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入学后,我非常认真地读书,希望以最高标准要求自己,甚至在大一时就选了大三的课,还同时选了经济学双学位,比其他同学修了更多的学分。我生怕自己读的书少,于是一学期下来买了200多本书,堆在宿舍的床上,只要一睁开眼睛一有时间就想读书,这样下来一学期也大概读了80余本,还非常诚恳地写了上万字的《读书心得与思想演变状况回顾》。
读书这件事情很奇妙,读的越多,发现自己不懂的东西也就越多,自己要学的东西也就越多。读书这件事也挺可怕,读的越多,发现自己的困惑就越多,甚至觉得怎么别人读书越读越明白,我读书却越读越糊涂。我时常会想,为什么国际政治事件背后会有这么多复杂的因素纠缠在一起——老师说是多元化的利益与国家在世界格局中的位置所决定;可是我总会有更多的疑问——人为什么要追逐无止境的利益?人为什么要争强好胜,为什么国家间总要争个高下?甚至我产生了最根本的疑问:我们费尽心思研究这个世界上发生过的、正在发生的以及即将发生的事情,究竟有什么意义?我们能为这个世界做些什么,我们又能改变什么呢……我对一切事情似乎都在质疑,似乎觉得这个世界需要价值重估,需要我们用一颗澄澈的心灵去观察,用清醒的大脑重新审视。
带着这些疑问,我开始阅读哲学书籍,希望能从东西方思想的本源处出发,探索这个世界的本质,探索纷繁复杂的国际关系现象背后的深层次本质。没想到,打开哲学之门后,我就傻眼了,古往今来,哲学家们研究的问题似乎多数是和现实世界没有直接关系的。这令我产生了极大的震撼:难道中学课本上说的结论错了吗?哲学不是时代的精华吗?理论不是为了指导实践而产生的吗?那么,古罗马的为理论而理论、为学问而学问的精神,又怎么解释?我又读到中国哲学,读到庄子,读到禅宗,又读到存在主义……这对我来说是极大的震撼。在这之前,我只是简单地将这些观点斥为唯心主义,觉得这些是不正确的、反动错误的。但打开真正的哲学书籍,我慢慢改变了对哲学的看法、对世界的看法,也慢慢树立起一种全新的世界观与价值观。
正是这种价值观与世界观的转变促使了我做出转系的决定。我认为研究国际问题并不如研究人本身那么有意义,因为存在是人活在世界上的首要意义,有了存在才有存在的意义。在没有研究清楚存在究竟是怎么回事之前,研究各种纷繁复杂的现象似乎并没有太多的意义。于是我决定通过学习哲学来解决这个关于存在的问题。
我终于鼓足勇气申请从国际关系学院转到哲学系,当时还因为高等数学和宏观经济学没有及格而被拒绝转系,于是我又在国际关系学院呆了一年,重修这两门课,重修之后终于被批准转系,为此我还需要降一级转入哲学系。
转系需要很大的勇气,想明白为什么要转系之后才有动力面对转系带来的挑战。而转系之后的融入与接受同样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大学四年,大家的感情在大一基本上已经形成,大二之后新人已经较难完全融入一个已经形成的环境。融入一个新院系并不是非常容易的事情,短时间内迅速掌握一门新学科的学习方法更难。但是我之前主动读了不少哲学方面的书籍,尤其是哲学系自己编的教材,读多了之后也就比较清楚哲学系老师经常持有的价值观,而这一整套价值观也是支撑起一个系的灵魂;理解了老师们的价值观是怎样,也就更容易接受老师上课所讲的内容。当然,哲学系的学习远比想象中的艰难。每上一门课,就像是被洗脑一次,哲学的精神在于怀疑与批判,在哲学面前一切价值都要重估。接受新知识是快乐的,接受新观点却是痛苦的,因为这意味着自己要重新审视周遭世界,用批判的眼光审视过去看似习以为常的世界。然而痛苦过后往往是一次蜕变,正是在这痛苦蜕变的过程中,我收获了哲学的思维方式与思考人生问题的基本方法,方法的掌握远胜于知识本身的积累。
人生只有一次,大学生活也只有一次。既然只有一次,为什么不做自己最喜欢做的事情呢?害怕失败吗?如果没有必要的失败,又哪来真正的收获呢?若干年后,我的研究生导师送给我一句话:Go where your passion leads you(向你的激情引领的方向前进),我想这就是对我曾经的转系抉择最好的写照吧。
