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创设情境,以“大情境”为线索,串起各“环节情境”以形成一个完整的课堂情境,这是我想对各位教师在创设课堂情境时提的建议。在情境课堂上,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在自己的参与实践中会产生诸多复杂的心理体验,从而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创设 课堂情境 亲近数学
数学新课标研制组对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情感体验以及对个性品质的关注做了调查。调查显示,学生一般都欠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较多学生对学习难以形成愉快的体验。伴随着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发展,学生的数学学习情感态度与自尊、自信的发展反而形成一定反差。即使是学生看到数学的成功应用和获得较好成绩时,其对数学也难以真正喜欢。这一现状着实让人担忧,面对新一轮课程改革,我们怎样能让学生们从小就喜欢数学,不怕数学,亲近数学,进而愿意研究数学呢?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的。在课堂情境下学习可以使个体对客观情境获得具体的感受,激起积极的情绪,促进学生的潜能发展,从而使学习者更好的利用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和生活经验,对当前所学的知识进行“同化”、“顺应”从而达到一定意义上的建构。在教学中,应使学习者明确所学知识产生的背景是什么?如何寻求解决的策略及如何应用;明确所学知识是发展的,从而使所学知识网络化。
一、创设动画情境
单靠一幅图、一段话是很难创设出让学生感兴趣的情境的。而多媒体技术集音、像、动画为一体,生动形象,在吸引学生注意与创设教学情境方面,具有其他教学手段不可比拟的优势。动画片是小学生的最爱,小学生对于形象的动画卡片、投景、实物或生动的语言描述非常感兴趣,他们思维也就容易被启迪、开发、激活。对创设的情境产生可持续的动机,这种直观是一种催化剂,给学生的学习活动带来一定的生活色彩。不仅对创设情境产生表象,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策略意识的培养,必将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例如,教学一年级加法应用题的时,我创设这样的情境:河里有8只鸭子在游泳,接着教师通过动画的形式出示又游来的5只鸭子。此时,我并没有直接出示问题,而是让学生讨论鸭子数量的变化并由学生提出相应的问题加以研究,从而使学生不仅会计算,而且还感悟、理解了加法的意义。激发学生热爱学习,亲近大自然的动机。在教学“用数学”时,上课伊始,我就以“森林里的早晨”那美丽的画面、鸟儿的叫声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使孩子们仿佛身临其境。整节课我设计了引导学生去郊游大森林的事理情境,把教材中的例题、习题有机地串了起来,使学生仿佛置身于愉快的旅途之中,让学生在玩中学、乐中学、学中乐。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静态的画面动态化,使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形成了生动活泼、兴趣盎然的学习氛围,促成了认识活动的探索化、动态化和情感化。
二、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
众所周知,融洽而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培养积极、健康的心理情绪,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师生间一旦建立起了良好的情感,老师就因教得愉快而尽力,学生因学得轻松而起劲。古人云: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学生学习数学总离不开思和问,教师对待学生的质疑,不可搪塞,当学生大胆阐述观点时,教师要找他的闪光点,给予表扬。为些,我觉得课堂教学中应积极提倡六个“允许”。即:答错了允许重答;答得不完整的允许补充;没有想好的允许再想;不清楚的允许发问;不同意见允许争论;老师错了允许补充;甚至必要时允许学生不举手自由发表意见。尤其低年级的小朋友心灵比较脆弱,如果过多地指责和过高的要求就会刺伤他们的自尊心,削弱他们的创造兴趣。如检查作业时,可以用“听明白的点点头”、“做完的笑一笑”等,增添一份温馨,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即使没有做完的同学笑不出来,也能从中感受到老师的期待与信任,缩短了师生间的距离。教师把感情投向学生,学生感受又作用于老师,课堂中营造了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学生在此氛围中获得愉快的感觉,满足了学生的自尊要求,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兴趣。
三、创设生活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发,使孩子们有更多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他们的周围。因此,我们要善于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生活中生动、有趣的的情境,强化感性认识,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观察、操作、交流,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同时,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优化解题策略。在教学“认识人民币”这一课时前,我思考:人民币的认识离不开现实的换钱、购物活动,就象计算机的学习离不开上机操作一样。一年级是学生年龄小,缺乏社会经验,上市场购物的机会少是肯定的。那么,怎样弥补学生学习上的这个不足呢?这节课上我多处创设了换钱、购物情境,让学生在模拟换钱、购物情境中认识人民币。在教学元、角、分这一知识点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1元=10角我创设这样一个模拟情境:“小兔贝贝要买一块1元钱的橡皮,可他手里都是角币,有几个1角的、几个2角的、还有几个5角的,他该怎样付钱呢?谁能帮帮他?”学生通过个体的思考。小组的交流,对多种策略进行研究,得出了元、角的换算关系。在课的结束部分,创设一个模拟商店购物的情境,对所学知识得以检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让数学从学生的生活中走出来,使数学知识贴近学生的生活,你会发现孩子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明显提高,课堂上学习的气氛更加浓厚、每个孩子都参与了进来,课上发言的人次增多,就连平时从未主动发言的学生,都在小组内发表了自己的意见。
