山区中学历史教师来说,这无疑是一次难得的学习进修机会,他们与县城中学历史教师一起上课、听课、评课,一起参与教学研究,一起探讨教学疑难问题,一起组织教学活动。“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他们在学习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生动的教研工作实践既为他们的学有所用搭建了展示的舞台,又为他们的迅速成长提供了无比广阔的空间。县城中学要主动地承担起下乡支教的任务,并在本校历史教师下乡支教的过程中训练受援学校教师,提升该校教师水平,发挥自身的示范与辐射作用。
通过城乡历史教师的双向交流,山区中学历史教师开阔了眼界,创新了思路,把历史教学理念融入自己的教学工作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为山区中学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历史教师队伍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总之,山区教育局和学校只有努力为历史教师的专业成长尽可能地创造各种条件,让历史教师与时俱进,能够带着愉快的心情生活,带着全新的理念走进课堂,带着研究的智慧从事教学,不断提升专业水平,才能促进山区中学历史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山区历史教学工作质量的提高。
(责任编辑 庞丹丹)
山区中学历史教师,是指在山区中学任教的历史教师。山区中学地处偏僻乡村,政府的投入又比较少,其办学条件(包括硬件与软件)等与城市中学有一定差距,教师的专业素质往往与城市教师的也存在一定的差距。目前我国的现实情况是,山区中学历史教师的专业素质是不平衡的,无论是在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专业技术职称结构等指标上,还是在教师专业发展的实际水平上,城乡差距都是明显的。所谓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教师工作生涯中,其职业道德、文化素养、学科知识、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等自身素养不断得到完善的过程,这个过程主要是教师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等素养的提高过程。显然,没有山区中学历史教师的专业化,就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中学历史教师专业化。而山区中学历史教师专业发展的难度更大、任务更重。因此,探索新课改下山区中学历史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山区中学历史教师队伍,是实现区域均衡教育和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加强山区中学历史教师的思想建设
作为21世纪的山区中学历史教师,不但要有扎实的历史专业基础知识,而且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还要有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这一切都需要加强历史教师思想建设,组织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把历史教师培养成为学习型的教师。
1.加强教师理论学习,提高教师理论修养
政治理论学习管方向,当地学校务必抓紧落实,让历史教师一直坚持政治理论学习。比如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这些理论尤其是邓小平关于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理论,对历史教师坚定抓好课堂、培育人才的信心有直接的作用。其中,邓小平关于“我们要全面地正确地执行党的教育方针,端正方向,真正搞好教育改革,使教育事业有一个大的发展,大的提高”,以及“教育一定要联系实际”和“教书非教最先进的内容不可”,组织教学必须从“学生所能接受的程度”出发等论述,对指导历史教师搞好教学,激励历史教师向专业化发展都有深远的意义。
学习政治理论可以让山区中学历史教师在政治上保持清醒的头脑,教学有方向,课堂有政治,言行有规范,活动有自律,从而为营造山区中学历史教师和谐、科学、奋力、自主的工作氛围奠定坚实的基础。
2.树立历史学科理念,不断提高山区中学历史教师的专业水平
教师的理想信念是教师的人生追求。树立正确的历史学科理念,对外是学校的一个响亮的口号,对内是历史教师的自我鞭策。
历史学科教育目标与学生的人文素养、综合素质的培养密切相关,它追求的是每个学生的进步与成长,真正实现大众化教育的目标,提高全民族的综合素质,进而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领新的制高点,使中华民族永远立于不败之地。这是历史学科的灵魂和支点,必须鲜明地体现历史学科的特点及要求,如“以史启德”“以史启智”“风采历史,回归本原”“魅力历史,启迪人生”等。明确了历史学科的定位和作用,明确了历史教师的责任和义务,就能满腔热情地对学生、对教学、对课堂、对自己,更主动地发挥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
二、加强山区中学历史教师的活动建设
没有活动就没有教育,也就没有建设。山区中学历史教师只有通过丰富多彩、生动有效的教研活动,才能凝聚力量,实现教师的发展目标。但在现实中教研活动往往出现“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重要”的现象,从而使教研活动容易停留于表面,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这种状况限制了教师总体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有效提高。
1.学校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开展形式多样的研究课和说课、评课等活动,通过反思形成教师的教学风格
在实际的历史教学活动中,教师所获得的历史教育经验并不会自然地成为历史学习的资源,只有经过深刻反思的历史教育经验才能成为历史教师的财富。如果一个历史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历史教育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他即使有20年的历史教育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历史教育工作的20次重复。历史教师只有善于从历史教育经验中吸取教益,才能使自己的历史教学得到改进。
