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着激情引领的方向

来源 :大学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yancuice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入学后,我非常认真地读书,希望以最高标准要求自己,甚至在大一时就选了大三的课,还同时选了经济学双学位,比其他同学修了更多的学分。我生怕自己读的书少,于是一学期下来买了200多本书,堆在宿舍的床上,只要一睁开眼睛一有时间就想读书,这样下来一学期也大概读了80余本,还非常诚恳地写了上万字的《读书心得与思想演变状况回顾》。
  读书这件事情很奇妙,读的越多,发现自己不懂的东西也就越多,自己要学的东西也就越多。读书这件事也挺可怕,读的越多,发现自己的困惑就越多,甚至觉得怎么别人读书越读越明白,我读书却越读越糊涂。我时常会想,为什么国际政治事件背后会有这么多复杂的因素纠缠在一起——老师说是多元化的利益与国家在世界格局中的位置所决定;可是我总会有更多的疑问——人为什么要追逐无止境的利益?人为什么要争强好胜,为什么国家间总要争个高下?甚至我产生了最根本的疑问:我们费尽心思研究这个世界上发生过的、正在发生的以及即将发生的事情,究竟有什么意义?我们能为这个世界做些什么,我们又能改变什么呢……我对一切事情似乎都在质疑,似乎觉得这个世界需要价值重估,需要我们用一颗澄澈的心灵去观察,用清醒的大脑重新审视。
  带着这些疑问,我开始阅读哲学书籍,希望能从东西方思想的本源处出发,探索这个世界的本质,探索纷繁复杂的国际关系现象背后的深层次本质。没想到,打开哲学之门后,我就傻眼了,古往今来,哲学家们研究的问题似乎多数是和现实世界没有直接关系的。这令我产生了极大的震撼:难道中学课本上说的结论错了吗?哲学不是时代的精华吗?理论不是为了指导实践而产生的吗?那么,古罗马的为理论而理论、为学问而学问的精神,又怎么解释?我又读到中国哲学,读到庄子,读到禅宗,又读到存在主义……这对我来说是极大的震撼。在这之前,我只是简单地将这些观点斥为唯心主义,觉得这些是不正确的、反动错误的。但打开真正的哲学书籍,我慢慢改变了对哲学的看法、对世界的看法,也慢慢树立起一种全新的世界观与价值观。
  正是这种价值观与世界观的转变促使了我做出转系的决定。我认为研究国际问题并不如研究人本身那么有意义,因为存在是人活在世界上的首要意义,有了存在才有存在的意义。在没有研究清楚存在究竟是怎么回事之前,研究各种纷繁复杂的现象似乎并没有太多的意义。于是我决定通过学习哲学来解决这个关于存在的问题。
  我终于鼓足勇气申请从国际关系学院转到哲学系,当时还因为高等数学和宏观经济学没有及格而被拒绝转系,于是我又在国际关系学院呆了一年,重修这两门课,重修之后终于被批准转系,为此我还需要降一级转入哲学系。
  转系需要很大的勇气,想明白为什么要转系之后才有动力面对转系带来的挑战。而转系之后的融入与接受同样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大学四年,大家的感情在大一基本上已经形成,大二之后新人已经较难完全融入一个已经形成的环境。融入一个新院系并不是非常容易的事情,短时间内迅速掌握一门新学科的学习方法更难。但是我之前主动读了不少哲学方面的书籍,尤其是哲学系自己编的教材,读多了之后也就比较清楚哲学系老师经常持有的价值观,而这一整套价值观也是支撑起一个系的灵魂;理解了老师们的价值观是怎样,也就更容易接受老师上课所讲的内容。当然,哲学系的学习远比想象中的艰难。每上一门课,就像是被洗脑一次,哲学的精神在于怀疑与批判,在哲学面前一切价值都要重估。接受新知识是快乐的,接受新观点却是痛苦的,因为这意味着自己要重新审视周遭世界,用批判的眼光审视过去看似习以为常的世界。然而痛苦过后往往是一次蜕变,正是在这痛苦蜕变的过程中,我收获了哲学的思维方式与思考人生问题的基本方法,方法的掌握远胜于知识本身的积累。
  人生只有一次,大学生活也只有一次。既然只有一次,为什么不做自己最喜欢做的事情呢?害怕失败吗?如果没有必要的失败,又哪来真正的收获呢?若干年后,我的研究生导师送给我一句话:Go where your passion leads you(向你的激情引领的方向前进),我想这就是对我曾经的转系抉择最好的写照吧。
  责任编辑:刁雅琴
其他文献
黄章晋  凤凰周刊前主编,公众微信号大象公会创始人,以研究有趣文化社会历史现象以供人饭后谈资为己任。  您的许多文章让人印象深刻,文风简洁干练,一句废话没有,说服力很强。您的文风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形成的?  答: 我小学作文很受老师喜欢,从一二年级造句时就有这种天赋了,因为我能用上小学生根本不会用到的政治大词,但好像到高中后就很少被老师注意了,当时流行《读者》之类抒情体,而我擅长的是说理。我直到写毕