(作者单位:河北省安国市段村学区)
关键词:创设 课堂情境 亲近数学
数学新课标研制组对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情感体验以及对个性品质的关注做了调查。调查显示,学生一般都欠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较多学生对学习难以形成愉快的体验。伴随着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发展,学生的数学学习情感态度与自尊、自信的发展反而形成一定反差。即使是学生看到数学的成功应用和获得较好成绩时,其对数学也难以真正喜欢。这一现状着实让人担忧,面对新一轮课程改革,我们怎样能让学生们从小就喜欢数学,不怕数学,亲近数学,进而愿意研究数学呢?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的。在课堂情境下学习可以使个体对客观情境获得具体的感受,激起积极的情绪,促进学生的潜能发展,从而使学习者更好的利用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和生活经验,对当前所学的知识进行“同化”、“顺应”从而达到一定意义上的建构。在教学中,应使学习者明确所学知识产生的背景是什么?如何寻求解决的策略及如何应用;明确所学知识是发展的,从而使所学知识网络化。
一、创设动画情境
单靠一幅图、一段话是很难创设出让学生感兴趣的情境的。而多媒体技术集音、像、动画为一体,生动形象,在吸引学生注意与创设教学情境方面,具有其他教学手段不可比拟的优势。动画片是小学生的最爱,小学生对于形象的动画卡片、投景、实物或生动的语言描述非常感兴趣,他们思维也就容易被启迪、开发、激活。对创设的情境产生可持续的动机,这种直观是一种催化剂,给学生的学习活动带来一定的生活色彩。不仅对创设情境产生表象,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策略意识的培养,必将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例如,教学一年级加法应用题的时,我创设这样的情境:河里有8只鸭子在游泳,接着教师通过动画的形式出示又游来的5只鸭子。此时,我并没有直接出示问题,而是让学生讨论鸭子数量的变化并由学生提出相应的问题加以研究,从而使学生不仅会计算,而且还感悟、理解了加法的意义。激发学生热爱学习,亲近大自然的动机。在教学“用数学”时,上课伊始,我就以“森林里的早晨”那美丽的画面、鸟儿的叫声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使孩子们仿佛身临其境。整节课我设计了引导学生去郊游大森林的事理情境,把教材中的例题、习题有机地串了起来,使学生仿佛置身于愉快的旅途之中,让学生在玩中学、乐中学、学中乐。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静态的画面动态化,使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形成了生动活泼、兴趣盎然的学习氛围,促成了认识活动的探索化、动态化和情感化。
二、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
众所周知,融洽而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培养积极、健康的心理情绪,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师生间一旦建立起了良好的情感,老师就因教得愉快而尽力,学生因学得轻松而起劲。古人云: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学生学习数学总离不开思和问,教师对待学生的质疑,不可搪塞,当学生大胆阐述观点时,教师要找他的闪光点,给予表扬。为些,我觉得课堂教学中应积极提倡六个“允许”。即:答错了允许重答;答得不完整的允许补充;没有想好的允许再想;不清楚的允许发问;不同意见允许争论;老师错了允许补充;甚至必要时允许学生不举手自由发表意见。尤其低年级的小朋友心灵比较脆弱,如果过多地指责和过高的要求就会刺伤他们的自尊心,削弱他们的创造兴趣。如检查作业时,可以用“听明白的点点头”、“做完的笑一笑”等,增添一份温馨,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即使没有做完的同学笑不出来,也能从中感受到老师的期待与信任,缩短了师生间的距离。教师把感情投向学生,学生感受又作用于老师,课堂中营造了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学生在此氛围中获得愉快的感觉,满足了学生的自尊要求,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兴趣。
三、创设生活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发,使孩子们有更多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他们的周围。因此,我们要善于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生活中生动、有趣的的情境,强化感性认识,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观察、操作、交流,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同时,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优化解题策略。在教学“认识人民币”这一课时前,我思考:人民币的认识离不开现实的换钱、购物活动,就象计算机的学习离不开上机操作一样。一年级是学生年龄小,缺乏社会经验,上市场购物的机会少是肯定的。那么,怎样弥补学生学习上的这个不足呢?这节课上我多处创设了换钱、购物情境,让学生在模拟换钱、购物情境中认识人民币。在教学元、角、分这一知识点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1元=10角我创设这样一个模拟情境:“小兔贝贝要买一块1元钱的橡皮,可他手里都是角币,有几个1角的、几个2角的、还有几个5角的,他该怎样付钱呢?谁能帮帮他?”学生通过个体的思考。小组的交流,对多种策略进行研究,得出了元、角的换算关系。在课的结束部分,创设一个模拟商店购物的情境,对所学知识得以检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让数学从学生的生活中走出来,使数学知识贴近学生的生活,你会发现孩子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明显提高,课堂上学习的气氛更加浓厚、每个孩子都参与了进来,课上发言的人次增多,就连平时从未主动发言的学生,都在小组内发表了自己的意见。
(作者单位:河北省安国市段村学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