责任编辑:刁雅琴
读书这件事情很奇妙,读的越多,发现自己不懂的东西也就越多,自己要学的东西也就越多。读书这件事也挺可怕,读的越多,发现自己的困惑就越多,甚至觉得怎么别人读书越读越明白,我读书却越读越糊涂。我时常会想,为什么国际政治事件背后会有这么多复杂的因素纠缠在一起——老师说是多元化的利益与国家在世界格局中的位置所决定;可是我总会有更多的疑问——人为什么要追逐无止境的利益?人为什么要争强好胜,为什么国家间总要争个高下?甚至我产生了最根本的疑问:我们费尽心思研究这个世界上发生过的、正在发生的以及即将发生的事情,究竟有什么意义?我们能为这个世界做些什么,我们又能改变什么呢……我对一切事情似乎都在质疑,似乎觉得这个世界需要价值重估,需要我们用一颗澄澈的心灵去观察,用清醒的大脑重新审视。
带着这些疑问,我开始阅读哲学书籍,希望能从东西方思想的本源处出发,探索这个世界的本质,探索纷繁复杂的国际关系现象背后的深层次本质。没想到,打开哲学之门后,我就傻眼了,古往今来,哲学家们研究的问题似乎多数是和现实世界没有直接关系的。这令我产生了极大的震撼:难道中学课本上说的结论错了吗?哲学不是时代的精华吗?理论不是为了指导实践而产生的吗?那么,古罗马的为理论而理论、为学问而学问的精神,又怎么解释?我又读到中国哲学,读到庄子,读到禅宗,又读到存在主义……这对我来说是极大的震撼。在这之前,我只是简单地将这些观点斥为唯心主义,觉得这些是不正确的、反动错误的。但打开真正的哲学书籍,我慢慢改变了对哲学的看法、对世界的看法,也慢慢树立起一种全新的世界观与价值观。
正是这种价值观与世界观的转变促使了我做出转系的决定。我认为研究国际问题并不如研究人本身那么有意义,因为存在是人活在世界上的首要意义,有了存在才有存在的意义。在没有研究清楚存在究竟是怎么回事之前,研究各种纷繁复杂的现象似乎并没有太多的意义。于是我决定通过学习哲学来解决这个关于存在的问题。
我终于鼓足勇气申请从国际关系学院转到哲学系,当时还因为高等数学和宏观经济学没有及格而被拒绝转系,于是我又在国际关系学院呆了一年,重修这两门课,重修之后终于被批准转系,为此我还需要降一级转入哲学系。
转系需要很大的勇气,想明白为什么要转系之后才有动力面对转系带来的挑战。而转系之后的融入与接受同样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大学四年,大家的感情在大一基本上已经形成,大二之后新人已经较难完全融入一个已经形成的环境。融入一个新院系并不是非常容易的事情,短时间内迅速掌握一门新学科的学习方法更难。但是我之前主动读了不少哲学方面的书籍,尤其是哲学系自己编的教材,读多了之后也就比较清楚哲学系老师经常持有的价值观,而这一整套价值观也是支撑起一个系的灵魂;理解了老师们的价值观是怎样,也就更容易接受老师上课所讲的内容。当然,哲学系的学习远比想象中的艰难。每上一门课,就像是被洗脑一次,哲学的精神在于怀疑与批判,在哲学面前一切价值都要重估。接受新知识是快乐的,接受新观点却是痛苦的,因为这意味着自己要重新审视周遭世界,用批判的眼光审视过去看似习以为常的世界。然而痛苦过后往往是一次蜕变,正是在这痛苦蜕变的过程中,我收获了哲学的思维方式与思考人生问题的基本方法,方法的掌握远胜于知识本身的积累。
人生只有一次,大学生活也只有一次。既然只有一次,为什么不做自己最喜欢做的事情呢?害怕失败吗?如果没有必要的失败,又哪来真正的收获呢?若干年后,我的研究生导师送给我一句话:Go where your passion leads you(向你的激情引领的方向前进),我想这就是对我曾经的转系抉择最好的写照吧。
责任编辑:刁雅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