学校要根据本校历史教师的实际情况,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研究课和说课、评课活动,努力为教师创造各种锻炼和展示才能的机会,使历史教师在教研氛围中培养良好的反思意识,对自己的教学活动经常反思,从而提高自己的反思能力,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这对历史教师的专业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开展历史学科教研,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在新课程条件下,教师所教的每节课都可能遇到一些新的情境,产生一些新的困惑,学生常常会提出一些新的问题,或是发生一些新的变化。因此教师要树立一种全新的理念即“在研究的状态中进行教学”,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科研,努力形成用研究的眼光、研究的态度、研究的方式来从事教学的工作状态,从而使自己在教学活动中能不断有所发现、有所感悟、有所创新,以更好地适应当前课改形势发展的需要,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学校要根据历史学科的各种需要,指导教师科学选题,引导教师采用切实可行的研究手段和方法,为历史教师开展好学科教研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引导教师把学科教研真正摆在教学的工作日程上,鼓励教师开展学科教研,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3. 县、市、自治区级示范性高中要发挥作用,建立县、市级教研活动基地
学校教育资源是学校发展变化的内在潜力,县、市、自治区级示范性高中要在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社区资源上充分发挥其示范作用。
首先,在人力资源上要发挥示范性高中在管理、师资上的优势和潜力,输出管理“软件”和部分师资,成为培养师资的摇篮。要把普通中学、薄弱学校的师资调进示范性高中进行培训提高,轮换交流到普通、薄弱中学支教,让示范性高中的人力资源在更大范围内发挥作用。其次,挖掘财力资源潜力,广开门路,开辟符合政策的勤工俭学渠道,办好校办工厂、农场、商场,解决教工家属就业问题,增强学校造血功能,在开源节流上发挥示范作用,为学校建设和提高教工福利待遇提供财力保障。再次,组建县、市级历史教育资源中心,建立校外历史教育基地,架设学校、教师、社会互相联系的桥梁,形成立体式的育人网络,以促进历史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山区的学校大多存在教师编制紧张、培训经费困难的现象,要想让所有历史教师都有外出机会去参加教育教学科研培训在目前来说是不现实的,但由当地教研室出面组建县级历史教研活动基地,对历史教师进行继续教育培训,是一条经济有效的培训途径。为了能探索一条符合实际,有利于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能充分调动广大历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的教育教学新路子,让学生学得愉快,教师教得轻松,不断地提高历史教育教学质量及历史教师的科研能力。
三、加强山区中学历史教师队伍建设
学校要发展,离不开教师队伍建设。学校要坚持“以教师发展为本,教师有效学习为中心”的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理念,推进教师教育制度创新,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全面提升教师教育质量,推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是加强山区中学历史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任务。
1.优化历史教师结构,有计划补充青年历史教师
目前山区中学历史教师队伍现状令人担忧,教师老龄化现象严重,极少有年轻教师愿意到偏远山区任教,能够留在山区学校任教的只有年龄较大的当地教师。山区教师素质下降,条件艰苦,收入微薄,除了统发的财政工资外基本上没有其他收入,他们的收入水平远低于县城中学教师的,这种现象不利于教师队伍的稳定。
改变这种现象需要山区经济的大发展,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出台政策,有计划地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生活水平。学校要发展必须拥有优秀教师,而要拥有优秀教师,对于比较贫困的山区中学来说,一定要采取一些有力的措施,让骨干教师、优秀教师进得来、留得下、干得好。学校必须关注教师的工作态度、工作表现和去留倾向,以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质量。
山区中学要狠抓青年历史教师的培养,在狠抓其教学基本功训练的同时,引导其开展在职学习,不断提升其学历。提升学历的过程就是更新观念、更新知识、自我充电的过程。还要适时引进历史本科新教师,充实并壮大历史教师队伍。对新教师的基本要求是责任心强、能吃苦、具有一定教学经验、安心工作。这种因校制宜的用人标准,会使青年教师在中年骨干历史教师的带领下,迅速熟悉历史教学常规,认真地把课上好,积极地参与教研组的活动,从而在“一年入门,两年过关,三年成型”的道路上发展。
2.建立县城与山区的中学历史教师双向交流机制, 组建跨学区的历史教研组
建立县城中学历史教师与山区中学历史教师双向交流机制,是针对山区中学学科教师分布不均,合理配置现有历史教师资源,促进教育均衡发展而采取的重要措施。
为此,当地教育局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县城中学历史教师均衡配备实施方案,每年组织部分城区中学历史教师到山区中学支教,选派部分偏远山区中学历史教师到县直、城区中学挂职锻炼。对于山区中学历史教师来说,这无疑是一次难得的学习进修机会,他们与县城中学历史教师一起上课、听课、评课,一起参与教学研究,一起探讨教学疑难问题,一起组织教学活动。“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他们在学习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生动的教研工作实践既为他们的学有所用搭建了展示的舞台,又为他们的迅速成长提供了无比广阔的空间。县城中学要主动地承担起下乡支教的任务,并在本校历史教师下乡支教的过程中训练受援学校教师,提升该校教师水平,发挥自身的示范与辐射作用。
通过城乡历史教师的双向交流,山区中学历史教师开阔了眼界,创新了思路,把历史教学理念融入自己的教学工作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为山区中学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历史教师队伍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总之,山区教育局和学校只有努力为历史教师的专业成长尽可能地创造各种条件,让历史教师与时俱进,能够带着愉快的心情生活,带着全新的理念走进课堂,带着研究的智慧从事教学,不断提升专业水平,才能促进山区中学历史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山区历史教学工作质量的提高。
(责任编辑 庞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