火车开动了,孟加拉人习惯面向两侧朝外坐着,我只敢坐在火车正中间。  2016年寒假,清华启动了一系列去“一带一路”国家的交流项目,其中“大篷车课堂”南亚行计划吸引了我的目光。历史上,南亚国家与我们有密切的联系,近年来,双方合作也越来越多。于是,我报名参加了此项目,飞赴南亚的印度和孟加拉国,历时10天。  为了充分接近和体会当地的工作、生活,我们每天的安排都满满当当,平均睡眠不足5小时。就在此次行程
从小学到高中,约翰成绩单上所有功课几乎都是满分。有一次,在政府工作的表哥来他家,看到了他的成绩单,便对他说:“约翰,你学习那么好,将来去中国留学怎么样?”去中国留学?约翰陷入了深深的遐想:我能学习到中国的语言,了解到中国文化,并且在San Fernando de Apure(阿普雷河畔圣费尔南多)能有一个中国留学生是多么了不起的事啊,回国后能告诉大家中国的许多事儿……“我觉得表哥问题很有趣,就一直
2014年3月30日早7时,“决心号”钻探船载着62天的惊喜与丰硕的深海战果,缓缓驶入台湾基隆港。  科学家们迎着灿烂的阳光定格了释然的微笑。在此次航程中,科学家们收获了多个首次:  首次获得破译南海年龄密码的深海“硬汉”——大洋玄武岩;  首次获得深海动荡变迁的“见证者”——钙质软泥;  首次取得海底油气资源的新线索——含有有机物质的沉积岩……  作为南海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349航次的
今年是我们高中毕业的第三个年头。作为班长,我在每个寒暑假都会组织一次全班聚会。当年的三十多个班里,我们班大概是唯一能做到如此的。  转眼就到了寒假,大家都会回家过年,组织起来应该比较容易。回家之后,我和另一个女班长开始商量着组织聚会,为了照顾放假晚的同学,我们把时间定在了腊月二十五。  然而大家回复的情况却有些出人意料。有的人要去陪家人串门;有的人则想在家里宅着;一些家不在市区的同学,则说快过年了
斯坦福大学《Stanford Magazine Varsity》  在斯坦福大學,戴夫·比奇(Dave Beach)教授绝对是一位灵魂人物,他是斯坦福大学产品实现实验室(Product Realization Lab)主任。46年来,戴夫教授一直向斯坦福学子传授着他的“魔术”——当设计、材料、工程、工艺和美学相融合,“魔术”便会发生。每年近1000名斯坦福学子是实验室的常客。
编者按: 2013年5月4日到20日,一批天文爱好者为追逐“火之环”日食盛况,跋涉西澳洲。本文的作者贾大耗子追逐过7次日食,足迹遍布世界各大洲。他是亲历这次“火之环”日食的天文爱好者之一,拍摄并记录下了这一盛况美景。  2008年8月,我站在新疆广袤的戈壁滩,亲眼目睹了月亮的影子扫过大地并吞噬掉透过月亮边缘的最后一缕阳光的壮景,见证了昼夜瞬间的交替和一轮黑日当空的奇迹。那之后,我成为了日食爱好者。
在欧洲做导游许久,整片欧罗巴大地走遍,很想让爸妈也来看看这美丽浪漫的地方。  爸妈不懂英语,没出过如此远门,自然不放心他们独自出行,跟团又惦记他们玩得紧张,不能尽情放松。  终于,在2014年9月,我提前请好了十一黄金周之后的假期,  前后凑出了14天空闲,准备带着爸妈,好好去欧洲转转。  自助行从前期目的地选择、出行预定、花费预算开始,就是一项耗时间的头疼事儿,更何况加上两位“皇上”,就显得格外
孙秋爽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 2015届本科毕业生  四年前,面对高考录取通知书上的“工艺美术方向金属艺术专业”其实我是凌乱的,我只知道自己上了梦寐以求的清华美院。一年的专业基础学习之后,我发现金属浮雕、图案课、雕蜡精密铸造等,看上去可能有点枯燥的课程,我却像着了魔似的每天泡在工作室里,沉浸在创作的喜悦当中。  日本传统银壶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银壶的壶型已经相对完善,但是在壶型和工艺技法的
我的毕设  我的毕业设计由七款包三双鞋构成。我是一个热爱生活,总是发现生活中小小的乐趣的人,因此希望通过“趣味”来表达自我,进而表现对生活的态度。在箱包的艺术表现形式上,我选择了手绘。除此之外,如何将这些元素更加有趣味性地进行组合,则是我设计的重点。  第一系列的其中一款包,设计灵感来源于一顿美味的早餐。某天我在好姐妹的家里,两个人在暖暖的阳光下一起做早餐,把捣碎的牛油果加入胡椒粉抹在吐司上,再配