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探究式”教学模式是根据教学内容及要求,由教师创设问题情景,以问题的发现、探究、解决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欲和问题意识,从而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而在“探究式”教学活动中,问题设计是教学的主线,教学活动均应围绕着问题进行。因此,问题的设计显得十分重要,它对我们教学的成功起着决定性作用,教师在进行问题设计时,要做到“六性”。
一、典型性
即抓住理解和应用知识的关键设计问题,例如“压强”概念的引入教学,教师可让学生用一只手的拇指和食指同时顶住铅笔的两端,稍用力压。教师问“你有什么感觉?”学生说“感到痛”。 “那么,你想了解什么问题?”学生提出:“想知道为什么手指压笔尖的那一端会更疼?”我们如何去探究呢?引导学生讨论: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启发学生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进行探究,最后得出结论。
二、直观启发性
问题的设计要做到生动、直观,富于启发,引人入胜。例如在研究平面镜成像规律时,课前先让学生准备好一块平面镜,在课堂上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观察,然后提出问题: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怎样设计实验进行探究?这样做直观有趣,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调动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三、针对性
一方面,应根据培养创造力这一目的,紧扣主题,选择能开发启迪学生思维的内容设计成疑难问题;另一方面,又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问题的难度和梯度,使大多数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同学之间的探究、讨论,“跳一跳,够得着”。
四、开放性
开放性问题可以通过“一题多解”达到“殊途同归”的效果。在解答的过程中,可以设计诸如“还有其他方法吗”的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探究问题的解决方法和途径。例如在学习了电路的知识后,要求学生用多种方法来辨别一个电池的正、负极。
五、拓展性
例如在测定固体密度的实验中,可进一步深化问题:如果固体不是金属块而是漂浮的物体,如塑料、木块,该如何测定?如果是粉末状的白糖,如何测定?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散:如果缺少了量筒,又怎么办?这样通过一系列有拓展性的问题,学生的原有知识进一步巩固,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
六、应用性
例如在学完热学知识后,设计问题:“调查蔬菜大棚的优越性。”在学完简单机械和力学知识后,提出问题:“自行车上的力学知识有哪些?”这样,使学生更多地了解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巩固了所学的知识,也扩大了探究的范围。
在物理教学中运用“探究式”教学模式,只要我们精心设计、认真实施,就能上出高效率、高效益的课,就能使物理课堂成为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培养创造力的天地。
(作者单位:河南省郑州市102中学)
一、典型性
即抓住理解和应用知识的关键设计问题,例如“压强”概念的引入教学,教师可让学生用一只手的拇指和食指同时顶住铅笔的两端,稍用力压。教师问“你有什么感觉?”学生说“感到痛”。 “那么,你想了解什么问题?”学生提出:“想知道为什么手指压笔尖的那一端会更疼?”我们如何去探究呢?引导学生讨论: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启发学生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进行探究,最后得出结论。
二、直观启发性
问题的设计要做到生动、直观,富于启发,引人入胜。例如在研究平面镜成像规律时,课前先让学生准备好一块平面镜,在课堂上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观察,然后提出问题: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怎样设计实验进行探究?这样做直观有趣,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调动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三、针对性
一方面,应根据培养创造力这一目的,紧扣主题,选择能开发启迪学生思维的内容设计成疑难问题;另一方面,又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问题的难度和梯度,使大多数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同学之间的探究、讨论,“跳一跳,够得着”。
四、开放性
开放性问题可以通过“一题多解”达到“殊途同归”的效果。在解答的过程中,可以设计诸如“还有其他方法吗”的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探究问题的解决方法和途径。例如在学习了电路的知识后,要求学生用多种方法来辨别一个电池的正、负极。
五、拓展性
例如在测定固体密度的实验中,可进一步深化问题:如果固体不是金属块而是漂浮的物体,如塑料、木块,该如何测定?如果是粉末状的白糖,如何测定?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散:如果缺少了量筒,又怎么办?这样通过一系列有拓展性的问题,学生的原有知识进一步巩固,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
六、应用性
例如在学完热学知识后,设计问题:“调查蔬菜大棚的优越性。”在学完简单机械和力学知识后,提出问题:“自行车上的力学知识有哪些?”这样,使学生更多地了解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巩固了所学的知识,也扩大了探究的范围。
在物理教学中运用“探究式”教学模式,只要我们精心设计、认真实施,就能上出高效率、高效益的课,就能使物理课堂成为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培养创造力的天地。
(作者单位:河南省郑州市102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